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与方大曾同行②与“小方”同行

2017-02-06      

  • 图171 小方自战地寄给母亲的照片.JPG

    方大曾从绥东前线寄给母亲的肖像照,照片上有方大曾本人的亲笔题记。摄

  • 图284 完成最后一个镜头,冯雪松和摄影师马东戈(左)、杨京晶(中)在协和胡同留影.JPG

    完成纪录片最后一个镜头,冯雪松(右)和两位摄像师在北京协和胡同留影。

  • 图25 摄制组采访方澄敏.JPG

    摄制组采访当时85岁的方澄敏老人。

< >
  

    冯雪松的这部专著,把湮没了八十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摄影记者方大曾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让他的名字开始为公众所知晓,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中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

————————————

  一个消失于上世纪30年代战场的人,在经过几十年社会变化之后,还能找到多少痕迹?因为对方大曾胞妹方澄敏老人的承诺,也因为被方大曾照片的深深吸引,冯雪松艰难启程了。

  在网络还不普及的世纪之交,冯雪松只能从图书馆的旧刊库开始一本本翻找。泛黄的纸页、四个半月的时间,冯雪松在“故纸堆里考古”,找到《卢沟桥抗战记》《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集宁防空演习》《日军炮火下之宛平》等通讯、照片,方大曾的战地足迹开始隐约可循。

  搜集资料只是刚刚开始,随后冯雪松扛着设备,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到蠡县,去当地史志办、博物馆、报社查询资料,到方大曾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去寻找。一路寻找也一路宣讲这位被时光遗忘的战地记者,不断扩大寻找的“朋友圈”。20万字的工作笔记,40小时的资料素材,4000公里的行走,对百余位战争亲历者、专家学者的访问,8个多月的拍摄和编辑,纪录片《寻找方大曾》于2000118日新中国首个记者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纪录片完成了,“方大曾”却成了冯雪松心头放不下的人。他始终忘不了见到方澄敏老人时的震撼。“一个弱小的老太太坐在夕阳下,可能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但把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哥哥照片举在胸前时,谁还能讲什么条件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动乱与迁徙,方大曾家人始终仔细地保存着多达837张的珍贵底片,且不断寻求出版作品的机会。相比之下,冯雪松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事要做。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通过抽丝剥茧发现方大曾身上闪耀着新闻理想、专业素养、爱国情怀的光芒,让冯雪松越来越觉得,寻找小方的价值不可低估。十多年来,冯雪松犹如大海捞针一般,搜查资料、寻访故人、重走方大曾通讯报道中提及的最后路线,寻找与方大曾有关的一切线索,几乎完成了一个人类学研究者所做的工作。

  2014年,冯雪松将方大曾的珍贵资料和自己的寻访经历整理成《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出版,在学界、业界引起了一波延续几年的方大曾热——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高度评价冯雪松的寻找之路;中国记协举办了“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在冯雪松努力下,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落成;2015年至今的“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深受影响……如今,在网络上搜索方大曾的名字,冯雪松每每紧跟其后。从寻找到追随,如今的冯雪松,更多是与方大曾同行。

(本报道方大曾摄影作品由冯雪松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与方大曾同行②与“小方”同行

2017-02-06      

  

    冯雪松的这部专著,把湮没了八十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摄影记者方大曾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让他的名字开始为公众所知晓,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中国新闻史学家方汉奇

————————————

  一个消失于上世纪30年代战场的人,在经过几十年社会变化之后,还能找到多少痕迹?因为对方大曾胞妹方澄敏老人的承诺,也因为被方大曾照片的深深吸引,冯雪松艰难启程了。

  在网络还不普及的世纪之交,冯雪松只能从图书馆的旧刊库开始一本本翻找。泛黄的纸页、四个半月的时间,冯雪松在“故纸堆里考古”,找到《卢沟桥抗战记》《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集宁防空演习》《日军炮火下之宛平》等通讯、照片,方大曾的战地足迹开始隐约可循。

  搜集资料只是刚刚开始,随后冯雪松扛着设备,从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到蠡县,去当地史志办、博物馆、报社查询资料,到方大曾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去寻找。一路寻找也一路宣讲这位被时光遗忘的战地记者,不断扩大寻找的“朋友圈”。20万字的工作笔记,40小时的资料素材,4000公里的行走,对百余位战争亲历者、专家学者的访问,8个多月的拍摄和编辑,纪录片《寻找方大曾》于2000118日新中国首个记者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纪录片完成了,“方大曾”却成了冯雪松心头放不下的人。他始终忘不了见到方澄敏老人时的震撼。“一个弱小的老太太坐在夕阳下,可能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但把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哥哥照片举在胸前时,谁还能讲什么条件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动乱与迁徙,方大曾家人始终仔细地保存着多达837张的珍贵底片,且不断寻求出版作品的机会。相比之下,冯雪松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事要做。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通过抽丝剥茧发现方大曾身上闪耀着新闻理想、专业素养、爱国情怀的光芒,让冯雪松越来越觉得,寻找小方的价值不可低估。十多年来,冯雪松犹如大海捞针一般,搜查资料、寻访故人、重走方大曾通讯报道中提及的最后路线,寻找与方大曾有关的一切线索,几乎完成了一个人类学研究者所做的工作。

  2014年,冯雪松将方大曾的珍贵资料和自己的寻访经历整理成《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出版,在学界、业界引起了一波延续几年的方大曾热——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高度评价冯雪松的寻找之路;中国记协举办了“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在冯雪松努力下,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落成;2015年至今的“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深受影响……如今,在网络上搜索方大曾的名字,冯雪松每每紧跟其后。从寻找到追随,如今的冯雪松,更多是与方大曾同行。

(本报道方大曾摄影作品由冯雪松提供)

  • 图171 小方自战地寄给母亲的照片.JPG

    方大曾从绥东前线寄给母亲的肖像照,照片上有方大曾本人的亲笔题记。摄

  • 图284 完成最后一个镜头,冯雪松和摄影师马东戈(左)、杨京晶(中)在协和胡同留影.JPG

    完成纪录片最后一个镜头,冯雪松(右)和两位摄像师在北京协和胡同留影。

  • 图25 摄制组采访方澄敏.JPG

    摄制组采访当时85岁的方澄敏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