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岗位上的螺丝钉

2023-04-06      本刊记者 张劲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新时代的雷锋,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长期坚守、默默付出,当好了“人民的勤务兵”。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样伟大的灵魂,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更加笃定:雷锋精神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扎根于神州大地,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2019年8月5日,江苏淮安,国家电网江苏电力(金湖飞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南水北调金湖站机房开展红外测温。 摄影 梁德兵
  奔赴兴家之路的“轮椅校长”
  人会老去,但心却是“矫健”的,这就是上海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中心校长房金妹的人生写照。
  生于1948年的房金妹是个踏实、勤快的人。在纺织厂里工作时,她曾多次荣获先进生产者、质量优胜奖等荣誉。1988年,她因病高位截瘫,但咬牙擦干泪水,学会了躺着吃饭、喝水、写字、做女红。
  在房金妹最痛苦的那段时间,是周围人的爱坚定了她勇敢活下去的意志。在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居委会党支部的一些退休老党员纷纷主动为她捐款,鼓励她勇敢面对。出院后,志愿者邓筱琴每天开车往返近100公里,来给她换药治疗。
  爱,带给了房金妹信念。有了信念的支撑,生命变得坚强起来。
  躺在床上的房金妹每天都想着怎样回报这份恩情。“挖空了心思,我觉得做书包还算是我的强项吧。”1996年,房金妹决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缝制100个书包。收到礼物的孩子们纷纷写信表示感谢。她还记得,有封信是这样写的:“爸爸妈妈总是为我们的学杂费发愁,每当放暑假的时候,就要下地干活……”知道这些事情后,她决定联系身边有意愿的亲朋好友,“能帮一个是一个”。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她和朋友们解决了105个孩子的失学问题。
  1999年,房金妹又迈出了更大的一步。12月26日这天,她发起成立了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以下简称“兴家”),来自复旦大学的34位大学生成了首批无偿家教的志愿者。他们提出的“兴小家,兴大家,兴国家”的口号一直沿用至今。之后,兴家又把困难家庭孩子和随迁子女等纳入服务范围。2008年,兴家学校正式注册,并更名为“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中心”。
  兴家的成长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到2022年底,兴家累计有3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和60余位教师志愿者,为8000多名残疾人、农民工子女、特困家庭开展送教志愿服务,为这些家庭摆脱子女教育困境点燃了希望。这期间,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许多接受过兴家帮助的孩子们,在考上大学之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兴家的志愿服务,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房金妹与兴家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但她最开心的是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是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着才能飞翔。”
上海,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中心校长房金妹(前排左四)与学校志愿者在一起。 受访者 供图
  一辈子治病助人的“白衣天使”
  1934年出生的吕云娥在“救人助人”的路上走了一辈子,用精湛的医术、默默的奉献和巾帼的大爱书写着自己的一生。
  吕云娥“救人”的信念是在战场上萌发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1月,年仅17岁的她自告奋勇参军,奔赴东北救治从朝鲜前线回国的伤病员。看到战士在冰天雪地守卫、伏击,冻得四肢麻木甚至手脚坏死,她深受触动。“只要有一线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抢救他们!”她不但救治伤员,还为战士献血,担任重伤员的思想疏导员。很多伤员出院后还和她保持书信、通讯联系,有的坚持了数十年。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4年9月,吕云娥从部队保送到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62年,她回到家乡福州,在福清医院继续自己的医护事业。在那个医疗资源还相当匮乏的年代,她常年下乡送医送药,为农村群众免费诊治,白天四处看病,夜晚就睡在干草垛上,几乎走遍了福清每一个乡村,有时一去就要在乡下呆三个月。
  1989年底,吕云娥正式退休,但她的行善之路又迎来了“第二春”。1994年搬进福州市鼓楼区安泰中心后,她加入了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的志愿者队伍。除了每周定期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居民义诊外,她还上门给出行不便的群众看病,并经常自掏腰包为家庭困难的患者购买药品和营养品。这样的义诊,到2022年底,吕云娥已经坚持了28年,她的志愿服务时间累计长达1.2万小时,为社区群众义诊达数万人次。如今,虽已至耄耋之年,但吕云娥仍耳聪目明,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她常说:“我脑子里存有居民们的健康档案。”
  走进吕云娥的家里,可见这位老人生活起居十分俭朴,家电即使陈旧了也不舍得添置更换,但她却把省吃俭用攒出来的钱用于资助“结对子”的贫困户。她与12个贫困家庭结为帮困对子,累计捐赠款物近20万元。
  吕云娥的奉献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她的孙子吴樱已经是一名“老志愿者”了。她帮助过的人,也都成为军门社区志愿服务队的成员。
  现在,吕云娥还坚持着自己朴素而伟大的心愿。她说:“‘救人助人’是我一辈子的使命,我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别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我还能再干,直到干不动为止。”
福建福州,福清市医院儿科退休主任医师吕云娥(左二)在鼓楼区军门社区为居民进行义诊。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 供图
  铁血卫民的“火焰蓝”
  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眼睛里透露出坚毅,这是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沙湾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张志添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是广东消防救援队伍中公认的“消防铁教头,驻地守夜人”。但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全国消防队伍中的一员,是一颗扭在基层一线的“螺丝钉”。
  1980年出生的张志添成长于福建漳州的大山里,1997年12月,他走出大山,应征入伍。从那一刻起,他就立下“当兵就要当尖兵”的志向。2000年,张志添主动申请加入消防队伍,逐步成长为广东消防有名的救援能手。
  “在重大险情面前,集体的力量才是制胜的关键。”20余年来,张志添26次带队在广东省消防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手把手带出班长骨干200余人、新消防员1000余人,所在单位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消防部队示范单位”“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标兵单位”等荣誉。
  “遇到危难第一个上”,是张志添消防生涯中最真实的注脚。他先后参加过2013年吴川特大洪灾、2015年雷州商住楼高层火灾、2019年麻章化工仓库火灾、2020年鉴江供水管道爆裂等4000余次急难险重任务处置,疏散抢救群众1000余人。特别是2015年18级超强台风袭击湛江,霞山区富多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大面积泄漏,情况万分危急,他主动请战,在强台风中登罐堵漏,殊死搏斗40余小时,成功化解了灾难,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向死而生、逆火而行的使命担当。
  从业20余年,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三等功十次,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消防忠诚卫士”“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张志添获得的这些荣誉,是对自己入党初心的印证与重温。“我的入党申请书里写着一句话,‘共产党员勇挑重担,永远为了老百姓’。”
广东湛江雷州,张志添在后排村小学向学生普及消防知识。 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 供图
  “电”亮万家的“飞虎队”
  累计受理服务求助电话27万次,总计服务居民和企业超过21万次,被投诉次数为0—这份成绩单是国家电网江苏电力(金湖飞虎)共产党员服务队(以下简称“飞虎队”)用21年时间,以行动诠释着对“有呼必应、有难必帮、服务客户、奉献社会”初心的坚守。
  2002年年初,金湖县白马湖供电所李承岭、陈方虎等五人组建了“水上电力110”服务队。这就是“飞虎队”的前身。2003年6月,白马湖村桃花岛上发生了一次用电故障。当村民拨通求助电话后,服务队员们半小时内就赶到现场并解决了问题。当时,电视上正播放《飞虎队》电影,便有村民脱口而出:“你们就像电视里的飞虎队!”于是,服务队便有了“飞虎队”的名号。经过21年的队伍建设,这支队伍由最开始的五人扩大到15个支队共157名队员。
  “飞虎队”的人常说:“与电为伴,就要时刻绷紧那根弦。”每年的迎峰度夏大会战,队员们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平常时期,他们进大棚,钻机房,步履匆匆,热情未减;去炕坊,下鱼塘,无惧风雨,兢兢业业;走村镇,访贫户,行程满满,收获满满。把看似稀松平常的供电服务,件件当做大事、急事、特事来做。对于“飞虎队”来说,群众需要,就是行动命令。
  举爱心点亮社会,是“飞虎队”最真诚的品性。早在2001年,金湖电力飞虎队队员何巨勇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一个理发箱,同时也自愿接过了照顾邻居—一位失明孤寡老人朱友兰的重任。在“飞虎队”,其他队员也受到了何巨勇的影响开展起志愿服务工作。他们为全县各镇福利院的410位孤寡老人登记造册,建立便民服务卡,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感情陪护,为老人们送去亲人般的温暖。在“爱心助学、扶贫帮困”活动中,“党员爸爸、妈妈”结对孤残、留守儿童76名,用“微力量”亲情陪护,帮助学生们圆梦,累计捐资助学18万元,受益学生309名。
  “中国好人”、全国能源化工行业“工人先锋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江苏“时代楷模”……这些是“飞虎队”收获的诸多荣誉。在电力系统,还有许多类似“飞虎队”的共产党员服务队,这些“光明侠”如星火般散落在各处,为万家灯火通明持续贡献着光与热。
2020年2月27日,国家电网江苏电力(金湖飞虎)共产党员服务队闵桥支队在水漾年华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检修排灌电气设备,安装水雾喷灌开关。 摄影 梁德兵
  唐古拉“天路”的“守护神”
  国道109线海拔最高的181公里路段是一个“生命禁区”,这里平均海拔4800米,年均气温零下1度,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年均7级以上大风天数达200余天。在这条充满危险的路段上常驻着一支队伍—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这支成立于2004年的队伍被称为“海拔最高的交警队”,他们为70%的进藏物资和30%的人员运输护航,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是这条“天路”的“守护神”。
  2019年2月至3月,国道109线唐古拉山段出现历史罕见的大暴雪,最大风力达到12级,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积雪厚度达1.5米以上,车辆拥堵事件发生10余次。面对极其严峻的道路安全形势,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民警们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一干就是51天,打赢了这场除雪保通、救助群众的“战役”。
  像这样的“战役”,对安多交警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艰苦的工作环境,让这群战士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和车辆,他们都操控自如;各种车辆故障的应对处理,他们都信手拈来;路面结冰时,他们是道路的“养护工”;过往群众有了高原反应时,他们又变身为“救生员”……拥挤的车流中,冰冷的车底下,救人的路途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2017年以来,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累计疏通受困车辆14万余辆次、成功救助群众1600余人次,收到群众寄来的锦旗、感谢信170余封(件)。虽然“吸着最少的氧、站着最苦的岗”,但他们仍然坚守在高原,坚信能够守护好这一路过往的人。
  与蓝天比高度、与草原比宽度、与风沙比坚硬、与白雪比纯洁,这是安多交警的精神价值追求。在唐古拉山顶,他们就像一棵大树,把根茎深深扎在雪域高原的永久冻土层里,用对党忠诚的热度和为民服务的温度滋养根系,不断延绵生长,在“生命禁区”里努力为群众撑起一片安全区。
西藏那曲,安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在夜间清除道路积雪。 安多县公安局 供图
20230312_211214_001.jpg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部分作品展示第三弹邀您共赏!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呈现中国复兴征程之美、中华文明之美、多彩中华之美、民族和谐之美、壮丽江山之美、幸福家园之美。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