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中国 >> 书画 >> 正文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今)

2021-08-18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美术家们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挖掘和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描绘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作品洋溢着激越昂扬、欣欣向荣的崭新力量,展现出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美好图景。



油画《初春》

张义波 (2019年)

这幅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安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情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高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油画《彝家新村欢迎您》

庞茂琨 (2021年)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大凉山的昭觉县三岔河三河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这幅油画作品描绘了其中的一个场景——身穿彝族服饰的村民,在村口夹道欢迎总书记的到来。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积极参与,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2020年,这场举全党全国之力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画家创作       

  庞茂琨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大凉山的昭觉县三岔河三河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同凉山有着特殊的情缘,他说他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村民们的生活、出行让他揪心,所以这次他专门要来凉山贫困山区看看。总书记同群众在一起的场面,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所以我选择主观视角,可以看到乡亲们的问候和欢呼。当总书记进入村里的时候,彝族老乡们呼喊着习总书记卡莎莎(谢谢),唱起了民谣《留客歌》。

  ★整个创作过程历时两年半。我先后两次赴大凉山三河村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听乡亲们讲述当时那感人的一幕,便确立了欢迎这一主题和情节。在具体创作中也经历了不断推敲的过程。

  ★短短的两年时间,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政府到乡镇,从干部到群众都在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感召下,奋发有为,实干兴邦,使三河村变成了真正摆脱贫困的美丽小康之村。作为一个创作者,不得不为这种精神所感动。

  ★情节构思上,将时间从腊月改为早春,从旧村寨改为了移民新村。我希望将乡村的巨变浓缩在画面里,呈现出总书记期望的新乡村,表现出人民所盼望的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将从此刻开始,对此乡亲们充满了感激、也充满了信心。

  画面的背景是彝族乡亲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脱贫攻坚的奋斗中初具规模的移民新村的风貌,一派雨过天晴、云开雾散的景象。



中国画《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

王奋英 (2019年)

这幅中国画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湘西特困苗寨十八洞村召开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的场景,展现基层扶贫干部与村民们一起发扬民主,落实精准识别、帮扶贫困户的作为。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拔掉穷根子。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标志着我国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


  画家创作       

  王奋英

  在选择创作扶贫题材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一主题不仅与我童年的生活经历休戚相关,也是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的父亲是名老党员。他生前常常深入偏远贫困地区调研,忘我地工作,致力于脱贫攻坚与青年人才的培养,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土生土长的湖湘美术工作者,我经常赴湘西写生与调研。2018年2月初,我到达十八洞村采风,真切感受到精准扶贫后的苗寨与5年前的文献图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我创作这幅作品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村民代表大会入手,突出精准扶贫主题,把抽象命题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党史专家刘金田老师建议,可以将创作视角转向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的首要任务—精准识别。这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创作的关键。

  ★创作构图最终确定以苗屋里常见带窗的木板墙为背景,采用平放的葫芦形态的多人物群像组合构成,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高低错落、呼应顾盼与疏密形成节奏与韵律,营造一种祥和、流动的苗乡音乐意境氛围。

  ★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公示会召开在春季,我尝试描绘苗服上精美的五彩花鸟刺绣,窗外的三两只飞翔的燕子,背篓里的蘑菇与春笋,青花瓷碗里的新茶等符号元素,呈现春天气息;通过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的基层扶贫干部与苗族父老乡亲,苗屋里挂着的红辣椒、结实的玉米、朴素的青花瓷罐、门帘上吉祥凤鸟图案的蓝印花布、硕大的苗鼓以及背篓里可爱的小娃儿等,表现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



油画《俱欢颜·安居》

陈树中 (2018年)

这幅作品艺术地表现了安居工程中,民众喜迁新居的欢快场景。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民生领域需求日益复杂多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改革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画家谈创作       

  陈树中

  作品以惠民政策为主题,挖掘这个大主题下的都市化进程中,外来建设者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在都市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距离我家不远的重庆大学城边缘,建设了一个可容纳10万人口居住的公租房社区,我经常到这个超大社区去看、琢磨、思考,经常看到搬家公司的卡车帮助业主搬入新家的场面,很有画面感。不久,创作草图的雏形就形成了。创作草图经专家论证后,即开始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创作。

  ★作品以大场面的宽银幕式构图,展开国家安居工程、公租房社区的搬家卸货场面:画面左侧主体为走向公租房的一家人,快乐的神情预示着生活的美好。中间部分描绘出像大舞台一样、平行构图的搬家卡车卸货场景,人物组合形成上上下下的错落关系。前景设计了一家四口肖像式的表达,具有仪式感、纪念性和象征意义。画面的右侧是城市搬运工和老年、残障人士的人群形象,他们有的扛着编织袋子,有的推着自行车,有的坐着轮椅,他们是低收入人群,也在公租房政策中享受到生活的温暖,实现自己的城市住房梦。这组人物与左侧人物组相呼应,形成变化与统一的构成关系。

  画家自身形象的介入,呈现理论学中的在场感,这也是我在油画创作中经常运用的手法,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一起感受生活、实现理想、憧憬未来


  百年大党世界

  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西班牙共产党主席。西班牙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沟通。

  过去数年间,我曾多次访问中国,见证了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获得巨大成功,数亿人口成功实现脱贫,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和活力。

  2018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考察时,当地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良好的乡村居住环境、农田里的新型农机,以及“对症下药”的扶贫措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最初访华时,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此后一次次的访华行程中,我看到中国农业不断发展,农村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农村参与建设。

  (摘自《人民日报》百名外国政党政要看中共


  尼克·汉森,卢森堡人,曾是一名警察。2015年,退休后的他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旅游,这次旅途,改变了他的人生。2018年起,他扎根乍洞村,给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当起助理,和村民一起种百香果、种牧草、修路。

  我非常喜欢乍洞村的田园风光,泥土房的颜色也挺好看的。但是当我进到泥土房中时,我才真正见到了这里的贫困。我无法想象还有人这么贫穷,房子里其实什么也没有,我想要帮这个美丽的山村做点什么。

  三年多来,乍洞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2018年,乍洞村人口最少的自然屯—后饭屯还没通上路,人们甚至还得带着镰刀开山找路才能进到屯里。后来我和第一书记谢万举每天来回跑上4个小时去踩点,摸清了山里的地形,找到最佳修路的方案。经过所有人的努力,2020年11月,乍洞村实现脱贫。

  乍洞村这几年相当于浓缩了本该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凝聚着所有人的力量。在我看来,其他国家应该借鉴中国这种独特的扶贫模式。与西方政府直接给钱不同,中国不仅仅是如此,中国政府从根本上照顾贫困人口,不仅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而且向人们展示通向未来的方式,给人们未来的希望。

  (选自央视报道《了不起的中国——“洋助理亲历山村巨变》)



油画《为了每一名同胞》

吴静雨 (2021年)

这幅作品基于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进行创作。作者依据真实历史进行了合理想象——蔚蓝的天空远处有硝烟出现,暗示经历过危险的战乱;庞大坚实的护卫舰舰体象征着国家的强大,严阵以待的护卫军人保护着撤离人群。整幅画的冷色调环绕着中间人群的暖色调,体现了人们即将回到祖国、回到家时溢于言表的欣慰之情,也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2015年年初,也门战火蔓延。600多名中国公民受困,危急关头,习近平主席下令护航编队执行撤侨任务。3月29日,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临沂舰搭载首批122名中国公民,从也门亚丁港安全撤离。到4月7日,从也门共撤出中国公民621人,并协助来自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

  切实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安全,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与正当权益,努力形成强有力的海外利益安全保障体系。2014年9月,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启动,可以随时为在海外遇到困难和有所需求的中国公民提供关怀与帮助。党的十八大后的五年,中国还成功从多个突发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接回滞留同胞,成功组织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


  画家创作       

  吴静雨

  ★也门撤侨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它不仅彰显了中国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还展现了史诗般的中国气派和大国风范。这是一个践行“外交为民”的大国带给自己公民的自豪与自信。当时在了解也门撤侨事件后,我的自豪之心油然而生,内心产生了强烈而迫切的创作冲动,想以绘画的方式来讲述也门撤侨事件。

  ★在对整个事件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后,我选择以写实手法的具象绘画再现国民脱离险境、回到祖国的场景,这个场景最能体现侨胞即将回到祖国的激动人心瞬间。

  ★由于创作撤侨回国的大场面,所以必须要处理好人物与军舰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要追求画面中的平衡感,基于客观真实达到艺术真实。

  创作从草图、素描稿、色彩稿、正稿,以及最终完成作品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听取了多方意见进行修改,将军舰的位置及大小进行反复的修改与调整,不断地平衡画面的构图和人物关系,直到达到整体画面的和谐,突出主题。

  ★为创作这幅历史画作,我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构思,为了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我在街上寻找并抓拍符合本次创作的人物形象。因为抓拍最能抓住人物自然真实的一面,之后我再根据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人物的塑造。

  ★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绝不是对历史的复制,画家起到的作用就是用时代的眼光看待和解读历史,再将自己感受到的时代精神通过绘画语言呈现出来,传递给公众。也门撤侨是中国政府开展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我以绘画创作的方式来体现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在审美判断中表现时代的主流意识与我个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画《使者》

张恺桐 (2019年)

这幅作品既展现了中国军队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在非洲大地上落地生根,又体现出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的姿态以及维护和平的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加深,中国军队逐步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1年来,中国军队认真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足迹遍布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军队为世界和平出征,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军队将牢记初心使命,一如既往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履行守护和平的庄严承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彰显了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油画《辽宁号航母》

许杨、廉南宁 (2019年)

该油画作品以2012年中国海军航母 辽宁舰上歼——15机起飞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瞬间为原型进行创作,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一飞冲天的舰载机,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昂扬奋起。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决定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上任伊始,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敏锐把握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动向,统筹谋划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2月,在会见驻广州部队师以上领导干部时,习近平首次提出强军梦,指出,强国梦,对于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



中国画《高铁进山啦》

蔡超、边涛、李鸿莉 (2019年)

这幅作品中,画家以独特的视角和写实的风格,描绘了高铁开进大山的生动画面。白色高铁在延绵的群山脚下疾驰,近处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欢欣雀跃,推着铁环嬉戏玩耍,身形颇具动感,仿佛在与高铁赛跑。作品让人们感受到,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高铁,架起了古老山村与现代都市的天堑通途。


  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并于次日投入运行。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化。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画《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

范春晓 (2019年)

画家运用工笔画的手法表现C919的制造现场。红、黄大色块的采用,左右散点透视展现的对称格局,细节处对研发人员一丝不苟、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也阐述了创作者对大国气象的理解。


  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这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跻身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国家的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科技创新作用凸显。研发投入持续扩大,在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领跑的跃升


  百年大党世界观

  安德烈·杰尼索夫,俄罗斯联邦驻华特命全权大使。他于1969年开始学习中文,努力了解中国。安德烈曾先后在不同时期到访中国,1973年首次作为口译员来到中国;1978年他在北京工作,关注苏中两国经贸关系,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随后在1992—1997年间担任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参赞、高级参赞、公使衔参赞;2013年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

  我第一次来中国大约是在1973年的秋天。那时我只记得,中国的年轻人只在发型或者眼镜款式上有些不同,其他方面都很相似。而现在则完全不同了,即便是在中国的小城市,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现在在中国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我时常会重访几十年前到过的地方。比如二三十年前,我曾去过河南安阳,当时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汽车也不多。但几年前当我再次到访,那里的变化让我震惊。而我到过的城市只是中国发展的缩影,如今中国各地都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公路、桥梁、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这是一项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许多对其他国家来说难以完成的任务,在中国都得到了实现。

  (摘自新华社《俄驻华大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俄关系真金不怕火炼》)


  迭戈·贝内代托,意大利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机长。作为全球首家运营国产大飞机的航空公司,东航首批引进5架C919大型客机。能优先接触到中国制造的飞机让迭戈十分高兴,他对中国制造的飞机ARJ21也很好奇,在迭戈的眼中,ARJ21驾驶舱非常现代化,他期待未来能驾驶中国制造的飞机飞往世界各地。

  2018年,我成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一名机长,并带着孩子定居中国,开启了我们的“中国生活”。从小就知道中国,但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能够来中国工作生活。

  差不多40年前,我因为飞行任务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40年后,我再次来到中国时,看到这里巨大的发展,这在我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在向前发展。这真是令人赞叹和敬佩。

  到目前为止,全球飞机制造主要是在欧洲和北美,还有南美一小部分国家。现在中国进入了这个领域,这是非常有趣的。我很高兴也很惊讶,因为飞机制造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领域,很难做得出彩。但是中国做到了。如今中国开始制造飞机,就像造一座水坝,未来“开闸泄洪”,前景势不可挡。如今定居中国,不仅是住在这里,更是住在未来里。中国就是未来,一个真正的未来。

  (选自新华社“洋眼看中国”节目)



中国画《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

王晓明、张伟时、王洪章、郭旗 (2017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黄大年在重要项目基地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项目的情景。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不幸病逝,享年58岁。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剑 (2017年)

  这幅作品中,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正在苹果园中给村民传授剪枝技术。画作采用西方油画传统的逐层推进方法,使画面的色层产生自然堆积的效果,人物动作与注意力相互呼应。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200多天的时间在基层,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习近平指出:“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国画《老阿姨——龚全珍》

  谭乃麟 (2017年)

  这幅作品的主题聚焦于龚全珍与青少年。在整体设计上,画家通过综合分析作品中的逻辑关系,实现诸元素的调和。通过服饰设计,勾勒出龚全珍平实与朴素的形象。


  龚全珍是江西省莲花县退休教师,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更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龚全珍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耄耋之年建立龚全珍工作室,开展红色教育、资助贫困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切接见她,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普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画家谈创作       

  谭乃麟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它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上,通过心物交融的审美过程,达到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境界。

  ★这幅作品,我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写实手法,重点强调对人物形神的刻画和对人物内心的表现,创作中,尽量用最朴素的艺术语言对每个人物进行刻画和塑造,注重挖掘龚全珍老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世界,并借用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效果进行恰当地展现。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作为一名人物画家,一名老党员,我认为我的艺术是在为时代造像,为人民发声。我为自己的作品能够记录、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感到荣耀。

  ★我在这幅作品的色彩设计上大胆尝试了水墨设色表现,除几种必要的色彩外,画面中没有再出现其他色块。这样表现的目的,一是有意营造一种整体感,通过黑白水墨这种较为庄重的色彩着重体现时代的沧桑感,与龚全珍老人六十余年的坚守产生了相互的映衬;暖色调的肤色则着重表现出一种当代人健康的即视感,代表着一种新时代健康向上的生机与活力,让画面具有了温度;红色则是作品的主题色,既是红旗、红领巾,更是龚全珍老人的一颗爱党红心和孩子们赤子之心的同频共振。这几方面的组合,让画面显得厚重而不失鲜活,让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强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理念与主题。

  ★熠熠生辉的历史长河之中,刻录着无数共产党人以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的苦难辉煌。这一点,我从本创作中得到了全面而生动的感悟。创作过程中,我有时感到不是我在塑造龚全珍老人,而是龚全珍老人在塑造我,很多次我画着画着就忍不住流下眼泪,以至于只能放下笔先平复情绪。从龚全珍老人身上,我感受到了党史磅礴浩大的力量——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



  油画《大国工匠——徐立平》

  宋克、郑艺 (2017年)

  这幅油画的画面主体描绘了徐立平正在工作的状态。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班组长,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固体燃料微整形工作,画面中他手中的刻刀就是他自己研制的立平刀。画面左侧描绘的是技师工作时的严谨状态,右侧描绘技师工作结束后轻松的状态,体现乐观精神。画面左右呼应、有对比、有松紧。人物从左至右随同背景连成了几条横结构的线,火箭和中间塔的出现正好打破了构图的单一性,使画面错落有致,丰富了画面结构。


  在红色的火星,祝融号火星车正铆足劲巡视勘察,留下更多中国印迹;在天和核心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遨游星汉,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天问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和核心舱。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一批重大跨越,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变成现实。


  画家创作

  宋克

  徐立平从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他这种心无旁骛三十载,一心只做一件事的精神令我们动容。

  ★在构图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如经典的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等。我们认为对英雄人物的精神形象塑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对这个话题的把握,必须要建立在当下艺术文化语境的前提下。

  这幅作品应属于社会重大题材的新闻记述类绘画。过往的历史画多是单一时空的画面,而这幅画,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界限。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习惯以多个视角的方式去观察了解周围的人和事,这让我们联想到了现代电影里经典的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物打乱重新组合在一起。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现在的这个构图,既体现了时代特性,又有别于常规的历史画。

  ★徐立平曾经钻进已经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内,挖出其中的推进药,艰难可想而知,危险更是不言而喻。获悉这种工作的危险性以后,我们在刻画人物面部表情时就更加注意他们五官的细微变化和举止神态。我们描绘了徐立平正在工作的状态,主体人物嘴角紧闭、眉头微微锁起的专注状态,肩膀稍向下倾斜的角度被艺术化的处理拉大,意在突出徐立平因为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工作而留下的痕迹;而针对近景人物手的紧张状态的细致刻画,意在表现人物工作中严谨认真的态度。

  ★其实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安排的,例如那把小小的立平刀,是这些技师们在平凡的岗位中对工匠精神的最精确的阐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在我看来,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我们所努力的就是把这一瞬间化成永恒。



  油画《全民战疫》

  蔡俊杰 (2021年)

  这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油画作品,以正面战场主力军的医护人员为主,选择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将急救推车上的新冠肺炎病患送去治疗的场景,体现张力和紧迫感;左联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场面;右联体现人民群众在这场灾难面前主动隔离,志愿者们自告奋勇、相互帮助的场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画家创作       

  蔡俊杰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开始于冬季的沉痛、严肃的战斗。所以在画面色彩基调的选择上,我通过冷灰调去表现当时寒冷、艰苦的作战环境,营造沉重而急迫的氛围。但是在这样的寒冬中,全国人民的战疫决心是坚毅的,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所以我采用了类似于V型的大斜线去切割中联画面,营造中间护送病人的医护人员似乎要冲出画面的迫切感和力量感。在左右两联中,我采用S型的人群结构去表现由远及近的充满战决心的两山医院建设者、志愿者的形象。整个三联相互映衬,通过不同身份角色以及事件的共存,来表现战力量之

  ★在整个画面中,我安排了大量的人物组合,使三联的整个空间都被医护人员、两山医院建设者、社区志愿者所包围。我所要表达的是在重大事件面前,人作为个体与社会乃至国家这样的整体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个体能够意识到自身是作为整体的某一部分而存在,在重大的磨难面前,每个人都积极奉献自身力量,整体才能度过难关。

  ★我希望观者能够产生一种具有超越精神的使命感,产生一种与画中人物一起奋战的担当意识,在更加宏大的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所在的这个当下,经济、科技正在快速地发展,一切都在日新月异。但是在这不断的变化浪潮中,也有需要我们始终坚守的东西。使命和意志是有生命的,它能在一代代人的身上流转传承。在这次全面抗疫的人员中,有不少都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吃苦精神是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欣赏和学习的。



  中国画《龙腾大湾》

  李翔、杨文森、张蕊(2021年)

  这幅工笔画通过将港珠澳大桥的三段不同景象拼接,还原了相机无法呈现的全景图像,展现了宛如一条海上长城的港珠澳大桥。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讲话指出,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日,习近平出席在香港举行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从三地共同签署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大湾区建设正从一张蓝图加速变成现实。

上一页

下一页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今)

2021-08-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美术家们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挖掘和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描绘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作品洋溢着激越昂扬、欣欣向荣的崭新力量,展现出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美好图景。



油画《初春》

张义波 (2019年)

这幅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安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情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政治高度,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脱贫攻坚战。



油画《彝家新村欢迎您》

庞茂琨 (2021年)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大凉山的昭觉县三岔河三河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这幅油画作品描绘了其中的一个场景——身穿彝族服饰的村民,在村口夹道欢迎总书记的到来。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积极参与,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2020年,这场举全党全国之力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中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画家创作       

  庞茂琨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大凉山的昭觉县三岔河三河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同凉山有着特殊的情缘,他说他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村民们的生活、出行让他揪心,所以这次他专门要来凉山贫困山区看看。总书记同群众在一起的场面,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所以我选择主观视角,可以看到乡亲们的问候和欢呼。当总书记进入村里的时候,彝族老乡们呼喊着习总书记卡莎莎(谢谢),唱起了民谣《留客歌》。

  ★整个创作过程历时两年半。我先后两次赴大凉山三河村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听乡亲们讲述当时那感人的一幕,便确立了欢迎这一主题和情节。在具体创作中也经历了不断推敲的过程。

  ★短短的两年时间,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政府到乡镇,从干部到群众都在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感召下,奋发有为,实干兴邦,使三河村变成了真正摆脱贫困的美丽小康之村。作为一个创作者,不得不为这种精神所感动。

  ★情节构思上,将时间从腊月改为早春,从旧村寨改为了移民新村。我希望将乡村的巨变浓缩在画面里,呈现出总书记期望的新乡村,表现出人民所盼望的幸福生活。乡村振兴将从此刻开始,对此乡亲们充满了感激、也充满了信心。

  画面的背景是彝族乡亲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脱贫攻坚的奋斗中初具规模的移民新村的风貌,一派雨过天晴、云开雾散的景象。



中国画《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

王奋英 (2019年)

这幅中国画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湘西特困苗寨十八洞村召开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的场景,展现基层扶贫干部与村民们一起发扬民主,落实精准识别、帮扶贫困户的作为。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开对药方子,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拔掉穷根子。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标志着我国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


  画家创作       

  王奋英

  在选择创作扶贫题材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一主题不仅与我童年的生活经历休戚相关,也是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的父亲是名老党员。他生前常常深入偏远贫困地区调研,忘我地工作,致力于脱贫攻坚与青年人才的培养,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土生土长的湖湘美术工作者,我经常赴湘西写生与调研。2018年2月初,我到达十八洞村采风,真切感受到精准扶贫后的苗寨与5年前的文献图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我创作这幅作品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村民代表大会入手,突出精准扶贫主题,把抽象命题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党史专家刘金田老师建议,可以将创作视角转向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的首要任务—精准识别。这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创作的关键。

  ★创作构图最终确定以苗屋里常见带窗的木板墙为背景,采用平放的葫芦形态的多人物群像组合构成,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高低错落、呼应顾盼与疏密形成节奏与韵律,营造一种祥和、流动的苗乡音乐意境氛围。

  ★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公示会召开在春季,我尝试描绘苗服上精美的五彩花鸟刺绣,窗外的三两只飞翔的燕子,背篓里的蘑菇与春笋,青花瓷碗里的新茶等符号元素,呈现春天气息;通过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的基层扶贫干部与苗族父老乡亲,苗屋里挂着的红辣椒、结实的玉米、朴素的青花瓷罐、门帘上吉祥凤鸟图案的蓝印花布、硕大的苗鼓以及背篓里可爱的小娃儿等,表现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



油画《俱欢颜·安居》

陈树中 (2018年)

这幅作品艺术地表现了安居工程中,民众喜迁新居的欢快场景。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民生领域需求日益复杂多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改革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画家谈创作       

  陈树中

  作品以惠民政策为主题,挖掘这个大主题下的都市化进程中,外来建设者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在都市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距离我家不远的重庆大学城边缘,建设了一个可容纳10万人口居住的公租房社区,我经常到这个超大社区去看、琢磨、思考,经常看到搬家公司的卡车帮助业主搬入新家的场面,很有画面感。不久,创作草图的雏形就形成了。创作草图经专家论证后,即开始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创作。

  ★作品以大场面的宽银幕式构图,展开国家安居工程、公租房社区的搬家卸货场面:画面左侧主体为走向公租房的一家人,快乐的神情预示着生活的美好。中间部分描绘出像大舞台一样、平行构图的搬家卡车卸货场景,人物组合形成上上下下的错落关系。前景设计了一家四口肖像式的表达,具有仪式感、纪念性和象征意义。画面的右侧是城市搬运工和老年、残障人士的人群形象,他们有的扛着编织袋子,有的推着自行车,有的坐着轮椅,他们是低收入人群,也在公租房政策中享受到生活的温暖,实现自己的城市住房梦。这组人物与左侧人物组相呼应,形成变化与统一的构成关系。

  画家自身形象的介入,呈现理论学中的在场感,这也是我在油画创作中经常运用的手法,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一起感受生活、实现理想、憧憬未来


  百年大党世界

  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西班牙共产党主席。西班牙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沟通。

  过去数年间,我曾多次访问中国,见证了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获得巨大成功,数亿人口成功实现脱贫,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和活力。

  2018年,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考察时,当地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良好的乡村居住环境、农田里的新型农机,以及“对症下药”的扶贫措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最初访华时,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此后一次次的访华行程中,我看到中国农业不断发展,农村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农村参与建设。

  (摘自《人民日报》百名外国政党政要看中共


  尼克·汉森,卢森堡人,曾是一名警察。2015年,退休后的他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旅游,这次旅途,改变了他的人生。2018年起,他扎根乍洞村,给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当起助理,和村民一起种百香果、种牧草、修路。

  我非常喜欢乍洞村的田园风光,泥土房的颜色也挺好看的。但是当我进到泥土房中时,我才真正见到了这里的贫困。我无法想象还有人这么贫穷,房子里其实什么也没有,我想要帮这个美丽的山村做点什么。

  三年多来,乍洞村发生了惊人的变化,2018年,乍洞村人口最少的自然屯—后饭屯还没通上路,人们甚至还得带着镰刀开山找路才能进到屯里。后来我和第一书记谢万举每天来回跑上4个小时去踩点,摸清了山里的地形,找到最佳修路的方案。经过所有人的努力,2020年11月,乍洞村实现脱贫。

  乍洞村这几年相当于浓缩了本该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凝聚着所有人的力量。在我看来,其他国家应该借鉴中国这种独特的扶贫模式。与西方政府直接给钱不同,中国不仅仅是如此,中国政府从根本上照顾贫困人口,不仅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而且向人们展示通向未来的方式,给人们未来的希望。

  (选自央视报道《了不起的中国——“洋助理亲历山村巨变》)



油画《为了每一名同胞》

吴静雨 (2021年)

这幅作品基于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进行创作。作者依据真实历史进行了合理想象——蔚蓝的天空远处有硝烟出现,暗示经历过危险的战乱;庞大坚实的护卫舰舰体象征着国家的强大,严阵以待的护卫军人保护着撤离人群。整幅画的冷色调环绕着中间人群的暖色调,体现了人们即将回到祖国、回到家时溢于言表的欣慰之情,也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2015年年初,也门战火蔓延。600多名中国公民受困,危急关头,习近平主席下令护航编队执行撤侨任务。3月29日,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临沂舰搭载首批122名中国公民,从也门亚丁港安全撤离。到4月7日,从也门共撤出中国公民621人,并协助来自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

  切实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安全,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组织和机构的安全与正当权益,努力形成强有力的海外利益安全保障体系。2014年9月,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启动,可以随时为在海外遇到困难和有所需求的中国公民提供关怀与帮助。党的十八大后的五年,中国还成功从多个突发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接回滞留同胞,成功组织9次海外公民撤离行动。


  画家创作       

  吴静雨

  ★也门撤侨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它不仅彰显了中国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还展现了史诗般的中国气派和大国风范。这是一个践行“外交为民”的大国带给自己公民的自豪与自信。当时在了解也门撤侨事件后,我的自豪之心油然而生,内心产生了强烈而迫切的创作冲动,想以绘画的方式来讲述也门撤侨事件。

  ★在对整个事件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后,我选择以写实手法的具象绘画再现国民脱离险境、回到祖国的场景,这个场景最能体现侨胞即将回到祖国的激动人心瞬间。

  ★由于创作撤侨回国的大场面,所以必须要处理好人物与军舰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要追求画面中的平衡感,基于客观真实达到艺术真实。

  创作从草图、素描稿、色彩稿、正稿,以及最终完成作品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听取了多方意见进行修改,将军舰的位置及大小进行反复的修改与调整,不断地平衡画面的构图和人物关系,直到达到整体画面的和谐,突出主题。

  ★为创作这幅历史画作,我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构思,为了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我在街上寻找并抓拍符合本次创作的人物形象。因为抓拍最能抓住人物自然真实的一面,之后我再根据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人物的塑造。

  ★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绝不是对历史的复制,画家起到的作用就是用时代的眼光看待和解读历史,再将自己感受到的时代精神通过绘画语言呈现出来,传递给公众。也门撤侨是中国政府开展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我以绘画创作的方式来体现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在审美判断中表现时代的主流意识与我个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画《使者》

张恺桐 (2019年)

这幅作品既展现了中国军队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在非洲大地上落地生根,又体现出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的姿态以及维护和平的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加深,中国军队逐步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1年来,中国军队认真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足迹遍布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军队为世界和平出征,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军队将牢记初心使命,一如既往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履行守护和平的庄严承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彰显了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油画《辽宁号航母》

许杨、廉南宁 (2019年)

该油画作品以2012年中国海军航母 辽宁舰上歼——15机起飞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瞬间为原型进行创作,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一飞冲天的舰载机,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昂扬奋起。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决定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上任伊始,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敏锐把握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动向,统筹谋划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2月,在会见驻广州部队师以上领导干部时,习近平首次提出强军梦,指出,强国梦,对于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



中国画《高铁进山啦》

蔡超、边涛、李鸿莉 (2019年)

这幅作品中,画家以独特的视角和写实的风格,描绘了高铁开进大山的生动画面。白色高铁在延绵的群山脚下疾驰,近处几个七八岁的孩子欢欣雀跃,推着铁环嬉戏玩耍,身形颇具动感,仿佛在与高铁赛跑。作品让人们感受到,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高铁,架起了古老山村与现代都市的天堑通途。


  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并于次日投入运行。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化。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画《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

范春晓 (2019年)

画家运用工笔画的手法表现C919的制造现场。红、黄大色块的采用,左右散点透视展现的对称格局,细节处对研发人员一丝不苟、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也阐述了创作者对大国气象的理解。


  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这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跻身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国家的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科技创新作用凸显。研发投入持续扩大,在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领跑的跃升


  百年大党世界观

  安德烈·杰尼索夫,俄罗斯联邦驻华特命全权大使。他于1969年开始学习中文,努力了解中国。安德烈曾先后在不同时期到访中国,1973年首次作为口译员来到中国;1978年他在北京工作,关注苏中两国经贸关系,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随后在1992—1997年间担任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参赞、高级参赞、公使衔参赞;2013年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

  我第一次来中国大约是在1973年的秋天。那时我只记得,中国的年轻人只在发型或者眼镜款式上有些不同,其他方面都很相似。而现在则完全不同了,即便是在中国的小城市,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现在在中国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我时常会重访几十年前到过的地方。比如二三十年前,我曾去过河南安阳,当时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汽车也不多。但几年前当我再次到访,那里的变化让我震惊。而我到过的城市只是中国发展的缩影,如今中国各地都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公路、桥梁、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这是一项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许多对其他国家来说难以完成的任务,在中国都得到了实现。

  (摘自新华社《俄驻华大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俄关系真金不怕火炼》)


  迭戈·贝内代托,意大利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机长。作为全球首家运营国产大飞机的航空公司,东航首批引进5架C919大型客机。能优先接触到中国制造的飞机让迭戈十分高兴,他对中国制造的飞机ARJ21也很好奇,在迭戈的眼中,ARJ21驾驶舱非常现代化,他期待未来能驾驶中国制造的飞机飞往世界各地。

  2018年,我成为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一名机长,并带着孩子定居中国,开启了我们的“中国生活”。从小就知道中国,但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能够来中国工作生活。

  差不多40年前,我因为飞行任务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40年后,我再次来到中国时,看到这里巨大的发展,这在我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在向前发展。这真是令人赞叹和敬佩。

  到目前为止,全球飞机制造主要是在欧洲和北美,还有南美一小部分国家。现在中国进入了这个领域,这是非常有趣的。我很高兴也很惊讶,因为飞机制造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领域,很难做得出彩。但是中国做到了。如今中国开始制造飞机,就像造一座水坝,未来“开闸泄洪”,前景势不可挡。如今定居中国,不仅是住在这里,更是住在未来里。中国就是未来,一个真正的未来。

  (选自新华社“洋眼看中国”节目)



中国画《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

王晓明、张伟时、王洪章、郭旗 (2017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黄大年在重要项目基地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项目的情景。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不幸病逝,享年58岁。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剑 (2017年)

  这幅作品中,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正在苹果园中给村民传授剪枝技术。画作采用西方油画传统的逐层推进方法,使画面的色层产生自然堆积的效果,人物动作与注意力相互呼应。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200多天的时间在基层,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习近平指出:“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国画《老阿姨——龚全珍》

  谭乃麟 (2017年)

  这幅作品的主题聚焦于龚全珍与青少年。在整体设计上,画家通过综合分析作品中的逻辑关系,实现诸元素的调和。通过服饰设计,勾勒出龚全珍平实与朴素的形象。


  龚全珍是江西省莲花县退休教师,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更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龚全珍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耄耋之年建立龚全珍工作室,开展红色教育、资助贫困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切接见她,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普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画家谈创作       

  谭乃麟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它是建立在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上,通过心物交融的审美过程,达到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境界。

  ★这幅作品,我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写实手法,重点强调对人物形神的刻画和对人物内心的表现,创作中,尽量用最朴素的艺术语言对每个人物进行刻画和塑造,注重挖掘龚全珍老人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世界,并借用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效果进行恰当地展现。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作为一名人物画家,一名老党员,我认为我的艺术是在为时代造像,为人民发声。我为自己的作品能够记录、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感到荣耀。

  ★我在这幅作品的色彩设计上大胆尝试了水墨设色表现,除几种必要的色彩外,画面中没有再出现其他色块。这样表现的目的,一是有意营造一种整体感,通过黑白水墨这种较为庄重的色彩着重体现时代的沧桑感,与龚全珍老人六十余年的坚守产生了相互的映衬;暖色调的肤色则着重表现出一种当代人健康的即视感,代表着一种新时代健康向上的生机与活力,让画面具有了温度;红色则是作品的主题色,既是红旗、红领巾,更是龚全珍老人的一颗爱党红心和孩子们赤子之心的同频共振。这几方面的组合,让画面显得厚重而不失鲜活,让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强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理念与主题。

  ★熠熠生辉的历史长河之中,刻录着无数共产党人以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的苦难辉煌。这一点,我从本创作中得到了全面而生动的感悟。创作过程中,我有时感到不是我在塑造龚全珍老人,而是龚全珍老人在塑造我,很多次我画着画着就忍不住流下眼泪,以至于只能放下笔先平复情绪。从龚全珍老人身上,我感受到了党史磅礴浩大的力量——叙的是奋斗,述的是大道,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



  油画《大国工匠——徐立平》

  宋克、郑艺 (2017年)

  这幅油画的画面主体描绘了徐立平正在工作的状态。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班组长,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固体燃料微整形工作,画面中他手中的刻刀就是他自己研制的立平刀。画面左侧描绘的是技师工作时的严谨状态,右侧描绘技师工作结束后轻松的状态,体现乐观精神。画面左右呼应、有对比、有松紧。人物从左至右随同背景连成了几条横结构的线,火箭和中间塔的出现正好打破了构图的单一性,使画面错落有致,丰富了画面结构。


  在红色的火星,祝融号火星车正铆足劲巡视勘察,留下更多中国印迹;在天和核心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遨游星汉,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天问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和核心舱。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一批重大跨越,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变成现实。


  画家创作

  宋克

  徐立平从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他这种心无旁骛三十载,一心只做一件事的精神令我们动容。

  ★在构图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如经典的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等。我们认为对英雄人物的精神形象塑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对这个话题的把握,必须要建立在当下艺术文化语境的前提下。

  这幅作品应属于社会重大题材的新闻记述类绘画。过往的历史画多是单一时空的画面,而这幅画,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界限。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习惯以多个视角的方式去观察了解周围的人和事,这让我们联想到了现代电影里经典的蒙太奇手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物打乱重新组合在一起。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现在的这个构图,既体现了时代特性,又有别于常规的历史画。

  ★徐立平曾经钻进已经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内,挖出其中的推进药,艰难可想而知,危险更是不言而喻。获悉这种工作的危险性以后,我们在刻画人物面部表情时就更加注意他们五官的细微变化和举止神态。我们描绘了徐立平正在工作的状态,主体人物嘴角紧闭、眉头微微锁起的专注状态,肩膀稍向下倾斜的角度被艺术化的处理拉大,意在突出徐立平因为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工作而留下的痕迹;而针对近景人物手的紧张状态的细致刻画,意在表现人物工作中严谨认真的态度。

  ★其实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安排的,例如那把小小的立平刀,是这些技师们在平凡的岗位中对工匠精神的最精确的阐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在我看来,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我们所努力的就是把这一瞬间化成永恒。



  油画《全民战疫》

  蔡俊杰 (2021年)

  这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油画作品,以正面战场主力军的医护人员为主,选择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将急救推车上的新冠肺炎病患送去治疗的场景,体现张力和紧迫感;左联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场面;右联体现人民群众在这场灾难面前主动隔离,志愿者们自告奋勇、相互帮助的场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画家创作       

  蔡俊杰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开始于冬季的沉痛、严肃的战斗。所以在画面色彩基调的选择上,我通过冷灰调去表现当时寒冷、艰苦的作战环境,营造沉重而急迫的氛围。但是在这样的寒冬中,全国人民的战疫决心是坚毅的,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所以我采用了类似于V型的大斜线去切割中联画面,营造中间护送病人的医护人员似乎要冲出画面的迫切感和力量感。在左右两联中,我采用S型的人群结构去表现由远及近的充满战决心的两山医院建设者、志愿者的形象。整个三联相互映衬,通过不同身份角色以及事件的共存,来表现战力量之

  ★在整个画面中,我安排了大量的人物组合,使三联的整个空间都被医护人员、两山医院建设者、社区志愿者所包围。我所要表达的是在重大事件面前,人作为个体与社会乃至国家这样的整体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个体能够意识到自身是作为整体的某一部分而存在,在重大的磨难面前,每个人都积极奉献自身力量,整体才能度过难关。

  ★我希望观者能够产生一种具有超越精神的使命感,产生一种与画中人物一起奋战的担当意识,在更加宏大的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所在的这个当下,经济、科技正在快速地发展,一切都在日新月异。但是在这不断的变化浪潮中,也有需要我们始终坚守的东西。使命和意志是有生命的,它能在一代代人的身上流转传承。在这次全面抗疫的人员中,有不少都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吃苦精神是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欣赏和学习的。



  中国画《龙腾大湾》

  李翔、杨文森、张蕊(2021年)

  这幅工笔画通过将港珠澳大桥的三段不同景象拼接,还原了相机无法呈现的全景图像,展现了宛如一条海上长城的港珠澳大桥。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讲话指出,中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两点:一是坚定不移,不会变、不动摇;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日,习近平出席在香港举行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从三地共同签署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大湾区建设正从一张蓝图加速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