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养老社区里迎春节:夕阳无限好,远未到黄昏

2019-02-13      撰文 本刊记者 李卓希;摄影 本刊记者 郭莎莎

  • GSS_3308.jpg

    两位老人在养老社区的花园里聊天。据了解,今年春节该社区百分之八十的老人选择留在这里过年。

  • GGS08227.jpg

    陈宜元与夫人孙珋方居住在养老社区里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里,房内设施齐备。孙珋方常跟人说:“这儿就是我的家。”

  • GSS_3866.jpg

    孙珋方说:“我们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儿就是查课 程表,看看今天有哪些课要听。”

  • GGS08182.jpg

    陈宜元家门口的鞋柜上摆放着手杖,只有出远门 走长路时两位老人才会用到。

  • GGS08196.jpg

    孙珋方来到社区后,参加了不少兴趣爱好班,她手里拿着的就是在堆绣班制做的第一幅作品。

  • GGS08169.jpg

    客厅里摆放着陈宜元和孙珋方泥塑像,后面是他 们2017年参加座谈会的合照。

  • GSS_3956.jpg

    76岁的孟繁敏的堆绣作品和她80岁的丈夫刘葆锴创作的“葫芦烙画”作品,他们身后的大幅油画也是刘葆锴的作品。两位老人非常热爱艺术,家中的装饰都是他们的作品,社区还曾专门为他们举办过展览。

  • GSS_3973.jpg

    房间门口的展示台上,放着的孟繁敏亲手制作的丝网花。

  • GSS_3714.jpg

    “老小孩闹新春”游艺活动上,刘葆锴在玩“愤怒的小鸟”。

  • GSS_4617.jpg

    张嘉庆的朋友带着小女儿来探望他。张嘉庆有自己的房间,过年期间就在这里招待前来看望他的朋友和亲戚。

  • GGS08961.jpg

    护理员推着李环在走廊里散心。养老社区有针对认知障碍的专业护理,张叔叔常向老伴撒娇:“你见护理员乐哈哈,见我还没乐呢!”

  • GSS_4519.jpg

    采访期间,休假回老家的生活管家姜芳给张嘉庆打来了视频电话:“叔叔干啥呢?我看看你好着不。”张叔叔说,这里的工作人员给了他们儿女般的照顾。

< >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8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面临的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银发浪潮”的快速涌来,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在悄然改变。春节前夕,本刊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泰康燕园养老社区。今年,更多老人选择了留在这里过年。

  “退休的是工作,开始的是学习”

  84岁的陈宜元和85岁的孙珋方夫妇是养老社区的第一批居民。他们年轻时同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是中国卫星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退休后,老两口住在航天部大院里,各种设施配备齐全,也有很多相熟的老朋友,但他们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工作那几十年一直埋头搞研究,很少有休息日,退休后突然闲下来,多少有点难以适应。”陈宜元说。

  20157月,在子女的支持下,老两口搬进了养老社区。养老社区中开设了老年大学,课程内容从数独、布艺、绘画、音乐、书法,到如何使用微信、如何使用手机银行、如何网购,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老师则由社区居民自己担任。每天,夫妇俩都会看着课程表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陈宜元也发挥专业特长变身“老师”,给居民开起了“航天课”。

  陈老夫妇早已把燕园当成了自己的家。提到在这里三年的生活,陈宜元最大的感触就是:“充实的不得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住进养老社区后,退休的是工作,开始的是学习。学知识,也学习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当问及今年的春节怎么过时,孙珋方笑说:“春节不准备回家了,儿女会带着孙子一起来吃团圆饭。社区的活动和老年大学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不想错过。”

  “不给孩子们添麻烦”

  76岁的孟繁敏来养老社区已有三年多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前几年身体不好,每天在家浑浑噩噩。那时候哪会想到现在每天这么开心呢”。

  孟繁敏与老伴刘葆锴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2009年孟繁敏腰椎骨折,为了照顾卧床不起的她,老伴瘦了20多斤。随后的几年间,孟繁敏又多次骨折,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受影响,总是窝在家中一坐就是一天,不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2014年,她的身体状况更差了,经常晕倒。夫妻俩开始主动寻找养老机构,他们甚至卖掉自己的房子,用以支付养老社区的费用。

  入住燕园之后的一次突发情况,让孟繁敏认定养老社区是她和老伴最好的选择。“20177月的一天,我们散步回来,老伴觉得不舒服,血压急剧下降。幸好房间里有紧急呼救器,一拉开关,护士站的呼叫铃就响了,大夫和护士很快就来了。

  当时检查是脑梗,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因为发现非常及时,基本上没留下后遗症。”提到那一天,孟繁敏虽心有余悸,但也觉得很幸运。

  孟繁敏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养老有许多根深蒂固的想法,大多数人脑海里还残留着‘没有子女的老人才需要去养老院’的旧观点,对养老院的认知也不全面,觉得都是‘条件简陋、人手不够’的情况,而忽视了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速度。我最初也是抱着这样想法坚持在家养老,等于我一人犯病,全家跟着‘倒霉’。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我觉得养老机构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社区专业的医疗照顾,夫妇俩的身体都健康了很多,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社区还专门为刘葆锴的“葫芦烙画”和孟繁敏的堆绣作品办了展览。在刘葆锴创作的《浪淘沙》中,这样描述在养老社区的生活:“琴棋书画尽暄妍,笑语欢歌神矍铄,福寿双全。”

  “现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春节也在这儿过。”孟繁敏说,在养老社区过春节,既有儿女陪伴,还有社区的朋友在身边,从“腊八”过后,社区天天都有充满年味儿的活动,比在家里还热闹。

  “给时间以生命”

  鲐背之年的张嘉庆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春节期间来探望他和老伴的亲戚、朋友和学生一波接着一波。就算访客再多,老先生有一个习惯不会被打破:每天两次,开着被工作人员戏称“小宝马”的电动助力车,从生活区出发去护理区看老伴李环。

  两个儿女都已移居国外,张嘉庆与李环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几年前,李环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自从病情加重张嘉庆无法单独照料后,便先住进了疗养机构。一年半前,张嘉庆老先生与儿女商量过后,也住进了养老社区。“人老了,就容易健忘。家中煤气啊、水啊、电啊,老是忘记关,太让儿女操心。”

  四个月前,李环意外盆骨骨折,在医院做了更换人工关节的手术。“当时她整个人都是傻的,也不知道疼,情况很糟。这边的养老社区有针对认知障碍的专业护理,我就把她接过来了。”张嘉庆说。经过半年的治疗,老伴身体已经康复,认知状态也奇迹般地好转,能简单地回应张嘉庆老先生的话了。

  “快到春节了,转眼就是一年,光活着可不行,还要有尊严地活着。”对于老伴的现状,张嘉庆老先生很欣慰。简单意义上的养老是“给生命以时间”,而让老人从更高层次上实现精神慰藉才是“给时间以生命”。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我们走出养老社区时,恰逢几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排练春节晚会的舞蹈。原本略带感伤的音乐在她们旋转轮椅优雅的舞姿中显得格外安宁。虽然岁月不可逆转,但是把有限的时光投入到精神追求与享受之中,无疑拓展了人生的宽度,让晚年生活重新迸发勃勃生机。

上一页

下一页

养老社区里迎春节:夕阳无限好,远未到黄昏

2019-02-13      撰文 本刊记者 李卓希;摄影 本刊记者 郭莎莎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8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面临的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银发浪潮”的快速涌来,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在悄然改变。春节前夕,本刊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泰康燕园养老社区。今年,更多老人选择了留在这里过年。

  “退休的是工作,开始的是学习”

  84岁的陈宜元和85岁的孙珋方夫妇是养老社区的第一批居民。他们年轻时同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是中国卫星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退休后,老两口住在航天部大院里,各种设施配备齐全,也有很多相熟的老朋友,但他们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工作那几十年一直埋头搞研究,很少有休息日,退休后突然闲下来,多少有点难以适应。”陈宜元说。

  20157月,在子女的支持下,老两口搬进了养老社区。养老社区中开设了老年大学,课程内容从数独、布艺、绘画、音乐、书法,到如何使用微信、如何使用手机银行、如何网购,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老师则由社区居民自己担任。每天,夫妇俩都会看着课程表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陈宜元也发挥专业特长变身“老师”,给居民开起了“航天课”。

  陈老夫妇早已把燕园当成了自己的家。提到在这里三年的生活,陈宜元最大的感触就是:“充实的不得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住进养老社区后,退休的是工作,开始的是学习。学知识,也学习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当问及今年的春节怎么过时,孙珋方笑说:“春节不准备回家了,儿女会带着孙子一起来吃团圆饭。社区的活动和老年大学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不想错过。”

  “不给孩子们添麻烦”

  76岁的孟繁敏来养老社区已有三年多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前几年身体不好,每天在家浑浑噩噩。那时候哪会想到现在每天这么开心呢”。

  孟繁敏与老伴刘葆锴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2009年孟繁敏腰椎骨折,为了照顾卧床不起的她,老伴瘦了20多斤。随后的几年间,孟繁敏又多次骨折,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受影响,总是窝在家中一坐就是一天,不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2014年,她的身体状况更差了,经常晕倒。夫妻俩开始主动寻找养老机构,他们甚至卖掉自己的房子,用以支付养老社区的费用。

  入住燕园之后的一次突发情况,让孟繁敏认定养老社区是她和老伴最好的选择。“20177月的一天,我们散步回来,老伴觉得不舒服,血压急剧下降。幸好房间里有紧急呼救器,一拉开关,护士站的呼叫铃就响了,大夫和护士很快就来了。

  当时检查是脑梗,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因为发现非常及时,基本上没留下后遗症。”提到那一天,孟繁敏虽心有余悸,但也觉得很幸运。

  孟繁敏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养老有许多根深蒂固的想法,大多数人脑海里还残留着‘没有子女的老人才需要去养老院’的旧观点,对养老院的认知也不全面,觉得都是‘条件简陋、人手不够’的情况,而忽视了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速度。我最初也是抱着这样想法坚持在家养老,等于我一人犯病,全家跟着‘倒霉’。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我觉得养老机构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社区专业的医疗照顾,夫妇俩的身体都健康了很多,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社区还专门为刘葆锴的“葫芦烙画”和孟繁敏的堆绣作品办了展览。在刘葆锴创作的《浪淘沙》中,这样描述在养老社区的生活:“琴棋书画尽暄妍,笑语欢歌神矍铄,福寿双全。”

  “现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春节也在这儿过。”孟繁敏说,在养老社区过春节,既有儿女陪伴,还有社区的朋友在身边,从“腊八”过后,社区天天都有充满年味儿的活动,比在家里还热闹。

  “给时间以生命”

  鲐背之年的张嘉庆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春节期间来探望他和老伴的亲戚、朋友和学生一波接着一波。就算访客再多,老先生有一个习惯不会被打破:每天两次,开着被工作人员戏称“小宝马”的电动助力车,从生活区出发去护理区看老伴李环。

  两个儿女都已移居国外,张嘉庆与李环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几年前,李环患上了阿兹海默症,自从病情加重张嘉庆无法单独照料后,便先住进了疗养机构。一年半前,张嘉庆老先生与儿女商量过后,也住进了养老社区。“人老了,就容易健忘。家中煤气啊、水啊、电啊,老是忘记关,太让儿女操心。”

  四个月前,李环意外盆骨骨折,在医院做了更换人工关节的手术。“当时她整个人都是傻的,也不知道疼,情况很糟。这边的养老社区有针对认知障碍的专业护理,我就把她接过来了。”张嘉庆说。经过半年的治疗,老伴身体已经康复,认知状态也奇迹般地好转,能简单地回应张嘉庆老先生的话了。

  “快到春节了,转眼就是一年,光活着可不行,还要有尊严地活着。”对于老伴的现状,张嘉庆老先生很欣慰。简单意义上的养老是“给生命以时间”,而让老人从更高层次上实现精神慰藉才是“给时间以生命”。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我们走出养老社区时,恰逢几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排练春节晚会的舞蹈。原本略带感伤的音乐在她们旋转轮椅优雅的舞姿中显得格外安宁。虽然岁月不可逆转,但是把有限的时光投入到精神追求与享受之中,无疑拓展了人生的宽度,让晚年生活重新迸发勃勃生机。

  • GSS_3308.jpg

    两位老人在养老社区的花园里聊天。据了解,今年春节该社区百分之八十的老人选择留在这里过年。

  • GGS08227.jpg

    陈宜元与夫人孙珋方居住在养老社区里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里,房内设施齐备。孙珋方常跟人说:“这儿就是我的家。”

  • GSS_3866.jpg

    孙珋方说:“我们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儿就是查课 程表,看看今天有哪些课要听。”

  • GGS08182.jpg

    陈宜元家门口的鞋柜上摆放着手杖,只有出远门 走长路时两位老人才会用到。

  • GGS08196.jpg

    孙珋方来到社区后,参加了不少兴趣爱好班,她手里拿着的就是在堆绣班制做的第一幅作品。

  • GGS08169.jpg

    客厅里摆放着陈宜元和孙珋方泥塑像,后面是他 们2017年参加座谈会的合照。

  • GSS_3956.jpg

    76岁的孟繁敏的堆绣作品和她80岁的丈夫刘葆锴创作的“葫芦烙画”作品,他们身后的大幅油画也是刘葆锴的作品。两位老人非常热爱艺术,家中的装饰都是他们的作品,社区还曾专门为他们举办过展览。

  • GSS_3973.jpg

    房间门口的展示台上,放着的孟繁敏亲手制作的丝网花。

  • GSS_3714.jpg

    “老小孩闹新春”游艺活动上,刘葆锴在玩“愤怒的小鸟”。

  • GSS_4617.jpg

    张嘉庆的朋友带着小女儿来探望他。张嘉庆有自己的房间,过年期间就在这里招待前来看望他的朋友和亲戚。

  • GGS08961.jpg

    护理员推着李环在走廊里散心。养老社区有针对认知障碍的专业护理,张叔叔常向老伴撒娇:“你见护理员乐哈哈,见我还没乐呢!”

  • GSS_4519.jpg

    采访期间,休假回老家的生活管家姜芳给张嘉庆打来了视频电话:“叔叔干啥呢?我看看你好着不。”张叔叔说,这里的工作人员给了他们儿女般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