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6 本刊记者 黄丽巍 郭翔妹
这是一个从日本人的角度讲述的中国故事,却在不经意间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革命的独特视角。
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本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的《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大型漫画故事出版问世。漫画家李昀用漫画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砂原惠这位日籍老解放军心系中国并毕生从事日中友好交流的传奇故事。
漫画书《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的主人公幼年跟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后却未能返回日本,流落到地主家放牛。1948年,他参加了解放军,经历了辽沈、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一生致力于日中友好。2019年,一本漫画真实地还原了他的传奇人生。
传奇的砂原惠
自“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先后实施“武装移民”和“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据史料记载,从1932年至1945年,陆续有30余万日本人来到中国东北,砂原惠一家就在其中。
砂原惠1932年12月出生于日本福冈县,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幼年时的砂原惠,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崇拜号称“无敌关东军”的叔叔。1945年日本战败前,砂原惠的父亲去世。战败后,日本驻军撤离,辽宁阜新被苏联红军占领,砂原惠一家成为被抛弃的战争难民。砂原惠跟随母亲和妹妹们流落到辽宁北镇县刘台子村。砂原惠的母亲靠给人做裁缝,他则在当地的地主家放牛,一家人勉强糊口。
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辽宁,砂原惠一家和其他深受地主欺压的贫苦农民一样,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看到了解放军一心为百姓颇受拥戴,砂原惠深受感动。16岁的砂原惠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张荣清,并以翻身农民(雇农)的身份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成为了一名日籍解放军战士,立志为解放天下的受苦人而奋斗。
砂原惠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他遵循组织安排又参加了人民空军的建设工作。
1955年,是砂原惠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他离开生活17载的中国,回到日本,开始从事日中友好和对华友好贸易工作。1997年,砂原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出力,支持中国建设,在天津蓟县(平津战役总指挥部所在地)建立了天津雅玛屋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大部分供应中国国内市场。
2010年抗战胜利65周年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之际,砂原惠组织了历史上首个日籍解放军老战士代表团访华,受到中央军委领导接见。
2015年9月,砂原惠受邀到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观礼活动,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前夕,他又荣获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文化认同是最大的认同
作为这段传奇故事的主角,砂原惠目睹了二战中,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正当性和正义性。面对人民解放战争,他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自己的经历,认同了当时的中国革命,自愿加入。
“一个日本少年和中国革命既错位又融合的奇特关系”,作为这本漫画书选题策划的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对砂原惠的传奇人生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当时的中国革命是为改变中国命运、解决中国问题的革命,但同时又是一场非常具有包容性的革命。”王众一认为,刘北镇刘台子村帮助砂原惠一家的村民、土地改革时分地给他们一家的解放军都让砂原惠感受到了被这片土地接纳和包容,“主人公最后能够认同解放军,认同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革命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超越单纯民族主义的革命,所以它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国际主义精神。”王众一说。
创作者李昀对此也非常认同,他说:“我们的初心一直都没有变,到现在也是这样的一个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思维。”
漫画中砂原惠离开北京,透过车窗看天安门时,画面呈现出放大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标语。
实际上,这个口号也是新中国的初心之一,体现出新中国的远大胸怀和全球视野。“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逻辑关系。”王众一认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种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精神,侧面通过一个日本人的故事传达给了两国读者。”
砂原惠本是局外人,却汇入时代洪流,见证了时代巨变,他本人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与重塑。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他对《人民中国》记者表示:“虽然我的身体里流淌的是百分之百日本人的血,但我的心从头到尾都是一颗中国心。
日本是我的母国,而中国是我心中永远的祖国。”
在李昀看来,砂原惠到底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他在这个精神里找到了一个共鸣点,一个他可以落脚的点,“他是这个精神的人,而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人,这才是今天最了不起的地方。”
用创作“缝合时空”
“想象力有时是有限的,现实往往比想象更精彩。”这是李昀谈起创作时的体会。李昀在听到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被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故事打动,产生了接手创作的冲动。他对故事中表现情感的细节做了一定的浪漫处理,但基本线条是严谨地按照砂原先生口述的历史事实还原的。
怀着对历史真实性的敬畏,使得这部漫画故事的真实度非常高。
李昀尝试了新的画面表现形式来更好地传达人物情感,他将中国传统的连环画、国画和漫画的表现手法结合,并创新了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方式。
在表现砂原惠在回国的船上思考自己到底是谁时,扭曲变形了脑海中的记忆,融入了被地主家打手毒打时意识朦胧中的主观感觉等片段—李昀以抽象的方式进行处理,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足以唤起读者共情。
整本漫画的后三分之一部分运用了许多电影的分镜头表现。作品结尾,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的砂原惠老人,和那个名为张荣清的年轻解放军战士穿越时空,肩并肩行军礼的画面十分打动人心。李昀表示,这是受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结尾处理的启发。徐克需要解决的是历史文化的间隔,而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创作者,李昀面对的是代际之间的间隔“,我们都做了缝合时空的努力”。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故事,李昀多次采访砂原惠,一次次当面交流,一次次地了解和产生共鸣。李昀表示:“就我而言,做这个作品的时候展现历史的同时也试图突出人的情感。”这也是李昀的一个“私心”:那些革命先烈们并没有牺牲,而是以风华正茂的状态,看到新中国今天的面貌。“我觉得他们值得用这样一个镜头去展现。”
用漫画的形式呈现这样一个历史革命故事,是一种成功的尝试。王众一表达了他对国漫发展的期待:“这类作品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明国漫在朝一个更高的台阶走,虽然在细节表现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是作为历史题材、革命题材,我感觉由今天的年轻作者来创作同样能够感人。”
(本报道部分内容根据《跨越时空的传奇与感动—漫画故事〈血与心〉创作谈》整理,未署名图片由人民中国杂志社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2019-12-16 本刊记者 黄丽巍 郭翔妹
这是一个从日本人的角度讲述的中国故事,却在不经意间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革命的独特视角。
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本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的《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大型漫画故事出版问世。漫画家李昀用漫画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砂原惠这位日籍老解放军心系中国并毕生从事日中友好交流的传奇故事。
漫画书《血与心——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的传奇人生》的主人公幼年跟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后却未能返回日本,流落到地主家放牛。1948年,他参加了解放军,经历了辽沈、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一生致力于日中友好。2019年,一本漫画真实地还原了他的传奇人生。
传奇的砂原惠
自“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先后实施“武装移民”和“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据史料记载,从1932年至1945年,陆续有30余万日本人来到中国东北,砂原惠一家就在其中。
砂原惠1932年12月出生于日本福冈县,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幼年时的砂原惠,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崇拜号称“无敌关东军”的叔叔。1945年日本战败前,砂原惠的父亲去世。战败后,日本驻军撤离,辽宁阜新被苏联红军占领,砂原惠一家成为被抛弃的战争难民。砂原惠跟随母亲和妹妹们流落到辽宁北镇县刘台子村。砂原惠的母亲靠给人做裁缝,他则在当地的地主家放牛,一家人勉强糊口。
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辽宁,砂原惠一家和其他深受地主欺压的贫苦农民一样,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看到了解放军一心为百姓颇受拥戴,砂原惠深受感动。16岁的砂原惠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张荣清,并以翻身农民(雇农)的身份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成为了一名日籍解放军战士,立志为解放天下的受苦人而奋斗。
砂原惠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他遵循组织安排又参加了人民空军的建设工作。
1955年,是砂原惠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他离开生活17载的中国,回到日本,开始从事日中友好和对华友好贸易工作。1997年,砂原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出力,支持中国建设,在天津蓟县(平津战役总指挥部所在地)建立了天津雅玛屋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大部分供应中国国内市场。
2010年抗战胜利65周年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之际,砂原惠组织了历史上首个日籍解放军老战士代表团访华,受到中央军委领导接见。
2015年9月,砂原惠受邀到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观礼活动,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前夕,他又荣获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文化认同是最大的认同
作为这段传奇故事的主角,砂原惠目睹了二战中,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正当性和正义性。面对人民解放战争,他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自己的经历,认同了当时的中国革命,自愿加入。
“一个日本少年和中国革命既错位又融合的奇特关系”,作为这本漫画书选题策划的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对砂原惠的传奇人生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当时的中国革命是为改变中国命运、解决中国问题的革命,但同时又是一场非常具有包容性的革命。”王众一认为,刘北镇刘台子村帮助砂原惠一家的村民、土地改革时分地给他们一家的解放军都让砂原惠感受到了被这片土地接纳和包容,“主人公最后能够认同解放军,认同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革命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超越单纯民族主义的革命,所以它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国际主义精神。”王众一说。
创作者李昀对此也非常认同,他说:“我们的初心一直都没有变,到现在也是这样的一个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思维。”
漫画中砂原惠离开北京,透过车窗看天安门时,画面呈现出放大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标语。
实际上,这个口号也是新中国的初心之一,体现出新中国的远大胸怀和全球视野。“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逻辑关系。”王众一认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种中国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精神,侧面通过一个日本人的故事传达给了两国读者。”
砂原惠本是局外人,却汇入时代洪流,见证了时代巨变,他本人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与重塑。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他对《人民中国》记者表示:“虽然我的身体里流淌的是百分之百日本人的血,但我的心从头到尾都是一颗中国心。
日本是我的母国,而中国是我心中永远的祖国。”
在李昀看来,砂原惠到底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他在这个精神里找到了一个共鸣点,一个他可以落脚的点,“他是这个精神的人,而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人,这才是今天最了不起的地方。”
用创作“缝合时空”
“想象力有时是有限的,现实往往比想象更精彩。”这是李昀谈起创作时的体会。李昀在听到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被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故事打动,产生了接手创作的冲动。他对故事中表现情感的细节做了一定的浪漫处理,但基本线条是严谨地按照砂原先生口述的历史事实还原的。
怀着对历史真实性的敬畏,使得这部漫画故事的真实度非常高。
李昀尝试了新的画面表现形式来更好地传达人物情感,他将中国传统的连环画、国画和漫画的表现手法结合,并创新了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方式。
在表现砂原惠在回国的船上思考自己到底是谁时,扭曲变形了脑海中的记忆,融入了被地主家打手毒打时意识朦胧中的主观感觉等片段—李昀以抽象的方式进行处理,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足以唤起读者共情。
整本漫画的后三分之一部分运用了许多电影的分镜头表现。作品结尾,天安门广场观礼台上的砂原惠老人,和那个名为张荣清的年轻解放军战士穿越时空,肩并肩行军礼的画面十分打动人心。李昀表示,这是受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结尾处理的启发。徐克需要解决的是历史文化的间隔,而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创作者,李昀面对的是代际之间的间隔“,我们都做了缝合时空的努力”。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故事,李昀多次采访砂原惠,一次次当面交流,一次次地了解和产生共鸣。李昀表示:“就我而言,做这个作品的时候展现历史的同时也试图突出人的情感。”这也是李昀的一个“私心”:那些革命先烈们并没有牺牲,而是以风华正茂的状态,看到新中国今天的面貌。“我觉得他们值得用这样一个镜头去展现。”
用漫画的形式呈现这样一个历史革命故事,是一种成功的尝试。王众一表达了他对国漫发展的期待:“这类作品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明国漫在朝一个更高的台阶走,虽然在细节表现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是作为历史题材、革命题材,我感觉由今天的年轻作者来创作同样能够感人。”
(本报道部分内容根据《跨越时空的传奇与感动—漫画故事〈血与心〉创作谈》整理,未署名图片由人民中国杂志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