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与方大曾同行③往事并不如烟

2017-02-06      

  • 图254.JPG

    小方镜头下的码头

  • 图106.JPG

    小方拍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社会景象

  • 图96.JPG

    小方拍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社会景象

  • 图255.JPG

    小方拍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社会景象

  • 图63 制坯的工人.JPG

    小方拍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社会景象

  • 图93.JPG

    小方镜头下的人们,往往与他有着良好的互动。

  • 图268 小方摄影作品.JPG

    码头上的劳动者

  • 图203 小方眼中的中国.JPG

    小方镜头下的中国景象

  • 图85.JPG

    方大曾在绥远前线时沿途拍摄的牧民

  • 图257.JPG

    小方镜头下的天津劝业场

  • 图104 淘气.JPG

    孩子们在小方镜头下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 图92.JPG

    环境中的人物群像,是方大曾拍摄的日常生活景象的主要题材之一。

  • 图98 联合阵线.JPG

    小方为照片起名为《联合战线》,还选择了其作为参展作品之一,参加1937年6月24日举办的第一届“北平摄影联合展览会”。

< >
  

    在暗房的安全灯下,小方的作品一张张地显现出来,让我觉得好像在与小方的精神做某种程度的沟通。每放一张照片,我就对小方的才气又服气一回。他的构图完美极了,对瞬间的掌握也无可挑剔。他看事情的方式直入核心,不受旁枝末节的影响。最令人诧异的是,他的表现手法就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旧显得十分现代。

  ——阮义忠《想见 看见 听见》

————————————

  方大曾消失前已颇有名气,但随着他的失踪,再加上时代动荡,方大曾和他的作品成了如烟往事。在半个世纪以后出版的《中国摄影史》里,有关他的篇幅只有一百多字。而家人保存的底片和冯雪松多年的寻找,让小方的人物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

  著名摄影记者唐师曾在第一次见到方大曾遗留的底片时,几乎误认为那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作品,因为当时的中国记者极少在战地留下影像。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在台北出版的第17期《摄影家》杂志用整整一期介绍方大曾。作家余华说得简约:先前,不知道中国的“三十年代还有这么伟大的一个摄影师”。

  2006年,方大曾的家属将他遗留下来的、经过多年艰难保存的837张原版底片无偿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15年,《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中,方大曾的战地摄影作品,作为其中一部分进入公众的视野。

  方大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战地摄影记者,但在战地摄影之前,方大曾曾带着他珍视的相机,走过内蒙古草原,也在天津、山西等地留下了许多百姓生活的影像。他在自己摄影作品中注入的对劳动者、底层民众的关注和热忱,同样值得关注。

  在那些被他不离身的折叠式相机定格住的画面中,胡同口的人力车夫、衣衫褴褛的百姓、码头的纤夫,是他关注的对象;光着膀子但身形健美的纤夫、以仰视视角拍摄的四个笑容灿烂的孩子等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他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弥漫的平等和信任。从他的影像记录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满城烽烟下百姓的点滴生活浮现在人们眼前。

  以当时中国摄影术还不普及的条件来看,方大曾几乎是凭直觉在摄影作品中灌注了丰富的情趣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留住了他的时代。

  小方是战地摄影记者,更是社会景象的记录者。

(本报道方大曾摄影作品由冯雪松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与方大曾同行③往事并不如烟

2017-02-06      

  

    在暗房的安全灯下,小方的作品一张张地显现出来,让我觉得好像在与小方的精神做某种程度的沟通。每放一张照片,我就对小方的才气又服气一回。他的构图完美极了,对瞬间的掌握也无可挑剔。他看事情的方式直入核心,不受旁枝末节的影响。最令人诧异的是,他的表现手法就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旧显得十分现代。

  ——阮义忠《想见 看见 听见》

————————————

  方大曾消失前已颇有名气,但随着他的失踪,再加上时代动荡,方大曾和他的作品成了如烟往事。在半个世纪以后出版的《中国摄影史》里,有关他的篇幅只有一百多字。而家人保存的底片和冯雪松多年的寻找,让小方的人物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

  著名摄影记者唐师曾在第一次见到方大曾遗留的底片时,几乎误认为那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作品,因为当时的中国记者极少在战地留下影像。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在台北出版的第17期《摄影家》杂志用整整一期介绍方大曾。作家余华说得简约:先前,不知道中国的“三十年代还有这么伟大的一个摄影师”。

  2006年,方大曾的家属将他遗留下来的、经过多年艰难保存的837张原版底片无偿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15年,《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中,方大曾的战地摄影作品,作为其中一部分进入公众的视野。

  方大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战地摄影记者,但在战地摄影之前,方大曾曾带着他珍视的相机,走过内蒙古草原,也在天津、山西等地留下了许多百姓生活的影像。他在自己摄影作品中注入的对劳动者、底层民众的关注和热忱,同样值得关注。

  在那些被他不离身的折叠式相机定格住的画面中,胡同口的人力车夫、衣衫褴褛的百姓、码头的纤夫,是他关注的对象;光着膀子但身形健美的纤夫、以仰视视角拍摄的四个笑容灿烂的孩子等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他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弥漫的平等和信任。从他的影像记录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满城烽烟下百姓的点滴生活浮现在人们眼前。

  以当时中国摄影术还不普及的条件来看,方大曾几乎是凭直觉在摄影作品中灌注了丰富的情趣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留住了他的时代。

  小方是战地摄影记者,更是社会景象的记录者。

(本报道方大曾摄影作品由冯雪松提供)

  • 图254.JPG

    小方镜头下的码头

  • 图106.JPG

    小方拍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社会景象

  • 图96.JPG

    小方拍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社会景象

  • 图255.JPG

    小方拍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社会景象

  • 图63 制坯的工人.JPG

    小方拍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社会景象

  • 图93.JPG

    小方镜头下的人们,往往与他有着良好的互动。

  • 图268 小方摄影作品.JPG

    码头上的劳动者

  • 图203 小方眼中的中国.JPG

    小方镜头下的中国景象

  • 图85.JPG

    方大曾在绥远前线时沿途拍摄的牧民

  • 图257.JPG

    小方镜头下的天津劝业场

  • 图104 淘气.JPG

    孩子们在小方镜头下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 图92.JPG

    环境中的人物群像,是方大曾拍摄的日常生活景象的主要题材之一。

  • 图98 联合阵线.JPG

    小方为照片起名为《联合战线》,还选择了其作为参展作品之一,参加1937年6月24日举办的第一届“北平摄影联合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