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本刊专稿】车棚健身房里的“撸铁”大爷

2021-07-06      本刊记者 周晨亮 秦斌

  • _INB2021.jpg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光明里社区的“二七健身俱乐部”成立于1984年,几经易址,如今搬到了居民楼之间的自行车棚里。每天这里都聚集着热爱“撸铁”的老年会员,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北京二七机车厂这个百年老厂的退休职工。

  • _INB2173.jpg

    今年63岁的徐伟是北京二七机车厂的一名退休工人,同时也是“二七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二七厂有着悠久而又辉煌的体育文化传统。徐伟年轻时参加了厂里组织的摔跤队、足球队。“我代表二七厂拿过全国铁路系统的摔跤第五名。足球我是守门的,也在北京市拿过冠军。”

  • _INB1810.jpg

    健身房里的杠铃、哑铃、支架等,绝大多数是用工厂废料自制的。“我们这儿的会员,基本上什么工种都有,这些器材是当初自己动手做的。”手套,是从劳保用品店购买的棉布手套;衣柜,是超市淘汰的;按摩椅,是会员家里闲置的;墙上的装饰画,是工厂车间废弃的;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绣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多次在二七厂职工运动会上亮相,如今流传到这个健身房。唯一花了钱的是一台综合训练器,预支会员费买的,花了大几千元,用了七八年。

  • _INB1786.jpg

    斑驳的墙壁、泛黄的杂志照片、墙边立着的铁皮储物柜等老物件仿佛让时光倒回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家健身房已有近四十年历史,会员中六十多岁的是主力,年纪最大的超过八十岁。在这群“撸铁”大爷看来,这里不仅是一个强身健体的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 _INB2264.jpg

    在这个车棚健身房,几乎每一个器械面前,都有一个满头银发的“撸铁”爱好者。老伙计们组间的休息时间,到牌匾下的长条桌,沏壶茶,喝两口,再点评一下各自的动作。大伙儿都觉得每天来练练,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 _INB1731.jpg

    在这个车棚健身房,几乎每一个器械面前,都有一个满头银发的“撸铁”爱好者。老伙计们组间的休息时间,到牌匾下的长条桌,沏壶茶,喝两口,再点评一下各自的动作。大伙儿都觉得每天来练练,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 _INB1727-2.jpg

    在这个车棚健身房,几乎每一个器械面前,都有一个满头银发的“撸铁”爱好者。老伙计们组间的休息时间,到牌匾下的长条桌,沏壶茶,喝两口,再点评一下各自的动作。大伙儿都觉得每天来练练,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 _QBS0061.jpg

    在这个车棚健身房,几乎每一个器械面前,都有一个满头银发的“撸铁”爱好者。老伙计们组间的休息时间,到牌匾下的长条桌,沏壶茶,喝两口,再点评一下各自的动作。大伙儿都觉得每天来练练,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 _INB2134.jpg

    简单而耐用的器材、年迈却健硕的会员、质朴又真实的愿望,构成了“二七健身俱乐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

  于北京西郊、永定河西岸的北京二七机车厂内,一排排六层的红砖居民楼顺着山坡而建。过去的国营厂矿企业宿舍几乎都有这个模样,楼与楼之间的自行车棚也是标配。

  每天下午,二七机车厂退休职工徐伟都会来到位于长辛店街道光明里社区两个居民楼之间的一座旧车棚,掏出钥匙打开防盗门,穿过一个小厅和一个狭窄的过道,打开电灯。迎面的墙上一块牌匾一尘不染,上面写着“二七健身俱乐部”几个红漆大字。

  再往里走,就是一个由一百多平方米自行车棚改建的健身房。墙上挂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大牌子,还贴满了20世纪90年代健美明星的海报和杂志彩页。健身房中,各种老旧自制的健身器材散发着淡淡的铁锈味儿。今年63岁的徐伟是二七厂的退休工人,现在担任这家健身房的管理员。

  20世纪80年代初期,“健美热”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北京二七机车工厂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张威学习健美后,在厂里招徒授课,在1984年创建了健身房。徐伟指着北墙上一口大刀对记者说:“这把大刀重45公斤,是张威老师当年在操场练跑步时用的配重。”1956年,28岁的张威获得了北京市首届环城赛跑冠军。

  健身房虽几经易址,但这把刀却没有失传,成了精神象征。1997年,徐伟加入健身行列。2014年5月,张威去世,临终前,他叮嘱徐伟:“这个健身房,赶明儿你就管了。你得传承下去,不能丢!”

  也就是在那一年,健身房搬到现在的这个废旧自行车棚。虽然环境不太好,但大家自得其乐,从没停下健身,很多人在这里一练就是二三十年。

  下午三四点钟,老伙计们陆续到了,他们大多都满头银发。和都市中健身房里的那些装备时尚、吃着蛋白粉“撸铁”的年轻人不同,“二七健身俱乐部”里的大爷们都穿着普通运动服,手上戴的是重工业风格的劳保手套,喝的是茉莉花茶和普通盒装牛奶。

  “别看我们地方简陋,健身房该有的一样不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徐伟自豪地说,“我们是不同工种的工人。我是装配工,还有钳工、电工、瓦工。我们自己动手做器材,像哑铃、杠铃、卧推凳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要想生活有质量,先要有个好身体。徐伟说,现在健身房的“常客”约有30多人,其中超过80%的人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大多都已经坚持锻炼20余年,不少人更是在健美比赛中获得过奖。

  今年83岁的杨洪增是这家健身房的“常客”之一。虽已耄耋之年,但仍精神抖擞,腰杆挺拔。“起初还是张威带我来锻炼的。以前我心脏早搏,下楼梯都得靠挪。”想起从前,杨洪增一阵感慨。坚持锻炼之后,他的血压、血脂趋于稳定,走起路来腿脚麻利,街坊邻里都说他精神气不输年轻人。前段时间,杨洪增因左腿受伤做了手术,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坚持每天来这里锻炼一个小时。“锻炼了一辈子,它已经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傍晚时分,健身房迎来一些的年轻面孔。徐伟说,大家来健身房的时间都很规律。下午来的一般是退休的老年人,晚上大多是刚下班的年轻人。徐伟经常义务给年轻人们当教练,指导锻炼并保障锻炼时的安全。他希望能通过自己和这座健身房,让更多年轻人坚持、享受并爱上健身。

  “健身房对学生、80岁以上老人和无收入来源人员免费开放。”徐伟说,“健身房的运转全部依靠我们30多人每年每人交300块钱维持,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的费用不到1块钱。”虽然透风漏雨,夏天热冬天冷,但对于徐伟和他的工友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间锻炼身体的健身房,更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上一页

下一页

【本刊专稿】车棚健身房里的“撸铁”大爷

2021-07-06      本刊记者 周晨亮 秦斌

  于北京西郊、永定河西岸的北京二七机车厂内,一排排六层的红砖居民楼顺着山坡而建。过去的国营厂矿企业宿舍几乎都有这个模样,楼与楼之间的自行车棚也是标配。

  每天下午,二七机车厂退休职工徐伟都会来到位于长辛店街道光明里社区两个居民楼之间的一座旧车棚,掏出钥匙打开防盗门,穿过一个小厅和一个狭窄的过道,打开电灯。迎面的墙上一块牌匾一尘不染,上面写着“二七健身俱乐部”几个红漆大字。

  再往里走,就是一个由一百多平方米自行车棚改建的健身房。墙上挂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大牌子,还贴满了20世纪90年代健美明星的海报和杂志彩页。健身房中,各种老旧自制的健身器材散发着淡淡的铁锈味儿。今年63岁的徐伟是二七厂的退休工人,现在担任这家健身房的管理员。

  20世纪80年代初期,“健美热”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北京二七机车工厂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张威学习健美后,在厂里招徒授课,在1984年创建了健身房。徐伟指着北墙上一口大刀对记者说:“这把大刀重45公斤,是张威老师当年在操场练跑步时用的配重。”1956年,28岁的张威获得了北京市首届环城赛跑冠军。

  健身房虽几经易址,但这把刀却没有失传,成了精神象征。1997年,徐伟加入健身行列。2014年5月,张威去世,临终前,他叮嘱徐伟:“这个健身房,赶明儿你就管了。你得传承下去,不能丢!”

  也就是在那一年,健身房搬到现在的这个废旧自行车棚。虽然环境不太好,但大家自得其乐,从没停下健身,很多人在这里一练就是二三十年。

  下午三四点钟,老伙计们陆续到了,他们大多都满头银发。和都市中健身房里的那些装备时尚、吃着蛋白粉“撸铁”的年轻人不同,“二七健身俱乐部”里的大爷们都穿着普通运动服,手上戴的是重工业风格的劳保手套,喝的是茉莉花茶和普通盒装牛奶。

  “别看我们地方简陋,健身房该有的一样不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徐伟自豪地说,“我们是不同工种的工人。我是装配工,还有钳工、电工、瓦工。我们自己动手做器材,像哑铃、杠铃、卧推凳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要想生活有质量,先要有个好身体。徐伟说,现在健身房的“常客”约有30多人,其中超过80%的人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大多都已经坚持锻炼20余年,不少人更是在健美比赛中获得过奖。

  今年83岁的杨洪增是这家健身房的“常客”之一。虽已耄耋之年,但仍精神抖擞,腰杆挺拔。“起初还是张威带我来锻炼的。以前我心脏早搏,下楼梯都得靠挪。”想起从前,杨洪增一阵感慨。坚持锻炼之后,他的血压、血脂趋于稳定,走起路来腿脚麻利,街坊邻里都说他精神气不输年轻人。前段时间,杨洪增因左腿受伤做了手术,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坚持每天来这里锻炼一个小时。“锻炼了一辈子,它已经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傍晚时分,健身房迎来一些的年轻面孔。徐伟说,大家来健身房的时间都很规律。下午来的一般是退休的老年人,晚上大多是刚下班的年轻人。徐伟经常义务给年轻人们当教练,指导锻炼并保障锻炼时的安全。他希望能通过自己和这座健身房,让更多年轻人坚持、享受并爱上健身。

  “健身房对学生、80岁以上老人和无收入来源人员免费开放。”徐伟说,“健身房的运转全部依靠我们30多人每年每人交300块钱维持,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的费用不到1块钱。”虽然透风漏雨,夏天热冬天冷,但对于徐伟和他的工友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间锻炼身体的健身房,更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 _INB2021.jpg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光明里社区的“二七健身俱乐部”成立于1984年,几经易址,如今搬到了居民楼之间的自行车棚里。每天这里都聚集着热爱“撸铁”的老年会员,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北京二七机车厂这个百年老厂的退休职工。

  • _INB2173.jpg

    今年63岁的徐伟是北京二七机车厂的一名退休工人,同时也是“二七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二七厂有着悠久而又辉煌的体育文化传统。徐伟年轻时参加了厂里组织的摔跤队、足球队。“我代表二七厂拿过全国铁路系统的摔跤第五名。足球我是守门的,也在北京市拿过冠军。”

  • _INB1810.jpg

    健身房里的杠铃、哑铃、支架等,绝大多数是用工厂废料自制的。“我们这儿的会员,基本上什么工种都有,这些器材是当初自己动手做的。”手套,是从劳保用品店购买的棉布手套;衣柜,是超市淘汰的;按摩椅,是会员家里闲置的;墙上的装饰画,是工厂车间废弃的;一面鲜红的旗帜,上面绣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多次在二七厂职工运动会上亮相,如今流传到这个健身房。唯一花了钱的是一台综合训练器,预支会员费买的,花了大几千元,用了七八年。

  • _INB1786.jpg

    斑驳的墙壁、泛黄的杂志照片、墙边立着的铁皮储物柜等老物件仿佛让时光倒回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家健身房已有近四十年历史,会员中六十多岁的是主力,年纪最大的超过八十岁。在这群“撸铁”大爷看来,这里不仅是一个强身健体的场所,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 _INB2264.jpg

    在这个车棚健身房,几乎每一个器械面前,都有一个满头银发的“撸铁”爱好者。老伙计们组间的休息时间,到牌匾下的长条桌,沏壶茶,喝两口,再点评一下各自的动作。大伙儿都觉得每天来练练,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 _INB1731.jpg

    在这个车棚健身房,几乎每一个器械面前,都有一个满头银发的“撸铁”爱好者。老伙计们组间的休息时间,到牌匾下的长条桌,沏壶茶,喝两口,再点评一下各自的动作。大伙儿都觉得每天来练练,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 _INB1727-2.jpg

    在这个车棚健身房,几乎每一个器械面前,都有一个满头银发的“撸铁”爱好者。老伙计们组间的休息时间,到牌匾下的长条桌,沏壶茶,喝两口,再点评一下各自的动作。大伙儿都觉得每天来练练,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 _QBS0061.jpg

    在这个车棚健身房,几乎每一个器械面前,都有一个满头银发的“撸铁”爱好者。老伙计们组间的休息时间,到牌匾下的长条桌,沏壶茶,喝两口,再点评一下各自的动作。大伙儿都觉得每天来练练,不为别的,就为了有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情。

  • _INB2134.jpg

    简单而耐用的器材、年迈却健硕的会员、质朴又真实的愿望,构成了“二七健身俱乐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