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蝴蝶妈妈”的“守”艺人

2023-04-07      本刊记者 秦斌 摄影报道

  • 试开篇_INB9688.jpg

    2023年2月20日,台江县城,潘玉珍和女儿张艳梅在租住的工作坊内。她们身后挂起的《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是她们最得意的作品。

  • _INB3954.jpg

    潘玉珍在工作坊里织布。

  • _INB0152.jpg

    潘玉珍在手工刺绣。

  • _INB9919.jpg

    潘玉珍在展示刺绣作品,上面的图案展示着苗族古歌神话故事。

  • _INB9439.jpg

    张艳梅用植物染的工艺进行染布。

  • _INB0051.jpg

    张艳梅用植物染的工艺进行染布。

  • _INB4136.jpg

    2023年2月22日晚,在直播达人小卓的帮助下,潘玉珍和张艳梅利用淘宝直播销售刺绣作品。

  • _INB2981.jpg

    2023年2月21日是农历二月二,正逢当地的祭桥节。张艳梅来到台江县红阳寨村参加庆祝活动,顺便联络一下村里的绣娘接一些刺绣的单子。

  • _INB4375.jpg

    2023年2月23日,台江县一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内,张艳梅在为学员提供免费的苗绣技艺培训。

  • _INB9387.jpg

    2023年2月19日,张艳梅在租住的工作坊里向二女儿蓉蓉教授植物染工艺。

< >

  3月初的贵州省台江县红阳寨村,气温已经上升到十几度,阴雨绵绵数日后难得的艳阳天。村口的古樟树下,78岁的潘玉珍将一件件绣衣从她的帆布拉杆箱中慢慢取出,用衣架小心地挂在古樟树的枝干上,然后用手抚平衣服上的褶皱,一件件五彩缤纷的手绣苗衣随着微风左右摇摆。女儿张艳梅撑着双拐,在一旁用手机直播绣娘们盛装打扮的景象。这些绣娘来自台江县各个村落,她们穿戴着特有服饰和首饰,在古老村落的祈福桥上走一场特别的苗服T台秀。伴随着现场芦笙“嘟嘟”的音乐,身着盛装的20多名绣娘在祈福桥上缓缓而行,笑声沿着蜿蜒在山中的寨子传向远方。

  两代绣娘的传承接力

  潘玉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20年来,潘玉珍带着精美别致的苗绣走出国门,足迹遍布美国、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她在国际时装周舞台上,每次走秀穿的都是自己绣的苗族服饰。国际知名时装杂志曾记录了潘玉珍出国展示苗绣的故事,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设计师走进苗寨,研究了解苗绣文化。

  如今,潘玉珍已把“接力棒”交给了女儿张艳梅。张艳梅三岁时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因残疾只能拄着双拐行走。她从小就穿梭在绣娘身旁,高中毕业后,出于对苗绣的热爱,也成了一名绣娘。为了做好这份事业,她曾前往北京学习,刺绣、种植蓝草、收集靛蓝、染色……很多事都亲力亲为。2015年10月,张艳梅与妹妹一起创立了小微企业—台江县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通过经营民族工艺品生意,她不仅自己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且还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体脱贫。

  在所有制作的苗族服饰中,《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是潘玉珍和张艳梅最得意的作品。说起这件关于蝴蝶妈妈的作品,潘玉珍老人总是会指着衣服上的图案,滔滔不绝地讲述这个苗族祖先的故事。苗族古歌是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歌内容包罗万象,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在苗族古歌记述中,人、兽、神共有一个母亲,她就是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由神枫树孕育而生,又生育了人类、兽类和巨神。

  苗族服饰上的图像都源于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具体表现力就看绣娘的想象。制作《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这样一套服装,至少要花费三年时间。以样板服装为参考,在其他绣娘的帮助下也无法实现量产。制作好的服装少有人赏识,且价格昂贵,因此销量很低。

  在困境中坚守本心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悄然改变,给苗绣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张艳梅也在前几年参加了台江县电子商务的培训。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她错失了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的机会,几年前搭建的淘宝网店上只有几件在售产品,粉丝也不活跃。

  “2019年积压的服装货物总价有200多万元,2022年不算材料成本费,给绣娘发工资就26万元。”张艳梅介绍说,“以前销售都是通过线下展会进行,疫情这几年没有线下展会,销售就成了问题。”为了不拖欠绣娘的工资,2021年,潘玉珍将自己打拼攒下的一套养老房卖了还货款,她对大伙说卖房的理由是房子光线不好,而女儿张艳梅则不这样认为。

  另一个严酷的现实也摆在她们面前: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山寨”与量产化面前,传统手工艺从业者难以保护自己的劳动价值。她们辛苦数年绣制的作品,如果用某些技术手段将图案与色彩提取之后,就可以批量生产仿制品并出售。虽然仿制品的品质无法与真正的苗绣媲美,但成本是极低的。

  营造更加公平的交易环境

  2023年2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举办的非遗保护大讲堂传出了积极的信号。讲堂上,有专家指出,“要保护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只要非遗传承人有好的生活,就能推动非遗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苗绣这类古老技艺如果要融入现代市场交易机制,需要让传统手工业者获得公平的报酬,享有合理的工作条件,并且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加直接的联系。这也是全球范围内传统手工艺保护共同面临的课题。

  当前,一些互联网销售平台意识到这一点,许多民间的志愿者也在参与非遗技艺的开发性保护。2023年2月20日,6名来自北京、杭州的产品设计师、网页搭建师、摄影师、网络直播达人志愿者来到张艳梅所租住的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他们为张艳梅和潘玉珍的苗绣作品搭建了一个淘宝手艺人平台,设计新的流量产品,同时策划一场苗寨里的T台秀,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苗绣服装。目的是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刺绣产品引起关注,并且销售出去,帮助这些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好的收益。

  2022年11月,46岁的张艳梅当上了外婆,女儿为家里添了一个女丁,潘玉珍将自己珍藏许久、用来做苗绣工坊的名给了重外孙女—栋满(栋满是音译词,指代苗族神树—枫香树,枫香油可用作服装的染色材料)。或许老人希望,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可以继承这些手艺和文化的精髓。

上一页

下一页

“蝴蝶妈妈”的“守”艺人

2023-04-07      本刊记者 秦斌 摄影报道

  3月初的贵州省台江县红阳寨村,气温已经上升到十几度,阴雨绵绵数日后难得的艳阳天。村口的古樟树下,78岁的潘玉珍将一件件绣衣从她的帆布拉杆箱中慢慢取出,用衣架小心地挂在古樟树的枝干上,然后用手抚平衣服上的褶皱,一件件五彩缤纷的手绣苗衣随着微风左右摇摆。女儿张艳梅撑着双拐,在一旁用手机直播绣娘们盛装打扮的景象。这些绣娘来自台江县各个村落,她们穿戴着特有服饰和首饰,在古老村落的祈福桥上走一场特别的苗服T台秀。伴随着现场芦笙“嘟嘟”的音乐,身着盛装的20多名绣娘在祈福桥上缓缓而行,笑声沿着蜿蜒在山中的寨子传向远方。

  两代绣娘的传承接力

  潘玉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20年来,潘玉珍带着精美别致的苗绣走出国门,足迹遍布美国、英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她在国际时装周舞台上,每次走秀穿的都是自己绣的苗族服饰。国际知名时装杂志曾记录了潘玉珍出国展示苗绣的故事,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设计师走进苗寨,研究了解苗绣文化。

  如今,潘玉珍已把“接力棒”交给了女儿张艳梅。张艳梅三岁时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因残疾只能拄着双拐行走。她从小就穿梭在绣娘身旁,高中毕业后,出于对苗绣的热爱,也成了一名绣娘。为了做好这份事业,她曾前往北京学习,刺绣、种植蓝草、收集靛蓝、染色……很多事都亲力亲为。2015年10月,张艳梅与妹妹一起创立了小微企业—台江县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通过经营民族工艺品生意,她不仅自己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且还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体脱贫。

  在所有制作的苗族服饰中,《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是潘玉珍和张艳梅最得意的作品。说起这件关于蝴蝶妈妈的作品,潘玉珍老人总是会指着衣服上的图案,滔滔不绝地讲述这个苗族祖先的故事。苗族古歌是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歌内容包罗万象,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在苗族古歌记述中,人、兽、神共有一个母亲,她就是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由神枫树孕育而生,又生育了人类、兽类和巨神。

  苗族服饰上的图像都源于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具体表现力就看绣娘的想象。制作《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这样一套服装,至少要花费三年时间。以样板服装为参考,在其他绣娘的帮助下也无法实现量产。制作好的服装少有人赏识,且价格昂贵,因此销量很低。

  在困境中坚守本心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悄然改变,给苗绣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张艳梅也在前几年参加了台江县电子商务的培训。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她错失了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的机会,几年前搭建的淘宝网店上只有几件在售产品,粉丝也不活跃。

  “2019年积压的服装货物总价有200多万元,2022年不算材料成本费,给绣娘发工资就26万元。”张艳梅介绍说,“以前销售都是通过线下展会进行,疫情这几年没有线下展会,销售就成了问题。”为了不拖欠绣娘的工资,2021年,潘玉珍将自己打拼攒下的一套养老房卖了还货款,她对大伙说卖房的理由是房子光线不好,而女儿张艳梅则不这样认为。

  另一个严酷的现实也摆在她们面前: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山寨”与量产化面前,传统手工艺从业者难以保护自己的劳动价值。她们辛苦数年绣制的作品,如果用某些技术手段将图案与色彩提取之后,就可以批量生产仿制品并出售。虽然仿制品的品质无法与真正的苗绣媲美,但成本是极低的。

  营造更加公平的交易环境

  2023年2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举办的非遗保护大讲堂传出了积极的信号。讲堂上,有专家指出,“要保护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只要非遗传承人有好的生活,就能推动非遗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苗绣这类古老技艺如果要融入现代市场交易机制,需要让传统手工业者获得公平的报酬,享有合理的工作条件,并且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加直接的联系。这也是全球范围内传统手工艺保护共同面临的课题。

  当前,一些互联网销售平台意识到这一点,许多民间的志愿者也在参与非遗技艺的开发性保护。2023年2月20日,6名来自北京、杭州的产品设计师、网页搭建师、摄影师、网络直播达人志愿者来到张艳梅所租住的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他们为张艳梅和潘玉珍的苗绣作品搭建了一个淘宝手艺人平台,设计新的流量产品,同时策划一场苗寨里的T台秀,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苗绣服装。目的是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刺绣产品引起关注,并且销售出去,帮助这些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好的收益。

  2022年11月,46岁的张艳梅当上了外婆,女儿为家里添了一个女丁,潘玉珍将自己珍藏许久、用来做苗绣工坊的名给了重外孙女—栋满(栋满是音译词,指代苗族神树—枫香树,枫香油可用作服装的染色材料)。或许老人希望,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可以继承这些手艺和文化的精髓。

  • 试开篇_INB9688.jpg

    2023年2月20日,台江县城,潘玉珍和女儿张艳梅在租住的工作坊内。她们身后挂起的《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是她们最得意的作品。

  • _INB3954.jpg

    潘玉珍在工作坊里织布。

  • _INB0152.jpg

    潘玉珍在手工刺绣。

  • _INB9919.jpg

    潘玉珍在展示刺绣作品,上面的图案展示着苗族古歌神话故事。

  • _INB9439.jpg

    张艳梅用植物染的工艺进行染布。

  • _INB0051.jpg

    张艳梅用植物染的工艺进行染布。

  • _INB4136.jpg

    2023年2月22日晚,在直播达人小卓的帮助下,潘玉珍和张艳梅利用淘宝直播销售刺绣作品。

  • _INB2981.jpg

    2023年2月21日是农历二月二,正逢当地的祭桥节。张艳梅来到台江县红阳寨村参加庆祝活动,顺便联络一下村里的绣娘接一些刺绣的单子。

  • _INB4375.jpg

    2023年2月23日,台江县一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内,张艳梅在为学员提供免费的苗绣技艺培训。

  • _INB9387.jpg

    2023年2月19日,张艳梅在租住的工作坊里向二女儿蓉蓉教授植物染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