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摄影 >> 正文

斑斓多元 互融共生 | 壁画

2024-10-25      本刊记者 黄丽巍

  • 佛经故事画-本生故事7-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九色鹿之鹿与国王-北魏-吴健摄影.jpg

    此为“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高潮和结尾。画中九色鹿昂首而立,凛然面对骑在马上前来捉拿它的国王,慷慨陈词,没有丝毫的怯懦和畏惧。这幅横卷式连环画的构图较为独特,画家绘了八个情节,是由左、右两端开始,到中间结束。画家把故事发展的高潮安排在整幅画的中央,展现在观众的视觉中心。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影像中国 | 特别策划

  • 莫高窟第3窟-主室南壁-千手千眼观音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制作.jpg

    莫高窟第3窟 北壁 千手千眼观音 元 莫高窟第3窟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此窟左(南壁)、右(北壁)两壁各画千手千眼观音一铺,均以一个正面相为主体,左右各画出侧面相。图中观音像有十一面,四十只大手,其中两只大手高举化佛,二手合掌,二手托钵,四周环绕二飞天及部众。图中形象均以墨线勾勒而成,敷以浅淡清雅的色彩,人物丰满、匀称,造型细腻、准确,呈圆轮状排列的千手层层叠叠,密而不乱,规整有序。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第3窟的壁画,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莫高窟第57窟 南壁 观世音菩萨 初唐

  • 佛像画 2-8莫高窟第57窟-南壁-说法图之观音菩萨-初唐_1.jpg

    莫高窟第57窟 南壁 观世音菩萨 初唐 在众多的唐代菩萨形象中,这尊观世音画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们赞誉为美人像,此窟也因此而称作为“美人窟”。菩萨体态婀娜,肌肤光泽细腻,长目细眉,唇红鼻直,文静娴雅,姣好妩媚,俨然是一个贵妇人的形象。沥粉堆金的宝冠佩饰,淡朱晕染的肌肤使她更显得与众不同,体现出雍容高贵的美。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影像中国 | 特别策划

  •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西侧-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盛唐-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制作.jpg

    莫高窟第217窟 南壁  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 盛唐 这是一幅以青绿山水为背景的故事画,图中山峦青翠,河流蜿蜒,行人自远而近穿行其间,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幅出色的山水人物画。此窟开凿时间大致与唐代青绿山水画代表画家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受到李思训一派山水风格的影响是很自然的。在李思训真迹已失传、唐代青绿山水画作品罕见的今天,这幅青绿山水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20080519121170880214017741181_p329号窟初唐乘龙菩萨与飞天.jpg

    莫高窟第329窟 西壁龛顶北侧 飞天 初唐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3-26莫高窟第320窟-南壁-飞天-盛唐.jpg

    莫高窟第320窟 南壁 飞天(局部)  盛唐  这是莫高窟唐代飞天的代表作之一,被常书鸿先生誉为“最美飞天”。飞天这一形象经由中亚从新疆地区传入敦煌,并不断与本土文化艺术相融合,其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关友惠第61窟法华经变譬喻品、安乐行品.jpg

    莫高窟第61窟 西壁 五台山图(局部) 五代  《五台山图》中描绘了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有的佛寺至今尚存。壁画中的大佛光寺,楼阁参差,殿阁巍峨,寺中不仅有僧人合什念佛,且有文官商贾活动,画面旁书“大佛光之寺”。壁画中描绘的大法华寺,四面围墙高耸,中间画攒尖顶单檐12角亭一座,寺内有两位僧人活动。画面中画有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峰峦上苍松翠柏,挺拔直立。山间小路,行人骑马牵驴匆匆赶路;田间山坡,农夫耕作。众多人物形象各异,栩栩如生。不仅反映了唐五代时五台山佛教建筑的规模和盛况,而且反映了真实生动的社会现实生活。画面左下角书写“河北道山门东南路”,指出了准确的地理位置。 1937年6月底,卢沟桥事变前夕,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通过在《敦煌图录》中收录的《五台山图》图片,确定了佛光寺的地理位置,带领助手按图索骥,在五台山的深山之中找到了这座真正的唐代木构建筑。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40822102015(3).jpg

    莫高窟第61窟窟室内景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9、莫高窟第407窟-窟顶-三兔莲花藻井-隋-吴健摄影.jpg

    莫高窟第407窟 窟顶 三兔莲花藻井 隋  窟顶绘三兔莲花飞天井心,莲花之中是三只相互追逐的兔子。三只兔子相互连接,形成了三只兔子三只耳,但单看每只兔子又都有两只耳朵的奇妙图案。莫高窟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洞窟达20个。研究表明,“三兔共耳”图案有“东早西晚”的时空特点,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之后阿富汗的金属盘、蒙古的铜币、埃及的陶瓷、德国的教堂钟表、英国的瓷砖画等器物上都有它们的身影。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装饰图案画 3-23莫高窟第329窟-窟顶-藻井-初唐.jpg

    莫高窟第329窟 窟顶 飞天莲花纹藻井 初唐  这是莫高窟现存最精美的藻井壁画之一,藻井井心以淡蓝色作地,象征天空,中心绘一大朵莲花。佛教认为莲花是西方净土的象征。这朵莲花,由14个卷瓣莲和14朵卷云纹相间环绕莲心而成。围绕着莲花的是四身执花飞天,最外层是一组伎乐飞天。在窟内仰看,倍觉富丽堂皇,绚丽多彩。第329窟的藻井是唐代藻井图案的杰作之一。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供养人像画-莫高窟第61窟-东壁南侧-供养人-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制作.jpg

    莫高窟第61窟 东壁南侧 供养人 五代   五代乃至宋时,河西节度使曹氏开凿和重修了一批洞窟,这是其中最大的曹家窟,绘有众多的供养人画像。图中左侧第一身是时任河西节度使曹元忠的母亲(曹议金夫人),原为陇西回鹘公主,故身着回鹘装,头戴桃形凤冠。第二身是曹元忠的姐姐,嫁给甘州回鹘可汗,故也着回鹘装。第三身也是曹元忠的姐姐,嫁给了于阗国王李圣天为皇后,她头戴凤冠,因于阗盛产美玉,故在她的凤冠上饰满了绿色的宝玉。这些贵为公主、皇后的女供养人,脸上都有贴花装饰,是古代女子十分崇尚的一种化妆习俗。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8、莫高窟第98窟-东壁南侧-于阗国王-五代-孙志军摄影_1.jpg

    莫高窟第98窟 东壁南侧  于阗国王李圣天 五代  于阗以盛产玉石闻名,所以国王从宝冠、刀、指环都是宝玉装饰。作为西域王国的国王,李圣天头戴冕旒,身穿衮服,衣服上绣着日月龙兽,完全是汉族帝王的服饰。可见当时中原的礼仪文化影响到了西域,而且西域的贵族是以穿着汉族的贵族服饰为荣的。供养像的右前方,有宝幢式供养人题榜一方,上面写有“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即是窟主”17字。 摄影 孙志军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

  跨越千年的华章

  敦煌壁画,特指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和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五处石窟共810多个洞窟的历代壁画。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绚烂的想象力,也是世界多元文明交流、借鉴、融合的宝贵结晶。

  敦煌壁画中有佛、菩萨等神灵形象,以及供养人、故事画中人物的俗人形象之分,分为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汉族神话题材图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供养画、人物画、装饰图案画等。其中佛像画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些佛像画通过不同的姿态和表情,生动地展示了佛的形象和性格。此外,故事画也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一类,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传说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敦煌壁画在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敦煌壁画还受到中亚、西亚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敦煌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古代人们信仰和生活的见证。

上一页

下一页

斑斓多元 互融共生 | 壁画

2024-10-25      本刊记者 黄丽巍

  跨越千年的华章

  敦煌壁画,特指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的绘画艺术作品,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和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五处石窟共810多个洞窟的历代壁画。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绚烂的想象力,也是世界多元文明交流、借鉴、融合的宝贵结晶。

  敦煌壁画中有佛、菩萨等神灵形象,以及供养人、故事画中人物的俗人形象之分,分为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汉族神话题材图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供养画、人物画、装饰图案画等。其中佛像画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这些佛像画通过不同的姿态和表情,生动地展示了佛的形象和性格。此外,故事画也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一类,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传说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敦煌壁画在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敦煌壁画还受到中亚、西亚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敦煌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古代人们信仰和生活的见证。

  • 佛经故事画-本生故事7-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九色鹿之鹿与国王-北魏-吴健摄影.jpg

    此为“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高潮和结尾。画中九色鹿昂首而立,凛然面对骑在马上前来捉拿它的国王,慷慨陈词,没有丝毫的怯懦和畏惧。这幅横卷式连环画的构图较为独特,画家绘了八个情节,是由左、右两端开始,到中间结束。画家把故事发展的高潮安排在整幅画的中央,展现在观众的视觉中心。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影像中国 | 特别策划

  • 莫高窟第3窟-主室南壁-千手千眼观音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制作.jpg

    莫高窟第3窟 北壁 千手千眼观音 元 莫高窟第3窟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此窟左(南壁)、右(北壁)两壁各画千手千眼观音一铺,均以一个正面相为主体,左右各画出侧面相。图中观音像有十一面,四十只大手,其中两只大手高举化佛,二手合掌,二手托钵,四周环绕二飞天及部众。图中形象均以墨线勾勒而成,敷以浅淡清雅的色彩,人物丰满、匀称,造型细腻、准确,呈圆轮状排列的千手层层叠叠,密而不乱,规整有序。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第3窟的壁画,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莫高窟第57窟 南壁 观世音菩萨 初唐

  • 佛像画 2-8莫高窟第57窟-南壁-说法图之观音菩萨-初唐_1.jpg

    莫高窟第57窟 南壁 观世音菩萨 初唐 在众多的唐代菩萨形象中,这尊观世音画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们赞誉为美人像,此窟也因此而称作为“美人窟”。菩萨体态婀娜,肌肤光泽细腻,长目细眉,唇红鼻直,文静娴雅,姣好妩媚,俨然是一个贵妇人的形象。沥粉堆金的宝冠佩饰,淡朱晕染的肌肤使她更显得与众不同,体现出雍容高贵的美。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影像中国 | 特别策划

  •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西侧-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盛唐-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制作.jpg

    莫高窟第217窟 南壁  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 盛唐 这是一幅以青绿山水为背景的故事画,图中山峦青翠,河流蜿蜒,行人自远而近穿行其间,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幅出色的山水人物画。此窟开凿时间大致与唐代青绿山水画代表画家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受到李思训一派山水风格的影响是很自然的。在李思训真迹已失传、唐代青绿山水画作品罕见的今天,这幅青绿山水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20080519121170880214017741181_p329号窟初唐乘龙菩萨与飞天.jpg

    莫高窟第329窟 西壁龛顶北侧 飞天 初唐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 3-26莫高窟第320窟-南壁-飞天-盛唐.jpg

    莫高窟第320窟 南壁 飞天(局部)  盛唐  这是莫高窟唐代飞天的代表作之一,被常书鸿先生誉为“最美飞天”。飞天这一形象经由中亚从新疆地区传入敦煌,并不断与本土文化艺术相融合,其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关友惠第61窟法华经变譬喻品、安乐行品.jpg

    莫高窟第61窟 西壁 五台山图(局部) 五代  《五台山图》中描绘了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有的佛寺至今尚存。壁画中的大佛光寺,楼阁参差,殿阁巍峨,寺中不仅有僧人合什念佛,且有文官商贾活动,画面旁书“大佛光之寺”。壁画中描绘的大法华寺,四面围墙高耸,中间画攒尖顶单檐12角亭一座,寺内有两位僧人活动。画面中画有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峰峦上苍松翠柏,挺拔直立。山间小路,行人骑马牵驴匆匆赶路;田间山坡,农夫耕作。众多人物形象各异,栩栩如生。不仅反映了唐五代时五台山佛教建筑的规模和盛况,而且反映了真实生动的社会现实生活。画面左下角书写“河北道山门东南路”,指出了准确的地理位置。 1937年6月底,卢沟桥事变前夕,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通过在《敦煌图录》中收录的《五台山图》图片,确定了佛光寺的地理位置,带领助手按图索骥,在五台山的深山之中找到了这座真正的唐代木构建筑。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40822102015(3).jpg

    莫高窟第61窟窟室内景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9、莫高窟第407窟-窟顶-三兔莲花藻井-隋-吴健摄影.jpg

    莫高窟第407窟 窟顶 三兔莲花藻井 隋  窟顶绘三兔莲花飞天井心,莲花之中是三只相互追逐的兔子。三只兔子相互连接,形成了三只兔子三只耳,但单看每只兔子又都有两只耳朵的奇妙图案。莫高窟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洞窟达20个。研究表明,“三兔共耳”图案有“东早西晚”的时空特点,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之后阿富汗的金属盘、蒙古的铜币、埃及的陶瓷、德国的教堂钟表、英国的瓷砖画等器物上都有它们的身影。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装饰图案画 3-23莫高窟第329窟-窟顶-藻井-初唐.jpg

    莫高窟第329窟 窟顶 飞天莲花纹藻井 初唐  这是莫高窟现存最精美的藻井壁画之一,藻井井心以淡蓝色作地,象征天空,中心绘一大朵莲花。佛教认为莲花是西方净土的象征。这朵莲花,由14个卷瓣莲和14朵卷云纹相间环绕莲心而成。围绕着莲花的是四身执花飞天,最外层是一组伎乐飞天。在窟内仰看,倍觉富丽堂皇,绚丽多彩。第329窟的藻井是唐代藻井图案的杰作之一。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供养人像画-莫高窟第61窟-东壁南侧-供养人-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制作.jpg

    莫高窟第61窟 东壁南侧 供养人 五代   五代乃至宋时,河西节度使曹氏开凿和重修了一批洞窟,这是其中最大的曹家窟,绘有众多的供养人画像。图中左侧第一身是时任河西节度使曹元忠的母亲(曹议金夫人),原为陇西回鹘公主,故身着回鹘装,头戴桃形凤冠。第二身是曹元忠的姐姐,嫁给甘州回鹘可汗,故也着回鹘装。第三身也是曹元忠的姐姐,嫁给了于阗国王李圣天为皇后,她头戴凤冠,因于阗盛产美玉,故在她的凤冠上饰满了绿色的宝玉。这些贵为公主、皇后的女供养人,脸上都有贴花装饰,是古代女子十分崇尚的一种化妆习俗。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8、莫高窟第98窟-东壁南侧-于阗国王-五代-孙志军摄影_1.jpg

    莫高窟第98窟 东壁南侧  于阗国王李圣天 五代  于阗以盛产玉石闻名,所以国王从宝冠、刀、指环都是宝玉装饰。作为西域王国的国王,李圣天头戴冕旒,身穿衮服,衣服上绣着日月龙兽,完全是汉族帝王的服饰。可见当时中原的礼仪文化影响到了西域,而且西域的贵族是以穿着汉族的贵族服饰为荣的。供养像的右前方,有宝幢式供养人题榜一方,上面写有“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即是窟主”17字。 摄影 孙志军 敦煌研究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