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摄影 >> 正文

斑斓多元 互融共生 | 彩塑

2024-10-29      人民画报

  • 莫高窟第248窟菩萨-北魏.jpg

    北魏彩塑的特征是面相方圆清瘦,也就是画史上所说的 “秀骨清像”;衣服轻薄贴体,称作“曹衣出水”,就像穿着衣服刚从水里出来的样子。用来表现衣褶的阴刻线细密流畅,敷彩简单明快,神态端庄典雅。虽项光有残损,但仍是北魏时期保存最完好的代表作之一。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3-15-莫高窟第259窟-北壁-禅定佛像-北魏.jpg

    莫高窟第259窟 北壁东起第一龛 禅定佛 北魏  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中的代表作之一。坐禅是佛家修炼的重要方式。这尊禅定佛头生肉髻,身上穿通肩袈裟,两眉细长,双眼略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似乎体味着参禅悟道后的满足和愉悦。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3、初唐-6-1莫高窟第322窟西壁佛龛-.jpg

    莫高窟第322窟 西壁佛龛 彩塑一铺 初唐  塑像及壁画为初唐原作。西壁的双层龛为隋朝到初唐流行的佛龛形制。龛内的一铺七身塑像保持完好,中央为佛结跏趺坐,扬手说法。两侧为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外侧两大菩萨及天王。这样的组合形式是唐以来最普遍的组合形式。佛的庄严、菩萨的慈祥、天王的勇武在一起有动有静,有刚有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4-莫高窟第45窟菩萨-盛唐 -吴健摄影.jpg

    莫高窟第45窟 西壁龛内北侧 菩萨 盛唐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莫高窟第45窟-主室西壁佛龛-彩塑一铺-盛唐-吴健摄影.jpg

    莫高窟第45窟 西壁佛龛 彩塑一铺 盛唐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一组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已毁,现存七身。主尊佛像慈眉欢韵;弟子迦叶老成练达;弟子阿难英俊秀朗;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姿态婀娜,丰盈健美,面相圆润,神情恬静慈祥,身姿一波三折;最外侧的两身天王气势威武雄壮。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盛唐印象。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南侧-弟子阿难-盛唐-吴健摄影.jpg

    莫高窟第45窟 西壁龛内南侧 阿难 盛唐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莫高窟第320窟-西壁龛内北侧-菩萨-盛唐-吴健摄影X.jpg

    莫高窟第320窟  西壁 龛内北侧 菩萨 盛唐  菩萨神情欢愉,姿态悠然,面相丰圆而稍长。上身塑造丰腴而不肥满,外突的小腹和较大的髈部呈现出女性的身体特征,是盛唐以胖为美的审美意识在佛窟的反映。表情、肥瘦以及色彩的搭配都恰到好处,也是莫高窟唐代雕塑中的代表作之一。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西夏-吴健摄影.jpg

    榆林窟第3窟 东壁  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西夏  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一铺五十一面千手观音。观音头上有三座七层宝塔。在观音的四十只手中,除了各种宝物法器之外,还有乐器、兵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犁、锄、耙、镰、锯、斧、斗、矩、熨斗以及船只、耕牛等生产工具和春米、打铁、酿酒、耕作、挑担等场景,还有其他百工、百艺的形象。虽然画面的主题是为了渲染菩萨无穷的法力,但这些生活场景和生产工具则形象而清晰地展示了近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弥足珍贵。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

  精美绝伦的佛教彩塑博物馆

  敦煌彩塑泛指在窟室中、中心塔柱或窟壁、窟顶以及洞窟内外塑造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飞天、千佛、鬼怪、狮象、龙虎、藻井等类的圆塑、浮塑和影塑形体。其中,佛、菩萨和佛弟子等是佛徒供奉礼拜的对象。

  窟内雕塑的一般结构是以佛为中心的群塑组合。早期则为单身佛像,之后发展为群像,一组少则三身,多则五、七、十一身不等,特多者如唐代大历末期的14 8 窟,主尊为佛涅槃塑像(俗称卧佛),西壁塑造佛弟子,菩萨、天人、各国君王及佛姨母等举哀像7 2身。这一组群塑共塑造了73身人物,是莫高窟最庞大的群塑组合。

  这些塑体,若就形体的大小而论,最大的为第96窟证圣元年(695)修造的弥勒倚坐像,高达33米。最小的“善业泥” (模制小泥佛、小泥塔)仅有鸡蛋大小。从塑制材料加以分类,主要是泥塑、石雕和陶塑。从雕塑手法上分类,有圆塑、浮塑、贴壁大泥塑及模具拓制的模塑四种。

  敦煌彩塑的制作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如今幸存圆塑2415身,其中基本完好的原作14 0 0 余身,残缺不全的10 0 0余身;另有影塑千佛、飞天等 1000余身;此外,还有多种动物、花卉、图案、门楣装饰等众多圆塑、浮塑。敦煌彩塑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

上一页

下一页

斑斓多元 互融共生 | 彩塑

2024-10-29      人民画报

  精美绝伦的佛教彩塑博物馆

  敦煌彩塑泛指在窟室中、中心塔柱或窟壁、窟顶以及洞窟内外塑造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飞天、千佛、鬼怪、狮象、龙虎、藻井等类的圆塑、浮塑和影塑形体。其中,佛、菩萨和佛弟子等是佛徒供奉礼拜的对象。

  窟内雕塑的一般结构是以佛为中心的群塑组合。早期则为单身佛像,之后发展为群像,一组少则三身,多则五、七、十一身不等,特多者如唐代大历末期的14 8 窟,主尊为佛涅槃塑像(俗称卧佛),西壁塑造佛弟子,菩萨、天人、各国君王及佛姨母等举哀像7 2身。这一组群塑共塑造了73身人物,是莫高窟最庞大的群塑组合。

  这些塑体,若就形体的大小而论,最大的为第96窟证圣元年(695)修造的弥勒倚坐像,高达33米。最小的“善业泥” (模制小泥佛、小泥塔)仅有鸡蛋大小。从塑制材料加以分类,主要是泥塑、石雕和陶塑。从雕塑手法上分类,有圆塑、浮塑、贴壁大泥塑及模具拓制的模塑四种。

  敦煌彩塑的制作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如今幸存圆塑2415身,其中基本完好的原作14 0 0 余身,残缺不全的10 0 0余身;另有影塑千佛、飞天等 1000余身;此外,还有多种动物、花卉、图案、门楣装饰等众多圆塑、浮塑。敦煌彩塑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

  • 莫高窟第248窟菩萨-北魏.jpg

    北魏彩塑的特征是面相方圆清瘦,也就是画史上所说的 “秀骨清像”;衣服轻薄贴体,称作“曹衣出水”,就像穿着衣服刚从水里出来的样子。用来表现衣褶的阴刻线细密流畅,敷彩简单明快,神态端庄典雅。虽项光有残损,但仍是北魏时期保存最完好的代表作之一。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3-15-莫高窟第259窟-北壁-禅定佛像-北魏.jpg

    莫高窟第259窟 北壁东起第一龛 禅定佛 北魏  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中的代表作之一。坐禅是佛家修炼的重要方式。这尊禅定佛头生肉髻,身上穿通肩袈裟,两眉细长,双眼略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似乎体味着参禅悟道后的满足和愉悦。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3、初唐-6-1莫高窟第322窟西壁佛龛-.jpg

    莫高窟第322窟 西壁佛龛 彩塑一铺 初唐  塑像及壁画为初唐原作。西壁的双层龛为隋朝到初唐流行的佛龛形制。龛内的一铺七身塑像保持完好,中央为佛结跏趺坐,扬手说法。两侧为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外侧两大菩萨及天王。这样的组合形式是唐以来最普遍的组合形式。佛的庄严、菩萨的慈祥、天王的勇武在一起有动有静,有刚有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4-莫高窟第45窟菩萨-盛唐 -吴健摄影.jpg

    莫高窟第45窟 西壁龛内北侧 菩萨 盛唐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莫高窟第45窟-主室西壁佛龛-彩塑一铺-盛唐-吴健摄影.jpg

    莫高窟第45窟 西壁佛龛 彩塑一铺 盛唐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一组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已毁,现存七身。主尊佛像慈眉欢韵;弟子迦叶老成练达;弟子阿难英俊秀朗;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姿态婀娜,丰盈健美,面相圆润,神情恬静慈祥,身姿一波三折;最外侧的两身天王气势威武雄壮。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盛唐印象。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南侧-弟子阿难-盛唐-吴健摄影.jpg

    莫高窟第45窟 西壁龛内南侧 阿难 盛唐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莫高窟第320窟-西壁龛内北侧-菩萨-盛唐-吴健摄影X.jpg

    莫高窟第320窟  西壁 龛内北侧 菩萨 盛唐  菩萨神情欢愉,姿态悠然,面相丰圆而稍长。上身塑造丰腴而不肥满,外突的小腹和较大的髈部呈现出女性的身体特征,是盛唐以胖为美的审美意识在佛窟的反映。表情、肥瘦以及色彩的搭配都恰到好处,也是莫高窟唐代雕塑中的代表作之一。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

  •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西夏-吴健摄影.jpg

    榆林窟第3窟 东壁  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 西夏  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一铺五十一面千手观音。观音头上有三座七层宝塔。在观音的四十只手中,除了各种宝物法器之外,还有乐器、兵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犁、锄、耙、镰、锯、斧、斗、矩、熨斗以及船只、耕牛等生产工具和春米、打铁、酿酒、耕作、挑担等场景,还有其他百工、百艺的形象。虽然画面的主题是为了渲染菩萨无穷的法力,但这些生活场景和生产工具则形象而清晰地展示了近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弥足珍贵。 摄影 吴健 敦煌研究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