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摄影 >> 正文

阿里高原上的藏历新年

2022-07-06      撰文 次吉 摄影 贡觉群培

  • 放烟花2.jpg

    临近傍晚,一家人来到户外放烟花。

  • 妈妈玉珍.jpg

    母亲玉珍(左)给侄女讲解“古突”抽到的字条内容。

  • GJQP1077.jpg

    母亲玉珍做好“古突”后,分发给晚辈。

  • 敬酒.jpg

    母亲玉珍跟表妹给客人敬“央子”酒。

  • 一个家族其乐融融.jpg

    一家人其乐融融吃着年夜饭,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食。

  • 爸爸石曲和亲戚看抽到的面团里的内容.jpg

    父亲石曲(右)和亲戚在看抽到的面团里的内容。

  • 妈妈玉珍在熬“古突”.jpg

    熬“古突”、捏面团、点酥油灯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年俗。

  • 点燃酥油灯.jpg

    熬“古突”、捏面团、点酥油灯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年俗。

  • 里面放有东西的面团.jpg

    熬“古突”、捏面团、点酥油灯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年俗。

  • 石曲和玉珍一家.jpg

    石曲和玉珍一家的全家福。

< >

  西藏阿里地区人们以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为主。由于历史、地域、气候不同,这里各地农耕、放牧时间各异,因而节气不同,新年到来的时间也有所不同。阿里地区有三个先后不同的藏历新年—藏历十一月初一,阿里地区普兰新年;藏历十二月初一,阿里部分牧区日喀则农事新年;藏历元月初一,阿里部分地区过的传统藏历新年。

  2022年1月31日,我们来到住在阿里昆莎机场旁索麦村的石曲和玉珍夫妇一家,体验他们是如何庆祝日喀则藏历农事新年的。

  石曲和玉珍是当地牧民,一家人四世同堂。他们一年要搬三次家(阿里地区牧场分为春、夏、冬三季牧场),过年的地方是在冬季牧场。家庭成员除了夫妇俩,还有玉珍的母亲、两个儿子以及孙子、孙女。母亲拉姆次仁今年已经83岁。大儿子扎西懂月是公务员,已经成家在镇上住。小儿子曲达在家照顾父母,平时在家里放牧,有时农闲时间就近在工地跑货运,有两个孩子,都上学了。

  农事新年第一个流程是吃“古突”,在外工作的人一定要在吃“古突”之前回到家里。“古突”中的“古”即九的意思,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粥。“古突”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辟邪的习俗,流传过程中又增加了许多有趣的内容,增添喜气。

  当日中午,大儿子扎西懂月从狮泉河镇开车回到家,从后背箱卸下各类新鲜的果蔬,还有糖果和干果。我们帮忙卸了年货,跟着进了家门,看到桌上已经摆满了各种食物,应有尽有。母亲玉珍忙着打扫卫生、更换新的卡垫,干净整洁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小儿子曲达和孙子、孙女在家周围捡烧“古突”的柴火回到了家。父亲石曲一边忙着用糌粑团捏出各种像人、动物、酥油灯等形状的面食,一边熬制放了羊肉、人参果、萝卜、青稞、红枣等材料的“古突”汤。小儿子和孙女一起往“古突”面食内包裹纸张,纸上会写“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等字,分别寓意“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以前,这些面食都要用烧柴火的炉子烤熟,现在都改用电炉子了。自从牧区通了电,给这里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太阳西落,随着“古突”之夜的来临,阿里高原上最隆重的节日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每位家庭成员用糌粑团粘在自己和家畜身上,然后手捏糌粑做一个造型,口中念完“带走一年的晦气吧”,将糌粑团等物品放到盘子里。

  天黑之后,石曲手里拿着一捆麦穗,进入自家的每一个房间喊着祈福的话,然后由另一个人拿着“滤”跑出家门扔到三岔路口,燃放爆竹,寓意祛除邪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吉祥。

  所谓的“滤”,就是把象征病痛灾祸的特制糌粑团用柴火烧尽,再远远扔掉,以祈祷新的一年家人健康平安。而有些地方则讲究扔“滤”的时候,千万不能回头。 

  当所有的仪式完成,每家每户的人都分别带着 “古突”相聚在家族长辈的家里。大家吃着喷香的“古突”面,喝着“央子”酒(大碗酒),唱着传统的“央子”歌,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上一页

下一页

阿里高原上的藏历新年

2022-07-06      撰文 次吉 摄影 贡觉群培

  西藏阿里地区人们以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为主。由于历史、地域、气候不同,这里各地农耕、放牧时间各异,因而节气不同,新年到来的时间也有所不同。阿里地区有三个先后不同的藏历新年—藏历十一月初一,阿里地区普兰新年;藏历十二月初一,阿里部分牧区日喀则农事新年;藏历元月初一,阿里部分地区过的传统藏历新年。

  2022年1月31日,我们来到住在阿里昆莎机场旁索麦村的石曲和玉珍夫妇一家,体验他们是如何庆祝日喀则藏历农事新年的。

  石曲和玉珍是当地牧民,一家人四世同堂。他们一年要搬三次家(阿里地区牧场分为春、夏、冬三季牧场),过年的地方是在冬季牧场。家庭成员除了夫妇俩,还有玉珍的母亲、两个儿子以及孙子、孙女。母亲拉姆次仁今年已经83岁。大儿子扎西懂月是公务员,已经成家在镇上住。小儿子曲达在家照顾父母,平时在家里放牧,有时农闲时间就近在工地跑货运,有两个孩子,都上学了。

  农事新年第一个流程是吃“古突”,在外工作的人一定要在吃“古突”之前回到家里。“古突”中的“古”即九的意思,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粥。“古突”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辟邪的习俗,流传过程中又增加了许多有趣的内容,增添喜气。

  当日中午,大儿子扎西懂月从狮泉河镇开车回到家,从后背箱卸下各类新鲜的果蔬,还有糖果和干果。我们帮忙卸了年货,跟着进了家门,看到桌上已经摆满了各种食物,应有尽有。母亲玉珍忙着打扫卫生、更换新的卡垫,干净整洁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小儿子曲达和孙子、孙女在家周围捡烧“古突”的柴火回到了家。父亲石曲一边忙着用糌粑团捏出各种像人、动物、酥油灯等形状的面食,一边熬制放了羊肉、人参果、萝卜、青稞、红枣等材料的“古突”汤。小儿子和孙女一起往“古突”面食内包裹纸张,纸上会写“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等字,分别寓意“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以前,这些面食都要用烧柴火的炉子烤熟,现在都改用电炉子了。自从牧区通了电,给这里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太阳西落,随着“古突”之夜的来临,阿里高原上最隆重的节日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每位家庭成员用糌粑团粘在自己和家畜身上,然后手捏糌粑做一个造型,口中念完“带走一年的晦气吧”,将糌粑团等物品放到盘子里。

  天黑之后,石曲手里拿着一捆麦穗,进入自家的每一个房间喊着祈福的话,然后由另一个人拿着“滤”跑出家门扔到三岔路口,燃放爆竹,寓意祛除邪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吉祥。

  所谓的“滤”,就是把象征病痛灾祸的特制糌粑团用柴火烧尽,再远远扔掉,以祈祷新的一年家人健康平安。而有些地方则讲究扔“滤”的时候,千万不能回头。 

  当所有的仪式完成,每家每户的人都分别带着 “古突”相聚在家族长辈的家里。大家吃着喷香的“古突”面,喝着“央子”酒(大碗酒),唱着传统的“央子”歌,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 放烟花2.jpg

    临近傍晚,一家人来到户外放烟花。

  • 妈妈玉珍.jpg

    母亲玉珍(左)给侄女讲解“古突”抽到的字条内容。

  • GJQP1077.jpg

    母亲玉珍做好“古突”后,分发给晚辈。

  • 敬酒.jpg

    母亲玉珍跟表妹给客人敬“央子”酒。

  • 一个家族其乐融融.jpg

    一家人其乐融融吃着年夜饭,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食。

  • 爸爸石曲和亲戚看抽到的面团里的内容.jpg

    父亲石曲(右)和亲戚在看抽到的面团里的内容。

  • 妈妈玉珍在熬“古突”.jpg

    熬“古突”、捏面团、点酥油灯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年俗。

  • 点燃酥油灯.jpg

    熬“古突”、捏面团、点酥油灯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年俗。

  • 里面放有东西的面团.jpg

    熬“古突”、捏面团、点酥油灯是当地过年必不可少的年俗。

  • 石曲和玉珍一家.jpg

    石曲和玉珍一家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