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跨越雪域与江河的守卫

2017-08-05      

  • 35.jpg

    虽然已是夏天,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地区依然是冰天雪地。边防连的官兵们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执行任务。

  • 1-DSC01779-浮桥架设完毕,人员、装备利用烟雾遮障下顺利通过浮桥。.jpg

    浮桥架设完毕,人员、装备借助烟雾遮障快速通过。

  • 19.jpg

    官兵们在潜伏中利用夜视仪进行观察。

  • 34.jpg

    经过近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执行巡逻任务的官兵们终于走到了西克克吐鲁克达坂。

  • 38.jpg

    巡逻官兵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着石头往前走。漫山遍野的碎石,锋利如刀,官兵们作战靴的表面也因此被磕碰得伤痕累累。

  • 5-6 官兵手持钩篙快速连接浮桥闭塞。.jpg

    官兵手持钩篙快速实施浮桥闭塞连接。

  • 4-1 星光微露,栈桥作业手举筑打桩。.jpg

    栈桥作业手四人一组,抬举起200多斤重的筑头,协同将板桩“钉”入鹅卵石遍布的河滩。

  • 5-4官兵手持钩篙快速连接浮桥闭塞。.jpg

    演练中,该团自制的“微光引导旗”等夜视器材在夜色中大派用场。

  • 1-2 夜幕降临,舟车泛水官兵迅速展开架桥作业.jpg

    夜幕降临,舟桥泛水,官兵迅速展开架桥作业。

  • 7-4 浮桥架设完毕,人员、装备在烟雾遮障通过浮桥。.jpg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奋战,一条300余米长的“钢铁巨龙”连通两岸。

< >

  边防连、舟桥团,与高原为伴,与江河为伍,守卫祖国的平安。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驻守在中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在海拔4300米荒凉而孤寂的驻地,守卫着中国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两国近百公里长的边境线。

  而在几千公里以外的中国东部,辽东某水域,北部战区陆军某舟桥团,进行着夜间抗干扰浮桥架设演练。他们着眼提升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平时的抢险救灾,为战时的渡河工程保障任务,加紧训练。

  守护“鲜花盛开的地方”

  在塔吉克语中,克克吐鲁克是“鲜花盛开的地方”。 

  然而,时至初夏,这儿却不见鲜花的踪影。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驻守于此。连队小小的营院镶嵌在褐色的岩石和冰冷的雪山中,红色房顶似乎成了山谷里最亮丽的一抹色彩。伴随着这份荒凉和孤寂的,还有高原反应。即使是边防连的官兵们,如果休假或离开一段时间,回来时仍然需要慢慢适应才能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一天深夜,虽然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但是边防连的官兵们还是按计划前往某点位进行潜伏。夜间潜伏,必须进行灯火管制。驾驶员关闭车灯,在漆黑的山谷里,借着路面的微弱反光缓慢前行。到达点位后,官兵们迅速下车隐蔽,架起夜视仪观察情况。

  高原的夜安静至极,只有风声在空中呼啸,官兵们警惕地观察着周边环境。连长肖博文说:“夏季夜间最容易发生人员越界情况,所以潜伏再辛苦也必须坚持。”有一年,连队接到护边员举报,有人想利用夜色潜逃出境,官兵们在沿途潜伏设卡,最终将嫌疑人抓获。

  即使已是夏天,这里夜间的气温也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但潜伏的官兵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任务结束,官兵们回到营区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

  稍作休整,连队官兵继续按照巡逻计划前往距离连队18公里、海拔5420米的西克克吐鲁克达坂(达坂:山口)巡逻。出发前,指导员杨小强认真检查了每一名巡逻队员携带的装备。

  虽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在这儿,人走过的痕迹很快就会被滑落的碎石抹平。漫山遍野的碎石,锋利如刀,官兵们作战靴的表面也因此被磕碰得伤痕累累。行走在六七十度的乱石坡上,脚下稍微用一点力,碎石便会滑下山谷。

  翻过乱石坡,官兵们又下到了沟底。由于冰川运动,一些巨石被推到了山谷里。官兵们就在巨石间小心翼翼、手脚并用地穿行。此刻,顺着山谷往上看,冰川已经近在眼前。

  “只剩几百米了,大家加把劲儿,控制好节奏。” 中士马小龙提醒大家。短短的几百米,队伍却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因为几乎是每走20步,大家就必须休息一会儿。

  巡逻队伍终于走到了冰川脚下,此时已是下午三点。湛蓝的天空下,晶莹剔透的冰川绵延在边境线上……官兵们稍事休息,然后对周边的环境仔细观察、记录,利用北斗手持机向上级报告情况……

  与江河为伴,钢铁为伍

  几千公里之外的中国东部,辽东山林深处的某水域已进入深夜,北部战区陆军某舟桥团开始了带有实战背景的夜间抗干扰浮桥架设演练。

  “迅速开设浮桥渡场,保障友邻部队重型装备和人员通行。”团参谋长李富饶通过电台向一营营长郭固强下达命令。侦察小组对河幅深度、流速进行精准勘察,定位测算,并快速确定了渡河地点。

  “浮桥架设,开始!”一道道指令由上而下把“战场”氛围渲染得更加浓厚。“卸下并舟具,解钢索,松销钉……”官兵们飞身上位,在一令一动的默契配合下,一组组全形舟轰然落水,在江河上拍打出高高的浪花。

  演练中,该团自行研制的“指挥员微光引导旗”“舟桥夜间架设微光指示灯”“门桥(一节或多节全形舟)定位微光标杆”等夜视器材在夜色中大派用场。官兵们凭借这些“点点微光”在夜幕下完成了浮桥架设。

  渡场两岸,由远及近传来了敲击声。栈桥作业手四人一组,抬举起200多斤重的筑头,协同将1.5米高的板桩一寸寸“钉”入鹅卵石遍布的河滩。

  这时,门桥长双手持微光引导旗,配以哨音实施指挥,以3节全形舟为一个桥节门桥,进行紧张结合。马达轰鸣的水上汽艇踏浪开来,挂紧钢索实施牵引。作业手全神贯注,沉着应对每一个操作环节。

  眼看浮桥即将架设完成,突然间渡场上空硝烟弥漫,河面上警报声响起。浓浓夜色中,“敌方”不间断进行空中侦察、火力袭扰。面对敌情,三营副营长寇胜华迅速组织架设分队伪装隐蔽,隐真示假,掩护渡场安全,运用“动中展开、择机抢通、综合防护”的架设方法实施应对。

  2号门桥遭敌空袭受损,迅速处置。”接到报告后,上级下令启用备用门桥,1号汽艇迅速前出,推离受损门桥。2号汽艇牵引备用门桥快速支援,门桥长刘硕挥动引导旗,有条不紊地指挥进入浮桥闭合口。钩篙手利用钩篙使两舟靠拢对正便于连接,并协同配合控制门桥漂浮方向;并舟具手拨动河中舟与岸边舟的连接器,实现分解或者连接。在钩篙手与并舟具手的合力下,浮桥成功实现闭合……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奋战,一条300余米长的“钢铁巨龙”连通两岸。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数十辆装备顺利快速通过。  

(撰文:蔡川 陈立 马世扬 摄影:蔡川 谭长俊 盖旭辉)

  

上一页

下一页

跨越雪域与江河的守卫

2017-08-05      

  边防连、舟桥团,与高原为伴,与江河为伍,守卫祖国的平安。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驻守在中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在海拔4300米荒凉而孤寂的驻地,守卫着中国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两国近百公里长的边境线。

  而在几千公里以外的中国东部,辽东某水域,北部战区陆军某舟桥团,进行着夜间抗干扰浮桥架设演练。他们着眼提升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平时的抢险救灾,为战时的渡河工程保障任务,加紧训练。

  守护“鲜花盛开的地方”

  在塔吉克语中,克克吐鲁克是“鲜花盛开的地方”。 

  然而,时至初夏,这儿却不见鲜花的踪影。克克吐鲁克边防连驻守于此。连队小小的营院镶嵌在褐色的岩石和冰冷的雪山中,红色房顶似乎成了山谷里最亮丽的一抹色彩。伴随着这份荒凉和孤寂的,还有高原反应。即使是边防连的官兵们,如果休假或离开一段时间,回来时仍然需要慢慢适应才能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一天深夜,虽然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但是边防连的官兵们还是按计划前往某点位进行潜伏。夜间潜伏,必须进行灯火管制。驾驶员关闭车灯,在漆黑的山谷里,借着路面的微弱反光缓慢前行。到达点位后,官兵们迅速下车隐蔽,架起夜视仪观察情况。

  高原的夜安静至极,只有风声在空中呼啸,官兵们警惕地观察着周边环境。连长肖博文说:“夏季夜间最容易发生人员越界情况,所以潜伏再辛苦也必须坚持。”有一年,连队接到护边员举报,有人想利用夜色潜逃出境,官兵们在沿途潜伏设卡,最终将嫌疑人抓获。

  即使已是夏天,这里夜间的气温也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但潜伏的官兵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任务结束,官兵们回到营区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两点。

  稍作休整,连队官兵继续按照巡逻计划前往距离连队18公里、海拔5420米的西克克吐鲁克达坂(达坂:山口)巡逻。出发前,指导员杨小强认真检查了每一名巡逻队员携带的装备。

  虽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在这儿,人走过的痕迹很快就会被滑落的碎石抹平。漫山遍野的碎石,锋利如刀,官兵们作战靴的表面也因此被磕碰得伤痕累累。行走在六七十度的乱石坡上,脚下稍微用一点力,碎石便会滑下山谷。

  翻过乱石坡,官兵们又下到了沟底。由于冰川运动,一些巨石被推到了山谷里。官兵们就在巨石间小心翼翼、手脚并用地穿行。此刻,顺着山谷往上看,冰川已经近在眼前。

  “只剩几百米了,大家加把劲儿,控制好节奏。” 中士马小龙提醒大家。短短的几百米,队伍却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因为几乎是每走20步,大家就必须休息一会儿。

  巡逻队伍终于走到了冰川脚下,此时已是下午三点。湛蓝的天空下,晶莹剔透的冰川绵延在边境线上……官兵们稍事休息,然后对周边的环境仔细观察、记录,利用北斗手持机向上级报告情况……

  与江河为伴,钢铁为伍

  几千公里之外的中国东部,辽东山林深处的某水域已进入深夜,北部战区陆军某舟桥团开始了带有实战背景的夜间抗干扰浮桥架设演练。

  “迅速开设浮桥渡场,保障友邻部队重型装备和人员通行。”团参谋长李富饶通过电台向一营营长郭固强下达命令。侦察小组对河幅深度、流速进行精准勘察,定位测算,并快速确定了渡河地点。

  “浮桥架设,开始!”一道道指令由上而下把“战场”氛围渲染得更加浓厚。“卸下并舟具,解钢索,松销钉……”官兵们飞身上位,在一令一动的默契配合下,一组组全形舟轰然落水,在江河上拍打出高高的浪花。

  演练中,该团自行研制的“指挥员微光引导旗”“舟桥夜间架设微光指示灯”“门桥(一节或多节全形舟)定位微光标杆”等夜视器材在夜色中大派用场。官兵们凭借这些“点点微光”在夜幕下完成了浮桥架设。

  渡场两岸,由远及近传来了敲击声。栈桥作业手四人一组,抬举起200多斤重的筑头,协同将1.5米高的板桩一寸寸“钉”入鹅卵石遍布的河滩。

  这时,门桥长双手持微光引导旗,配以哨音实施指挥,以3节全形舟为一个桥节门桥,进行紧张结合。马达轰鸣的水上汽艇踏浪开来,挂紧钢索实施牵引。作业手全神贯注,沉着应对每一个操作环节。

  眼看浮桥即将架设完成,突然间渡场上空硝烟弥漫,河面上警报声响起。浓浓夜色中,“敌方”不间断进行空中侦察、火力袭扰。面对敌情,三营副营长寇胜华迅速组织架设分队伪装隐蔽,隐真示假,掩护渡场安全,运用“动中展开、择机抢通、综合防护”的架设方法实施应对。

  2号门桥遭敌空袭受损,迅速处置。”接到报告后,上级下令启用备用门桥,1号汽艇迅速前出,推离受损门桥。2号汽艇牵引备用门桥快速支援,门桥长刘硕挥动引导旗,有条不紊地指挥进入浮桥闭合口。钩篙手利用钩篙使两舟靠拢对正便于连接,并协同配合控制门桥漂浮方向;并舟具手拨动河中舟与岸边舟的连接器,实现分解或者连接。在钩篙手与并舟具手的合力下,浮桥成功实现闭合……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奋战,一条300余米长的“钢铁巨龙”连通两岸。随着信号弹腾空而起,数十辆装备顺利快速通过。  

(撰文:蔡川 陈立 马世扬 摄影:蔡川 谭长俊 盖旭辉)

  

  • 35.jpg

    虽然已是夏天,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地区依然是冰天雪地。边防连的官兵们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执行任务。

  • 1-DSC01779-浮桥架设完毕,人员、装备利用烟雾遮障下顺利通过浮桥。.jpg

    浮桥架设完毕,人员、装备借助烟雾遮障快速通过。

  • 19.jpg

    官兵们在潜伏中利用夜视仪进行观察。

  • 34.jpg

    经过近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执行巡逻任务的官兵们终于走到了西克克吐鲁克达坂。

  • 38.jpg

    巡逻官兵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着石头往前走。漫山遍野的碎石,锋利如刀,官兵们作战靴的表面也因此被磕碰得伤痕累累。

  • 5-6 官兵手持钩篙快速连接浮桥闭塞。.jpg

    官兵手持钩篙快速实施浮桥闭塞连接。

  • 4-1 星光微露,栈桥作业手举筑打桩。.jpg

    栈桥作业手四人一组,抬举起200多斤重的筑头,协同将板桩“钉”入鹅卵石遍布的河滩。

  • 5-4官兵手持钩篙快速连接浮桥闭塞。.jpg

    演练中,该团自制的“微光引导旗”等夜视器材在夜色中大派用场。

  • 1-2 夜幕降临,舟车泛水官兵迅速展开架桥作业.jpg

    夜幕降临,舟桥泛水,官兵迅速展开架桥作业。

  • 7-4 浮桥架设完毕,人员、装备在烟雾遮障通过浮桥。.jpg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奋战,一条300余米长的“钢铁巨龙”连通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