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鲟鳇鱼“回家”之路

2017-09-08      本刊记者 秦斌 摄影报道

  • QINB8697.jpg

    为让公众了解鲟鳇鱼,增进保护意识,抚远市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了一座鱼文化体验馆,把赏鱼和识鱼结合起来。

  • QINB7310.jpg

    20万尾鲟鳇鱼顺着放流平台滑入黑龙江。

  • QINB6873.jpg

    8月8日上午,各行各业的人们来到黑瞎子岛,一起参加鲟鳇鱼放流活动。

  • QINB8528.jpg

    抚远市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每个育苗缸内有数千尾鱼苗。鱼苗逆着流水的方向游动。

  • QINB8473.jpg

    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按体型大小对鲟鳇鱼进行挑选,分缸处理。

  • QINB8410.jpg

    养殖基地育苗缸内的一只小鲟鳇鱼。鲟鳇鱼体被有五纵列骨板,鱼吻较长。

< >

  一尾十余厘米长的鲟鳇鱼苗被一位6岁的小女孩轻轻放入放流台,随即滑入江水中,逍遥而去……


  位于中国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三角洲上,一场“鲟鳇鱼公益放流活动”如期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与来自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政府的官员一起,将20万尾鲟鳇鱼苗放流黑龙江。

  鲟鳇鱼其实指的是两种鱼,学名为史氏鲟和达氏鳇鱼,鲟鳇鱼是这两种鱼的统称,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与恐龙同一时期。因其原始古朴的外形至今几乎没有改变,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中国的鲟鳇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金沙江、额尔齐斯河等流域。

  据抚远县志记载,早在1912年当地就开始向美国出口野生鲟鳇鱼鱼子酱。如今,鲟鳇鱼鱼子酱的年出口量可达5吨。这背后人工繁育工作功不可没,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保护了野生鲟鳇鱼种群。

  在放流台边,中国国家级史氏鲟原种场副场长、抚远市鲑鱼放流站站长朱翥长舒了一口气。这次放流的鱼苗都来自据此数十公里的放流站,在此之前,为了确保鱼苗万无一失,朱翥已经在放流站住了两个多月。他的办公室和卧室仅一墙之隔。这些年,每逢鲟鳇鱼增殖繁育的58月,他都住在站里。“回家不放心。我在这儿,鱼出了什么紧急状况,可以马上处理。”

  放流站成立于1988年,当时繁养车间面积仅800多平方米,主要业务是大马哈鱼放流。10年后,抚远市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成立,当地开始转变“只捕不养”的做法,改为“以养为主、补养结合”,扩大增殖放流的种类和数量。每年58月的鲟鳇鱼苗增殖放流结束后,新孵化的大马哈鱼鱼苗就将住进放流站的繁养车间,到次年春天被放流入江。

  增殖放流对生态环境起到多方面作用,不仅能改善种群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也能形成区域性渔场,减轻捕捞压力;还能改善饵料生物水平,维持生态系统完整。

  抚远市是著名的鲟鳇鱼之乡。但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卵场地环境的破坏以及过度捕捞使得抚远江段鲟鳇鱼数量急剧下降。中共抚远市委书记周宏说:“我们希望通过鲟鳇鱼保护项目,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水生生物养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强公众保护渔业资源与环境的意识,不断推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抚远市多年来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保持合作关系,共同攻关大马哈鱼和鲟鳇鱼繁育养殖技术,通过30多年的努力,鲟鳇鱼人工催产繁育鱼苗成活率已达到90%以上。

  鲟鱼的性成熟需要1012年,鳇鱼要16年才会产卵,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野生鲟鳇鱼种群数量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朱翥对此很有信心:“如果保持现在这个放流量,再过10年左右,肯定能恢复起来,肯定。”   


上一页

下一页

鲟鳇鱼“回家”之路

2017-09-08      本刊记者 秦斌 摄影报道

  一尾十余厘米长的鲟鳇鱼苗被一位6岁的小女孩轻轻放入放流台,随即滑入江水中,逍遥而去……


  位于中国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三角洲上,一场“鲟鳇鱼公益放流活动”如期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与来自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政府的官员一起,将20万尾鲟鳇鱼苗放流黑龙江。

  鲟鳇鱼其实指的是两种鱼,学名为史氏鲟和达氏鳇鱼,鲟鳇鱼是这两种鱼的统称,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与恐龙同一时期。因其原始古朴的外形至今几乎没有改变,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中国的鲟鳇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金沙江、额尔齐斯河等流域。

  据抚远县志记载,早在1912年当地就开始向美国出口野生鲟鳇鱼鱼子酱。如今,鲟鳇鱼鱼子酱的年出口量可达5吨。这背后人工繁育工作功不可没,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保护了野生鲟鳇鱼种群。

  在放流台边,中国国家级史氏鲟原种场副场长、抚远市鲑鱼放流站站长朱翥长舒了一口气。这次放流的鱼苗都来自据此数十公里的放流站,在此之前,为了确保鱼苗万无一失,朱翥已经在放流站住了两个多月。他的办公室和卧室仅一墙之隔。这些年,每逢鲟鳇鱼增殖繁育的58月,他都住在站里。“回家不放心。我在这儿,鱼出了什么紧急状况,可以马上处理。”

  放流站成立于1988年,当时繁养车间面积仅800多平方米,主要业务是大马哈鱼放流。10年后,抚远市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成立,当地开始转变“只捕不养”的做法,改为“以养为主、补养结合”,扩大增殖放流的种类和数量。每年58月的鲟鳇鱼苗增殖放流结束后,新孵化的大马哈鱼鱼苗就将住进放流站的繁养车间,到次年春天被放流入江。

  增殖放流对生态环境起到多方面作用,不仅能改善种群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也能形成区域性渔场,减轻捕捞压力;还能改善饵料生物水平,维持生态系统完整。

  抚远市是著名的鲟鳇鱼之乡。但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卵场地环境的破坏以及过度捕捞使得抚远江段鲟鳇鱼数量急剧下降。中共抚远市委书记周宏说:“我们希望通过鲟鳇鱼保护项目,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水生生物养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强公众保护渔业资源与环境的意识,不断推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抚远市多年来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保持合作关系,共同攻关大马哈鱼和鲟鳇鱼繁育养殖技术,通过30多年的努力,鲟鳇鱼人工催产繁育鱼苗成活率已达到90%以上。

  鲟鱼的性成熟需要1012年,鳇鱼要16年才会产卵,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野生鲟鳇鱼种群数量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朱翥对此很有信心:“如果保持现在这个放流量,再过10年左右,肯定能恢复起来,肯定。”   


  • QINB8697.jpg

    为让公众了解鲟鳇鱼,增进保护意识,抚远市投资约5000万元,建设了一座鱼文化体验馆,把赏鱼和识鱼结合起来。

  • QINB7310.jpg

    20万尾鲟鳇鱼顺着放流平台滑入黑龙江。

  • QINB6873.jpg

    8月8日上午,各行各业的人们来到黑瞎子岛,一起参加鲟鳇鱼放流活动。

  • QINB8528.jpg

    抚远市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每个育苗缸内有数千尾鱼苗。鱼苗逆着流水的方向游动。

  • QINB8473.jpg

    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按体型大小对鲟鳇鱼进行挑选,分缸处理。

  • QINB8410.jpg

    养殖基地育苗缸内的一只小鲟鳇鱼。鲟鳇鱼体被有五纵列骨板,鱼吻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