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中国 >> 展览 >> 正文

“和合共生”——故宫·国博首次联合特展

2023-01-18      

  • YGC_5088.jpg

    2022年9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为三个月,至2023年1月3日闭幕。

  • 4、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jpg

    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高350厘米、宽约350厘米、进深8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2、《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 副本.jpg

    《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 清乾隆 尺寸不一 故宫博物院藏

  • 9、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 副本.jpg

    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 18世纪,欧洲 高71.3厘米、上盘径54.6厘米、下盘径28.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8、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jpg

    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 清乾隆 通高39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7、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jpg

    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 元 高70.5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0、《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局部1) .jpg

    《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 清乾隆 徐扬 纸本设色 纵68.6厘米、横2191.9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10、《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局部2) .jpg

    《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 清乾隆 徐扬 纸本设色 纵68.6厘米、横2191.9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12、《班禅额尔德尼奏书》 副本.jpg

    《班禅额尔德尼奏书》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纵 22.5 厘米、横 1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1、紫檀边座漆地嵌牙渔人图插屏 副本.jpg

    紫檀边座漆地嵌牙渔人图插屏 清乾隆 高64厘米、长66厘米、宽2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3、楷书《道德经》卷.jpg

    楷书《道德经》卷 元 赵孟頫 纸本 纵24.5厘米、横618.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5、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 副本.jpg

    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 清乾隆 高31.3厘米、口径25.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

  “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一贯的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镌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础。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依托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丰厚典藏,展出青铜器、金银器、玉器、家具、书画等共计400余件历代文物精品,通过“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弘扬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天地同和

  步入第一单元展厅,传统青绿山水画中深沉的青蓝色主色调,让人一秒入“静”。此单元侧重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中上篇“道法自然”,阐释中华民族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知。展品有玉制礼器、凿石、斫玉、磨骨、缫丝等,以及具有传统文化独特性的艺术作品和理论专著。下篇“天人相与”则阐述中华民族建立的涵育万民、统筹万物的社会秩序。展品主要包括承载先秦至明清时期礼乐文明和典章制度的礼器、乐器、帝王服饰等。

  ● 华夏先民采天然美玉,精心琢磨成沟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礼器,是古人心中通灵的神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从凿石、磨骨、缫丝到制陶、冶铜、髹漆,古人对自然材料的开发利用和自然规律的理解认识越来越深入、全面,由自然现象引发的情感共鸣与审美观念逐渐融入劳动实践和物质创造之中,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礼乐文明和社会制度。

  ● 雅乐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飨时使用的正统音乐。古代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乐首铜钟发声,乐末以玉磬收韵,象征“金声玉振”。清乾隆年间的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仿佛再现紫禁城中奏出的“中和韶乐”,追求“与天地同和”的境界。

  协和万邦
  第二单元以“万邦协和”为题,侧重展现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时秉持的天下观。上篇“胸怀宽广”阐述丝绸之路开辟与畅通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下篇“四方辐辏”将域外优秀文明进入中国后的影响及其本土化的过程娓娓道来。上、下篇侧重文化传播的不同方向,共同展示数千年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灿烂成果。大大小小的文物,无言地向观众阐释着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 一尊唐三彩胡人牵马俑,记录的是大唐时期万国来朝的盛世;一只明青花八方烛台,折射的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阔;一只铜胎画珐琅盘,讲述的则是西方文化如何融合进中华文明的过程……
  ● 世界借由瓷器认识中国,中国也从其他文明中汲取了诸多精华,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在清朝的皇宫里,各种“西洋奇巧之术”层出不穷。清中期起在宫廷中流行的玻璃画,起源于西方,画面内容多为历史典故、风景花鸟、风俗人物等。最重要的还是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比如用于测定方位角度和距离的矩度全圆仪、盘式手摇计算器、各种西洋钟表。
  宜民安和
  第三单元“宜民安和”阐释中华文明对社会各阶层文化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与包容。上篇“民惟邦本”与下篇“休戚与共”分别从社会民生发展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阐述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对于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重要意义。
  ● 上篇重点展品有《乾隆南巡图》的第六卷《驻跸姑苏》,展现了苏州阊门到胥门一带的景观。整幅画以大运河为主轴,河岸屋宇纵布、商铺林立,一派盛世繁华气象。“士农工商”作为代表古代劳动人民的四种基本职业,是国家发展的柱石。历朝历代,无论是帝王还是清流,都频频借助对“渔樵耕读”的刻画来祈祝朝野安定、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 下篇汇集了早期北方游牧民族金属制品、西南民族青铜乐器、辽金时期“春水”“秋山”题材的玉饰、苗人故事图册页、台湾风俗图册页等类型丰富、特色浓郁的民族文物,以及魏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官印、隋唐时期伎乐俑、元代八思巴文瓷器、清代《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册页、中央政府与各地藏传佛教领袖的往来礼品、五体清文鉴等反映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多元一体的实物史料。
  乐在人和
  最后一个单元以“乐在人和”为题,展现中华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上篇“养正育德”和下篇“家祚以兴”囊括诸多寓意“和合”的书画佳作,供海内外学者、爱好者鉴赏、研究之余,也为更多观众开启一扇回望古代社会和谐景象的窗口。
  ● 《道德经》《孝经》等是古代警示教化、垂训子孙所用的经典,历朝历代都被以各种方式传播。上篇展品中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元初书写的《道德经》卷,以其四海闻名的书法表达出自己对老子思想的认同与推崇。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道”“德”二者的关系—自然世界,道先天固有,万物由道而生,万物有万德,但都受道的统御;人类社会,德是人的修养、人的精神,是宇宙之道的投射。
  ● 下篇围绕中华民族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以表现家庭和谐美满、万民欢喜和洽的展品构成。
  (本报道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和合共生”——故宫·国博首次联合特展

2023-01-18      

  “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一贯的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镌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础。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依托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丰厚典藏,展出青铜器、金银器、玉器、家具、书画等共计400余件历代文物精品,通过“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四个单元,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弘扬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天地同和

  步入第一单元展厅,传统青绿山水画中深沉的青蓝色主色调,让人一秒入“静”。此单元侧重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中上篇“道法自然”,阐释中华民族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知。展品有玉制礼器、凿石、斫玉、磨骨、缫丝等,以及具有传统文化独特性的艺术作品和理论专著。下篇“天人相与”则阐述中华民族建立的涵育万民、统筹万物的社会秩序。展品主要包括承载先秦至明清时期礼乐文明和典章制度的礼器、乐器、帝王服饰等。

  ● 华夏先民采天然美玉,精心琢磨成沟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礼器,是古人心中通灵的神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从凿石、磨骨、缫丝到制陶、冶铜、髹漆,古人对自然材料的开发利用和自然规律的理解认识越来越深入、全面,由自然现象引发的情感共鸣与审美观念逐渐融入劳动实践和物质创造之中,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礼乐文明和社会制度。

  ● 雅乐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飨时使用的正统音乐。古代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乐首铜钟发声,乐末以玉磬收韵,象征“金声玉振”。清乾隆年间的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仿佛再现紫禁城中奏出的“中和韶乐”,追求“与天地同和”的境界。

  协和万邦
  第二单元以“万邦协和”为题,侧重展现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时秉持的天下观。上篇“胸怀宽广”阐述丝绸之路开辟与畅通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下篇“四方辐辏”将域外优秀文明进入中国后的影响及其本土化的过程娓娓道来。上、下篇侧重文化传播的不同方向,共同展示数千年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灿烂成果。大大小小的文物,无言地向观众阐释着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 一尊唐三彩胡人牵马俑,记录的是大唐时期万国来朝的盛世;一只明青花八方烛台,折射的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阔;一只铜胎画珐琅盘,讲述的则是西方文化如何融合进中华文明的过程……
  ● 世界借由瓷器认识中国,中国也从其他文明中汲取了诸多精华,文化交流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在清朝的皇宫里,各种“西洋奇巧之术”层出不穷。清中期起在宫廷中流行的玻璃画,起源于西方,画面内容多为历史典故、风景花鸟、风俗人物等。最重要的还是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比如用于测定方位角度和距离的矩度全圆仪、盘式手摇计算器、各种西洋钟表。
  宜民安和
  第三单元“宜民安和”阐释中华文明对社会各阶层文化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与包容。上篇“民惟邦本”与下篇“休戚与共”分别从社会民生发展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阐述了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对于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重要意义。
  ● 上篇重点展品有《乾隆南巡图》的第六卷《驻跸姑苏》,展现了苏州阊门到胥门一带的景观。整幅画以大运河为主轴,河岸屋宇纵布、商铺林立,一派盛世繁华气象。“士农工商”作为代表古代劳动人民的四种基本职业,是国家发展的柱石。历朝历代,无论是帝王还是清流,都频频借助对“渔樵耕读”的刻画来祈祝朝野安定、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 下篇汇集了早期北方游牧民族金属制品、西南民族青铜乐器、辽金时期“春水”“秋山”题材的玉饰、苗人故事图册页、台湾风俗图册页等类型丰富、特色浓郁的民族文物,以及魏晋时期西北地区民族官印、隋唐时期伎乐俑、元代八思巴文瓷器、清代《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册页、中央政府与各地藏传佛教领袖的往来礼品、五体清文鉴等反映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多元一体的实物史料。
  乐在人和
  最后一个单元以“乐在人和”为题,展现中华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上篇“养正育德”和下篇“家祚以兴”囊括诸多寓意“和合”的书画佳作,供海内外学者、爱好者鉴赏、研究之余,也为更多观众开启一扇回望古代社会和谐景象的窗口。
  ● 《道德经》《孝经》等是古代警示教化、垂训子孙所用的经典,历朝历代都被以各种方式传播。上篇展品中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元初书写的《道德经》卷,以其四海闻名的书法表达出自己对老子思想的认同与推崇。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道”“德”二者的关系—自然世界,道先天固有,万物由道而生,万物有万德,但都受道的统御;人类社会,德是人的修养、人的精神,是宇宙之道的投射。
  ● 下篇围绕中华民族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以表现家庭和谐美满、万民欢喜和洽的展品构成。
  (本报道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 YGC_5088.jpg

    2022年9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为三个月,至2023年1月3日闭幕。

  • 4、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jpg

    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高350厘米、宽约350厘米、进深8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2、《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 副本.jpg

    《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 清乾隆 尺寸不一 故宫博物院藏

  • 9、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 副本.jpg

    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 18世纪,欧洲 高71.3厘米、上盘径54.6厘米、下盘径28.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8、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jpg

    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 清乾隆 通高39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7、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jpg

    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 元 高70.5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1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0、《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局部1) .jpg

    《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 清乾隆 徐扬 纸本设色 纵68.6厘米、横2191.9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10、《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局部2) .jpg

    《乾隆南巡图》卷之《驻跸姑苏》 清乾隆 徐扬 纸本设色 纵68.6厘米、横2191.9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12、《班禅额尔德尼奏书》 副本.jpg

    《班禅额尔德尼奏书》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纵 22.5 厘米、横 10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1、紫檀边座漆地嵌牙渔人图插屏 副本.jpg

    紫檀边座漆地嵌牙渔人图插屏 清乾隆 高64厘米、长66厘米、宽2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3、楷书《道德经》卷.jpg

    楷书《道德经》卷 元 赵孟頫 纸本 纵24.5厘米、横618.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 15、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 副本.jpg

    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 清乾隆 高31.3厘米、口径25.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