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正文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

2024-06-18      本刊记者 董芳 摄影报道

  • WYC_2026df.jpg

    观众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观看“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

  • WYC_1722df.jpg

    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 17世纪 法国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表壳中央用郁金香花 围出圆形开光,开光处是一 男士头像,为法国国王路易 十四。珐琅二针表盘,表盘中 心描绘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 国王室标志。指针亦为郁金香 形状。打开机芯,可见摆轮保 护罩上镂雕一条中国式五爪 金龙。

  • IMG_5631.jpg

    法王路易十四戎装像 约1685年 艾蒂安·热斯兰(传) 布面油画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藏 画面中,赢下法荷战争(1672-16 7 8)和重盟战争(16 8 3 -1684)的国王身着华丽铠甲,外披红色衬里蓝色天鹅绒大衣,右手执带百合花徽章的指挥棒。

  • IMG_5641.jpg

    法王路易十六肖像 约1775年 约瑟夫-希尔福莱·迪普莱西布面油画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藏 画像中,路易十六身披绶带,佩戴勋章。受大臣贝尔坦影响,路易十六对中国及相关器物很有兴趣。

  • WYC_1960df_1.jpg

    局部镀金银壶 约1680年 中国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 博物馆藏 此壶是中式咖啡壶银质錾刻, 饰有镀金高浮雕人物、鸟兽、 花卉与宝塔图案,是暹罗国王 的使节赠送给路易十四的金银 器中现存唯一的一件。

  • WYC_1746df.jpg

    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18世纪 欧洲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圆筒折射式望远镜,镜身分四节,可抽拉伸缩。镜筒装饰华丽,通体錾刻鸟羽纹,圆光处嵌蓝地玑镂纹透明珐琅片,内饰花卉、蝴蝶等图案。

  • WYC_1916df.jpg

    观众在文华殿内观看“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

  • WYC_1996df.jpg

    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 1783年 法国 故宫博物院藏 此壶底署“乾隆年制”款,并有工匠签名“coteau”。壶盖沿内侧有金匠标章、巴黎地区征税标章、金属纯度标章戳印痕记,可确定为在法国巴黎地区制作。此壶由粤海关画样后,送到法国制作,乾隆四十九年(1784)被送入清宫。

  • WYC_2002df_1.jpg

    透明珐琅缠枝花卉纹盆 清 中国 故宫博物院藏 此盆以透明珐琅工艺制成。透明珐琅是将透明釉料施于金属胎体之上,经烧制后形成一种可透视胎底、器物表面自然亮丽且有明暗变化的珐琅艺术品。其主要产地在广东。

  • WYC_1802df.jpg

    观众参观法国塞弗尔瓷器。 塞弗尔瓷器工场前身为万赛讷瓷器工场,1756年,万赛讷瓷器工场搬迁至赛弗尔,在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赞助下,成为法国王家瓷器制造工场,法国王室将其生产的精美瓷器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

  • WYC_1954df.jpg

    桶形花园瓷凳 清康熙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藏 这件花园凳为欧蒙公爵旧藏,配有奢华的镀金青铜托座,托座具有鲜明的古希腊风格。1782年欧蒙资产变卖会上,路易十六将其购入并存至博物馆。

  • IMG_5663.jpg

    南京的集市 1761年 艾蒂安·若拉等 布面油画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藏此画为1761年玛丽·莱什琴斯卡装饰“中国人厅”的中国题材油画中的一幅, “中国人厅”是王后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之一。

  • WYC_1876df.jpg

    藏于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的普罗旺斯伯爵肖像和景德镇制青釉瓶。

  • p57.jpg

    “北京”水粉彩绸裁片 18世纪 广州 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 此为中国制造并绘制的彩绸,乳白色底,以康乃馨、玫瑰等花朵图案为主题。 18世纪,欧洲人对从中国进口的珍贵丝织品情有独钟,王室宅邸对其尤为青睐。路易十五的舒瓦西城堡、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卧室墙壁都用过这种北京绸。

  • WYC_1807df.jpg

    观众参观路易十五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中国人厅”复刻展陈。房间内有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蛋形瓶、橡木嵌朱漆描金人物图墙角柜。

  • WYC_1999df.jpg

    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蛋形瓶

< >

  康熙与路易十四的“相遇”

  “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6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走进展厅,这封336年前路易十四写给康熙的信,拉开当年中法交流的序幕,也带着观众开启时光之旅。

  “公元1654年,紫禁城景仁宫内,一个新生婴儿诞生了。八年以后,这个婴儿成为清朝的皇帝。中国历史进入了康熙时代。与此同时,在世界另一边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已经16岁了。”此次大展的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馆员郭福祥说,一个中国皇帝,一个法国国王,相隔万里,本不会有任何交集,“但历史的奇妙在于,中法两个迥异的东西方文明,在他们的时代最终相遇。”

  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文化交流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和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过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一场跨越东西方的奇妙邂逅在紫禁城的红墙绿瓦间悄然上演。展览第一单元名为“龙与百合花的相遇”。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标志,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

  这一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六位耶稣会士,以“国王数学家”之名,扬帆起航,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海,向着遥远的东方—中国进发,在1688年的春天抵达北京。他们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见,其中白晋与张诚更是被选为数学老师,陪伴在康熙皇帝左右,为他传授西方的数学知识。

  这次相遇,不仅为两位帝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为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在这一单元中,三位中国皇帝与三位法国国王的画像交相辉映,这是双方文物展览史上的一次创举。除了帝王肖像外,展览还展出了众多法国王室收藏的在华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著作,以及《中华帝国全志》等珍贵文献。这些展品都是法国宫廷及社会各阶层获取中国信息的重要来源,它们见证了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与辉煌。

  18世纪,随着《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通史》等著作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成为了欧洲知识界的热门话题。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入解读,将儒家典籍中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与欧洲的情况进行比较,推动和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

  在这次展览中,一只入藏紫禁城300余年的铜镀金壳怀表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经凡尔赛宫专家确认,怀表表壳上的浮雕人像是路易十四,表盘正中的蓝色珐琅和金色百合花图案是法国皇室标志,一条五爪行龙雕刻于怀表内部。

  郭福祥从事印章、钟表、玉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长达三十余年,他推测,这只怀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的礼物。怀表制作者是路易十四的御用钟表匠伊萨克·蒂雷,在机芯内部雕刻行龙的专属图案,显然是为康熙皇帝而特别设计。这块怀表一直保存在皇帝居住的养心殿,这里收藏的都是皇帝日常赏鉴的把玩之物,足见康熙对怀表的喜爱。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

  17至18世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和交流,西方文明的物质成果进入清政府的视野,紫禁城成为中外艺术、科学、技术交流融合的舞台,这在清代宫廷收藏的文物中多有体现。法国在清代宫廷对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形成了中国宫廷内独特的风景。

  在清代宫廷收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种类丰富。它们或是两国使者交往的馈赠,或是传教士虔诚的献礼,又或是两国贸易的珍宝。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物品,无不彰显着法国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在研究中法两国外交史时,郭福祥发现,从两国的礼物选择上,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

  康熙时期,皇帝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法国进献的礼物就以钟表和各种科学仪器为主。到了雍正、乾隆时期,中法艺术交流频繁,代表着法国杰出工艺技术的瓷器、玻璃器、挂毯等礼品开始进入宫廷。他认为,仅从这些礼品上,就能看出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不同。法国的礼品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更注重文化上的互通性。

  展览第二单元“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如同一个时空隧道,将观众带回了那个中法文化交融的辉煌时代。

  此次展览展示了法国御用钟表匠巴尔萨扎·马蒂诺二世制作的黑漆彩绘嵌铜活鼓字盘二套钟,以及铜镀金壳画珐琅人物图怀表;法国王家科学仪器制造商巴特菲尔德制作的铜镀金矩尺与测角器、沙波特制作的提环赤道公晷仪与绘图平板仪。法国王家瓷器制造工场—塞弗尔瓷器工场的瓷器十分有名,展览中一对精美的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是路易十五及其国务大臣贝尔坦赠送给乾隆的礼物。

  1775年,受乾隆皇帝谕旨,10件康熙、雍正款瓷器被小心翼翼送到广州,命粤海关仿制这些古瓷器,并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在展览中,法国制造、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的三款花篮瓷器,完整还原出时代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风”影响下,法国工匠开始学习中国瓷器,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也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在诸多领域汲取中国元素。在一件珐琅白地蓝花壶上,虽书写了“乾隆年制” 款,但一看就是法国工匠所作,字体模仿颇有歪斜。另一款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也是1783年由巴黎工匠制作。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1700年1月7日,新纪元的曙光初照凡尔赛宫,一场别出心裁的宫廷化装舞会在此上演。路易十四身着一袭中式华服,乘坐充满东方神韵的轿舆亮相,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展览第三单元“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部分,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的深远影响。

  随着中西方贸易的繁荣和中法交往的频繁,中国的物品如潮水般涌入欧洲市场。17世纪,那些典雅的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法国贵族的青睐。在路易十四的行宫马尔利城堡中,便珍藏着这些来自东方的珍宝。进入18世纪,中国的瓷器、壁纸、丝织品乃至轻盈的折扇,更是成为了法国王室贵族竞相追捧的时尚之选。贵族女性手持精致的折扇,搭配着华丽的宫廷服饰,摇曳生姿,引领了当时的潮流。

  与此同时,法国艺术家也开始对中国的艺术品进行装饰和改造。他们巧妙地将繁复的铜鎏金装饰与典雅的中国瓷器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这些瓷器与法国宫廷的豪华室内装饰相得益彰,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法国商人更是别出心裁,将中式屏风上的漆板切割下来,装饰在古希腊风格的柜子上,这种独特的创意虽然造价昂贵,却深受王室和贵族的喜爱。

  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风尚的影响深远。早在17世纪下半叶,法国便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制瓷工艺。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高岭土矿的发现,法国在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了硬瓷。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图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在展览中,一套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塞弗尔瓷器工场著名画家雷科的作品,瓷器主题图案为中国风景人物,细腻地描绘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人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的装饰和陈设中,也处处可见中国元素的身影。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对中国风格情有独钟,她曾两次重新布置自己在凡尔赛宫的房间。一次贴满了中国风格的壁纸,被称为“中国厅”;另一次则布置了八幅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活动的巨幅油画,将“中国厅”改为“中国人厅”。本次展览特别在文华殿工字廊北端复刻了这一场景,让观众能够一窥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从远隔重洋到山海相通,百年前那场奢华梦幻的 “中国风”吹到了巴黎。从各美其美到文化交融,这朵优雅浪漫的法国百合亦飘进了紫禁城中。直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余音袅袅,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上一页

下一页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

2024-06-18      本刊记者 董芳 摄影报道

  康熙与路易十四的“相遇”

  “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6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走进展厅,这封336年前路易十四写给康熙的信,拉开当年中法交流的序幕,也带着观众开启时光之旅。

  “公元1654年,紫禁城景仁宫内,一个新生婴儿诞生了。八年以后,这个婴儿成为清朝的皇帝。中国历史进入了康熙时代。与此同时,在世界另一边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已经16岁了。”此次大展的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馆员郭福祥说,一个中国皇帝,一个法国国王,相隔万里,本不会有任何交集,“但历史的奇妙在于,中法两个迥异的东西方文明,在他们的时代最终相遇。”

  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文化交流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北京的紫禁城和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引领过各自国家的时代潮流。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一场跨越东西方的奇妙邂逅在紫禁城的红墙绿瓦间悄然上演。展览第一单元名为“龙与百合花的相遇”。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标志,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

  这一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六位耶稣会士,以“国王数学家”之名,扬帆起航,穿越波涛汹涌的大海,向着遥远的东方—中国进发,在1688年的春天抵达北京。他们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见,其中白晋与张诚更是被选为数学老师,陪伴在康熙皇帝左右,为他传授西方的数学知识。

  这次相遇,不仅为两位帝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为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在这一单元中,三位中国皇帝与三位法国国王的画像交相辉映,这是双方文物展览史上的一次创举。除了帝王肖像外,展览还展出了众多法国王室收藏的在华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著作,以及《中华帝国全志》等珍贵文献。这些展品都是法国宫廷及社会各阶层获取中国信息的重要来源,它们见证了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繁荣与辉煌。

  18世纪,随着《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通史》等著作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成为了欧洲知识界的热门话题。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入解读,将儒家典籍中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与欧洲的情况进行比较,推动和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

  在这次展览中,一只入藏紫禁城300余年的铜镀金壳怀表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经凡尔赛宫专家确认,怀表表壳上的浮雕人像是路易十四,表盘正中的蓝色珐琅和金色百合花图案是法国皇室标志,一条五爪行龙雕刻于怀表内部。

  郭福祥从事印章、钟表、玉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长达三十余年,他推测,这只怀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的礼物。怀表制作者是路易十四的御用钟表匠伊萨克·蒂雷,在机芯内部雕刻行龙的专属图案,显然是为康熙皇帝而特别设计。这块怀表一直保存在皇帝居住的养心殿,这里收藏的都是皇帝日常赏鉴的把玩之物,足见康熙对怀表的喜爱。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

  17至18世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和交流,西方文明的物质成果进入清政府的视野,紫禁城成为中外艺术、科学、技术交流融合的舞台,这在清代宫廷收藏的文物中多有体现。法国在清代宫廷对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形成了中国宫廷内独特的风景。

  在清代宫廷收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种类丰富。它们或是两国使者交往的馈赠,或是传教士虔诚的献礼,又或是两国贸易的珍宝。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物品,无不彰显着法国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在研究中法两国外交史时,郭福祥发现,从两国的礼物选择上,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

  康熙时期,皇帝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法国进献的礼物就以钟表和各种科学仪器为主。到了雍正、乾隆时期,中法艺术交流频繁,代表着法国杰出工艺技术的瓷器、玻璃器、挂毯等礼品开始进入宫廷。他认为,仅从这些礼品上,就能看出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不同。法国的礼品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更注重文化上的互通性。

  展览第二单元“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如同一个时空隧道,将观众带回了那个中法文化交融的辉煌时代。

  此次展览展示了法国御用钟表匠巴尔萨扎·马蒂诺二世制作的黑漆彩绘嵌铜活鼓字盘二套钟,以及铜镀金壳画珐琅人物图怀表;法国王家科学仪器制造商巴特菲尔德制作的铜镀金矩尺与测角器、沙波特制作的提环赤道公晷仪与绘图平板仪。法国王家瓷器制造工场—塞弗尔瓷器工场的瓷器十分有名,展览中一对精美的粉地彩绘描金开光花卉人物图两节瓷瓶,是路易十五及其国务大臣贝尔坦赠送给乾隆的礼物。

  1775年,受乾隆皇帝谕旨,10件康熙、雍正款瓷器被小心翼翼送到广州,命粤海关仿制这些古瓷器,并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在展览中,法国制造、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的三款花篮瓷器,完整还原出时代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风”影响下,法国工匠开始学习中国瓷器,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也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在诸多领域汲取中国元素。在一件珐琅白地蓝花壶上,虽书写了“乾隆年制” 款,但一看就是法国工匠所作,字体模仿颇有歪斜。另一款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也是1783年由巴黎工匠制作。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1700年1月7日,新纪元的曙光初照凡尔赛宫,一场别出心裁的宫廷化装舞会在此上演。路易十四身着一袭中式华服,乘坐充满东方神韵的轿舆亮相,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展览第三单元“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部分,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的深远影响。

  随着中西方贸易的繁荣和中法交往的频繁,中国的物品如潮水般涌入欧洲市场。17世纪,那些典雅的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法国贵族的青睐。在路易十四的行宫马尔利城堡中,便珍藏着这些来自东方的珍宝。进入18世纪,中国的瓷器、壁纸、丝织品乃至轻盈的折扇,更是成为了法国王室贵族竞相追捧的时尚之选。贵族女性手持精致的折扇,搭配着华丽的宫廷服饰,摇曳生姿,引领了当时的潮流。

  与此同时,法国艺术家也开始对中国的艺术品进行装饰和改造。他们巧妙地将繁复的铜鎏金装饰与典雅的中国瓷器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这些瓷器与法国宫廷的豪华室内装饰相得益彰,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法国商人更是别出心裁,将中式屏风上的漆板切割下来,装饰在古希腊风格的柜子上,这种独特的创意虽然造价昂贵,却深受王室和贵族的喜爱。

  中国文化对法国艺术风尚的影响深远。早在17世纪下半叶,法国便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制瓷工艺。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高岭土矿的发现,法国在塞弗尔瓷器工场成功生产出了硬瓷。这些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图案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在展览中,一套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成套瓷茶具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塞弗尔瓷器工场著名画家雷科的作品,瓷器主题图案为中国风景人物,细腻地描绘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人闲适安逸的田园生活。

  凡尔赛宫及其附属宫苑的装饰和陈设中,也处处可见中国元素的身影。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对中国风格情有独钟,她曾两次重新布置自己在凡尔赛宫的房间。一次贴满了中国风格的壁纸,被称为“中国厅”;另一次则布置了八幅描绘中国人茶叶种植和贸易活动的巨幅油画,将“中国厅”改为“中国人厅”。本次展览特别在文华殿工字廊北端复刻了这一场景,让观众能够一窥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从远隔重洋到山海相通,百年前那场奢华梦幻的 “中国风”吹到了巴黎。从各美其美到文化交融,这朵优雅浪漫的法国百合亦飘进了紫禁城中。直至今日,这种交往和交流仍余音袅袅,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 WYC_2026df.jpg

    观众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观看“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

  • WYC_1722df.jpg

    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 17世纪 法国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表壳中央用郁金香花 围出圆形开光,开光处是一 男士头像,为法国国王路易 十四。珐琅二针表盘,表盘中 心描绘金色百合花图案,为法 国王室标志。指针亦为郁金香 形状。打开机芯,可见摆轮保 护罩上镂雕一条中国式五爪 金龙。

  • IMG_5631.jpg

    法王路易十四戎装像 约1685年 艾蒂安·热斯兰(传) 布面油画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藏 画面中,赢下法荷战争(1672-16 7 8)和重盟战争(16 8 3 -1684)的国王身着华丽铠甲,外披红色衬里蓝色天鹅绒大衣,右手执带百合花徽章的指挥棒。

  • IMG_5641.jpg

    法王路易十六肖像 约1775年 约瑟夫-希尔福莱·迪普莱西布面油画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藏 画像中,路易十六身披绶带,佩戴勋章。受大臣贝尔坦影响,路易十六对中国及相关器物很有兴趣。

  • WYC_1960df_1.jpg

    局部镀金银壶 约1680年 中国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 博物馆藏 此壶是中式咖啡壶银质錾刻, 饰有镀金高浮雕人物、鸟兽、 花卉与宝塔图案,是暹罗国王 的使节赠送给路易十四的金银 器中现存唯一的一件。

  • WYC_1746df.jpg

    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18世纪 欧洲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镀金圆筒折射式望远镜,镜身分四节,可抽拉伸缩。镜筒装饰华丽,通体錾刻鸟羽纹,圆光处嵌蓝地玑镂纹透明珐琅片,内饰花卉、蝴蝶等图案。

  • WYC_1916df.jpg

    观众在文华殿内观看“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

  • WYC_1996df.jpg

    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 1783年 法国 故宫博物院藏 此壶底署“乾隆年制”款,并有工匠签名“coteau”。壶盖沿内侧有金匠标章、巴黎地区征税标章、金属纯度标章戳印痕记,可确定为在法国巴黎地区制作。此壶由粤海关画样后,送到法国制作,乾隆四十九年(1784)被送入清宫。

  • WYC_2002df_1.jpg

    透明珐琅缠枝花卉纹盆 清 中国 故宫博物院藏 此盆以透明珐琅工艺制成。透明珐琅是将透明釉料施于金属胎体之上,经烧制后形成一种可透视胎底、器物表面自然亮丽且有明暗变化的珐琅艺术品。其主要产地在广东。

  • WYC_1802df.jpg

    观众参观法国塞弗尔瓷器。 塞弗尔瓷器工场前身为万赛讷瓷器工场,1756年,万赛讷瓷器工场搬迁至赛弗尔,在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赞助下,成为法国王家瓷器制造工场,法国王室将其生产的精美瓷器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其他国家,其中也包括中国。

  • WYC_1954df.jpg

    桶形花园瓷凳 清康熙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藏 这件花园凳为欧蒙公爵旧藏,配有奢华的镀金青铜托座,托座具有鲜明的古希腊风格。1782年欧蒙资产变卖会上,路易十六将其购入并存至博物馆。

  • IMG_5663.jpg

    南京的集市 1761年 艾蒂安·若拉等 布面油画 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藏此画为1761年玛丽·莱什琴斯卡装饰“中国人厅”的中国题材油画中的一幅, “中国人厅”是王后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之一。

  • WYC_1876df.jpg

    藏于凡尔赛宫与特里亚农宫国立博物馆的普罗旺斯伯爵肖像和景德镇制青釉瓶。

  • p57.jpg

    “北京”水粉彩绸裁片 18世纪 广州 洛里昂东印度公司博物馆藏 此为中国制造并绘制的彩绸,乳白色底,以康乃馨、玫瑰等花朵图案为主题。 18世纪,欧洲人对从中国进口的珍贵丝织品情有独钟,王室宅邸对其尤为青睐。路易十五的舒瓦西城堡、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卧室墙壁都用过这种北京绸。

  • WYC_1807df.jpg

    观众参观路易十五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在凡尔赛宫的私人房间“中国人厅”复刻展陈。房间内有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蛋形瓶、橡木嵌朱漆描金人物图墙角柜。

  • WYC_1999df.jpg

    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蛋形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