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有我们在,他们可以放心”

2019-03-13      撰文 本刊记者 龚海莹;摄影 本刊记者 郭莎莎

  • GGS00264.jpg

    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患者小瑾(右)在一张纸上画出了自己及护士小刘的手掌形状。7岁的小瑾来自广西,两岁时被确诊为重型地中海贫血。这是一种缺失造血功能的遗传性血液病,唯有更换骨髓造血干细胞才能再生造血功能。移植术后,小瑾还要一直进行输血、抗排异等一系列治疗,每3至4周需要输一次血以维持生命。

  • IMG_2292.JPG

    2月4日(除夕)一大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左四)带领团队会诊。

  • GSS_3667.jpg

    在血液科的病房里,都设有这样的留言板,贴着病友们相互鼓励加油的话。

  • 换衣间GSS_6053.jpg

    2月4日,小瑾的母亲到医院陪护,第一件事是进入换衣间,换上隔离服。经过医护团队20多天的悉心治疗和护理,小瑾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好转,体内造血功能逐步恢复,预计很快可以从移植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 GGS01650.jpg

    2月4日除夕夜,小瑾的母亲前来陪护。在层流病房里,除了坐着,也只能站起来小范围走走。

  • 输骨髓血GSS_3526.jpg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输骨髓血。

  • GGS01846.jpg

    2月4日深夜,医护人员依然在忙碌。

  • GGS01138.jpg

    大年三十当天,医护人员的午餐依旧是盒饭。每年春节“抢值班”,是这个团队的传统。他们深知,“时时刻刻可能都会有患者需要我们”。

<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说,医生是一个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职业,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为患者带来心安。

  除夕,北京路面上的人流、车流明显减少,但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和往常的工作日一样,这一天没有什么不同。按照惯例,早晨8点,血液科主任黄晓军开始查房,三位主任医师紧随其身后,一一与患者交流。出病房后,黄晓军又与三位医师分析了不同患者的病情。

  “20多年以来,我们科承担着为全北京市乃至全国血液疾病急救应急的职责。每年春节病人基本都是满员,这两年更明显。”黄晓军说,除夕前有位APL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前来住院,这种病如果得不到及时专业抢救,患者两三个小时内就会失去生命。“但危急时刻如果有医生的帮助,患者就有95%的可能性度过危险。所以时时刻刻都可能会有患者需要我们。”

  十多年来的除夕这天,黄晓军都会来到病房查房。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使是一次普通查房也意味深长。“看看病情较重的患者,我们心里会踏实一些,也向病人表达我们整个团队的关心和爱,有我们在,他们可以放心。”黄晓军说,“更重要的层面还在于,这是一种医道精神的传承。我传承了陆道培院士的做法和精神,今天我要将这种做法和精神传承给更年轻的医生。刚开始是要求,要求之后自觉变成行动,这种文化和精神就一代代传承下去了。”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成立于1981年,由中国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组建成立。30多年来,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诊治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方面成果斐然。

  2005年,黄晓军接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一职后,带领团队逐步建立了一个“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的新型体系—“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移植”。这个方案被国际同行称为“北京方案”,成为国际上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主流方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获201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之首。不仅是在中国,在意大利、韩国等几十家海外中心都在应用“北京方案”,全球有超过50%单倍型移植病例使用这一技术。

  黄晓军说,人们往往认为白血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近年来医疗技术尤其是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使得绝大多数白血病可以得到根治。“当然治疗过程很复杂,尤其移植是系统工程,没办法中断。”

  “非常感谢我们的团队,他们非常敬业,具有职业精神,我不用‘奉献’这个词,既然身为医生,就要有医生的职业操守和精神。”黄晓军说。

上一页

下一页

“有我们在,他们可以放心”

2019-03-13      撰文 本刊记者 龚海莹;摄影 本刊记者 郭莎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说,医生是一个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职业,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为患者带来心安。

  除夕,北京路面上的人流、车流明显减少,但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和往常的工作日一样,这一天没有什么不同。按照惯例,早晨8点,血液科主任黄晓军开始查房,三位主任医师紧随其身后,一一与患者交流。出病房后,黄晓军又与三位医师分析了不同患者的病情。

  “20多年以来,我们科承担着为全北京市乃至全国血液疾病急救应急的职责。每年春节病人基本都是满员,这两年更明显。”黄晓军说,除夕前有位APL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前来住院,这种病如果得不到及时专业抢救,患者两三个小时内就会失去生命。“但危急时刻如果有医生的帮助,患者就有95%的可能性度过危险。所以时时刻刻都可能会有患者需要我们。”

  十多年来的除夕这天,黄晓军都会来到病房查房。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使是一次普通查房也意味深长。“看看病情较重的患者,我们心里会踏实一些,也向病人表达我们整个团队的关心和爱,有我们在,他们可以放心。”黄晓军说,“更重要的层面还在于,这是一种医道精神的传承。我传承了陆道培院士的做法和精神,今天我要将这种做法和精神传承给更年轻的医生。刚开始是要求,要求之后自觉变成行动,这种文化和精神就一代代传承下去了。”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成立于1981年,由中国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组建成立。30多年来,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诊治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方面成果斐然。

  2005年,黄晓军接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一职后,带领团队逐步建立了一个“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的新型体系—“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移植”。这个方案被国际同行称为“北京方案”,成为国际上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主流方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获201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之首。不仅是在中国,在意大利、韩国等几十家海外中心都在应用“北京方案”,全球有超过50%单倍型移植病例使用这一技术。

  黄晓军说,人们往往认为白血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近年来医疗技术尤其是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使得绝大多数白血病可以得到根治。“当然治疗过程很复杂,尤其移植是系统工程,没办法中断。”

  “非常感谢我们的团队,他们非常敬业,具有职业精神,我不用‘奉献’这个词,既然身为医生,就要有医生的职业操守和精神。”黄晓军说。

  • GGS00264.jpg

    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患者小瑾(右)在一张纸上画出了自己及护士小刘的手掌形状。7岁的小瑾来自广西,两岁时被确诊为重型地中海贫血。这是一种缺失造血功能的遗传性血液病,唯有更换骨髓造血干细胞才能再生造血功能。移植术后,小瑾还要一直进行输血、抗排异等一系列治疗,每3至4周需要输一次血以维持生命。

  • IMG_2292.JPG

    2月4日(除夕)一大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左四)带领团队会诊。

  • GSS_3667.jpg

    在血液科的病房里,都设有这样的留言板,贴着病友们相互鼓励加油的话。

  • 换衣间GSS_6053.jpg

    2月4日,小瑾的母亲到医院陪护,第一件事是进入换衣间,换上隔离服。经过医护团队20多天的悉心治疗和护理,小瑾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好转,体内造血功能逐步恢复,预计很快可以从移植病房转入普通病房。

  • GGS01650.jpg

    2月4日除夕夜,小瑾的母亲前来陪护。在层流病房里,除了坐着,也只能站起来小范围走走。

  • 输骨髓血GSS_3526.jpg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输骨髓血。

  • GGS01846.jpg

    2月4日深夜,医护人员依然在忙碌。

  • GGS01138.jpg

    大年三十当天,医护人员的午餐依旧是盒饭。每年春节“抢值班”,是这个团队的传统。他们深知,“时时刻刻可能都会有患者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