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摄影 >> 正文

民族节庆 为村寨发展注入活力

2023-04-25      

  • 民族节庆1.png

    西藏拉萨,雪顿节上,僧人将强巴佛唐卡从下而上缓缓展开。“雪顿”意为酸奶宴。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2006年,雪顿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民族节庆2.png

    云南景洪,人们在西双版纳景洪泼水广场参加泼水狂欢。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会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活动。2006年,傣族泼水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视觉中国 供图

  • 民族节庆3.png

    贵州雷山,苗年期间,孩子们身着节日服装在庆典中嬉戏。在贵州省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区,苗年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苗年期间人们走村串寨,祭祖、吃团年饭、喝串寨酒、跳芦笙舞,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2008年,苗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舒文钧

  • 民族节庆4.png

    西藏当雄,骑手们在当雄赛马节开幕式上做马术表演。当吉仁赛马会每年藏历七月十日开始,是当地一年一度的盛会。赛马射箭的三天中,牧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前往赴会。2008年,赛马会(当吉仁赛马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民族节庆5.png

    云南,万人狂舞的目瑙纵歌。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2006年,景颇族目瑙纵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杨绍辉

< >

  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节日,不仅是我国非遗“大观园”中的文化瑰宝,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5000余年间赓续绵延的生动见证。

  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民俗”类别中,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传统比比皆是。这些民族节日是聚居在特定地域的少数民族,在适应周围环境及其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着的包含民众群体记忆、反映集体精神追求的智慧结晶,为民族发展提供着认同感与持续感,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特别突出强调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许多少数民族地处边疆或偏远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他们的社会生活都处于不发达状态。但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开展与乡村振兴的推进,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民族节日便是推动实现这一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抓手。顺应当今的文化旅游消费趋势,这些传统民间节庆构成了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的重要元素,进而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推动力。

  雷山苗年是少数民族节日传承与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贵州雷山县有“苗疆圣地”之称,被誉为“苗族文化展示中心”。2000年以来,当地连续举办苗年庆典,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慕名而来的文化体验者多达数十万人,极大地改善着当地群众的就业形态和家庭收入。

  节日庆典能够聚拢人气、提升活力,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着涵养文明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村民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的重要依托,维系与发展着乡村制度规范和道德体系,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嵌入文化底色、提升“软实力”意义重大。

  云南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是大家“欢聚歌舞”的民族节日,各村各寨的人们围着“目瑙示栋”纵情歌舞,盛大而热烈的节日气氛,提振着乡村精气神、展现着寨民的精神风貌,有力推动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类似,诸如贵州石阡仡佬族的毛龙节等,这些民族节庆文化品牌日益响亮,构成了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少数民族非遗项目都是多民族共创、共建、共享的文化遗产,体现着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与现实,为有效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提供着坚实支撑。

  比如,壮族“补粮敬老”习俗,通常在每年重阳节及老人逢特定年龄时举办,是一项以稻米为主要媒介的传统仪礼,以给老人填补粮食、祝福延寿为核心文化表达,传达着中华民族孝老、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该习俗不仅在壮族民众中广为流传,同时,世居在当地及周边的汉族、瑶族、侗族、毛南族等民族也都有着与之相同或类似的长期民俗实践,各民族共同推动着“补粮敬老”习俗的传承发展。在海南等地,每逢农历三月三,瑶族、黎族、汉族等各族人民都会聚集欢庆。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区,雪顿节是影响甚大的群众性节庆传统,如今,其文化辐射范围已经不仅仅限于藏族同胞,而是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构筑着人心相聚、精神相依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上一页

下一页

民族节庆 为村寨发展注入活力

2023-04-25      

  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节日,不仅是我国非遗“大观园”中的文化瑰宝,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5000余年间赓续绵延的生动见证。

  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民俗”类别中,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传统比比皆是。这些民族节日是聚居在特定地域的少数民族,在适应周围环境及其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着的包含民众群体记忆、反映集体精神追求的智慧结晶,为民族发展提供着认同感与持续感,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特别突出强调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许多少数民族地处边疆或偏远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他们的社会生活都处于不发达状态。但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开展与乡村振兴的推进,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民族节日便是推动实现这一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抓手。顺应当今的文化旅游消费趋势,这些传统民间节庆构成了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的重要元素,进而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推动力。

  雷山苗年是少数民族节日传承与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贵州雷山县有“苗疆圣地”之称,被誉为“苗族文化展示中心”。2000年以来,当地连续举办苗年庆典,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慕名而来的文化体验者多达数十万人,极大地改善着当地群众的就业形态和家庭收入。

  节日庆典能够聚拢人气、提升活力,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着涵养文明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村民文化传承和情感交流的重要依托,维系与发展着乡村制度规范和道德体系,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嵌入文化底色、提升“软实力”意义重大。

  云南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是大家“欢聚歌舞”的民族节日,各村各寨的人们围着“目瑙示栋”纵情歌舞,盛大而热烈的节日气氛,提振着乡村精气神、展现着寨民的精神风貌,有力推动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类似,诸如贵州石阡仡佬族的毛龙节等,这些民族节庆文化品牌日益响亮,构成了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少数民族非遗项目都是多民族共创、共建、共享的文化遗产,体现着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与现实,为有效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提供着坚实支撑。

  比如,壮族“补粮敬老”习俗,通常在每年重阳节及老人逢特定年龄时举办,是一项以稻米为主要媒介的传统仪礼,以给老人填补粮食、祝福延寿为核心文化表达,传达着中华民族孝老、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该习俗不仅在壮族民众中广为流传,同时,世居在当地及周边的汉族、瑶族、侗族、毛南族等民族也都有着与之相同或类似的长期民俗实践,各民族共同推动着“补粮敬老”习俗的传承发展。在海南等地,每逢农历三月三,瑶族、黎族、汉族等各族人民都会聚集欢庆。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区,雪顿节是影响甚大的群众性节庆传统,如今,其文化辐射范围已经不仅仅限于藏族同胞,而是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构筑着人心相聚、精神相依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民族节庆1.png

    西藏拉萨,雪顿节上,僧人将强巴佛唐卡从下而上缓缓展开。“雪顿”意为酸奶宴。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2006年,雪顿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民族节庆2.png

    云南景洪,人们在西双版纳景洪泼水广场参加泼水狂欢。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会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活动。2006年,傣族泼水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视觉中国 供图

  • 民族节庆3.png

    贵州雷山,苗年期间,孩子们身着节日服装在庆典中嬉戏。在贵州省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区,苗年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苗年期间人们走村串寨,祭祖、吃团年饭、喝串寨酒、跳芦笙舞,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2008年,苗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舒文钧

  • 民族节庆4.png

    西藏当雄,骑手们在当雄赛马节开幕式上做马术表演。当吉仁赛马会每年藏历七月十日开始,是当地一年一度的盛会。赛马射箭的三天中,牧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前往赴会。2008年,赛马会(当吉仁赛马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民族节庆5.png

    云南,万人狂舞的目瑙纵歌。目瑙纵歌又称“总戈”,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2006年,景颇族目瑙纵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杨绍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