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中国 >> 书画 >> 正文

冯远:笔墨当随时代

2023-07-07      

  • 1521496756056358923 副本.jpg

    2022年7月12日,“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观众在欣赏冯远的纸本水墨设色作品《中华人文》。 东方IC 供图

  • 2在浙汇美院求学期间(1979年).jpg

    1979年,冯远在浙江美术学院求学。

  • 5昔日黑龙江知青画家在美术馆门前合影(2019年).jpg

    2019年,冯远与昔日黑龙江知青画家在中国美术馆门前合影。

  • 202305232703862a(1).jpg

    2023年5月23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开幕,冯远与美术家常沙娜(右)观看展览中吴作人先生于1954年创作的《画家齐白石》。 摄影 史春阳/中新社

  • 水阿姨合影.jpg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为冯远授骑士勋章证书。

  • 20191014717851ta.jpg

    2019年10月14日,中国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举行对外开放日活动,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介绍文史研究成果。 摄影 苏丹/中新社

< >

  从北大荒知青到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到政府官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负责人,无论身份如何转换,画家冯远从来没有放下他手中的画笔。

  “画画对于我,早先是出于爱好,后来成为专业,变成追求自身价值的某种体现方式,到今天已经成为了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冯远说。

  文化沁入人心

  近两年冯远的作品展都与痕有关,“无尽意·痕”“翰墨履痕”“丹青历痕”。其中,既有历史题材创作、生活写生、实验水墨,也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以及古典诗意画作品。

  4月23日,在重庆美术馆举办的“翰墨履痕—冯远艺术展”开幕式上,冯远致辞说:“(这些作品)艺术语言以水墨设色为主,工写兼具,兼及其它。皆因受有关历史的阅读研习、有关生命与现实的关照迁想以及人生历练的感悟与影响,每每触发思考想象,于是就累积了这批记录时代变迁和岁月履痕的作品。”

  一路行来,他经历过各个艺术阶段,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索,在他看来,“作品就是他在追求艺术道路上,每个阶段所留下的痕迹”,印证了这些年走过的艺术创作之路。

  以《秦隶筑城图》为始,《星火》《我要读书》《世纪智者》《公民》《世界》,这些主题性作品,是冯远为民族立碑存照之作。题材不拘泥于特定的事件和场景,画风拙朴浑厚,笔墨苍涩遒劲,超现实、抽象表现等表现手法丰富了传统现实主义单一的再现方式,充分扩张了画面的时空感和历史意识,主题叙事更为流畅,历史恍然再生。

  《都市百态系列》《虚拟都市病态系列》等现代都市人物实验之作中,他将艺术触角伸展进当代社会的体验,关注现实,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借助现代题材所进行的笔墨变革,扩张了水墨的现代表现力。

  在古典题材中,《秦嬴政称帝庆典图》完整阐释了冯远对古典宏大叙事的理解,《屈赋辞意》呈现了他对古代士大夫人格精神的浪漫构想,还兼及古典诗意的表现。壮怀激烈的古典中国的背后,他的笔下还有一个诗意的古典中国。“这些年来我画了很多历史画,我本身爱读历史,我也在繁忙之余诵读些古典诗词,那是为了松弛我的心脑,那种朗朗上口、韵味隽永的古典诗词常令我一唱三叹、拍案击节。这也是激发我去创作《诗经》、乐府、唐诗、宋词诗意画的契机。”冯远说,“我在那个时间、空间中营造想象古人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托寄我今人情怀的东西。当然这也是我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压力较大的紧张工作环境中,自我灵魂放逐或者心灵寻求安歇的一种方式。”

  他的作品谈论的是同一内核:人—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艺术、人与灵魂的诸重关系。如《智者》《今生来世》《公民》等,画面中人聚在一起,展示群体性的脸、群体性的手,观者可以感受到他特别钟情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观照角度。

  “作为主修人物画的当代艺术家,在我生活和从艺经历的每一个时段,所观察到的国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都是通过那一张张透过汗水流淌的脸庞、眼神和形象表情所获得。”冯远讲道。

  中国传统绘画较少有表达多人物的大型场面的绘画,他有意突破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用吸收多样表现的创新手法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面貌。他笔下的人物由内而外焕发出幸福感、自豪感与自信心,这是冯远作为人物画家,从人们的脸部表情上直观感受到的内容。这一张张由不同时代国人的脸部神情连缀起今天的中国人的形象和脸上洋溢着的满满自信,曾无数次深深地打动着他。《英雄交响曲》《苍生》系列及《逐日图》《我们》《望乡》《心幡》《世界》等作品,记录了这个时代和他的思考,以及他对中国人物画语言和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理应体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打动人心,让人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发现生命与心灵的意义,感受生活与自然的美好。”冯远说。

  文艺一随此生

  作品的灵感其实都不是偶发的,有时候就长久地埋藏在一条隐藏的线索里。

  冯远自幼喜欢绘画,属于最早一批受到连环画读物文化启蒙的人。他曾自习连环画八年,也因此奠定了扎实的造型功底。1969年,17岁的冯远从黄浦江边到北大荒,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的一名知青,在黑龙江查哈阳农场,开始了“耕耘稼穑,自食其力”的日子。

  寒来暑往,生产粮食,伐木修渠,抗旱防涝……务农之余,冯远自学绘画。偶然一次机会,他看到《兵团战士报》《黑龙江日报》上面配的插图,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了稿。半个月后,《黑龙江日报》的同志打电话到连队,向指导员了解他的政审情况。作品发表的那天,他被来自各地的连队知青围起来,高高地抛向空中。“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绘画带给我的尊严,也仿佛看见了未来的一束希望之光。”冯远说。

  1974年,他的连环画作品《苹果树下》入选“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优秀奖”,一举成名。今年4月29日,在重庆美术馆做导览时,在一系列连环画作品前,他为观众讲解自己当时创作的故事:“这些作品创作有点久远,但对我而言也特别珍贵。”

  1974年前后,他在沈阳军区政治部举办的美术创作学习班上认识了军人文化干事宋雨桂。见冯远画画基础好,觉得他不该一直在农村。1977年夏天,冯远如愿以偿地被招工至位于沈阳的辽宁省文艺创作办公室(“文革”后恢复为辽宁省文联)做组联工作,从此改变了他学习生活的环境。

  1978年夏天,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展览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情作品展》在上海展出,冯远获得了观摩学习的机会。在这次画展上他见到了著名画家方增先先生,方先生正招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鼓励他参加一试。

  1978年7月,冯远赴杭州参加复试,中间几经波折,在12月中旬,冯远收到了浙江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年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真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浙江美术学院的破格录取,让冯远意外地开始了另外一种新生活。登上南下列车的那天,宋雨桂先生和夫人带着办公室的同事为冯远送行,嘱咐他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上进。

  “挥手告别北方的父老,窗前掠过北国初雪,渐入青葱江南,我暗自立下努力学得本领为劳苦大众树碑立传的誓愿。”学了本事画好中国人、画好中国历史、画好世界,是冯远立志为艺的方向。

  1978年的最后一天,冯远领取了78001号学生证,成为迟到了一学期的浙江美院研究生,旋即转入了紧张的学习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重要的时刻,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时刻,与方增先老师的结缘,使冯远在浙江这片水墨文人画的沃土学习掌握并吸取了“新浙派人物画”的精髓。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务农更多的是体力劳作,在浙江美院的日子则是精神和技艺上的锤炼。冯远在读研究生期间,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博采众长,同时恶补缺失,更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使其艺术理论素养得以跃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1980年,对冯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他的研究生毕业创作《秦隶筑城图》入选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得银奖,他也因此留校任教。身份转换,责任更易,他感念这段追随时代、苦学知识、为师从教的进取时光。

  文明赓续不休

  在各种场合听到关于冯远的介绍,都会有关于他多重身份的提及,国家公务员、学者、艺术家。关于后两者的评论更多。但谈到修为、见识和使命意识,对冯远而言,国家公务员身份这点是无法绕过去的。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曾谈道:“在我看来,冯远的修为与见识一半来自书斋和创作实践,一半就要来自他作为国家公务员的人生历练。”

  1999年,世纪交替,正是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文化、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上升时期。因了教育,冯远在多个文化行政部门的不同岗位上流转任职。那是“与共和国文化建设事业同行共进的日子”。

  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文联委员期间,为艺术教育事业谋划,继而为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谋求增加投入,筹划“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中国美术馆,活跃对外交流,推出“二十世纪绘画大师作品展”系列,中法文化年引进“法国印象派画展”,策划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巡回访问;为中国文联实施“今日中国”艺术周,吸纳港澳文艺家自愿加入各文艺家协会,组织“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活动赴位于纽约、瑞士的联合国机构展出;为中央文史馆组织筹划“中华文化四海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史翰墨》艺术创作、策划“‘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此中的人生感悟和阅历,为冯远的文化素养、艺术学养的提升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一个人的专业能与职业连为一体,幸运无过于斯。2004年,冯远提出了策划实施“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主张。从鸦片战争到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中华民族从百年屈辱中站立起来,到新中国取得天翻地覆变化的100幅历史场景,凝聚起当代优秀美术家共同吟诵赞歌的集体智慧和热情。2011年,由中国文联、文化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姊妹篇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表现的是上至史前先民文化,下至“徽班进京”,正好接续上“鸦片战争”,成为一部完整中华民族历史。

  “在中国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特别需要强调保护与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精心整理与充分发挥经典文化的作用;需要鼓励保护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语言的创新和文化技术与形式的创新;繁荣文艺创作,努力打造一批能够见证伟大时代,且能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扶持并成就一批现代文化的思想巨人、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巨人,文化艺术的大师。”

  在冯远的眼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坚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他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努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冯远回归艺术家的本行,以一个画家的身份举办展览,在展览中为市民及艺术爱好者进行现场导览,讲述所冀所思、创作历程。从小在美丽的黄浦江边长大,大概是江南温润的气候浸润了他的血液和性格,他的讲述平和又有力量。“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她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价值、审美理想的文化自觉、文化特色,不仅值得发扬光大,并且通过创新,将日益显示出其深刻的现代性,而其作为民族文化身份的感召力更是无法取代的。”冯远于此感触良深。

上一页

下一页

冯远:笔墨当随时代

2023-07-07      

  从北大荒知青到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到政府官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负责人,无论身份如何转换,画家冯远从来没有放下他手中的画笔。

  “画画对于我,早先是出于爱好,后来成为专业,变成追求自身价值的某种体现方式,到今天已经成为了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冯远说。

  文化沁入人心

  近两年冯远的作品展都与痕有关,“无尽意·痕”“翰墨履痕”“丹青历痕”。其中,既有历史题材创作、生活写生、实验水墨,也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以及古典诗意画作品。

  4月23日,在重庆美术馆举办的“翰墨履痕—冯远艺术展”开幕式上,冯远致辞说:“(这些作品)艺术语言以水墨设色为主,工写兼具,兼及其它。皆因受有关历史的阅读研习、有关生命与现实的关照迁想以及人生历练的感悟与影响,每每触发思考想象,于是就累积了这批记录时代变迁和岁月履痕的作品。”

  一路行来,他经历过各个艺术阶段,进行过不同角度的探索,在他看来,“作品就是他在追求艺术道路上,每个阶段所留下的痕迹”,印证了这些年走过的艺术创作之路。

  以《秦隶筑城图》为始,《星火》《我要读书》《世纪智者》《公民》《世界》,这些主题性作品,是冯远为民族立碑存照之作。题材不拘泥于特定的事件和场景,画风拙朴浑厚,笔墨苍涩遒劲,超现实、抽象表现等表现手法丰富了传统现实主义单一的再现方式,充分扩张了画面的时空感和历史意识,主题叙事更为流畅,历史恍然再生。

  《都市百态系列》《虚拟都市病态系列》等现代都市人物实验之作中,他将艺术触角伸展进当代社会的体验,关注现实,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借助现代题材所进行的笔墨变革,扩张了水墨的现代表现力。

  在古典题材中,《秦嬴政称帝庆典图》完整阐释了冯远对古典宏大叙事的理解,《屈赋辞意》呈现了他对古代士大夫人格精神的浪漫构想,还兼及古典诗意的表现。壮怀激烈的古典中国的背后,他的笔下还有一个诗意的古典中国。“这些年来我画了很多历史画,我本身爱读历史,我也在繁忙之余诵读些古典诗词,那是为了松弛我的心脑,那种朗朗上口、韵味隽永的古典诗词常令我一唱三叹、拍案击节。这也是激发我去创作《诗经》、乐府、唐诗、宋词诗意画的契机。”冯远说,“我在那个时间、空间中营造想象古人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托寄我今人情怀的东西。当然这也是我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压力较大的紧张工作环境中,自我灵魂放逐或者心灵寻求安歇的一种方式。”

  他的作品谈论的是同一内核:人—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艺术、人与灵魂的诸重关系。如《智者》《今生来世》《公民》等,画面中人聚在一起,展示群体性的脸、群体性的手,观者可以感受到他特别钟情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观照角度。

  “作为主修人物画的当代艺术家,在我生活和从艺经历的每一个时段,所观察到的国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都是通过那一张张透过汗水流淌的脸庞、眼神和形象表情所获得。”冯远讲道。

  中国传统绘画较少有表达多人物的大型场面的绘画,他有意突破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用吸收多样表现的创新手法表现新时代的精神面貌。他笔下的人物由内而外焕发出幸福感、自豪感与自信心,这是冯远作为人物画家,从人们的脸部表情上直观感受到的内容。这一张张由不同时代国人的脸部神情连缀起今天的中国人的形象和脸上洋溢着的满满自信,曾无数次深深地打动着他。《英雄交响曲》《苍生》系列及《逐日图》《我们》《望乡》《心幡》《世界》等作品,记录了这个时代和他的思考,以及他对中国人物画语言和范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理应体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打动人心,让人的灵魂接受洗礼,让人发现生命与心灵的意义,感受生活与自然的美好。”冯远说。

  文艺一随此生

  作品的灵感其实都不是偶发的,有时候就长久地埋藏在一条隐藏的线索里。

  冯远自幼喜欢绘画,属于最早一批受到连环画读物文化启蒙的人。他曾自习连环画八年,也因此奠定了扎实的造型功底。1969年,17岁的冯远从黄浦江边到北大荒,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的一名知青,在黑龙江查哈阳农场,开始了“耕耘稼穑,自食其力”的日子。

  寒来暑往,生产粮食,伐木修渠,抗旱防涝……务农之余,冯远自学绘画。偶然一次机会,他看到《兵团战士报》《黑龙江日报》上面配的插图,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了稿。半个月后,《黑龙江日报》的同志打电话到连队,向指导员了解他的政审情况。作品发表的那天,他被来自各地的连队知青围起来,高高地抛向空中。“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绘画带给我的尊严,也仿佛看见了未来的一束希望之光。”冯远说。

  1974年,他的连环画作品《苹果树下》入选“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优秀奖”,一举成名。今年4月29日,在重庆美术馆做导览时,在一系列连环画作品前,他为观众讲解自己当时创作的故事:“这些作品创作有点久远,但对我而言也特别珍贵。”

  1974年前后,他在沈阳军区政治部举办的美术创作学习班上认识了军人文化干事宋雨桂。见冯远画画基础好,觉得他不该一直在农村。1977年夏天,冯远如愿以偿地被招工至位于沈阳的辽宁省文艺创作办公室(“文革”后恢复为辽宁省文联)做组联工作,从此改变了他学习生活的环境。

  1978年夏天,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展览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情作品展》在上海展出,冯远获得了观摩学习的机会。在这次画展上他见到了著名画家方增先先生,方先生正招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鼓励他参加一试。

  1978年7月,冯远赴杭州参加复试,中间几经波折,在12月中旬,冯远收到了浙江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年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真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浙江美术学院的破格录取,让冯远意外地开始了另外一种新生活。登上南下列车的那天,宋雨桂先生和夫人带着办公室的同事为冯远送行,嘱咐他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上进。

  “挥手告别北方的父老,窗前掠过北国初雪,渐入青葱江南,我暗自立下努力学得本领为劳苦大众树碑立传的誓愿。”学了本事画好中国人、画好中国历史、画好世界,是冯远立志为艺的方向。

  1978年的最后一天,冯远领取了78001号学生证,成为迟到了一学期的浙江美院研究生,旋即转入了紧张的学习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重要的时刻,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时刻,与方增先老师的结缘,使冯远在浙江这片水墨文人画的沃土学习掌握并吸取了“新浙派人物画”的精髓。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务农更多的是体力劳作,在浙江美院的日子则是精神和技艺上的锤炼。冯远在读研究生期间,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博采众长,同时恶补缺失,更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使其艺术理论素养得以跃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1980年,对冯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他的研究生毕业创作《秦隶筑城图》入选全国青年美展,并获得银奖,他也因此留校任教。身份转换,责任更易,他感念这段追随时代、苦学知识、为师从教的进取时光。

  文明赓续不休

  在各种场合听到关于冯远的介绍,都会有关于他多重身份的提及,国家公务员、学者、艺术家。关于后两者的评论更多。但谈到修为、见识和使命意识,对冯远而言,国家公务员身份这点是无法绕过去的。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曾谈道:“在我看来,冯远的修为与见识一半来自书斋和创作实践,一半就要来自他作为国家公务员的人生历练。”

  1999年,世纪交替,正是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文化、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上升时期。因了教育,冯远在多个文化行政部门的不同岗位上流转任职。那是“与共和国文化建设事业同行共进的日子”。

  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文联委员期间,为艺术教育事业谋划,继而为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谋求增加投入,筹划“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中国美术馆,活跃对外交流,推出“二十世纪绘画大师作品展”系列,中法文化年引进“法国印象派画展”,策划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巡回访问;为中国文联实施“今日中国”艺术周,吸纳港澳文艺家自愿加入各文艺家协会,组织“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活动赴位于纽约、瑞士的联合国机构展出;为中央文史馆组织筹划“中华文化四海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史翰墨》艺术创作、策划“‘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此中的人生感悟和阅历,为冯远的文化素养、艺术学养的提升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一个人的专业能与职业连为一体,幸运无过于斯。2004年,冯远提出了策划实施“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主张。从鸦片战争到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中华民族从百年屈辱中站立起来,到新中国取得天翻地覆变化的100幅历史场景,凝聚起当代优秀美术家共同吟诵赞歌的集体智慧和热情。2011年,由中国文联、文化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姊妹篇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表现的是上至史前先民文化,下至“徽班进京”,正好接续上“鸦片战争”,成为一部完整中华民族历史。

  “在中国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特别需要强调保护与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精心整理与充分发挥经典文化的作用;需要鼓励保护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语言的创新和文化技术与形式的创新;繁荣文艺创作,努力打造一批能够见证伟大时代,且能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扶持并成就一批现代文化的思想巨人、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巨人,文化艺术的大师。”

  在冯远的眼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坚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他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努力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冯远回归艺术家的本行,以一个画家的身份举办展览,在展览中为市民及艺术爱好者进行现场导览,讲述所冀所思、创作历程。从小在美丽的黄浦江边长大,大概是江南温润的气候浸润了他的血液和性格,他的讲述平和又有力量。“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她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价值、审美理想的文化自觉、文化特色,不仅值得发扬光大,并且通过创新,将日益显示出其深刻的现代性,而其作为民族文化身份的感召力更是无法取代的。”冯远于此感触良深。

  • 1521496756056358923 副本.jpg

    2022年7月12日,“无尽意·痕—冯远绘画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观众在欣赏冯远的纸本水墨设色作品《中华人文》。 东方IC 供图

  • 2在浙汇美院求学期间(1979年).jpg

    1979年,冯远在浙江美术学院求学。

  • 5昔日黑龙江知青画家在美术馆门前合影(2019年).jpg

    2019年,冯远与昔日黑龙江知青画家在中国美术馆门前合影。

  • 202305232703862a(1).jpg

    2023年5月23日,“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开幕,冯远与美术家常沙娜(右)观看展览中吴作人先生于1954年创作的《画家齐白石》。 摄影 史春阳/中新社

  • 水阿姨合影.jpg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为冯远授骑士勋章证书。

  • 20191014717851ta.jpg

    2019年10月14日,中国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举行对外开放日活动,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介绍文史研究成果。 摄影 苏丹/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