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做好每一张宣纸

2018-03-08      撰文 本刊记者 莫倩;摄影 本刊记者 董芳

  • IMG_5713.jpg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捞纸师傅们,全力捞制世界最大的宣纸。长11米、宽3.3米的宣纸,荣获吉尼斯“手工捞制的最大宣纸”世界纪录证书。 摄影 李雪聪

  • Image5.jpg

    摊晒前,师傅们洗涤原材料。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 Image21.jpg

    在纸张的检验环节,哪怕有微小的瑕疵,宣纸都会被 检纸师傅抽出撕毁。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 IMG_0001 (2).jpg

    心口相传,是宣纸千年制作技艺的传授方式。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 9、三丈三-尹建生摄.jpg

    2015年12月,手工捞制的世界最大宣纸—“三丈三宣纸”的捞纸现场。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 0DF_6557.jpg

    “宣纸既是历史文化元素,也是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说。

  • 0DF_6150.jpg

    在摊晒基地,经过反复浸泡、清洗、蒸煮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树皮,需要历经约一年的风吹日晒雨淋。

  • 0DF_6181.jpg

    师傅们挑着经过制作的草料与皮料前往摊晒基地。这一担,有近200斤重。

  • 0DF_6573.jpg

    约一年的加工处理后,青檀树皮成为“燎皮”,沙田稻草成为“燎草”。

  • 0DF_6619.jpg

    选检皮料与草料,去除劣质、粗糙、霉变的部分。

  • 0DF_6591.jpg

    碓草,捣碎皮料与草料的纤维。

  • 0DF_6808.jpg

    捞纸,使宣纸由无形变为有形。

  • 0DF_6704.jpg

    晒纸时,毛胜利将一张湿宣纸从纸贴上揭下。

  • 0DF_6466.jpg

    检纸师傅在检纸环节要检查三遍,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

  • 0DF_6484.jpg

    经过100多道工序,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宣纸便诞生了。

< >
   一张宣纸,经历的是1000多个日夜的100多道传统工艺。做好每一张纸,这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坚守,为的是不负千年积淀与厚爱。

  安徽泾县,宣纸之乡。

  每天早晨五六点钟,郑家平会挑着经过蒸煮的沙田稻草,来到摊晒基地工作三个小时。三九寒天、三伏酷暑,都是如此。他小心地铺摆这些经过反复浸泡、清洗、蒸煮的沙田稻草。厚度均匀,不可弄断。

  这些稻草,将在摊晒基地的坡地上历经近一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去除容易虫蛀的杂质,进行自然漂白。之后,沙田稻草与经过同样流程的青檀树皮,分别制作成草料浆和皮料浆。经不同比例的混合配浆后,再经捞纸、晒纸、剪纸等工序,一张宣纸就此诞生。

  千年宣纸

  宣纸源于唐代。

  在唐代,安徽泾县属宣州管辖。宣纸由宣州府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因而得名。“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宋代,繁荣的文学艺术使得宣纸需求量大增,曹大三成为确名可考的宣纸制作第一人。

  明代,宣纸工艺日趋完善,品种花色日渐增多。明末清初,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

  清代,宣纸在泾县得到进一步发展,作坊遍及全县。

  1951年,安徽省泾县人民政府牵头成立“泾县宣纸联营处”,使用代表宣纸新生的“红星”商标。“泾县宣纸联营处”便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自唐代至今,在1000多年的岁月中,宣纸经历着自己的发展变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因其制作原料、制作工艺所赋予的韧而能润、纸寿千年的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中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很多是使用宣纸保存。

  创始于1951年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在距离泾县县城18公里的山间。在泾县人看来,宣纸植根于中国历史长河,更植根于泾县。它既是历史文化元素,也是地理标志产品。

  一张宣纸的诞生

  “皮、草、水、技”这四个字概括了泾县宣纸的制作。

  “皮”是泾县青檀树皮,其特点是纤维坚韧细长、粗细均匀,吸附墨粒性能好;“草”是泾县沙田稻草,高杆节少、灰分杂质少、木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能够增强宣纸的绵软性;“水”指泾县的山泉水;“技”指千年来心口相传的宣纸制作技艺。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说,四字中有三个字与宣纸原材料相关,所以宣纸一定程度上是历史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相结合的产品。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宣纸制作技艺被能工巧匠们不断改进:明代引进了水碓工艺,清末引进纯碱、漂白粉等,20世纪50年代实行常压蒸煮,60年代使用打浆机,90年代钢板焙……每一个技艺的引进与改善都是为了使宣纸变得更好。

  周东红,已在捞纸水槽旁站了33年。他负责宣纸制作工序中最为艰难的一道——捞纸。捞纸,几乎决定了宣纸的纹理与好坏。分站纸浆槽两头的掌帘师傅与抬帘师傅,抬着竹制的帘子,在纸浆槽里左荡一下,右荡一下,纸浆便沉淀到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宣纸由无形变为有形。

  十几秒的时间里,一张纸似乎就这样简单地完成了,但其中却有着复杂的门道。纸浆浓度不同时,捞出的纸张依然要保证厚薄均匀及分量相同,误差需控制在1克之内。周东红说,捞纸的手法,下水的深度、力度,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经验,以及两个人的良好配合。即使是已有30多年经验的老师傅,周东红依然在用心琢磨如何做得更好。他会常常到纸张的检验环节去询问,以更加明晰需要改正的方向。

  捞出的纸张,放平压实,缓缓挤出水分,再经过烘干之后,便进入了宣纸成形的环节——晒纸。有着31年晒纸经验的毛胜利,用手指点起一张宣纸的一角,称为“点拐”,将其揭下,同其他堆叠的宣纸分离。之后,将纸张在烘干墙上定位,并用松针刷刷平。纸张被迅速烘干,再揭下,放好。手法自然,速度很快。

  看起来很简单的晒纸,实际上每一步都是技术活。据“90后”的晒纸师傅姚云夔介绍,仅点拐一项,手指就能点肿;将宣纸分离时,也很容易将纸张撕破。毛胜利说,在将纸张刷到烘干墙上时,手里的松针刷要刷得平整、严实,并且每一刷的力道都不会相同。“每一刷都很自然,但实际上我们手腕的用力并不一样。如果力道都一样,那纸张会晒出皱褶,纸也就废了。同时,每一刷的力道要拿捏得当,既要让纸张有刷痕,又不让刷痕太重。”

  人们把捞纸工序与晒纸工序形容为“水深火热”。捞纸师傅的手,常年泡在纸浆中。纸浆的均匀悬浮和纸张之间的分离是靠掺入纸浆中的猕猴桃藤汁液,如果温度高,猕猴桃藤汁液产生挥发,直接影响纸浆悬浮和纸张的分离,因而师傅们即使在冬天也只能在零下几度的水温中赤手工作。而晒纸师傅们则常年呆在40多摄氏度的室内,到了夏天,室内温度几乎达到了他们身体所承受的极限。

  即便如此,纸张到了检纸环节,检验纸张的师傅并不会因为大家的辛苦心软。出现水泡、滴水洞、水皱问题的宣纸,会被毫不留情地抽出,撕掉,打浆回炉。

  让宣纸走进大众

  产品质量有高低之分,但文化没有。

  董事长胡文军说:“宣纸不应该只是阳春白雪,不能把自己架起来,应该融入大众的生活,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因为文化,一定是大众的,不能固化与保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与思维面对宣纸在新时代的发展。”

  今天,日益兴盛的国学热,为宣纸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积极服务于中小学“书法进课堂”活动,在八大美院设立“红星宣纸奖学金”,主办中国宣纸与创意生活研讨会,并跟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展开紧密合作,建设中国宣纸文化园、中国宣纸博物馆,并将规划中国宣纸小镇,以及在北京等地开设宣纸体验店,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众了解宣纸技艺,让人们在休闲、体验、研学中体会宣纸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与此同时,宣纸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又一个发展重点。胡文军说,与宣纸相配套的并不一定是毛笔,宣纸可以做成不同的产品形态供大众使用和书写。“换一种方式,让年轻人去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才会更加了解。宣纸只有更好地走进大众,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它的位置,才能更好得传播文化、有所发展。”

  在古代,宣纸并不限于书法、绘画,很多书籍也是用宣纸印刷的。胡文军说,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不断探索宣纸对其他艺术的承载方式,“古人对宣纸的应用比现在要广,但现在对宣纸的认识固化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保存至今的很多古籍善本都是采用的宣纸。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出版的《红楼梦》程甲本,便是以宣纸为载体,流传至此。

  历经千年岁月的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早已走出国门。在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国际欢迎的时代,宣纸依然有着它的“国际范”。胡文军说,宣纸“走出去”绝不仅仅是把宣纸卖出去,它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做好每一张宣纸

2018-03-08      撰文 本刊记者 莫倩;摄影 本刊记者 董芳

   一张宣纸,经历的是1000多个日夜的100多道传统工艺。做好每一张纸,这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坚守,为的是不负千年积淀与厚爱。

  安徽泾县,宣纸之乡。

  每天早晨五六点钟,郑家平会挑着经过蒸煮的沙田稻草,来到摊晒基地工作三个小时。三九寒天、三伏酷暑,都是如此。他小心地铺摆这些经过反复浸泡、清洗、蒸煮的沙田稻草。厚度均匀,不可弄断。

  这些稻草,将在摊晒基地的坡地上历经近一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去除容易虫蛀的杂质,进行自然漂白。之后,沙田稻草与经过同样流程的青檀树皮,分别制作成草料浆和皮料浆。经不同比例的混合配浆后,再经捞纸、晒纸、剪纸等工序,一张宣纸就此诞生。

  千年宣纸

  宣纸源于唐代。

  在唐代,安徽泾县属宣州管辖。宣纸由宣州府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因而得名。“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宋代,繁荣的文学艺术使得宣纸需求量大增,曹大三成为确名可考的宣纸制作第一人。

  明代,宣纸工艺日趋完善,品种花色日渐增多。明末清初,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

  清代,宣纸在泾县得到进一步发展,作坊遍及全县。

  1951年,安徽省泾县人民政府牵头成立“泾县宣纸联营处”,使用代表宣纸新生的“红星”商标。“泾县宣纸联营处”便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自唐代至今,在1000多年的岁月中,宣纸经历着自己的发展变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因其制作原料、制作工艺所赋予的韧而能润、纸寿千年的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中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很多是使用宣纸保存。

  创始于1951年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在距离泾县县城18公里的山间。在泾县人看来,宣纸植根于中国历史长河,更植根于泾县。它既是历史文化元素,也是地理标志产品。

  一张宣纸的诞生

  “皮、草、水、技”这四个字概括了泾县宣纸的制作。

  “皮”是泾县青檀树皮,其特点是纤维坚韧细长、粗细均匀,吸附墨粒性能好;“草”是泾县沙田稻草,高杆节少、灰分杂质少、木质素含量低、纤维素含量高,能够增强宣纸的绵软性;“水”指泾县的山泉水;“技”指千年来心口相传的宣纸制作技艺。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说,四字中有三个字与宣纸原材料相关,所以宣纸一定程度上是历史文化与地域性特色相结合的产品。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宣纸制作技艺被能工巧匠们不断改进:明代引进了水碓工艺,清末引进纯碱、漂白粉等,20世纪50年代实行常压蒸煮,60年代使用打浆机,90年代钢板焙……每一个技艺的引进与改善都是为了使宣纸变得更好。

  周东红,已在捞纸水槽旁站了33年。他负责宣纸制作工序中最为艰难的一道——捞纸。捞纸,几乎决定了宣纸的纹理与好坏。分站纸浆槽两头的掌帘师傅与抬帘师傅,抬着竹制的帘子,在纸浆槽里左荡一下,右荡一下,纸浆便沉淀到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宣纸由无形变为有形。

  十几秒的时间里,一张纸似乎就这样简单地完成了,但其中却有着复杂的门道。纸浆浓度不同时,捞出的纸张依然要保证厚薄均匀及分量相同,误差需控制在1克之内。周东红说,捞纸的手法,下水的深度、力度,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经验,以及两个人的良好配合。即使是已有30多年经验的老师傅,周东红依然在用心琢磨如何做得更好。他会常常到纸张的检验环节去询问,以更加明晰需要改正的方向。

  捞出的纸张,放平压实,缓缓挤出水分,再经过烘干之后,便进入了宣纸成形的环节——晒纸。有着31年晒纸经验的毛胜利,用手指点起一张宣纸的一角,称为“点拐”,将其揭下,同其他堆叠的宣纸分离。之后,将纸张在烘干墙上定位,并用松针刷刷平。纸张被迅速烘干,再揭下,放好。手法自然,速度很快。

  看起来很简单的晒纸,实际上每一步都是技术活。据“90后”的晒纸师傅姚云夔介绍,仅点拐一项,手指就能点肿;将宣纸分离时,也很容易将纸张撕破。毛胜利说,在将纸张刷到烘干墙上时,手里的松针刷要刷得平整、严实,并且每一刷的力道都不会相同。“每一刷都很自然,但实际上我们手腕的用力并不一样。如果力道都一样,那纸张会晒出皱褶,纸也就废了。同时,每一刷的力道要拿捏得当,既要让纸张有刷痕,又不让刷痕太重。”

  人们把捞纸工序与晒纸工序形容为“水深火热”。捞纸师傅的手,常年泡在纸浆中。纸浆的均匀悬浮和纸张之间的分离是靠掺入纸浆中的猕猴桃藤汁液,如果温度高,猕猴桃藤汁液产生挥发,直接影响纸浆悬浮和纸张的分离,因而师傅们即使在冬天也只能在零下几度的水温中赤手工作。而晒纸师傅们则常年呆在40多摄氏度的室内,到了夏天,室内温度几乎达到了他们身体所承受的极限。

  即便如此,纸张到了检纸环节,检验纸张的师傅并不会因为大家的辛苦心软。出现水泡、滴水洞、水皱问题的宣纸,会被毫不留情地抽出,撕掉,打浆回炉。

  让宣纸走进大众

  产品质量有高低之分,但文化没有。

  董事长胡文军说:“宣纸不应该只是阳春白雪,不能把自己架起来,应该融入大众的生活,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因为文化,一定是大众的,不能固化与保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与思维面对宣纸在新时代的发展。”

  今天,日益兴盛的国学热,为宣纸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积极服务于中小学“书法进课堂”活动,在八大美院设立“红星宣纸奖学金”,主办中国宣纸与创意生活研讨会,并跟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展开紧密合作,建设中国宣纸文化园、中国宣纸博物馆,并将规划中国宣纸小镇,以及在北京等地开设宣纸体验店,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众了解宣纸技艺,让人们在休闲、体验、研学中体会宣纸文化的乐趣和魅力。

  与此同时,宣纸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又一个发展重点。胡文军说,与宣纸相配套的并不一定是毛笔,宣纸可以做成不同的产品形态供大众使用和书写。“换一种方式,让年轻人去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才会更加了解。宣纸只有更好地走进大众,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它的位置,才能更好得传播文化、有所发展。”

  在古代,宣纸并不限于书法、绘画,很多书籍也是用宣纸印刷的。胡文军说,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不断探索宣纸对其他艺术的承载方式,“古人对宣纸的应用比现在要广,但现在对宣纸的认识固化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保存至今的很多古籍善本都是采用的宣纸。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出版的《红楼梦》程甲本,便是以宣纸为载体,流传至此。

  历经千年岁月的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早已走出国门。在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受到国际欢迎的时代,宣纸依然有着它的“国际范”。胡文军说,宣纸“走出去”绝不仅仅是把宣纸卖出去,它承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

 

  • IMG_5713.jpg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捞纸师傅们,全力捞制世界最大的宣纸。长11米、宽3.3米的宣纸,荣获吉尼斯“手工捞制的最大宣纸”世界纪录证书。 摄影 李雪聪

  • Image5.jpg

    摊晒前,师傅们洗涤原材料。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 Image21.jpg

    在纸张的检验环节,哪怕有微小的瑕疵,宣纸都会被 检纸师傅抽出撕毁。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 IMG_0001 (2).jpg

    心口相传,是宣纸千年制作技艺的传授方式。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 9、三丈三-尹建生摄.jpg

    2015年12月,手工捞制的世界最大宣纸—“三丈三宣纸”的捞纸现场。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 0DF_6557.jpg

    “宣纸既是历史文化元素,也是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说。

  • 0DF_6150.jpg

    在摊晒基地,经过反复浸泡、清洗、蒸煮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树皮,需要历经约一年的风吹日晒雨淋。

  • 0DF_6181.jpg

    师傅们挑着经过制作的草料与皮料前往摊晒基地。这一担,有近200斤重。

  • 0DF_6573.jpg

    约一年的加工处理后,青檀树皮成为“燎皮”,沙田稻草成为“燎草”。

  • 0DF_6619.jpg

    选检皮料与草料,去除劣质、粗糙、霉变的部分。

  • 0DF_6591.jpg

    碓草,捣碎皮料与草料的纤维。

  • 0DF_6808.jpg

    捞纸,使宣纸由无形变为有形。

  • 0DF_6704.jpg

    晒纸时,毛胜利将一张湿宣纸从纸贴上揭下。

  • 0DF_6466.jpg

    检纸师傅在检纸环节要检查三遍,不放过任何一点瑕疵。

  • 0DF_6484.jpg

    经过100多道工序,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宣纸便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