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中国 >> 文艺 >> 正文

用舞蹈传递中式美学真与雅

2022-07-12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摄影 本刊记者 秦斌 马悦

  • 8X0A6069.jpg

    女子群舞“青绿”出现于舞蹈诗剧的中段。长袖一甩,上半身后躺,与地面近乎平行……这个仿佛飘在半空中的高难动作,被戏称为“青绿腰”。“青绿腰”的灵感其实来源于《千里江山图》里的意向“险锋”,模拟的是山峰险要、陡峭的部分。 摄影 王徐峰

  • _INB0193(去油).jpg

    青年编导韩真(左)、周莉亚。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14052556606788512143.jpg

    2019年首演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40余座城市演出400多场,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摄影 王徐峰

  • 00CJ6643.jpg

    2019年首演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40余座城市演出400多场,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00CJ6760.jpg

    2019年首演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40余座城市演出400多场,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F5361-1p.jpg

    对《只此青绿》这部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作品,韩真(右)和周莉亚说她们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去创作,“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艺术,还要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对得起作品、对得起观众。”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21-7-28-17435.jpg

< >

  从《丽人行》到《渔光曲》,再到虎年央视春晚惊艳观众的《青绿》,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能神速出圈,这就是韩真、周莉亚的魅力。

  作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优秀青年编导,她们两度摘得“文华大奖”,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

  首次全国巡演,16个城市,50场演出,每场都是一票难求。一经问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既是当下文化市场的爆款,又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女子群舞“青绿”出现于舞蹈诗剧的中段。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层峦叠嶂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说起“青绿”的创作,两位导演甚至不止一次开玩笑说:“不想做了。”其实,她们与《千里江山图》的缘分早在5年前就定下了。

  不止青绿

  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全卷展出,韩真、周莉亚排队几小时,挤在人群中一睹全貌。当11.9米的青绿山水长卷,在她们眼前徐徐展开时,千古名画带来的震撼感,完美的色彩搭配和极致的意境体会,深深印刻在她们的脑海里。

  2019年底,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希望她们创作一个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舞蹈作品时,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千里江山图》。但是之后的创作在一开始就遇见了大难题。因为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历史记载实在太少了。怎样去丰富他的形象,让舞剧丰满立体呢?她们不愿意去虚构故事情节,只能绞尽脑汁从别处想办法。

  《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青绿也成了剧中唯一一个抽象的、写意的角色,就像《千里江山图》的灵魂。

  历时大约1年8个月的时间完成整部作品的创作,周莉亚介绍说,前一年多主要进行资料收集、学习和前期创作,后面才进入作品排练阶段。为了让演员们能更真实地体会宋风雅韵,排练之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通过文旅部请来了几位非遗传承人,给演员现场展示颜料、毛笔、丝绢等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

  韩真表示,创作中最大的难度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你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程度和作品状态是成正比的。”为创作《只此青绿》,编导们先是研究《千里江山图》,后又阅读大量的宋代的诗词、绘画,才将《只此青绿》搬上舞台。

  为了让演员们能更好地表现出那份沉稳与傲骨,排练时用了大量诗歌引导。韩真解释道:“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它表达了一种心胸,这种心胸是我们对于古人的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的理解。”

  春晚舞台上展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只此青绿》的全长共有两个小时。除了青绿、王希孟,还有展卷人、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重要角色。韩真说:“全剧结尾,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长长的画卷,连接了不同时空中的两人,连接了古代的画师与现代的文物工作者,也连接了《只此青绿》的所有创作者与表演者。”

  性格不同 审美统一

  韩真、周莉亚,两人曾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的同班同学兼室友。韩真来自山东,周莉亚则是地道的四川人。说起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韩真印象中的周莉亚,就是一风风火火的辣妹子,“没有她对付不了的困难”。而周莉亚对韩真的最深印象,就是智慧、细腻。戏比天大,一切以作品为重,是韩真与周莉亚的相处之道。长期的合作,让韩真与周莉亚默契到只要一个眼神,就知道彼此的深意。

  韩真在敏感度、追求美这个层面上,更极致。舞台上特别静态、特别美的部分,她会更坚持、更主导。而更有理性、更有逻辑的周莉亚,更偏重于舞台空间调度方面。

  韩真说:“永怀敬畏之心,找到与当下年轻人在情感方面的共鸣,是我们作品审美的出发点。”两位编导至今还记得,舞剧《杜甫》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在演出结尾,当杜甫的诗词映照出来时,在场观看的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那一刻对于我们来说是最感动的。好的作品不止于舞台的那个空间,更重要的是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

  舞剧,永远没有最终版

  作为舞剧编导,除了舞蹈,还要对舞台装置、服装设计、音乐作曲等出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视觉元素进行调度、调整、修改和打磨。

  一部舞剧,从首演到巡演,创作人员需要根据观众的评论和反馈,对作品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改。针对不同演出舞台的条件,两位编导必到现场,盯紧每一处细节。“舞剧就是这样,永远没有最终版。”周莉亚反复强调这句话。

  付出终有回报,她们的作品广受好评。周莉亚坦言:“文艺工作者通过舞台和作品与广大观众来了一次双向奔赴。我们创作者先走进去,感受到了之后,用舞台剧的方式把它展现出来,观众是能感同身受的。在网上看到观众对作品的解读后,我大为吃惊。当观众读懂了你,那份责任和担当得到认可的感觉,真的太幸福了。”

  舞剧《沙湾往事》是韩真和周莉亚合作的起点。第一次做总导演的她们,除了学习了解广东的特色乐器,还专门去广东的老艺人身边学习英歌(广东省汕头市传统舞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我们来说,创作每一部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沙湾往事》里边有些动人的爱情主题全部是用高胡拉的,韩真说,现在一听到高胡的音乐,眼泪就会在眼睛里面打转。她们对岭南的印象,周莉亚用“温润”来形容,韩真则是“不争不抢、不紧不慢”。

  说起已经公演400多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历程时,她俩用“一气呵成”来形容。“灵感就像一扇小门,一旦打开,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当韩真与周莉亚拿到这一题材时,志同道合的她们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这个点:“我们想打破以往舞剧单一主角的叙事方式,一连打造出9位形象突出的舞台形象,以类似谍战片的方式把观众带回到那段红色历史中去。” 

上一页

下一页

用舞蹈传递中式美学真与雅

2022-07-12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摄影 本刊记者 秦斌 马悦

  从《丽人行》到《渔光曲》,再到虎年央视春晚惊艳观众的《青绿》,每一个舞蹈作品都能神速出圈,这就是韩真、周莉亚的魅力。

  作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优秀青年编导,她们两度摘得“文华大奖”,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

  首次全国巡演,16个城市,50场演出,每场都是一票难求。一经问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既是当下文化市场的爆款,又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女子群舞“青绿”出现于舞蹈诗剧的中段。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层峦叠嶂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说起“青绿”的创作,两位导演甚至不止一次开玩笑说:“不想做了。”其实,她们与《千里江山图》的缘分早在5年前就定下了。

  不止青绿

  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全卷展出,韩真、周莉亚排队几小时,挤在人群中一睹全貌。当11.9米的青绿山水长卷,在她们眼前徐徐展开时,千古名画带来的震撼感,完美的色彩搭配和极致的意境体会,深深印刻在她们的脑海里。

  2019年底,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希望她们创作一个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舞蹈作品时,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了《千里江山图》。但是之后的创作在一开始就遇见了大难题。因为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历史记载实在太少了。怎样去丰富他的形象,让舞剧丰满立体呢?她们不愿意去虚构故事情节,只能绞尽脑汁从别处想办法。

  《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青绿也成了剧中唯一一个抽象的、写意的角色,就像《千里江山图》的灵魂。

  历时大约1年8个月的时间完成整部作品的创作,周莉亚介绍说,前一年多主要进行资料收集、学习和前期创作,后面才进入作品排练阶段。为了让演员们能更真实地体会宋风雅韵,排练之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通过文旅部请来了几位非遗传承人,给演员现场展示颜料、毛笔、丝绢等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

  韩真表示,创作中最大的难度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你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程度和作品状态是成正比的。”为创作《只此青绿》,编导们先是研究《千里江山图》,后又阅读大量的宋代的诗词、绘画,才将《只此青绿》搬上舞台。

  为了让演员们能更好地表现出那份沉稳与傲骨,排练时用了大量诗歌引导。韩真解释道:“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它表达了一种心胸,这种心胸是我们对于古人的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的理解。”

  春晚舞台上展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只此青绿》的全长共有两个小时。除了青绿、王希孟,还有展卷人、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重要角色。韩真说:“全剧结尾,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长长的画卷,连接了不同时空中的两人,连接了古代的画师与现代的文物工作者,也连接了《只此青绿》的所有创作者与表演者。”

  性格不同 审美统一

  韩真、周莉亚,两人曾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的同班同学兼室友。韩真来自山东,周莉亚则是地道的四川人。说起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韩真印象中的周莉亚,就是一风风火火的辣妹子,“没有她对付不了的困难”。而周莉亚对韩真的最深印象,就是智慧、细腻。戏比天大,一切以作品为重,是韩真与周莉亚的相处之道。长期的合作,让韩真与周莉亚默契到只要一个眼神,就知道彼此的深意。

  韩真在敏感度、追求美这个层面上,更极致。舞台上特别静态、特别美的部分,她会更坚持、更主导。而更有理性、更有逻辑的周莉亚,更偏重于舞台空间调度方面。

  韩真说:“永怀敬畏之心,找到与当下年轻人在情感方面的共鸣,是我们作品审美的出发点。”两位编导至今还记得,舞剧《杜甫》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在演出结尾,当杜甫的诗词映照出来时,在场观看的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那一刻对于我们来说是最感动的。好的作品不止于舞台的那个空间,更重要的是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

  舞剧,永远没有最终版

  作为舞剧编导,除了舞蹈,还要对舞台装置、服装设计、音乐作曲等出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视觉元素进行调度、调整、修改和打磨。

  一部舞剧,从首演到巡演,创作人员需要根据观众的评论和反馈,对作品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改。针对不同演出舞台的条件,两位编导必到现场,盯紧每一处细节。“舞剧就是这样,永远没有最终版。”周莉亚反复强调这句话。

  付出终有回报,她们的作品广受好评。周莉亚坦言:“文艺工作者通过舞台和作品与广大观众来了一次双向奔赴。我们创作者先走进去,感受到了之后,用舞台剧的方式把它展现出来,观众是能感同身受的。在网上看到观众对作品的解读后,我大为吃惊。当观众读懂了你,那份责任和担当得到认可的感觉,真的太幸福了。”

  舞剧《沙湾往事》是韩真和周莉亚合作的起点。第一次做总导演的她们,除了学习了解广东的特色乐器,还专门去广东的老艺人身边学习英歌(广东省汕头市传统舞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于我们来说,创作每一部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沙湾往事》里边有些动人的爱情主题全部是用高胡拉的,韩真说,现在一听到高胡的音乐,眼泪就会在眼睛里面打转。她们对岭南的印象,周莉亚用“温润”来形容,韩真则是“不争不抢、不紧不慢”。

  说起已经公演400多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历程时,她俩用“一气呵成”来形容。“灵感就像一扇小门,一旦打开,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当韩真与周莉亚拿到这一题材时,志同道合的她们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这个点:“我们想打破以往舞剧单一主角的叙事方式,一连打造出9位形象突出的舞台形象,以类似谍战片的方式把观众带回到那段红色历史中去。” 

  • 8X0A6069.jpg

    女子群舞“青绿”出现于舞蹈诗剧的中段。长袖一甩,上半身后躺,与地面近乎平行……这个仿佛飘在半空中的高难动作,被戏称为“青绿腰”。“青绿腰”的灵感其实来源于《千里江山图》里的意向“险锋”,模拟的是山峰险要、陡峭的部分。 摄影 王徐峰

  • _INB0193(去油).jpg

    青年编导韩真(左)、周莉亚。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14052556606788512143.jpg

    2019年首演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40余座城市演出400多场,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摄影 王徐峰

  • 00CJ6643.jpg

    2019年首演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40余座城市演出400多场,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00CJ6760.jpg

    2019年首演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40余座城市演出400多场,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F5361-1p.jpg

    对《只此青绿》这部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作品,韩真(右)和周莉亚说她们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去创作,“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艺术,还要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对得起作品、对得起观众。”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21-7-28-1743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