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中国 >> 展览 >> 正文

运河盛景“漂”进国博

——走进“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2020-11-02      撰文 王伊奕/人民画报;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986.jpg

    “穿越时空的大运河”通过3D影像生动展示大运河上的精彩瞬间,给观展者以穿越时空的代入感。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YGC_543.jpg

    步入展厅,仿如行在河上。摄影 余冠辰

  • _DSC3082.jpg

    清代漕船模型 ( 天津博物馆藏)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3080.jpg

    在清代,漕粮征收后,由漕船运到各码头装粮。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3004.jpg

    鎏金铜铺首 隋 江苏省扬州市曹庄隋炀帝墓出土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857.jpg

    军粮经纪密符扇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3040.jpg

    护票。曾为官府颁发的物质流通过程中的通行证。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965.jpg

    吴王夫差剑 春秋 河南省寿县出土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841.jpg

    陶船 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927.jpg

    贡砖为明清两代皇家建筑所用的砖料,通过大运河运转至京城。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3058.jpg

    潞河督运图(局部) 清乾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844.jpg

    《河防一览图》(局部) 潘季驯等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展览海报(设计:何欣).jpg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展览海报

  • _DSC2825.jpg

    策展团队接受媒体采访。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

  想知道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吗?到国博去。111日,“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同公众见面。该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是继“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后,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又一大型文化展。

  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

  为较为全面的展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本次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千艘并进万夫牵”“神工当惊世界殊”“因河而兴文化盛”五个部分,系统展示了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观展者可在此一览大运河的古今。

  步入展厅,就仿如行在河上。展厅在空间上用曲线打造出运河蜿蜒般的造型,并将文物呈现在“河岸”之上。除空间上采用巨幕挑高设计,在展厅中间还复制了一艘清代漕船模型,以反映大运河漕运繁华时期的历史面貌。

  3D数字影像及多媒体元素的运用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文物也随之“活”了起来。在一个长25米、高3米的高清巨幕上,数字影像“穿越时空的大运河”不时变幻色彩,运粮船、货船、客船交织穿插在繁忙的大运河上,观展者可直观地感受大运河漕运的繁盛。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的展品非常丰富。既有国家博物馆藏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系列文物,如体现水道画卷的《明代运河全图》,表现漕运盛景的《潞河督运图》,展现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图》,反映水利技术成就的《河防一览图》,记录妈祖信仰的《天津天后宫过会图》等难得一见的重要藏品,也有天津博物馆藏《漕运图卷》、通州区博物馆藏“军粮经纪密符扇”和《运河源流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隋炀帝墓出土鎏金铜铺首和玉璋等重量级展品。共计170件(套)重量级展品悉数亮相,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的长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不仅成为世界运河工程史上的里程碑,更被赋予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基因。时至今日,尽管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交通作用已经不再,它所蕴含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

  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全面系统展现大运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

  据悉,展览将持续近四个月。

上一页

下一页

运河盛景“漂”进国博

——走进“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2020-11-02      撰文 王伊奕/人民画报;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想知道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吗?到国博去。111日,“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同公众见面。该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是继“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后,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又一大型文化展。

  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

  为较为全面的展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本次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千艘并进万夫牵”“神工当惊世界殊”“因河而兴文化盛”五个部分,系统展示了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观展者可在此一览大运河的古今。

  步入展厅,就仿如行在河上。展厅在空间上用曲线打造出运河蜿蜒般的造型,并将文物呈现在“河岸”之上。除空间上采用巨幕挑高设计,在展厅中间还复制了一艘清代漕船模型,以反映大运河漕运繁华时期的历史面貌。

  3D数字影像及多媒体元素的运用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文物也随之“活”了起来。在一个长25米、高3米的高清巨幕上,数字影像“穿越时空的大运河”不时变幻色彩,运粮船、货船、客船交织穿插在繁忙的大运河上,观展者可直观地感受大运河漕运的繁盛。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的展品非常丰富。既有国家博物馆藏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系列文物,如体现水道画卷的《明代运河全图》,表现漕运盛景的《潞河督运图》,展现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图》,反映水利技术成就的《河防一览图》,记录妈祖信仰的《天津天后宫过会图》等难得一见的重要藏品,也有天津博物馆藏《漕运图卷》、通州区博物馆藏“军粮经纪密符扇”和《运河源流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隋炀帝墓出土鎏金铜铺首和玉璋等重量级展品。共计170件(套)重量级展品悉数亮相,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的长河,日夜不息、流淌至今,不仅成为世界运河工程史上的里程碑,更被赋予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基因。时至今日,尽管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交通作用已经不再,它所蕴含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

  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全面系统展现大运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

  据悉,展览将持续近四个月。

  • _DSC2986.jpg

    “穿越时空的大运河”通过3D影像生动展示大运河上的精彩瞬间,给观展者以穿越时空的代入感。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YGC_543.jpg

    步入展厅,仿如行在河上。摄影 余冠辰

  • _DSC3082.jpg

    清代漕船模型 ( 天津博物馆藏)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3080.jpg

    在清代,漕粮征收后,由漕船运到各码头装粮。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3004.jpg

    鎏金铜铺首 隋 江苏省扬州市曹庄隋炀帝墓出土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857.jpg

    军粮经纪密符扇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3040.jpg

    护票。曾为官府颁发的物质流通过程中的通行证。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965.jpg

    吴王夫差剑 春秋 河南省寿县出土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841.jpg

    陶船 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927.jpg

    贡砖为明清两代皇家建筑所用的砖料,通过大运河运转至京城。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3058.jpg

    潞河督运图(局部) 清乾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_DSC2844.jpg

    《河防一览图》(局部) 潘季驯等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展览海报(设计:何欣).jpg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展览海报

  • _DSC2825.jpg

    策展团队接受媒体采访。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