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中国 >> 文艺 >> 正文

《五星出东方》“点史成诗”的舞蹈想象

2022-07-06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摄影 本刊记者 秦斌

  • _INB5967.jpg

    舞剧《五星出东方》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其构想和题材来源于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 _INB5580.jpg

    《五星出东方》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和田文物、服饰、乐舞等文化元素有机置入不同的时空与情境,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

  • _INB5736.jpg

    第三幕中,汉朝戍边将领奉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带着手下和精绝人一起同心协力,手拉肩扛,修筑城墙。

  • _INB5855.jpg

    舞段《农乐》展示了汉朝中原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五谷丰登的景象。

  • _INB6043.jpg

    汉朝戍边将领奉为守护精绝古城百姓牺牲。

  • _INB5810.jpg

    汉朝戍边将领奉为精绝首领之女春君和北人首领之子建特讲述他家乡在上元灯节的繁荣景象。

  • _INB5630-2.jpg

    在“市集”一幕中,精绝首领之女春君带着汉朝戍边将领奉和北人首领之子建特游览精绝古城。

  • _INB5965.jpg

    舞段《锦绣》是一段充满宫廷色彩的汉唐舞,从舞蹈姿态、服饰造型等细节展现出大国气象和满满的威仪感。在舞剧《五星出东方》中,当上元节灯火铺满天空,舞者们仰望祈愿,生动表达了各民族和谐友爱、同生共荣的主题。

< >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织锦,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而以此为题材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则为观众描绘出一幕中华多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共生的历史图景。

  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从黄沙中重见天日,千年前西域的时空之门徐徐打开—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大漠漫卷的风沙中拉开帷幕,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的成员们与观众一起走进了遥远的历史现场。

  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中国各民族交流交往和互通互融的见证,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舞剧《五星出东方》以此为创作起点,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诠释了中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万象更新的灯火人间,一块块汉画像砖在舞台浮现,舞者身着“盛世衣冠”,翻飞舞袖。

  用舞蹈讲好文物故事,突出其背后的深厚精神内涵,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但《五星出东方》极具风格的创作、丰富多元的舞蹈语汇、跌宕起伏的剧情设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剧总编导、国家一级导演、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舸说:“最重要的是好看。精美的艺术作品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情感共鸣,这与本土文化自信的大环境分不开。”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五星出东方》制作人董宁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并没有太多的史料支撑,所以需要更多的艺术想象填补。舞蹈是最原始、最本真、最普泛的人类艺术形式,且舞剧的叙事表现需要通过舞蹈来体现。恰恰是这样一种朴素的形式,可以弥补历史信息稀缺的短板,在舞台上生动地呈现鲜活的考古故事,释放出织锦护臂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舞剧终究要靠舞蹈语言来说话。从浓郁的西域风舞蹈“灯舞”“飞天舞”等,到汉代中原风舞蹈“仕女舞”,再到编创出来的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交往时的中西域融合风舞蹈,舞剧《五星出东方》通过这三个系列的舞蹈语言及舞蹈形象组合,传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

  《五星出东方》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古丽米娜·麦麦提主演的第一部舞剧,她将这部作品称作“用舞蹈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这次排演让我再次认识到大美新疆的文化魅力,感恩歌舞之乡,感恩多元一体的家乡文化对我的滋养。”  

上一页

下一页

《五星出东方》“点史成诗”的舞蹈想象

2022-07-06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摄影 本刊记者 秦斌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织锦,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而以此为题材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则为观众描绘出一幕中华多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共生的历史图景。

  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从黄沙中重见天日,千年前西域的时空之门徐徐打开—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大漠漫卷的风沙中拉开帷幕,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的成员们与观众一起走进了遥远的历史现场。

  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中国各民族交流交往和互通互融的见证,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舞剧《五星出东方》以此为创作起点,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诠释了中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万象更新的灯火人间,一块块汉画像砖在舞台浮现,舞者身着“盛世衣冠”,翻飞舞袖。

  用舞蹈讲好文物故事,突出其背后的深厚精神内涵,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但《五星出东方》极具风格的创作、丰富多元的舞蹈语汇、跌宕起伏的剧情设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剧总编导、国家一级导演、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舸说:“最重要的是好看。精美的艺术作品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产生情感共鸣,这与本土文化自信的大环境分不开。”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五星出东方》制作人董宁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并没有太多的史料支撑,所以需要更多的艺术想象填补。舞蹈是最原始、最本真、最普泛的人类艺术形式,且舞剧的叙事表现需要通过舞蹈来体现。恰恰是这样一种朴素的形式,可以弥补历史信息稀缺的短板,在舞台上生动地呈现鲜活的考古故事,释放出织锦护臂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舞剧终究要靠舞蹈语言来说话。从浓郁的西域风舞蹈“灯舞”“飞天舞”等,到汉代中原风舞蹈“仕女舞”,再到编创出来的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交往时的中西域融合风舞蹈,舞剧《五星出东方》通过这三个系列的舞蹈语言及舞蹈形象组合,传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

  《五星出东方》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古丽米娜·麦麦提主演的第一部舞剧,她将这部作品称作“用舞蹈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这次排演让我再次认识到大美新疆的文化魅力,感恩歌舞之乡,感恩多元一体的家乡文化对我的滋养。”  

  • _INB5967.jpg

    舞剧《五星出东方》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其构想和题材来源于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 _INB5580.jpg

    《五星出东方》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将和田文物、服饰、乐舞等文化元素有机置入不同的时空与情境,在舞台上生动鲜活地展示出来。

  • _INB5736.jpg

    第三幕中,汉朝戍边将领奉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带着手下和精绝人一起同心协力,手拉肩扛,修筑城墙。

  • _INB5855.jpg

    舞段《农乐》展示了汉朝中原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五谷丰登的景象。

  • _INB6043.jpg

    汉朝戍边将领奉为守护精绝古城百姓牺牲。

  • _INB5810.jpg

    汉朝戍边将领奉为精绝首领之女春君和北人首领之子建特讲述他家乡在上元灯节的繁荣景象。

  • _INB5630-2.jpg

    在“市集”一幕中,精绝首领之女春君带着汉朝戍边将领奉和北人首领之子建特游览精绝古城。

  • _INB5965.jpg

    舞段《锦绣》是一段充满宫廷色彩的汉唐舞,从舞蹈姿态、服饰造型等细节展现出大国气象和满满的威仪感。在舞剧《五星出东方》中,当上元节灯火铺满天空,舞者们仰望祈愿,生动表达了各民族和谐友爱、同生共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