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大兴国际机场的“第一代”员工

2019-02-13      撰文 本刊记者 潘征;摄影 本刊记者 万全

  • 微信图片_20190130224355.jpg

    航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

  • 02200-wq-_3WQ3826.jpg

    民航华北空管局空管工程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校飞期间的建设工程几乎都是由他们来负责的。

  • 02200-wq-_3WQ1852.jpg

    在塔台管制室执行校飞任务的校飞气象保障工程师贾军强(左一)与专职管制员们。专职管制员从气象保障工程师那里获得气象信息,通过无线电指挥校飞飞机在大兴国际机场的落地、起飞、通场以及跑道拉升等工作。

  • 02200-wq-_W9Q0493.jpg

    民航华北空管局设备维修中心主任李志远(左)与空管系统专家库导航专家郭宝军正在与空中的校飞机组空地对话,第一时间调整校飞科目和设备参数。

  • 02200-wq-_W9Q9464.jpg

    民航华北空管局空管工程建设指挥部导航专业负责人张沁走出移动塔台管制室。张沁的丈夫是一名校验员,大兴国际机场校飞期间,担任校飞任务。张沁笑着说,由于夫妻二人工作忙碌,平日见面的时间十分有限,现在两个人都在大兴,见面的机会反倒多了。

  • 02200-wq-_W9Q0641.jpg

    民航华北空管局设备维修中心主任李志远。作为校飞技术总指挥,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从指挥部到机场的两点一线。

  • 02200-wq-_3WQ2109.jpg

    塔台管制室主管李小宁。工作已经20年的他被 同事称作“最沉稳的管制员”。春节期间如果有 校飞任务,他就没法回老家过年。对此,他笑着 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性质,都已经习惯了。”

  • 02200-wq-_3WQ3745.jpg

    李沁刚刚过了29岁的生日,她和5个同事一起肩负着大兴国际机场校飞期间的校验设备—导航系统共15个台站的建设工作。

  • 02200-wq-_W9Q9328.jpg

    管制员李可洋。工作6年的李可洋一直在首都国际机场塔台工作,对于管制程序和协调十分熟悉,在进行现场指挥时,他也成为“拿话筒”比较多的管制员。

  • 02200-wq-_W9Q9272.jpg

    校飞气象保障工程师贾军强。他负责提供校飞时必要的相关天气数据。由于要提前掌握天气情况,决定是否要进行校飞,贾军强经常要第一个到达管制室。

  • 02200-wq-_3WQ2000.jpg

    管制员白岩被从西安塔台调到大兴国际机场,老家在河北固安的他相当于回了“半个家”。白岩说:“我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和家里人团团圆圆过个年。”

  • IMG_1699.jpg

    校飞飞机从西二(17R)跑道起飞,背景为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机库—大兴国际机场南航基地1号机库。

< >

  2019年春节前夕,本刊记者来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走进民航华北空管局驻机场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生活。

  “地面风现在多少?”

  “现在305米。”

  “能见度多少?”

  “能见度5公里。”

  ……

  如果没有身临现场,只听到这一段快速而有序的对话,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在一个普通的机场塔台。其实,这里是还没有投入使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临时搭建的移动塔台管制室中,现场的专职管制员正在执行当天的飞行校验任务。

  航班的飞行不是随意的,天上也有“路”,而一条条天路就是通过地面导航设备发出的信号串联成的。飞行校验工作就是通过空中飞行将设备调校到最准确,从而确定出飞机飞行的“天路”。

  2019122日至31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开展飞行校验工作,持续近2个月时间。此次使用的飞行校验系统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也凭借此系统一举成为世界上第六个能够独立研制飞行校验系统的国家。

  除校飞工作外,大兴国际机场空管运行筹备及过渡工作涉及范围广、协同要求高,各项任务也是复杂艰巨。为此,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下简称为民航华北空管局)还成立了领导小组及管制情报、通导、气象等十个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职责,提出了实现无缝过渡、创新过渡、协同过渡、平稳过渡的工作目标,规划了运行筹备及过渡工作总体时间安排。

  从20189月份开始,一批华北空管局工作人员就已经驻扎在建设中的大兴国际机场,可以说,他们是这座机场的“第一代”员工。由于大兴国际机场位置较远,很多工作人员几乎连续几周都不能回到城里的家。每天起早贪黑,从单位为他们租住的酒店到机场两点一线的工作,是他们每天生活的主题。

  为保证过渡工作的稳步推进,有的工作人员甚至在除夕夜都不能回家,仍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上一页

下一页

大兴国际机场的“第一代”员工

2019-02-13      撰文 本刊记者 潘征;摄影 本刊记者 万全

  2019年春节前夕,本刊记者来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走进民航华北空管局驻机场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生活。

  “地面风现在多少?”

  “现在305米。”

  “能见度多少?”

  “能见度5公里。”

  ……

  如果没有身临现场,只听到这一段快速而有序的对话,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在一个普通的机场塔台。其实,这里是还没有投入使用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临时搭建的移动塔台管制室中,现场的专职管制员正在执行当天的飞行校验任务。

  航班的飞行不是随意的,天上也有“路”,而一条条天路就是通过地面导航设备发出的信号串联成的。飞行校验工作就是通过空中飞行将设备调校到最准确,从而确定出飞机飞行的“天路”。

  2019122日至31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开展飞行校验工作,持续近2个月时间。此次使用的飞行校验系统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也凭借此系统一举成为世界上第六个能够独立研制飞行校验系统的国家。

  除校飞工作外,大兴国际机场空管运行筹备及过渡工作涉及范围广、协同要求高,各项任务也是复杂艰巨。为此,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下简称为民航华北空管局)还成立了领导小组及管制情报、通导、气象等十个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职责,提出了实现无缝过渡、创新过渡、协同过渡、平稳过渡的工作目标,规划了运行筹备及过渡工作总体时间安排。

  从20189月份开始,一批华北空管局工作人员就已经驻扎在建设中的大兴国际机场,可以说,他们是这座机场的“第一代”员工。由于大兴国际机场位置较远,很多工作人员几乎连续几周都不能回到城里的家。每天起早贪黑,从单位为他们租住的酒店到机场两点一线的工作,是他们每天生活的主题。

  为保证过渡工作的稳步推进,有的工作人员甚至在除夕夜都不能回家,仍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 微信图片_20190130224355.jpg

    航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

  • 02200-wq-_3WQ3826.jpg

    民航华北空管局空管工程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校飞期间的建设工程几乎都是由他们来负责的。

  • 02200-wq-_3WQ1852.jpg

    在塔台管制室执行校飞任务的校飞气象保障工程师贾军强(左一)与专职管制员们。专职管制员从气象保障工程师那里获得气象信息,通过无线电指挥校飞飞机在大兴国际机场的落地、起飞、通场以及跑道拉升等工作。

  • 02200-wq-_W9Q0493.jpg

    民航华北空管局设备维修中心主任李志远(左)与空管系统专家库导航专家郭宝军正在与空中的校飞机组空地对话,第一时间调整校飞科目和设备参数。

  • 02200-wq-_W9Q9464.jpg

    民航华北空管局空管工程建设指挥部导航专业负责人张沁走出移动塔台管制室。张沁的丈夫是一名校验员,大兴国际机场校飞期间,担任校飞任务。张沁笑着说,由于夫妻二人工作忙碌,平日见面的时间十分有限,现在两个人都在大兴,见面的机会反倒多了。

  • 02200-wq-_W9Q0641.jpg

    民航华北空管局设备维修中心主任李志远。作为校飞技术总指挥,他每天的生活都是从指挥部到机场的两点一线。

  • 02200-wq-_3WQ2109.jpg

    塔台管制室主管李小宁。工作已经20年的他被 同事称作“最沉稳的管制员”。春节期间如果有 校飞任务,他就没法回老家过年。对此,他笑着 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性质,都已经习惯了。”

  • 02200-wq-_3WQ3745.jpg

    李沁刚刚过了29岁的生日,她和5个同事一起肩负着大兴国际机场校飞期间的校验设备—导航系统共15个台站的建设工作。

  • 02200-wq-_W9Q9328.jpg

    管制员李可洋。工作6年的李可洋一直在首都国际机场塔台工作,对于管制程序和协调十分熟悉,在进行现场指挥时,他也成为“拿话筒”比较多的管制员。

  • 02200-wq-_W9Q9272.jpg

    校飞气象保障工程师贾军强。他负责提供校飞时必要的相关天气数据。由于要提前掌握天气情况,决定是否要进行校飞,贾军强经常要第一个到达管制室。

  • 02200-wq-_3WQ2000.jpg

    管制员白岩被从西安塔台调到大兴国际机场,老家在河北固安的他相当于回了“半个家”。白岩说:“我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和家里人团团圆圆过个年。”

  • IMG_1699.jpg

    校飞飞机从西二(17R)跑道起飞,背景为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机库—大兴国际机场南航基地1号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