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焦点 >> 正文

从船政学堂到赴法求学

2024-06-19      撰文 田悦聪

  • 案例1-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WechatIMG4541.png

    位于北京长辛店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这座小楼建于1918年。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40528142222.png

    游客在船政文化博物馆参观。 摄影 林双伟

  • 案例1-1920年5月8日,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聚会,欢送次日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照片中左七为毛泽东。.png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聚会,欢送次日留法勤工俭学的会员。照片中左七为毛泽东。 本刊资料

< >

  在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题为《传承中法建交精神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150多年前,法国人士曾经参与建设中国福建船政和福建船政学堂,法国最早接受中国公派留法学生;百年前中国青年赴法国负笈求学,其中一些有志青年后来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这两段往事,促进了中法文化互学互鉴,堪称近代中法人文交流史上的经典。从古至今,中法两国不仅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更通过交往交流,架起了东西方文明沟通之桥。

  船政往事见证中法文明交流

  福州是中国海军梦启航之地。因为福建船政的创设,这座城市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代代海军人才,遂有海军史上曾经“无闽不成军”的传奇。

  清末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急需壮大海防力量。当时的闽浙总督左宗棠设想以中西合作的方式,实现建设海军图强之梦。他邀请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促成中法两国合作,帮助中国建设一所海军兵工厂。1866年,左宗棠获准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聘用日意格担任正监督,聘请洋教师和技工,规定他们在五年时间内造出16条船;同步建设船政学堂,向中国员工教授设计、建造、驾驶和管理轮船的技术。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

  从1866年12月至1874年,日意格履行合约,在外籍技术人员和全体中国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共造出兵、商轮船15艘,其中包括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轮船“万年清”,中国第一艘木质巡洋舰“扬武”。

  为了进一步学习先进科技,提高学生掌握轮船制造和驾驶的技术技能水平,清廷批准学堂选派优秀学生分赴法、英等国留学。1877年,船政学堂向欧洲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其中就有后来主持建造中国第一艘大型巡洋舰“开济”号、新型钢甲巡洋舰“龙威”号等多艘舰船的军舰制造专家魏瀚。魏瀚作为第一批赴海外考察和留学的海军军官,在留法期间学习造舰技术的同时兼修法律,甚至被聘为法国皇家律师公会助理员。

  从1877年至1896年,清政府派出船政学堂四届共51名学生先后赴法学习。这些留法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包括军事、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法交流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014年,中法建交50年之际,法国驻华大使馆赠送给福州市政府一座普罗斯佩·日意格塑像,以纪念这位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法国人。如今,这座塑像安放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成为中法两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见证。

  负笈求学搭建中法友谊之桥

  在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德善里18号,坐落着一幢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红色砖楼。这里便是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旧址。

  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从1912年开始,有留法、旅法经历的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先后发起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号召“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智识、经济之发展”。促进国内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逐渐成为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

  1919年到1920年间,近1900多名中国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他们一边做工,一边读书,努力追求真理,寻求改造中国的途径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中坚力量,也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造就了一批栋梁之才。

  早期留法学人是中法友好的第一批使者。百余年后的今天,中法青年密切交往,正在续写两国人民友谊新篇章。截至2024年5月,中国在法留学生4.6万余名,法国在中国有1500多名留学生;中国高校与法国高校举办本科以上层次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69个,为两国人才培养搭建起更多平台;法国还是欧洲较早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的国家,如今已有近千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0万人。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入,为中法两国搭建了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十六字的“中法精神”,既是中法建交的初心,也是两国走过的光辉历程的生动反映和真实写照。

上一页

下一页

从船政学堂到赴法求学

2024-06-19      撰文 田悦聪

  在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题为《传承中法建交精神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150多年前,法国人士曾经参与建设中国福建船政和福建船政学堂,法国最早接受中国公派留法学生;百年前中国青年赴法国负笈求学,其中一些有志青年后来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这两段往事,促进了中法文化互学互鉴,堪称近代中法人文交流史上的经典。从古至今,中法两国不仅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更通过交往交流,架起了东西方文明沟通之桥。

  船政往事见证中法文明交流

  福州是中国海军梦启航之地。因为福建船政的创设,这座城市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代代海军人才,遂有海军史上曾经“无闽不成军”的传奇。

  清末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急需壮大海防力量。当时的闽浙总督左宗棠设想以中西合作的方式,实现建设海军图强之梦。他邀请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促成中法两国合作,帮助中国建设一所海军兵工厂。1866年,左宗棠获准在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聘用日意格担任正监督,聘请洋教师和技工,规定他们在五年时间内造出16条船;同步建设船政学堂,向中国员工教授设计、建造、驾驶和管理轮船的技术。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

  从1866年12月至1874年,日意格履行合约,在外籍技术人员和全体中国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共造出兵、商轮船15艘,其中包括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轮船“万年清”,中国第一艘木质巡洋舰“扬武”。

  为了进一步学习先进科技,提高学生掌握轮船制造和驾驶的技术技能水平,清廷批准学堂选派优秀学生分赴法、英等国留学。1877年,船政学堂向欧洲派遣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其中就有后来主持建造中国第一艘大型巡洋舰“开济”号、新型钢甲巡洋舰“龙威”号等多艘舰船的军舰制造专家魏瀚。魏瀚作为第一批赴海外考察和留学的海军军官,在留法期间学习造舰技术的同时兼修法律,甚至被聘为法国皇家律师公会助理员。

  从1877年至1896年,清政府派出船政学堂四届共51名学生先后赴法学习。这些留法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包括军事、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法交流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014年,中法建交50年之际,法国驻华大使馆赠送给福州市政府一座普罗斯佩·日意格塑像,以纪念这位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法国人。如今,这座塑像安放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成为中法两国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见证。

  负笈求学搭建中法友谊之桥

  在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德善里18号,坐落着一幢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红色砖楼。这里便是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旧址。

  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从1912年开始,有留法、旅法经历的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先后发起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号召“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智识、经济之发展”。促进国内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逐渐成为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

  1919年到1920年间,近1900多名中国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他们一边做工,一边读书,努力追求真理,寻求改造中国的途径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中坚力量,也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造就了一批栋梁之才。

  早期留法学人是中法友好的第一批使者。百余年后的今天,中法青年密切交往,正在续写两国人民友谊新篇章。截至2024年5月,中国在法留学生4.6万余名,法国在中国有1500多名留学生;中国高校与法国高校举办本科以上层次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69个,为两国人才培养搭建起更多平台;法国还是欧洲较早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的国家,如今已有近千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0万人。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入,为中法两国搭建了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十六字的“中法精神”,既是中法建交的初心,也是两国走过的光辉历程的生动反映和真实写照。

  • 案例1-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WechatIMG4541.png

    位于北京长辛店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这座小楼建于1918年。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40528142222.png

    游客在船政文化博物馆参观。 摄影 林双伟

  • 案例1-1920年5月8日,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聚会,欢送次日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照片中左七为毛泽东。.png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聚会,欢送次日留法勤工俭学的会员。照片中左七为毛泽东。 本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