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志愿有我 青春报到

2023-04-07      本刊记者 周晨亮 张劲文

  • 文化行者-图24 2021年文化行者-惠民乐童-岳藏甫乐彩社区社区课堂.jpg

    2022年,文化行者团队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新城子乡岳藏甫村开展“乐彩社区—田野拾色”活动,孩子们在田野中倾听团队志愿者(左三)讲解色彩知识。摄影 赵小伟

  • 试开篇-图2 2013年兰州大学文化行者乡村民族志展示活动·参与活动的儿童和妇女.jpg

    2013年,文化行者团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开展“发现社区”活动中,孩子们在共绘乡村民族志和完成特色文化课程作业展示时合影。 摄影 王龙魁

  • 文化行者-a8014940e1e9e7509767e22770f893a.jpg

    2017年,文化行者团队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柏树巷开展爱心午餐分享活动,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分享营养均衡的健康午餐,学习饮食健康知识。 摄影 睢峥岩

  • VCG111423293855.jpg

    2023年2月19日,江苏南京,主题为“长江小卫士 江豚大保护”活动在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举办。青年志愿者为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讲解有关长江江豚保护的知识。 视觉中国 供图

  • 江豚-DSC00210.jpg

    2022年,南京,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为一头幼年江豚进行紧急救援和身体检查。 摄影 姜盟

  • 江豚-DSC09934.jpg

    2022年,南京,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为一头幼年江豚进行紧急救援和身体检查。 摄影 姜盟

  • 严少华-游泳去2-.jpg

    在长江中嬉戏的江豚。 摄影 严少华

< >

  青春当有志,有志在四方。广大青年是社会的脊梁,在各类志愿服务中,他们挺膺担当、真情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尽深情,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丰碑,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志愿服务蓬勃兴起,广大青年是志愿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用微火星光点亮世界,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扎根西部 守护文化星火

  “文化行者团队一直以来始终秉持两个词,一个叫做‘相信’,另一个叫做‘硬做’。”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现任负责人张涵喻这样总结“文化行者”走过的十四载春秋。

  “文化行者”是来自兰州大学等高校学生搭建的青年大学生参与中国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过去10多年里,该团队先后发起“寻找安妮”“阿利亚养成计划”“阿娜的厨房”等一系列针对西部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迄今,“文化行者”已累计完成356个志愿服务项目,53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再到高校教师,文化行者团队创始人王龙魁一直将“文化行者”作为自己重要的社会身份。2007年,王龙魁和暑期实践团队的伙伴们在山西老家的黄河畔看大戏时,留意到家乡“山曲”的濒危,由此下定决心要发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项目,文化行者的故事从这里开始生根发芽。第二年,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资助下,《兰州鼓子传承艺人支持计划》成为团队第一个成功申请到基金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给了王龙魁和伙伴们极大的鼓舞。“尽最大努力抢救艺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像绘制地图一样精确地记录,让后人们有迹可循。”在这样的信念下,文化行者为兰州鼓子艺人逐一制作了档案,保留了大量宝贵的曲谱、曲词。

  过去,在中国西部连片贫困的土地上,有着大量的留守妇女,她们中的大多数人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文化行者们为此发起了“阿娜的厨房”项目。以当地所熟悉和掌握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手工技艺等“母亲的艺术”入手,通过技能培训、活跃公共文化服务及特色产品开发扶持等为当地女性的新生活赋能。

  从2016年开始,志愿者魏家玮和同伴们,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到甘肃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挨家上门拍摄传统民族食品及其制作流程,制作美食卡片,整理白马藏族农家套餐,与当地妇女一起设计民族餐具、特色菜谱;联合旅游公司、农家乐等举办美食推介日,组织村民进行村寨厨艺比拼。他还劝说大家,要保留本民族特色,跳“火圈舞”,酿“五色酒”,使用土鸡和地道的食材,以文化为基础发展可持续生计。

  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博物馆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情况,如何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中小型博物馆的现有资源优势、激活这部立体“百科全书”的育人功能,成为文化行者团队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努力了近10年时间。

  2015年,团队成员将帮扶西部中小博物馆这一项目正式命名为“馆语计划”。他们致力于推动高校和博物馆合作,把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打造成拥有无限未来的儿童教育服务文化乐园。

  在此过程中,团队的志愿者们同样收获了诸多美好。起初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制作PPT为孩子们讲解文化知识,但收效甚微,“孩子们本身就对枯燥的讲解式教学不感兴趣,我们这样只会把他们推得更远。”经过反思改进,志愿者们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教学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寓教于乐,大家很快就被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形式所吸引,沉浸其中。一次支教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眼中满是不舍,他们团团围住志愿者,追问他们下次还会不会来,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那一瞬间我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张涵喻说道,“我也相信我们的志愿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动人的故事,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

  为了留住江豚的“微笑”

  脑袋钝圆、性情活泼、嘴角上翘,这就是被称为“微笑精灵”的长江江豚。在全国唯一可以在城市中心看到长江江豚的城市—南京,当地人更喜欢称它们为“江猪子”。

  春意渐浓,南京市鼓楼区长江江面上,江豚追逐嬉戏的场景越来越常见。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捕捉鱼儿,悠然自在,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长江江豚生性喜凉,每年的冬春季更为活跃。”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说。

  姜盟从小就喜爱野生动物,2007年,当他听说白暨豚功能性灭绝时,感到十分难过。在定居南京后,他开始研究长江生物的生存环境,这时,一个极危物种—长江江豚引起了他的关注。

  为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9月,江苏省政府联合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等单位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受此鼓舞,2015年7月,姜盟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发起成立了南京江豚保护协会(2022年1月更名为“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协会主要面向全社会普及江豚及长江生态保护的知识,带动公众参与江豚保护。由于协会工作日益繁重,姜盟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全身投入到江豚和水生生物保护的公益事业中。

  姜盟还记得,2016年某天,有市民在南京燕子矶江边发现一头搁浅的小江豚,便联络了公安局、渔政部门和协会。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现这头江豚刚刚出生不久,身上的脐带还没有断。

  “这头小江豚如果离开它的妈妈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带着协会的志愿者和渔政、公安等部门的工作者共同乘船寻找小江豚的妈妈,由于搜寻未果,他们就把它送到了水生野生动物救助基地,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抢救式救助。遗憾的是,小江豚在第二天死去。但在救助过程中,所有的志愿者和工作者都在连夜奋战,毫不松懈,这个场景给了姜盟不小的触动。“我仿佛看到社会力量集合起来在共同救助一个小的生命,这让我看到了江豚保护的希望。”

  为了发动更多的人了解江豚,保护江豚,近年来,协会组织成立了“宁小豚”志愿服务队、“守护江豚之都”科普宣讲团,也持续推进“守护生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科学放生”社会化增殖放流等公益活动。姜盟说:“进校园、进社区、摄影大赛、绘画大赛……只要是能引起学生和市民关注的方式,我都会去尝试。”

  在南京江豚保护志愿服务工作中,大学生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迄今为止,协会已在南京12所高校建立了分支机构和大学生江豚保护志愿团队,有数千人参与了志愿服务工作,宣传科普受众超百万人次。

  金陵科技学院的“护豚行动”是协会的合作成果之一。“长江江豚孕期11个月,每胎产1仔”“如果即将发生大风天气,江豚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自2017年起,每逢周末,在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展厅和中山码头的过江游轮上,经常能看到金陵科技学院动物保护协会宣讲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上一页

下一页

志愿有我 青春报到

2023-04-07      本刊记者 周晨亮 张劲文

  青春当有志,有志在四方。广大青年是社会的脊梁,在各类志愿服务中,他们挺膺担当、真情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尽深情,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丰碑,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志愿服务蓬勃兴起,广大青年是志愿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用微火星光点亮世界,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扎根西部 守护文化星火

  “文化行者团队一直以来始终秉持两个词,一个叫做‘相信’,另一个叫做‘硬做’。”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现任负责人张涵喻这样总结“文化行者”走过的十四载春秋。

  “文化行者”是来自兰州大学等高校学生搭建的青年大学生参与中国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过去10多年里,该团队先后发起“寻找安妮”“阿利亚养成计划”“阿娜的厨房”等一系列针对西部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迄今,“文化行者”已累计完成356个志愿服务项目,53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再到高校教师,文化行者团队创始人王龙魁一直将“文化行者”作为自己重要的社会身份。2007年,王龙魁和暑期实践团队的伙伴们在山西老家的黄河畔看大戏时,留意到家乡“山曲”的濒危,由此下定决心要发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项目,文化行者的故事从这里开始生根发芽。第二年,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资助下,《兰州鼓子传承艺人支持计划》成为团队第一个成功申请到基金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给了王龙魁和伙伴们极大的鼓舞。“尽最大努力抢救艺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像绘制地图一样精确地记录,让后人们有迹可循。”在这样的信念下,文化行者为兰州鼓子艺人逐一制作了档案,保留了大量宝贵的曲谱、曲词。

  过去,在中国西部连片贫困的土地上,有着大量的留守妇女,她们中的大多数人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文化行者们为此发起了“阿娜的厨房”项目。以当地所熟悉和掌握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手工技艺等“母亲的艺术”入手,通过技能培训、活跃公共文化服务及特色产品开发扶持等为当地女性的新生活赋能。

  从2016年开始,志愿者魏家玮和同伴们,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到甘肃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挨家上门拍摄传统民族食品及其制作流程,制作美食卡片,整理白马藏族农家套餐,与当地妇女一起设计民族餐具、特色菜谱;联合旅游公司、农家乐等举办美食推介日,组织村民进行村寨厨艺比拼。他还劝说大家,要保留本民族特色,跳“火圈舞”,酿“五色酒”,使用土鸡和地道的食材,以文化为基础发展可持续生计。

  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博物馆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情况,如何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中小型博物馆的现有资源优势、激活这部立体“百科全书”的育人功能,成为文化行者团队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努力了近10年时间。

  2015年,团队成员将帮扶西部中小博物馆这一项目正式命名为“馆语计划”。他们致力于推动高校和博物馆合作,把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打造成拥有无限未来的儿童教育服务文化乐园。

  在此过程中,团队的志愿者们同样收获了诸多美好。起初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制作PPT为孩子们讲解文化知识,但收效甚微,“孩子们本身就对枯燥的讲解式教学不感兴趣,我们这样只会把他们推得更远。”经过反思改进,志愿者们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教学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寓教于乐,大家很快就被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形式所吸引,沉浸其中。一次支教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眼中满是不舍,他们团团围住志愿者,追问他们下次还会不会来,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那一瞬间我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张涵喻说道,“我也相信我们的志愿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动人的故事,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

  为了留住江豚的“微笑”

  脑袋钝圆、性情活泼、嘴角上翘,这就是被称为“微笑精灵”的长江江豚。在全国唯一可以在城市中心看到长江江豚的城市—南京,当地人更喜欢称它们为“江猪子”。

  春意渐浓,南京市鼓楼区长江江面上,江豚追逐嬉戏的场景越来越常见。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捕捉鱼儿,悠然自在,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长江江豚生性喜凉,每年的冬春季更为活跃。”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说。

  姜盟从小就喜爱野生动物,2007年,当他听说白暨豚功能性灭绝时,感到十分难过。在定居南京后,他开始研究长江生物的生存环境,这时,一个极危物种—长江江豚引起了他的关注。

  为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9月,江苏省政府联合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等单位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受此鼓舞,2015年7月,姜盟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发起成立了南京江豚保护协会(2022年1月更名为“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协会主要面向全社会普及江豚及长江生态保护的知识,带动公众参与江豚保护。由于协会工作日益繁重,姜盟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全身投入到江豚和水生生物保护的公益事业中。

  姜盟还记得,2016年某天,有市民在南京燕子矶江边发现一头搁浅的小江豚,便联络了公安局、渔政部门和协会。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现这头江豚刚刚出生不久,身上的脐带还没有断。

  “这头小江豚如果离开它的妈妈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带着协会的志愿者和渔政、公安等部门的工作者共同乘船寻找小江豚的妈妈,由于搜寻未果,他们就把它送到了水生野生动物救助基地,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抢救式救助。遗憾的是,小江豚在第二天死去。但在救助过程中,所有的志愿者和工作者都在连夜奋战,毫不松懈,这个场景给了姜盟不小的触动。“我仿佛看到社会力量集合起来在共同救助一个小的生命,这让我看到了江豚保护的希望。”

  为了发动更多的人了解江豚,保护江豚,近年来,协会组织成立了“宁小豚”志愿服务队、“守护江豚之都”科普宣讲团,也持续推进“守护生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科学放生”社会化增殖放流等公益活动。姜盟说:“进校园、进社区、摄影大赛、绘画大赛……只要是能引起学生和市民关注的方式,我都会去尝试。”

  在南京江豚保护志愿服务工作中,大学生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迄今为止,协会已在南京12所高校建立了分支机构和大学生江豚保护志愿团队,有数千人参与了志愿服务工作,宣传科普受众超百万人次。

  金陵科技学院的“护豚行动”是协会的合作成果之一。“长江江豚孕期11个月,每胎产1仔”“如果即将发生大风天气,江豚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自2017年起,每逢周末,在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展厅和中山码头的过江游轮上,经常能看到金陵科技学院动物保护协会宣讲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 文化行者-图24 2021年文化行者-惠民乐童-岳藏甫乐彩社区社区课堂.jpg

    2022年,文化行者团队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新城子乡岳藏甫村开展“乐彩社区—田野拾色”活动,孩子们在田野中倾听团队志愿者(左三)讲解色彩知识。摄影 赵小伟

  • 试开篇-图2 2013年兰州大学文化行者乡村民族志展示活动·参与活动的儿童和妇女.jpg

    2013年,文化行者团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开展“发现社区”活动中,孩子们在共绘乡村民族志和完成特色文化课程作业展示时合影。 摄影 王龙魁

  • 文化行者-a8014940e1e9e7509767e22770f893a.jpg

    2017年,文化行者团队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柏树巷开展爱心午餐分享活动,志愿者和孩子们共同分享营养均衡的健康午餐,学习饮食健康知识。 摄影 睢峥岩

  • VCG111423293855.jpg

    2023年2月19日,江苏南京,主题为“长江小卫士 江豚大保护”活动在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举办。青年志愿者为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讲解有关长江江豚保护的知识。 视觉中国 供图

  • 江豚-DSC00210.jpg

    2022年,南京,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为一头幼年江豚进行紧急救援和身体检查。 摄影 姜盟

  • 江豚-DSC09934.jpg

    2022年,南京,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为一头幼年江豚进行紧急救援和身体检查。 摄影 姜盟

  • 严少华-游泳去2-.jpg

    在长江中嬉戏的江豚。 摄影 严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