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摄影 >> 正文

[影像力]:留下贵州影像的人

—中外历史影像中的贵州1846-1912

2016-12-25      王蕾

  • 贵阳水口寺。 摄影 白斯德望

  • 贵阳西门外城墙边三元宫。 摄影 谢石琴

  • 穿过牌坊大道的马队。 摄影 谢石琴

  • 镇远舞阳河码头 摄影 白斯德望"

  • 天主教贵州教区第二任主教、法国传教士 胡缚理在贵阳甲秀楼前。 摄影 白斯德望

< >

 

多彩贵州·第九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于511日在贵州仁怀开幕。本次大展围绕原生态主题,集纳了3000余幅国内外原生态风貌的优秀摄影作品,设有特别展、专题展及机构展三个展区。

在这次大展中,一组《中外历史影像中的贵州1846-1912》专题展十分引人注目。这个展览通过历史影像对贵州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纪实还原,成为影像中国的一个代表性历史缩影。

在展出的85幅贵州老照片中,距今最早的影像诞生于170年前,所有展出的照片时间跨越66年。这些极其珍贵的影像,呈现出那个历史时期贵州社会各个方面。这些照片背后的摄影者,更是值得注意。本刊特选择展览中的四位摄影者的作品,介绍他们在贵州的经历。

1839年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公布,摄影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和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几乎是同时期,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国门,大批外国传教人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科技,其中就有新兴的摄影术。1846年,法国传教士白斯德望来到贵州。他在贵州传教的八年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白斯德望成为天主教贵州教区第一任主教。他留下的摄影作品内容丰富,数量很多,极为珍贵。他是将摄影术引入中国的先驱,可以说是拍摄贵州的第一人。白斯德望几乎走遍了贵州。1853年,他为救治伤寒病人,不幸染病离世。

 

有着“用生命爱中国”之称的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里颇具传奇性。1887年, 23岁的他来到中国,先是在云南、四川传教、行医。1904年,他来到贵州咸宁传教,深入那里的苗族村寨,兴办学校、建立医院。传教期间,柏格里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的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中国贵州西部的自然、社会风貌。他对苗文的创立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同通晓英文的汉族教徒、苗族教徒一起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苗族传统符号,于1905年为苗族创立了一套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区别于1949年后的苗文,苗族人称这套文字为“老苗文”。1915 7月,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伤寒”传到咸宁石门坎,并在这里爆发开来。一直守护着病人的柏格里不幸被感染,但他坚持把有限的药品留给村民。915日,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51岁。

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1902年来到中国西南地区湘、黔、滇、蜀对苗族、瑶族、彝族进行人类学考察,出版了《中国西南部人类学问题》一书,他在贵州停留了40天,期间拍摄了大量的贵州少数民族的科学资料照片和沿途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作品。鸟居龙藏拍摄的贵州照片和学术专著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的摄影作品在贵州摄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鸟居龙藏从事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

  

展览中中国摄影者最为突出的当属谢石琴。19072月,辛亥革命元勋张百麟聘请广东人谢石琴为照相师,来到贵阳田家巷创办了贵州第一家照相馆“镜秋轩”。“镜秋轩”明为照相馆,实为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可以说,是“镜秋轩”照相馆展开了贵州的革命序幕。谢石琴在“镜秋轩”期间,拍摄了大量的贵州自然风光、城市面貌、风土人情及贵阳社会名流、官绅人物肖像和社会纪实照片,为贵州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次展览的图片均出自刚刚出版不久的画册《贵州摄影史1846-1912》,其作者徐宏力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对贵州老照片进行细致地搜集、考证,对贵州摄影的历史阶段、重大摄影史实、贵州老照片的认定标准原则进行了阐述,对老照片的摄影作者和拍摄年代进行了认定,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使这些摄影者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功绩得到充分彰显。

 

(本报道图片由多彩贵州·第九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影像力]:留下贵州影像的人

—中外历史影像中的贵州1846-1912

2016-12-25      王蕾

 

多彩贵州·第九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于511日在贵州仁怀开幕。本次大展围绕原生态主题,集纳了3000余幅国内外原生态风貌的优秀摄影作品,设有特别展、专题展及机构展三个展区。

在这次大展中,一组《中外历史影像中的贵州1846-1912》专题展十分引人注目。这个展览通过历史影像对贵州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纪实还原,成为影像中国的一个代表性历史缩影。

在展出的85幅贵州老照片中,距今最早的影像诞生于170年前,所有展出的照片时间跨越66年。这些极其珍贵的影像,呈现出那个历史时期贵州社会各个方面。这些照片背后的摄影者,更是值得注意。本刊特选择展览中的四位摄影者的作品,介绍他们在贵州的经历。

1839年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公布,摄影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和艺术开辟了新的领域。几乎是同时期,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国门,大批外国传教人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科技,其中就有新兴的摄影术。1846年,法国传教士白斯德望来到贵州。他在贵州传教的八年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白斯德望成为天主教贵州教区第一任主教。他留下的摄影作品内容丰富,数量很多,极为珍贵。他是将摄影术引入中国的先驱,可以说是拍摄贵州的第一人。白斯德望几乎走遍了贵州。1853年,他为救治伤寒病人,不幸染病离世。

 

有着“用生命爱中国”之称的英国传教士塞缪尔·柏格里颇具传奇性。1887年, 23岁的他来到中国,先是在云南、四川传教、行医。1904年,他来到贵州咸宁传教,深入那里的苗族村寨,兴办学校、建立医院。传教期间,柏格里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的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中国贵州西部的自然、社会风貌。他对苗文的创立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同通晓英文的汉族教徒、苗族教徒一起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苗族传统符号,于1905年为苗族创立了一套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区别于1949年后的苗文,苗族人称这套文字为“老苗文”。1915 7月,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伤寒”传到咸宁石门坎,并在这里爆发开来。一直守护着病人的柏格里不幸被感染,但他坚持把有限的药品留给村民。915日,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51岁。

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1902年来到中国西南地区湘、黔、滇、蜀对苗族、瑶族、彝族进行人类学考察,出版了《中国西南部人类学问题》一书,他在贵州停留了40天,期间拍摄了大量的贵州少数民族的科学资料照片和沿途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作品。鸟居龙藏拍摄的贵州照片和学术专著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的摄影作品在贵州摄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鸟居龙藏从事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

  

展览中中国摄影者最为突出的当属谢石琴。19072月,辛亥革命元勋张百麟聘请广东人谢石琴为照相师,来到贵阳田家巷创办了贵州第一家照相馆“镜秋轩”。“镜秋轩”明为照相馆,实为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的据点。可以说,是“镜秋轩”照相馆展开了贵州的革命序幕。谢石琴在“镜秋轩”期间,拍摄了大量的贵州自然风光、城市面貌、风土人情及贵阳社会名流、官绅人物肖像和社会纪实照片,为贵州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次展览的图片均出自刚刚出版不久的画册《贵州摄影史1846-1912》,其作者徐宏力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对贵州老照片进行细致地搜集、考证,对贵州摄影的历史阶段、重大摄影史实、贵州老照片的认定标准原则进行了阐述,对老照片的摄影作者和拍摄年代进行了认定,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使这些摄影者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功绩得到充分彰显。

 

(本报道图片由多彩贵州·第九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提供)

  • 贵阳水口寺。 摄影 白斯德望

  • 贵阳西门外城墙边三元宫。 摄影 谢石琴

  • 穿过牌坊大道的马队。 摄影 谢石琴

  • 镇远舞阳河码头 摄影 白斯德望"

  • 天主教贵州教区第二任主教、法国传教士 胡缚理在贵阳甲秀楼前。 摄影 白斯德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