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摄影 >> 正文

叶梓颐与星空的故事

2017-09-08      本刊记者 王佳音 摄影 叶梓颐

  • 1-2冰岛极光.jpg

    冰岛极光

  • 11-入选NASA每日一图的照片《发光的乌尤尼盐沼》.jpg

    发光的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

  • 3-北极日全食.jpg

    北极日全食

  • 9-南半球银河与闪电.jpg

    南半球银河与闪电

  • 14-印尼伊真蓝火火山的日出.jpg

    印度尼西亚伊真火山的日出

< >

  她曾经不远万里奔赴至肯尼亚,在沙暴中等待日全食的出现;她曾经只身前往新西兰,感受那里最纯净清澈的星空;她曾经背着50公斤的摄影器材,在零下25摄氏度的北极见证万年一遇的日全食……作为星空摄影师,她的作品曾获得2016年“地球与天空”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2017年,其作品又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选中为每日一图。


  湛蓝的天空、深邃的宇宙,似乎有着说不尽的奥秘。“90后”北京女孩叶梓颐,从小就有一份对宇宙的好奇。她是一名星空摄影师,也是一名“追星逐日”的探险家。

  跑遍全球只为“追星逐日”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云,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的这句名言和叶梓颐有个共同之处—对星空的热爱。

  叶梓颐从小就很喜欢星星和宇宙,在读小学和中学时,还曾参加过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但真正让我爱上天文的是高中地理课吴老师,他是我的启蒙者。”从高中开始,叶梓颐成为一名天文爱好者,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老师一起参加观测活动,“不过开始星空摄影还是近两三年的事。”叶梓颐说。

  叶梓颐能待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即便是在北京,要么参加讲座,要么做客沙龙。更多的时间,她是在追着星星、太阳,满世界地奔跑。

  “拍星空没有想象得那么诗意,和你们看到的绚丽星空图相反。”在叶梓颐看来,拍摄星空的过程其实是痛苦的,要在极端的环境长时间等待,一夜不睡拍照是最低要求,此外还要经常忍受饥寒交迫、体力透支,以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

  天文圈里有句玩笑:亲眼目睹过日全食的人,都会无可救药地患上“日全食症”,从此会竭尽全力地去看每一次日全食。在叶梓颐看来,这不是一个笑话,最起码在她身上是真的。

  2009年,19岁的叶梓颐兴致勃勃地去上海观看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就在距离全食阶段还有几分钟的时候,忽然暴雨如注,拍摄计划成了泡影。2013年,为了本世纪最长的“日环食”,她奔赴肯尼亚,在阳光下暴晒了6个多小时后遇上了沙尘暴。

  20153月,她又跨越大半个地球,走过两万余公里到北极追日,完成了她人生中独一无二的北极日全食之旅。2015320日发生在北极圈的日全食恰逢极夜和极昼之交,这样的巧合50万年一次,叶梓颐不但幸运地拍下全过程,还偶遇了20年一遇的极光大爆发。

  谈起这次北极之旅,叶梓颐仍记得当时她的手都在抖,绚丽的极光在天际飞舞,天空变成五颜六色,“日食出现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红紫色的日珥在涌动,旁边的山都染上了霞光,星星和太阳同时出现在眼前,仿佛身处另一个星球。”

  “每个人喜欢星空的理由都不同,有人喜欢星空是因为在仰望星空时,觉得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叶梓颐说,她对星空的热爱似乎更深沉、更厚重。

  “站在星空下,我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和大自然赐予的力量。”叶梓颐说,“通过拍照的方式,我想将这种宁静宏大的力量传播给更多的人。”

  别开生面的暗夜征途

  看似遥不可及的星空,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走得更近。如今,叶梓颐在拍摄星空的同时,更热衷于公益。她希望通过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拍摄的照片,让更多的人感受自然和星空,成为自然和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叶梓颐一直在关注暗夜星空的保护工作,在光污染的侵袭和包夹中,黑暗的夜空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不少人觉得暗夜保护的概念比较虚幻,不像动物保护、植物保护,工作做得好,种群就有扩大,就能看见效果,但暗夜保护好像看不见摸不着。但事实上,光污染也会对生态产生很多影响,尤其是夜巡类动物,受到光污染的影响很直接。”

  “一些国家已经开设了暗夜保护公园。”谈到暗夜保护时,叶梓颐说道,“希望在中国也能推进这项工作,比如保护协会和景区合作,帮助景区进行灯光改造。游人白天参观景区,晚上来此进行天文类的科普学习,景区提供相关导览。”

  叶梓颐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星空、天文知识变得更有趣,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让更多人了解到一项国际社会已经在开展的特殊环保行动。这是她给自己的又一个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叶梓颐与星空的故事

2017-09-08      本刊记者 王佳音 摄影 叶梓颐

  她曾经不远万里奔赴至肯尼亚,在沙暴中等待日全食的出现;她曾经只身前往新西兰,感受那里最纯净清澈的星空;她曾经背着50公斤的摄影器材,在零下25摄氏度的北极见证万年一遇的日全食……作为星空摄影师,她的作品曾获得2016年“地球与天空”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2017年,其作品又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选中为每日一图。


  湛蓝的天空、深邃的宇宙,似乎有着说不尽的奥秘。“90后”北京女孩叶梓颐,从小就有一份对宇宙的好奇。她是一名星空摄影师,也是一名“追星逐日”的探险家。

  跑遍全球只为“追星逐日”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云,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的这句名言和叶梓颐有个共同之处—对星空的热爱。

  叶梓颐从小就很喜欢星星和宇宙,在读小学和中学时,还曾参加过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但真正让我爱上天文的是高中地理课吴老师,他是我的启蒙者。”从高中开始,叶梓颐成为一名天文爱好者,经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老师一起参加观测活动,“不过开始星空摄影还是近两三年的事。”叶梓颐说。

  叶梓颐能待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即便是在北京,要么参加讲座,要么做客沙龙。更多的时间,她是在追着星星、太阳,满世界地奔跑。

  “拍星空没有想象得那么诗意,和你们看到的绚丽星空图相反。”在叶梓颐看来,拍摄星空的过程其实是痛苦的,要在极端的环境长时间等待,一夜不睡拍照是最低要求,此外还要经常忍受饥寒交迫、体力透支,以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

  天文圈里有句玩笑:亲眼目睹过日全食的人,都会无可救药地患上“日全食症”,从此会竭尽全力地去看每一次日全食。在叶梓颐看来,这不是一个笑话,最起码在她身上是真的。

  2009年,19岁的叶梓颐兴致勃勃地去上海观看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就在距离全食阶段还有几分钟的时候,忽然暴雨如注,拍摄计划成了泡影。2013年,为了本世纪最长的“日环食”,她奔赴肯尼亚,在阳光下暴晒了6个多小时后遇上了沙尘暴。

  20153月,她又跨越大半个地球,走过两万余公里到北极追日,完成了她人生中独一无二的北极日全食之旅。2015320日发生在北极圈的日全食恰逢极夜和极昼之交,这样的巧合50万年一次,叶梓颐不但幸运地拍下全过程,还偶遇了20年一遇的极光大爆发。

  谈起这次北极之旅,叶梓颐仍记得当时她的手都在抖,绚丽的极光在天际飞舞,天空变成五颜六色,“日食出现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红紫色的日珥在涌动,旁边的山都染上了霞光,星星和太阳同时出现在眼前,仿佛身处另一个星球。”

  “每个人喜欢星空的理由都不同,有人喜欢星空是因为在仰望星空时,觉得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叶梓颐说,她对星空的热爱似乎更深沉、更厚重。

  “站在星空下,我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和大自然赐予的力量。”叶梓颐说,“通过拍照的方式,我想将这种宁静宏大的力量传播给更多的人。”

  别开生面的暗夜征途

  看似遥不可及的星空,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走得更近。如今,叶梓颐在拍摄星空的同时,更热衷于公益。她希望通过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拍摄的照片,让更多的人感受自然和星空,成为自然和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叶梓颐一直在关注暗夜星空的保护工作,在光污染的侵袭和包夹中,黑暗的夜空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不少人觉得暗夜保护的概念比较虚幻,不像动物保护、植物保护,工作做得好,种群就有扩大,就能看见效果,但暗夜保护好像看不见摸不着。但事实上,光污染也会对生态产生很多影响,尤其是夜巡类动物,受到光污染的影响很直接。”

  “一些国家已经开设了暗夜保护公园。”谈到暗夜保护时,叶梓颐说道,“希望在中国也能推进这项工作,比如保护协会和景区合作,帮助景区进行灯光改造。游人白天参观景区,晚上来此进行天文类的科普学习,景区提供相关导览。”

  叶梓颐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星空、天文知识变得更有趣,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让更多人了解到一项国际社会已经在开展的特殊环保行动。这是她给自己的又一个责任。  

  • 1-2冰岛极光.jpg

    冰岛极光

  • 11-入选NASA每日一图的照片《发光的乌尤尼盐沼》.jpg

    发光的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

  • 3-北极日全食.jpg

    北极日全食

  • 9-南半球银河与闪电.jpg

    南半球银河与闪电

  • 14-印尼伊真蓝火火山的日出.jpg

    印度尼西亚伊真火山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