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中国 >> 文艺 >> 正文

薪火相传的中国戏曲

2021-03-18      特约撰文 吴宇

  • 2007081711881789107819720322_p.jpg

    1960年,时任副校长、83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萧长华在给学生讲课。自中国戏曲学院建校初期,学院聘请了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等教授来校授课,奠定了优良 的育人环境和育人基础,为中国戏曲学院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19500911 文化部戏曲改进局 戏曲实验学校 第一次新生入校 开学典礼 摄影纪念 赵登禹路 20190610 萧润增提供 拷贝.jpg

    1950年9月11日,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召开第一次新生入学开学典礼,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 19500120 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 名誉教授 .jpg

    1950年,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名誉教授谭小培、张德俊、萧长华、尚和玉、王凤卿、王瑶卿、马德成、鲍吉祥、金钟仁(从左至右)。

  • 01 19600100 校庆十年 梅兰芳.jpg

    1960年,梅兰芳(左三)来到中国戏曲学校教学。

  • 20100715樵翠蓉提供 04 副本.jpg

    阎世善(右)向青年教师传授京剧剧目。

  • 19500610 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 招生考试 北池子草垛胡同 04.jpg

    1950年,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王瑶卿(前排中)、梅兰芳(右二)等在首届招生考试现场。

  • 19500000 京剧课堂 周益茂(左一)、段富环(左二)、郭仲福(左三)在上武功课.jpg

    1950年,京剧课堂上的武功课,周益茂(左一)、段富环(左二)、郭仲福(左三)在指导学生。

  • 200708171188178909703971035X_p.jpg

    1960年,清晨,学生们在湖畔溜嗓。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2007081711881789118759730332_p.jpg

    1960年,学校里的音乐课。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05 19800000年何金海上课.jpg

    1980年,中国京剧院京剧演员何金海给学生上课。

  • 2007081711881789129379740321_p.jpg

    1960年,在校的学生正在学演折子戏。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20080327120678999293729190702_p.jpg

    1960年,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化妆。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20080327120679031462529360711_p.jpg

    1960年,学生在上台前互相检查服装。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2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谢锐青 1995年10月7日.jpg

    199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 传承人谢锐青(前)指导学生基本动作。

  • 20101125 刘秀蓉 张春孝老师 课堂教学3.jpg

    2010年,张春孝、刘秀荣夫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唱《白蛇传》。

  • 白蛇传3.jpg

    1958年,由刘秀荣、张春孝出演的《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校戏,由首任校长 田汉编剧,王瑶卿作曲排演。

  • 20101129  国戏小剧场 自由体戏剧 查无此人 JZ 021.jpg

    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学生表演小剧场自由体戏剧《查无此人》。

  • 20121016 仲夏夜之梦 YM 124.jpg

    2012年10月14日,中国戏曲学院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编创的双语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在中国戏曲学院上演。

  • 20150417 建院65周年纪念演出 2015届毕业公演 长安 群英会 大帐 盗书 32 王超饰周瑜 王雪松饰蒋干.jpg

    2015年,青年京剧演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群英会》。

  • 26 20160627 戏韵画意中国戏曲舞台视觉之美 摄影吴先铨261 拷贝.jpg

    2016年,“戏韵画意—中国戏曲舞台视觉之美”在中国戏曲学院上演。这是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与表演系联合举行的一次学术性质的演出,也是一场将戏曲舞台美术史与戏曲表演相融合的一起的一场集约式演出。

  • WechatIMG224.jpg

    2019年,由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本科生褚沣怡、郭铸锋主演的《白蛇传》获29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以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配角奖”。

  • 戏曲2.jpg

< >

  二〇二〇年,正值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七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老中青少四代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中国戏曲经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舞台表现形式,也积累了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寓教于乐,成为模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从“小四维”到中国戏曲学院

  新中国的戏曲教育发展,离不开“四维”。四维,取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义。

  1942年,田汉在广西柳州创办了“四维儿童训练班”(俗称“小四维”),招收了30多名儿童。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一群稚嫩的学童用西皮流水在乱世中涂抹出一抹亮色。1944年,在桂林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上,“小四维”演出了田汉编剧、李紫贵导演的《江汉渔歌》,大获成功,轰动剧坛。

  由于战争加剧,桂林告急,四维剧校师生被迫流亡。在艰苦的条件下,田汉依然坚持与孩子们同行,并排演了他编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新戏。19467月底抵达北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部专门设立“戏曲改进局”,新组建的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下设“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

  1950128日,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戏曲学校诞生了,由此也开启了新中国戏曲教育的新纪元,田汉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的首任校长,随后接管“四维戏校”。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汇集了一批新文化工作者和传统科班著名教师,聘请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等诸多艺术大师来校授课,培养出大批京剧人才。

  从“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到中国戏曲学校、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再到今天,发展到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70年来,中国戏曲薪火相传。

  目前,中国戏曲教育已经形成了从中专至本科到研究生并涵盖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教学传承体系,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唯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等学府,除京剧、昆曲、粤剧、藏戏四个世界级“非遗”剧种,还对20余个国家级“非遗”剧种开设了本科专业,做到了传承有序、学有准谱、教学相长、守正创新。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衡量一门艺术的发展,可以从欣赏者和研习者两个维度来观察—一门艺术有人看、有人传,它才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从观赏者角度看,传统戏曲经典剧目几经数代艺人不断传演,通过戏曲演绎故事的形式,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社会心理、民风民俗不断传承,通过刚正不阿的包公、忠义仁厚的关羽、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骁勇机智的孙悟空等人物形象;武松打虎、牛郎织女、草船借箭、杨家忠烈、西厢红娘等民间故事;扶危助困、剪佞除奸、扬善报恶、团圆美满、效忠国家等精神期盼……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成风化人”。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以文化人”的方式。戏曲艺术所凸显的是和谐圆融的古典美精神。不追求对生活的再现、对现实的模拟,而是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戏曲艺术特别能体现出的是中国人“游于艺”的大智慧,在嬉笑之间通达人生。

  从秦汉的百戏到宋元时期的杂剧、明清传奇至昆曲、京剧及众多戏曲剧种的博兴,历史演进、时代往复,从传承者的角度看,戏曲艺术的一代代后备人才不断接续前辈艺术家宝贵的艺术遗产。使得这门传统艺术生生不息,这是戏曲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将传统技艺和剧目做高水平传承,才能真正激发戏曲本体的活力。戏曲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技艺传承着中华文明,能否实现高水平的代际传承则是关键所在。

  千百年来,中国人离不开戏曲,看戏听曲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为祖师爷传道”则是数代戏曲人骨子里所特有的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

  (本报道撰文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助理研究员,未署名图片由中国戏曲学院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谭正岩:传承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张建峰:老辈儿传下来的是经过考验的精华
窦晓璇:走进剧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薪火相传的中国戏曲

2021-03-18      特约撰文 吴宇

  二〇二〇年,正值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七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老中青少四代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中国戏曲经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舞台表现形式,也积累了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寓教于乐,成为模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的重要途径。

  新中国,从“小四维”到中国戏曲学院

  新中国的戏曲教育发展,离不开“四维”。四维,取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义。

  1942年,田汉在广西柳州创办了“四维儿童训练班”(俗称“小四维”),招收了30多名儿童。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一群稚嫩的学童用西皮流水在乱世中涂抹出一抹亮色。1944年,在桂林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上,“小四维”演出了田汉编剧、李紫贵导演的《江汉渔歌》,大获成功,轰动剧坛。

  由于战争加剧,桂林告急,四维剧校师生被迫流亡。在艰苦的条件下,田汉依然坚持与孩子们同行,并排演了他编写的《新儿女英雄传》等新戏。19467月底抵达北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部专门设立“戏曲改进局”,新组建的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下设“戏曲改进会筹备委员会”。

  1950128日,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戏曲学校诞生了,由此也开启了新中国戏曲教育的新纪元,田汉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的首任校长,随后接管“四维戏校”。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汇集了一批新文化工作者和传统科班著名教师,聘请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等诸多艺术大师来校授课,培养出大批京剧人才。

  从“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到中国戏曲学校、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再到今天,发展到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70年来,中国戏曲薪火相传。

  目前,中国戏曲教育已经形成了从中专至本科到研究生并涵盖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教学传承体系,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创作”四位一体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唯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等学府,除京剧、昆曲、粤剧、藏戏四个世界级“非遗”剧种,还对20余个国家级“非遗”剧种开设了本科专业,做到了传承有序、学有准谱、教学相长、守正创新。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衡量一门艺术的发展,可以从欣赏者和研习者两个维度来观察—一门艺术有人看、有人传,它才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从观赏者角度看,传统戏曲经典剧目几经数代艺人不断传演,通过戏曲演绎故事的形式,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社会心理、民风民俗不断传承,通过刚正不阿的包公、忠义仁厚的关羽、替父从军的花木兰、骁勇机智的孙悟空等人物形象;武松打虎、牛郎织女、草船借箭、杨家忠烈、西厢红娘等民间故事;扶危助困、剪佞除奸、扬善报恶、团圆美满、效忠国家等精神期盼……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成风化人”。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以文化人”的方式。戏曲艺术所凸显的是和谐圆融的古典美精神。不追求对生活的再现、对现实的模拟,而是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戏曲艺术特别能体现出的是中国人“游于艺”的大智慧,在嬉笑之间通达人生。

  从秦汉的百戏到宋元时期的杂剧、明清传奇至昆曲、京剧及众多戏曲剧种的博兴,历史演进、时代往复,从传承者的角度看,戏曲艺术的一代代后备人才不断接续前辈艺术家宝贵的艺术遗产。使得这门传统艺术生生不息,这是戏曲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将传统技艺和剧目做高水平传承,才能真正激发戏曲本体的活力。戏曲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技艺传承着中华文明,能否实现高水平的代际传承则是关键所在。

  千百年来,中国人离不开戏曲,看戏听曲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为祖师爷传道”则是数代戏曲人骨子里所特有的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

  (本报道撰文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助理研究员,未署名图片由中国戏曲学院提供)

  • 2007081711881789107819720322_p.jpg

    1960年,时任副校长、83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萧长华在给学生讲课。自中国戏曲学院建校初期,学院聘请了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等教授来校授课,奠定了优良 的育人环境和育人基础,为中国戏曲学院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19500911 文化部戏曲改进局 戏曲实验学校 第一次新生入校 开学典礼 摄影纪念 赵登禹路 20190610 萧润增提供 拷贝.jpg

    1950年9月11日,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召开第一次新生入学开学典礼,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 19500120 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 名誉教授 .jpg

    1950年,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名誉教授谭小培、张德俊、萧长华、尚和玉、王凤卿、王瑶卿、马德成、鲍吉祥、金钟仁(从左至右)。

  • 01 19600100 校庆十年 梅兰芳.jpg

    1960年,梅兰芳(左三)来到中国戏曲学校教学。

  • 20100715樵翠蓉提供 04 副本.jpg

    阎世善(右)向青年教师传授京剧剧目。

  • 19500610 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 招生考试 北池子草垛胡同 04.jpg

    1950年,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王瑶卿(前排中)、梅兰芳(右二)等在首届招生考试现场。

  • 19500000 京剧课堂 周益茂(左一)、段富环(左二)、郭仲福(左三)在上武功课.jpg

    1950年,京剧课堂上的武功课,周益茂(左一)、段富环(左二)、郭仲福(左三)在指导学生。

  • 200708171188178909703971035X_p.jpg

    1960年,清晨,学生们在湖畔溜嗓。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2007081711881789118759730332_p.jpg

    1960年,学校里的音乐课。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05 19800000年何金海上课.jpg

    1980年,中国京剧院京剧演员何金海给学生上课。

  • 2007081711881789129379740321_p.jpg

    1960年,在校的学生正在学演折子戏。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20080327120678999293729190702_p.jpg

    1960年,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化妆。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20080327120679031462529360711_p.jpg

    1960年,学生在上台前互相检查服装。 摄影 张修身、王德/人民画报

  • 2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谢锐青 1995年10月7日.jpg

    199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 传承人谢锐青(前)指导学生基本动作。

  • 20101125 刘秀蓉 张春孝老师 课堂教学3.jpg

    2010年,张春孝、刘秀荣夫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唱《白蛇传》。

  • 白蛇传3.jpg

    1958年,由刘秀荣、张春孝出演的《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校戏,由首任校长 田汉编剧,王瑶卿作曲排演。

  • 20101129  国戏小剧场 自由体戏剧 查无此人 JZ 021.jpg

    2010年,中国戏曲学院学生表演小剧场自由体戏剧《查无此人》。

  • 20121016 仲夏夜之梦 YM 124.jpg

    2012年10月14日,中国戏曲学院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编创的双语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在中国戏曲学院上演。

  • 20150417 建院65周年纪念演出 2015届毕业公演 长安 群英会 大帐 盗书 32 王超饰周瑜 王雪松饰蒋干.jpg

    2015年,青年京剧演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群英会》。

  • 26 20160627 戏韵画意中国戏曲舞台视觉之美 摄影吴先铨261 拷贝.jpg

    2016年,“戏韵画意—中国戏曲舞台视觉之美”在中国戏曲学院上演。这是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与表演系联合举行的一次学术性质的演出,也是一场将戏曲舞台美术史与戏曲表演相融合的一起的一场集约式演出。

  • WechatIMG224.jpg

    2019年,由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本科生褚沣怡、郭铸锋主演的《白蛇传》获29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以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配角奖”。

  • 戏曲2.jpg

谭正岩:传承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张建峰:老辈儿传下来的是经过考验的精华
窦晓璇:走进剧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