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616192551661028置顶.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摄影 >> 正文

故宫文物藏品 中华文明的瑰宝与历史印记

2025-10-29      

  • A9R79F0.jpg

    碧玉龙钮“十全老人印”、碧玉龙钮“太上皇帝之宝”、碧玉龙钮“梨花伴月”印  清乾隆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A9R79F5.jpg

    嵌珠宝万年仙寿盆景 清康熙

  • A9R7A0F.jpg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末明初

  • A9R407E.jpg

    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清乾隆

  • 2f5e893c4d5e4f43d5ffd495b5ec860b(3).jpg

    玉兽形玦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 WechatIMG62.jpg

    斗彩云龙纹双耳扁壶 清代 摄影 王申/新华社

  • 8、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jpg

    金胎嵌画珐琅执壶 清乾隆

  • 春秋-莲鹤方壶.jpg

    莲鹤方壶 春秋

  • A9R79FE.jpg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 明代

  • A9R7A00.jpg

    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

  • A9R7A02.jpg

    戗金彩漆双凤纹菱花式盒 清乾隆

  • A9R7A04.jpg

    《平复帖》(局部)

  • A9R7A09.jpg

    《洛神赋图》卷 晋,顾恺之(宋摹),绢本,设色,横572.8厘米,纵27.1厘米。此图是根据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心绢本设色-新24.8x528.7传世名画.jpg

    《清明上河图》卷 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此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后段绘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01.jpg

    《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 A9R7A0B.jpg

    《平复帖》卷 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这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 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 971ada318e430883a2ff679ea96c80764ff76c99.jpg

    《挥扇仕女图》卷 传为唐代周昉绘,绢本,设色,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

  • 2.jpg

    《韩熙载夜宴图》卷 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 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

  • 04-重屏会棋图1-hx-粗绢.jpg

    《重屏会棋图》卷 五代,周文矩绘(宋摹本),绢本,设色,纵40.3厘米,横70.5厘米。图中描绘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会棋的情景。

< >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与故宫有关的文物藏品包罗万象,其中存藏于故宫博物院的186万余件(套)藏品,分为陶瓷、绘画、青铜、家具、钟表仪器等25大类,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持续不断又灿烂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

  连缀不断的文明史料,民族一统的历史见证。

  故宫文物藏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这些藏品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起,贯穿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直至近代,连缀为一部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史。

  以陶瓷为例,故宫博物院所藏陶瓷数量达37万件,居世界之首。从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红陶、黑陶、彩陶、白陶等,商周的印纹硬陶、原始青瓷,汉魏六朝的青瓷、黑瓷,到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宋代各大名窑的瓷器,元代的枢府釉和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两代的御窑瓷器,直至民国时期景德镇烧造的“居仁堂”款瓷器和湖南醴陵生产的瓷器等,连贯而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陶瓷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华文化之传承有序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故宫文物藏品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见证。在故宫文物所构成的连缀不断的文明史迹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也得以生动展现。例如,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的场景,这既是难得的艺术杰作,又是汉藏民族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由清代宫廷画家绘制的一系列战图册,是清代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的生动记录;由乾隆帝主持,傅恒等撰制,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瀚、程梁等绘图的《皇清职贡图》,则描绘了当时藩属国、海外交往诸国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数百个人物,其中,国内少数民族涵盖今天的西藏、新疆、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广阔地区。文物背后承载的是鲜活的历史,它们与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向内凝聚、团结统一。

  和平交往的实物依凭,兼收并蓄的文化结晶。

  故宫文物藏品是中华民族和平交往的见证。与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相伴始终的,是中华民族与周边国家以及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一贯传统。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藏外国文物多达1万余件,包括艺术品、科学仪器、钟表、武备、书籍、纸张、医药、地毯、家具、乐器和其他各类生活用品等。它们来自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日本、朝鲜、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等国,来源途径包括西洋传教士进献、外交使团礼品、臣工进献、贸易渠道采办等,是中国与周边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平往来的历史见证。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往来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成果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过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接触紫禁城宫廷开始,连续200多年,紫禁城中都有具备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宫廷服务。清宫学习欧洲技术,专设玻璃厂、做钟处等,生产各种与西方科学技艺有关的精美艺术品和机械计时器。在绘画艺术中,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便是一幅由中西画家共同创作、中西绘画艺术有机交融的成功之作,擅长人物写实肖像画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负责画乾隆帝像,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负责画小童、房舍与树木。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天文、地学、算学及测量绘图仪器等各类来自西方的科技文物。

  华章日新的文物品类,融通创新的技艺成果。

  故宫文物藏品是中华文明华章日新的见证。从中国历史整体来看,有各时代代表性文物类型,各类型文物的工艺技术登峰造极,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精品。其中各文物类型,往往又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形成不同派别、不同工艺的大批杰作,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时代特征。

  此外,明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为中国带来西洋文化,不同文化相互融通而取得的创新,在瓷器、绘画、珐琅、钟表、科学仪器、漆器、玻璃器、丝织品、宗教器物等众多方面皆有所体现。

  钟表及珐琅彩瓷器即其中的典型代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将钟表作为礼物进献给明朝万历皇帝,此后大量精美的钟表源源不断地进入明清两代宫廷。清代雍正皇帝不满足于单纯使用西方的计时方法,要求工匠制造出能够报更的“更钟”,即让钟表白天报时、夜间打更。在西洋人的帮助下,造办处的工匠们在钟表上增加了定更、调更的装置,制造出独一无二的更钟。这种钟表能够按一年之中不同节气夜间的长短调整,并确定更的起讫和间隔时间,完美融合了西方机械计时技术与中国传统报时方式。更钟的发明和生产,是中西方不同技术和文化交汇融合所激发出的代表性创新成果。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中外钟表1600余件,制作年代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不等,其中既有英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名家之作,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更有清宫做钟处以及广州生产的精品。珐琅彩瓷器是在清代康熙、雍正皇帝直接督促下成功烧制的瓷器新品种,这一创新从聘请西洋技术人员和进口西洋原料开始,最终实现了自主炼料并烧造成器,丰富了中国瓷器的艺术风格。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走进这座中华民族的“大成之城”,走近包罗万象的故宫藏品,可以感知中国历朝历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精髓,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万千气象。

 

  (未署名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故宫文物藏品 中华文明的瑰宝与历史印记

2025-10-29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与故宫有关的文物藏品包罗万象,其中存藏于故宫博物院的186万余件(套)藏品,分为陶瓷、绘画、青铜、家具、钟表仪器等25大类,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持续不断又灿烂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

  连缀不断的文明史料,民族一统的历史见证。

  故宫文物藏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这些藏品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起,贯穿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直至近代,连缀为一部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史。

  以陶瓷为例,故宫博物院所藏陶瓷数量达37万件,居世界之首。从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红陶、黑陶、彩陶、白陶等,商周的印纹硬陶、原始青瓷,汉魏六朝的青瓷、黑瓷,到唐代南青北白的瓷器,宋代各大名窑的瓷器,元代的枢府釉和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两代的御窑瓷器,直至民国时期景德镇烧造的“居仁堂”款瓷器和湖南醴陵生产的瓷器等,连贯而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陶瓷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中华文化之传承有序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故宫文物藏品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见证。在故宫文物所构成的连缀不断的文明史迹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也得以生动展现。例如,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的场景,这既是难得的艺术杰作,又是汉藏民族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由清代宫廷画家绘制的一系列战图册,是清代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的生动记录;由乾隆帝主持,傅恒等撰制,丁观鹏、金廷标、姚文瀚、程梁等绘图的《皇清职贡图》,则描绘了当时藩属国、海外交往诸国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数百个人物,其中,国内少数民族涵盖今天的西藏、新疆、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广阔地区。文物背后承载的是鲜活的历史,它们与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向内凝聚、团结统一。

  和平交往的实物依凭,兼收并蓄的文化结晶。

  故宫文物藏品是中华民族和平交往的见证。与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相伴始终的,是中华民族与周边国家以及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一贯传统。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藏外国文物多达1万余件,包括艺术品、科学仪器、钟表、武备、书籍、纸张、医药、地毯、家具、乐器和其他各类生活用品等。它们来自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日本、朝鲜、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等国,来源途径包括西洋传教士进献、外交使团礼品、臣工进献、贸易渠道采办等,是中国与周边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平往来的历史见证。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往来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成果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过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接触紫禁城宫廷开始,连续200多年,紫禁城中都有具备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宫廷服务。清宫学习欧洲技术,专设玻璃厂、做钟处等,生产各种与西方科学技艺有关的精美艺术品和机械计时器。在绘画艺术中,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便是一幅由中西画家共同创作、中西绘画艺术有机交融的成功之作,擅长人物写实肖像画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负责画乾隆帝像,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负责画小童、房舍与树木。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天文、地学、算学及测量绘图仪器等各类来自西方的科技文物。

  华章日新的文物品类,融通创新的技艺成果。

  故宫文物藏品是中华文明华章日新的见证。从中国历史整体来看,有各时代代表性文物类型,各类型文物的工艺技术登峰造极,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精品。其中各文物类型,往往又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形成不同派别、不同工艺的大批杰作,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时代特征。

  此外,明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为中国带来西洋文化,不同文化相互融通而取得的创新,在瓷器、绘画、珐琅、钟表、科学仪器、漆器、玻璃器、丝织品、宗教器物等众多方面皆有所体现。

  钟表及珐琅彩瓷器即其中的典型代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将钟表作为礼物进献给明朝万历皇帝,此后大量精美的钟表源源不断地进入明清两代宫廷。清代雍正皇帝不满足于单纯使用西方的计时方法,要求工匠制造出能够报更的“更钟”,即让钟表白天报时、夜间打更。在西洋人的帮助下,造办处的工匠们在钟表上增加了定更、调更的装置,制造出独一无二的更钟。这种钟表能够按一年之中不同节气夜间的长短调整,并确定更的起讫和间隔时间,完美融合了西方机械计时技术与中国传统报时方式。更钟的发明和生产,是中西方不同技术和文化交汇融合所激发出的代表性创新成果。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中外钟表1600余件,制作年代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不等,其中既有英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名家之作,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更有清宫做钟处以及广州生产的精品。珐琅彩瓷器是在清代康熙、雍正皇帝直接督促下成功烧制的瓷器新品种,这一创新从聘请西洋技术人员和进口西洋原料开始,最终实现了自主炼料并烧造成器,丰富了中国瓷器的艺术风格。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走进这座中华民族的“大成之城”,走近包罗万象的故宫藏品,可以感知中国历朝历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精髓,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万千气象。

 

  (未署名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 A9R79F0.jpg

    碧玉龙钮“十全老人印”、碧玉龙钮“太上皇帝之宝”、碧玉龙钮“梨花伴月”印  清乾隆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A9R79F5.jpg

    嵌珠宝万年仙寿盆景 清康熙

  • A9R7A0F.jpg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末明初

  • A9R407E.jpg

    铜鎏金浑天合七政仪清乾隆

  • 2f5e893c4d5e4f43d5ffd495b5ec860b(3).jpg

    玉兽形玦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 WechatIMG62.jpg

    斗彩云龙纹双耳扁壶 清代 摄影 王申/新华社

  • 8、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jpg

    金胎嵌画珐琅执壶 清乾隆

  • 春秋-莲鹤方壶.jpg

    莲鹤方壶 春秋

  • A9R79FE.jpg

    德化窑白釉达摩像 明代

  • A9R7A00.jpg

    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

  • A9R7A02.jpg

    戗金彩漆双凤纹菱花式盒 清乾隆

  • A9R7A04.jpg

    《平复帖》(局部)

  • A9R7A09.jpg

    《洛神赋图》卷 晋,顾恺之(宋摹),绢本,设色,横572.8厘米,纵27.1厘米。此图是根据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心绢本设色-新24.8x528.7传世名画.jpg

    《清明上河图》卷 北宋,张择端作,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此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后段绘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01.jpg

    《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 A9R7A0B.jpg

    《平复帖》卷 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这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 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

  • 971ada318e430883a2ff679ea96c80764ff76c99.jpg

    《挥扇仕女图》卷 传为唐代周昉绘,绢本,设色,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

  • 2.jpg

    《韩熙载夜宴图》卷 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 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

  • 04-重屏会棋图1-hx-粗绢.jpg

    《重屏会棋图》卷 五代,周文矩绘(宋摹本),绢本,设色,纵40.3厘米,横70.5厘米。图中描绘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会棋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