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616192551661028置顶.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紫禁城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

2025-10-29      人民画报

  • 1C7V0302_副本_副本_副本封面.jpg

    坤宁宫洞房内一直保持着光绪大婚时的陈设。

  • 3Q0A1719.jpg

    神武门门洞。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摄影 李少白

  • 神武门-1_1.jpg

    故宫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 摄影 李少白

  • 微信图片_2025-09-19_143749_771(1).jpg

    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俯瞰紫禁城。 摄影 马文晓

  • wq未标题_全景图1-副本OK.jpg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故宫三大殿,坐落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构成外朝的核心区域。三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规制与政治象征意义。 太和殿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 116A6866.jpg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铜鹤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4391.jpg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铜龟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6888.jpg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嘉量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6841.jpg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日晷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6917.jpg

    太和殿匾额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 太和殿屋脊的10个屋脊兽.jpg

    太和殿檐角安放10个走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檐角最前面的一尊被称为“骑凤仙人”,最后为垂兽。 摄影 李少白

  • 116A6950.jpg

    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重约4300千克的螭吻。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皇宫中柏梁殿失火,汉武帝派人问东南沿海地区的巫师,得知海里有一种大鱼(鲸),其尾巴卷曲如鸱鸟的翅膀,只要它在海里扑腾起浪花,天上就会下雨。巫师说把这种鱼尾造型雕刻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宫殿失火。于是从汉代起,屋顶就出现了鸱尾造型,而鸱尾成为镇压火灾的“神兽”。螭吻就是鸱尾演变而来的。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4358.jpg

    太和殿斗栱。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集榫卯技术大成的特殊构件,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斗栱层层出挑,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6935.jpg

    太和殿木构件上绚丽的彩画。彩画一方面可有效保护木构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美化及装饰作 用。作为明清帝王执政及生活的最高殿堂,太和殿的油饰彩画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和尊贵。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IMG_1102.jpg

    太和殿前檐隔扇面叶。太和殿的装修采用金扉、金琐窗。殿隔扇门边挺(隔扇左右侧边木构件)的看面四角安装铜制饰件,这种饰件称为“面叶”。太和殿隔扇面叶上面冲压云龙花纹,称为“鈶钑面叶”。面叶上的龙身周围配以祥云,形成腾云驾雾的动态。 摄影 李少白

  • 116A7155.jpg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7200.jpg

    太和殿前三台排水龙头,每逢雨季,可见千龙吐水的奇观。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中国、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景-3.jpg

    太和殿内景。太和殿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 摄影 李少白

  • A9R6FA.jpg

    髹金漆云龙纹宝座是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设计最尊贵、雕镂 最精美的宝座。整个宝座共有13条金龙盘旋,通体罩金箔并镶红蓝宝石作装饰。 摄影 李少白

  • VCG211325760140.jpg

    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 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 视觉中国 供图

  • _MG_3248.jpg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 摄影 李少白

  • 1C7V0896.jpg

    中和殿内景。宝座前左右两侧各有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传说日行900万米,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 摄影 李少白

  • 0A3A4416.jpg

    保和殿云龙石雕,是用一整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的巨大艾叶青石雕成的最大御路石,重200余吨。主体纹样采用高浮雕手法,下端雕海水江崖,上部雕云龙纹,九条巨龙似腾云驾雾,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活灵活现,威武壮观。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VCG111520861785.jpg

    保和殿内景。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保和殿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在保和殿举行。 摄影 李少白

  • VX4Z5654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沿三大殿的方向往北走为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是皇帝日常办公、召见官员、处理政务和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逢重要节日这里也是举行内朝礼仪和家宴的地方;交泰殿是皇后节日接受朝贺的地方,明清皇后在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时都要在交泰殿接受朝贺;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居室,到清代改建成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从乾清门看乾清宫。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清代顺治、康熙皇帝都曾以乾清宫为寝宫。 摄影 李少白

  • A9R6FE.jpg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雍正元年(1723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摄影 李少白

  • A9R700.jpg

    交泰殿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 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此殿储藏有二十五方宝玺。 摄影 李少白

  • da42d0c0-6421-4ebd-9a6d-0970fce55147.jpg

    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 摄影 李少白

  • 坤宁宫内景-3.jpg

    坤宁宫洞房内一直保持着光绪大婚时的陈设。

  • 0A3A3974.jpg

    清代皇帝每天的政务活动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国家政务,如每月逢五的常朝视政以及御门听政等;二是生活起居,包括衣、食、住、学习、礼佛、娱乐等。皇帝的生活中比较特殊又很重大的活动是登基大典、派兵出征、皇帝大婚等。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嘉庆元年(1796年)新正,传位授宝典后,太上皇乾隆帝于此举行“千叟宴”时入宴群臣、耆老及并未入座者达五千余人。皇极殿品级仅次于太和殿。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7091.jpg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也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3788.jpg

    畅音阁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坐南面北,是清宫内廷的演戏楼。畅音阁为三重檐,通高20.71米。畅音阁面阔3间,进深3间,与南边5开间的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 “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上中下三层戏台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寿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3689.jpg

    畅音阁一层戏台—寿台。寿台天花板正中有藻井,藻井如同一个倒扣的大缸,可以将演员的声音汇集,再集中反射出去。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3648.jpg

    阅是楼位于畅音阁戏楼的北侧,坐北面南,前有月台,楼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廊。下层明间开玻璃门3扇。阅是楼下层东西次间靠南窗均设有宝座床。楼东西辟门与两侧转角庑房相通,再与东西厢廊相连,经南部转角庑房可直达畅音阁南扮戏楼。阅是楼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观戏处。现在这里是“清宫戏曲陈列”的场所。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4550.jpg

    慈宁宫花园位于慈宁宫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有建筑11座,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行走其中,不费跋涉之力可得山林之趣。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重 重 宫阙 深 处,有几 处 风 雅 灵 秀之境—这便是宫廷四大花园:御花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与建福宫花园。四座花园曾是皇帝、皇子与后宫嫔妃等游赏休憩、吟风赏月之所,景致随四时变幻。它们以精巧的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庄严肃穆的皇宫增添了自然生机与人文意趣。

  • f3a82fe6-e621-40de-b4ce-77d3fb46032b.jpg

    从建福宫延春阁游廊东望,一片绵延的金黄。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A9R70F.jpg

    建福宫花园碧琳馆前的假山。 摄影 李少白

  • 23b0e523-85a0-464c-ab6e-6cf89de5847b.jpg

    从建福宫延春阁游廊可观神武门、景山万春亭。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建福宫花园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有殿堂宫室、轩馆楼阁等建筑十余座。乾隆皇帝将其所珍爱的奇珍异宝收藏于此。嘉庆时曾下令将其全部封存。此后,花园一带一直是皇家珍宝的收藏地。1923年6月,建福宫起火,这座皇家花园连同无数珍宝化为灰烬。2006年5月,建福宫花园复建完成。

  • A9R713.jpg

    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约40米,为南北纵深的四进院落。这里是乾隆皇帝四度南巡之后兴建而成的小空间,融合了自己营造多座园林的经验与意趣。花园里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有皇家园林的华贵富丽,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图为衍祺门内假山,远处为禊赏亭。  摄影 陈敬哲

  • 御花园古柏图轴_副本(1).jpg

    御花园位于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全园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摄影 陈敬哲 《御花园古柏图轴》呈现了紫禁城御花园东北隅景观,左侧为堆秀山,上有御景亭。堆秀山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窿式石雕蟠龙藻井,石洞门两侧设有石蟠龙喷泉,蟠龙口中可喷水,为宫中现存仅有水法。这些建筑皆现存完好。

  • 0A3A4518.jpg

    万春亭藻井。御花园内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万春亭藻井整体呈圆形,中央浮雕盘龙口衔悬珠(轩辕镜),四周饰有云纹图案。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7226.jpg

    御花园屋脊上的脊兽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5074_1.jpg

    御花园钦安殿中的连理树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5053_1.jpg

    御花园中的太湖石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82b3c725-18b4-4f74-8918-217d0947f210.jpg

    御花园秋季红叶

  • 0A3A5028.jpg

    御花园中的万春亭被绿叶环绕,格外美丽。御花园中,万春亭与千秋亭东西对称,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A9R718.jpg

    夏天御花园中的亭台楼榭和假山 视觉中国 供图

  • 0A3A5033.jpg

    御花园养性斋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A9R79D6.jpg

    承乾宫的梨花盛开,繁花满树。 视觉中国 供图

  • 承乾宫门和梨花-2.jpg

    承乾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摄影 李少白

  • 西六宫屋脊兽.jpg

    雪中的西六宫屋脊兽 摄影 李少白 乾清宫以北,坤宁宫两侧分列着紫禁城的东西六宫。这是太后、太妃、嫔妃集中生活的地方。东六宫指承乾宫、景仁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指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太极殿)。钟粹、储秀是钟灵毓秀之意,承乾、翊坤是辅佐帝后之意,还有永和、永寿、延禧……寓意美好,并且相互承接。

  • 储秀宫-慈禧太后卧榻.jpg

    储秀宫西梢间曾是慈禧太后的寝室。 摄影 李少白

  • A9R79D9.jpg

    故宫的风雅之地当属三殿三阁,三殿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是文渊阁、体仁阁、东阁。三殿三阁也是清代大学士的称谓。六个殿阁的大学士分别为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级由高至低,清代的学士位可以由低至高地升迁。明清两代,大学士的授予是非常严格的,乾隆以后,最高级别的保和殿大学士只授过傅恒一人。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乾隆年间重建后,这里成为内务府缎库,内设143座缎绣木架。摄影 李少白

  • 1C7V0403.jpg

    文渊阁是明清两代的大藏书楼。《永乐大典》的正本(共22870卷)曾藏于此,后毁于明亡 之际。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文渊阁仿宁波天一阁重建,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摄影 李少白

  • 0A3A4588.jpg

    武英殿位于西华门内,明代皇帝曾斋居于此,并将其作为召见大臣的地方,商计国事、讨论学问。明末李自成在此殿称帝。清军入关,顺治也在此殿宣告登基。清代康熙执政后,集合了许多文人学士在此开馆编书,还开办了印书工厂,《古今图书集成》就编纂印制于武英殿。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LSB00214.jpg

    故宫的筒子河与内金水河,曾是防御的屏障,亦是灵动的血脉。角楼屹立四隅,九梁十八柱的精巧结构跃然水上。漫步护城河畔,可见宫墙巍峨,碧水如练,一动一静间,恍见历史在粼粼波光中低语。尤其在黄昏时分,夕阳为角楼镀上金边,宁静的水面映射出一天中最温柔的光影。 内金水河,取“金生丽水”之义,全长约2公里,源头引自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水,流出后注入外护城河。内金水河除了美化皇宫外,还是宫内的灭火用水,同时也是排水的渠道。  摄影 李少白

  • pic(97).jpg

    环绕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亦称筒子河。河水自西北流入,经东南注入御河。清代曾用于栽种莲藕供应宫廷。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A9R79DE.jpg

    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四座,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防卫设施。故宫角楼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今保存完好。从营建角度看,角楼实际是由一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四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两个单檐歇山类建筑的屋顶巧妙堆叠而成。从传统文化角度看,角楼的布局采用四面四角的方式,与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四正四隅”“藏风聚气”理念相符合。此外,角楼在各个方向既有凸起的翼角,还有凹进的窝角,凸凹相间,是中国古代 “阴阳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拥有千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丰富的建筑门类、齐全的建筑形制,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绵延不绝的中和理念。

  紫禁城的营建规划,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紫禁城不但与安徽凤阳明中都、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两座宫殿有着直接的沿袭关系,这三座明代宫城均采用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礼制思想;更可由此一直追溯至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都城、宫殿的规划设计形制,追溯至《周礼·考工记》《吕氏春秋》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辨方正位”“择中立宫”“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都城、宫殿营建的悠久传统。

  在《考工记》规定的规 划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点是以 “宫”为城市的中心,因此北京城的规划皆围绕“宫”即紫禁城展开。

  在紫禁城内的考古发掘证明,元明清三代的宫殿建筑存在着叠压关系。经过元明清三代的规划建设,北京城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墙环环相套的形制,端正严整、对称均齐;纵贯南北的北京城中轴线更是长达7.8公里,气势如虹。紫禁城在重重城墙和南北中轴线的烘托之下,显示出“天下之中”的恢宏气势。

  以上营建传统,与中国农业文明起源之际通过“观象授时”而获得的宇宙观、时空观等重要知识与思想体系一脉相承。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致中和”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美学及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导精神之一。紫禁城建筑群整体布局对称均衡、秩序井然,充分体现出对“和谐”“中和”等文化理念的追求。无论是以“保合太和”“致中和”为主题而命名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是崇尚乾坤交泰、万物和谐并育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其中蕴含的最高追求。

  除此之外,紫禁城中尚有永和宫、体和殿、颐和轩、蹈和门等名称中带有“和”字的诸多殿宇门楼,也有养心殿正殿 “中正仁和”、宁寿宫乐寿堂“与和气游”、颐和轩“太和充满”等带有“和”字的匾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处处体现出追求“和”的文化内涵。

  革故鼎新的工艺技术,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

  紫禁城一方面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

  在明永乐年间始建宫城的过程中,便有大量南方工匠参与其中,典型者有以蒯祥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师,相关工艺技术在南北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城墙仍以土墙为主,仅城门部分包砖,下大雨时常常塌毁,而紫禁城的城墙全部包砌城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宫殿室内铺地大量运用的“金砖”产自苏州,由太湖湖底多年沉积的淤泥经过极为复杂的工艺制成,是明代高超的制砖新技术的产物。屋顶的材质与色彩是紫禁城建筑的一大创举,黄琉璃瓦的大量运用,开一代新风:既不同于唐代宫殿以青灰瓦和青掍瓦为主的素朴基调,与宋、金宫殿以青琉璃瓦为主调也颇异其趣(金中都宫殿正殿用黄琉璃瓦),与元代宫殿运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屋脊、屋檐并大量使用白色琉璃瓦更是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既辉煌壮丽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气魄。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下江南”,更加促进了南北方建筑的融合。例如乾隆时期参照宁波天一阁,建成用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立面设计成紫禁城中独一无二的六开间,屋顶则以象征水的黑琉璃瓦为主色,木结构部分以绿色油饰为主,在红墙黄瓦为主调的紫禁城中,堪称别具一格的创新之作。建福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庭园的营建,将江南园林的风格融入紫禁城,极大改变了宫城的面貌。此外,乾隆花园内各建筑的室内装修,更是荟萃了南方诸般最为卓越的工艺技术。

  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

  紫禁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典型例证。除了汉族宫殿建筑之外,紫禁城中也有极具其他民族特色的建筑。比如坤宁宫的改建便是清初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将大门位置由正中改为偏东,室内呈现为“口袋房”布局,还是在西侧开间内设西、南、北三面的“卍字炕”,都是典型的满族建筑习俗。又如汉藏合璧的楼阁建筑雨花阁,为宫中最具标志性的藏传佛教建筑,将汉式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完美地熔于一炉。宫中大量殿宇门楼的匾额皆是满汉双语书写,部分碑刻亦如此,慈宁门匾额更是由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

  紫禁城充分体现出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紫禁城中除主体宫殿建筑之外,还包含佛教建筑,如雨花阁、宝华殿、宝相楼、吉云楼、佛日楼、梵华楼等40多处佛堂;道教建筑,如钦安殿、玄穹宝殿等;此外还有反映民间信仰和满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城隍庙、坤宁宫等。

  紫禁城既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外建筑技艺交流融合的舞台。例如,武英殿院内西北部的浴德堂,为一座典型的中亚阿拉伯式穹顶建筑;乾隆花园的倦勤斋内,有结合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绘制而成的大型通景画,使人置身其中似幻似真;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主庭院中,还保留着带有近代钢结构的西洋“水晶宫” 式建筑遗迹灵沼轩。

上一页

下一页

紫禁城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

2025-10-29      人民画报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拥有千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丰富的建筑门类、齐全的建筑形制,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绵延不绝的中和理念。

  紫禁城的营建规划,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紫禁城不但与安徽凤阳明中都、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两座宫殿有着直接的沿袭关系,这三座明代宫城均采用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礼制思想;更可由此一直追溯至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都城、宫殿的规划设计形制,追溯至《周礼·考工记》《吕氏春秋》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辨方正位”“择中立宫”“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都城、宫殿营建的悠久传统。

  在《考工记》规定的规 划结构中,最核心的要点是以 “宫”为城市的中心,因此北京城的规划皆围绕“宫”即紫禁城展开。

  在紫禁城内的考古发掘证明,元明清三代的宫殿建筑存在着叠压关系。经过元明清三代的规划建设,北京城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墙环环相套的形制,端正严整、对称均齐;纵贯南北的北京城中轴线更是长达7.8公里,气势如虹。紫禁城在重重城墙和南北中轴线的烘托之下,显示出“天下之中”的恢宏气势。

  以上营建传统,与中国农业文明起源之际通过“观象授时”而获得的宇宙观、时空观等重要知识与思想体系一脉相承。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致中和”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美学及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导精神之一。紫禁城建筑群整体布局对称均衡、秩序井然,充分体现出对“和谐”“中和”等文化理念的追求。无论是以“保合太和”“致中和”为主题而命名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是崇尚乾坤交泰、万物和谐并育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其中蕴含的最高追求。

  除此之外,紫禁城中尚有永和宫、体和殿、颐和轩、蹈和门等名称中带有“和”字的诸多殿宇门楼,也有养心殿正殿 “中正仁和”、宁寿宫乐寿堂“与和气游”、颐和轩“太和充满”等带有“和”字的匾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处处体现出追求“和”的文化内涵。

  革故鼎新的工艺技术,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

  紫禁城一方面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

  在明永乐年间始建宫城的过程中,便有大量南方工匠参与其中,典型者有以蒯祥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师,相关工艺技术在南北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城墙仍以土墙为主,仅城门部分包砖,下大雨时常常塌毁,而紫禁城的城墙全部包砌城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宫殿室内铺地大量运用的“金砖”产自苏州,由太湖湖底多年沉积的淤泥经过极为复杂的工艺制成,是明代高超的制砖新技术的产物。屋顶的材质与色彩是紫禁城建筑的一大创举,黄琉璃瓦的大量运用,开一代新风:既不同于唐代宫殿以青灰瓦和青掍瓦为主的素朴基调,与宋、金宫殿以青琉璃瓦为主调也颇异其趣(金中都宫殿正殿用黄琉璃瓦),与元代宫殿运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屋脊、屋檐并大量使用白色琉璃瓦更是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既辉煌壮丽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气魄。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下江南”,更加促进了南北方建筑的融合。例如乾隆时期参照宁波天一阁,建成用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立面设计成紫禁城中独一无二的六开间,屋顶则以象征水的黑琉璃瓦为主色,木结构部分以绿色油饰为主,在红墙黄瓦为主调的紫禁城中,堪称别具一格的创新之作。建福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庭园的营建,将江南园林的风格融入紫禁城,极大改变了宫城的面貌。此外,乾隆花园内各建筑的室内装修,更是荟萃了南方诸般最为卓越的工艺技术。

  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

  紫禁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典型例证。除了汉族宫殿建筑之外,紫禁城中也有极具其他民族特色的建筑。比如坤宁宫的改建便是清初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将大门位置由正中改为偏东,室内呈现为“口袋房”布局,还是在西侧开间内设西、南、北三面的“卍字炕”,都是典型的满族建筑习俗。又如汉藏合璧的楼阁建筑雨花阁,为宫中最具标志性的藏传佛教建筑,将汉式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完美地熔于一炉。宫中大量殿宇门楼的匾额皆是满汉双语书写,部分碑刻亦如此,慈宁门匾额更是由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

  紫禁城充分体现出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紫禁城中除主体宫殿建筑之外,还包含佛教建筑,如雨花阁、宝华殿、宝相楼、吉云楼、佛日楼、梵华楼等40多处佛堂;道教建筑,如钦安殿、玄穹宝殿等;此外还有反映民间信仰和满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城隍庙、坤宁宫等。

  紫禁城既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外建筑技艺交流融合的舞台。例如,武英殿院内西北部的浴德堂,为一座典型的中亚阿拉伯式穹顶建筑;乾隆花园的倦勤斋内,有结合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绘制而成的大型通景画,使人置身其中似幻似真;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主庭院中,还保留着带有近代钢结构的西洋“水晶宫” 式建筑遗迹灵沼轩。

  • 1C7V0302_副本_副本_副本封面.jpg

    坤宁宫洞房内一直保持着光绪大婚时的陈设。

  • 3Q0A1719.jpg

    神武门门洞。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摄影 李少白

  • 神武门-1_1.jpg

    故宫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顶 摄影 李少白

  • 微信图片_2025-09-19_143749_771(1).jpg

    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俯瞰紫禁城。 摄影 马文晓

  • wq未标题_全景图1-副本OK.jpg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故宫三大殿,坐落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构成外朝的核心区域。三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规制与政治象征意义。 太和殿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 116A6866.jpg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铜鹤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4391.jpg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铜龟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6888.jpg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嘉量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6841.jpg

    太和殿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 日晷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6917.jpg

    太和殿匾额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 太和殿屋脊的10个屋脊兽.jpg

    太和殿檐角安放10个走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檐角最前面的一尊被称为“骑凤仙人”,最后为垂兽。 摄影 李少白

  • 116A6950.jpg

    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重约4300千克的螭吻。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皇宫中柏梁殿失火,汉武帝派人问东南沿海地区的巫师,得知海里有一种大鱼(鲸),其尾巴卷曲如鸱鸟的翅膀,只要它在海里扑腾起浪花,天上就会下雨。巫师说把这种鱼尾造型雕刻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宫殿失火。于是从汉代起,屋顶就出现了鸱尾造型,而鸱尾成为镇压火灾的“神兽”。螭吻就是鸱尾演变而来的。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4358.jpg

    太和殿斗栱。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集榫卯技术大成的特殊构件,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斗栱层层出挑,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6935.jpg

    太和殿木构件上绚丽的彩画。彩画一方面可有效保护木构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美化及装饰作 用。作为明清帝王执政及生活的最高殿堂,太和殿的油饰彩画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威严和尊贵。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IMG_1102.jpg

    太和殿前檐隔扇面叶。太和殿的装修采用金扉、金琐窗。殿隔扇门边挺(隔扇左右侧边木构件)的看面四角安装铜制饰件,这种饰件称为“面叶”。太和殿隔扇面叶上面冲压云龙花纹,称为“鈶钑面叶”。面叶上的龙身周围配以祥云,形成腾云驾雾的动态。 摄影 李少白

  • 116A7155.jpg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7200.jpg

    太和殿前三台排水龙头,每逢雨季,可见千龙吐水的奇观。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中国、北京、故宫、太和殿内景-3.jpg

    太和殿内景。太和殿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 摄影 李少白

  • A9R6FA.jpg

    髹金漆云龙纹宝座是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设计最尊贵、雕镂 最精美的宝座。整个宝座共有13条金龙盘旋,通体罩金箔并镶红蓝宝石作装饰。 摄影 李少白

  • VCG211325760140.jpg

    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 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 视觉中国 供图

  • _MG_3248.jpg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 摄影 李少白

  • 1C7V0896.jpg

    中和殿内景。宝座前左右两侧各有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传说日行900万米,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 摄影 李少白

  • 0A3A4416.jpg

    保和殿云龙石雕,是用一整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的巨大艾叶青石雕成的最大御路石,重200余吨。主体纹样采用高浮雕手法,下端雕海水江崖,上部雕云龙纹,九条巨龙似腾云驾雾,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活灵活现,威武壮观。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VCG111520861785.jpg

    保和殿内景。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保和殿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在保和殿举行。 摄影 李少白

  • VX4Z5654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沿三大殿的方向往北走为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是皇帝日常办公、召见官员、处理政务和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逢重要节日这里也是举行内朝礼仪和家宴的地方;交泰殿是皇后节日接受朝贺的地方,明清皇后在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时都要在交泰殿接受朝贺;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居室,到清代改建成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从乾清门看乾清宫。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清代顺治、康熙皇帝都曾以乾清宫为寝宫。 摄影 李少白

  • A9R6FE.jpg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雍正元年(1723年)曾下诏,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存放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摄影 李少白

  • A9R700.jpg

    交泰殿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 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此殿储藏有二十五方宝玺。 摄影 李少白

  • da42d0c0-6421-4ebd-9a6d-0970fce55147.jpg

    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 摄影 李少白

  • 坤宁宫内景-3.jpg

    坤宁宫洞房内一直保持着光绪大婚时的陈设。

  • 0A3A3974.jpg

    清代皇帝每天的政务活动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国家政务,如每月逢五的常朝视政以及御门听政等;二是生活起居,包括衣、食、住、学习、礼佛、娱乐等。皇帝的生活中比较特殊又很重大的活动是登基大典、派兵出征、皇帝大婚等。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嘉庆元年(1796年)新正,传位授宝典后,太上皇乾隆帝于此举行“千叟宴”时入宴群臣、耆老及并未入座者达五千余人。皇极殿品级仅次于太和殿。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7091.jpg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也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3788.jpg

    畅音阁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坐南面北,是清宫内廷的演戏楼。畅音阁为三重檐,通高20.71米。畅音阁面阔3间,进深3间,与南边5开间的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 “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上中下三层戏台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寿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3689.jpg

    畅音阁一层戏台—寿台。寿台天花板正中有藻井,藻井如同一个倒扣的大缸,可以将演员的声音汇集,再集中反射出去。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3648.jpg

    阅是楼位于畅音阁戏楼的北侧,坐北面南,前有月台,楼面阔5间,进深3间,前出廊。下层明间开玻璃门3扇。阅是楼下层东西次间靠南窗均设有宝座床。楼东西辟门与两侧转角庑房相通,再与东西厢廊相连,经南部转角庑房可直达畅音阁南扮戏楼。阅是楼为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观戏处。现在这里是“清宫戏曲陈列”的场所。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4550.jpg

    慈宁宫花园位于慈宁宫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有建筑11座,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行走其中,不费跋涉之力可得山林之趣。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重 重 宫阙 深 处,有几 处 风 雅 灵 秀之境—这便是宫廷四大花园:御花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与建福宫花园。四座花园曾是皇帝、皇子与后宫嫔妃等游赏休憩、吟风赏月之所,景致随四时变幻。它们以精巧的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庄严肃穆的皇宫增添了自然生机与人文意趣。

  • f3a82fe6-e621-40de-b4ce-77d3fb46032b.jpg

    从建福宫延春阁游廊东望,一片绵延的金黄。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A9R70F.jpg

    建福宫花园碧琳馆前的假山。 摄影 李少白

  • 23b0e523-85a0-464c-ab6e-6cf89de5847b.jpg

    从建福宫延春阁游廊可观神武门、景山万春亭。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建福宫花园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有殿堂宫室、轩馆楼阁等建筑十余座。乾隆皇帝将其所珍爱的奇珍异宝收藏于此。嘉庆时曾下令将其全部封存。此后,花园一带一直是皇家珍宝的收藏地。1923年6月,建福宫起火,这座皇家花园连同无数珍宝化为灰烬。2006年5月,建福宫花园复建完成。

  • A9R713.jpg

    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约40米,为南北纵深的四进院落。这里是乾隆皇帝四度南巡之后兴建而成的小空间,融合了自己营造多座园林的经验与意趣。花园里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有皇家园林的华贵富丽,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图为衍祺门内假山,远处为禊赏亭。  摄影 陈敬哲

  • 御花园古柏图轴_副本(1).jpg

    御花园位于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全园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摄影 陈敬哲 《御花园古柏图轴》呈现了紫禁城御花园东北隅景观,左侧为堆秀山,上有御景亭。堆秀山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窿式石雕蟠龙藻井,石洞门两侧设有石蟠龙喷泉,蟠龙口中可喷水,为宫中现存仅有水法。这些建筑皆现存完好。

  • 0A3A4518.jpg

    万春亭藻井。御花园内两边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筑近20座。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万春亭藻井整体呈圆形,中央浮雕盘龙口衔悬珠(轩辕镜),四周饰有云纹图案。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16A7226.jpg

    御花园屋脊上的脊兽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5074_1.jpg

    御花园钦安殿中的连理树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0A3A5053_1.jpg

    御花园中的太湖石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82b3c725-18b4-4f74-8918-217d0947f210.jpg

    御花园秋季红叶

  • 0A3A5028.jpg

    御花园中的万春亭被绿叶环绕,格外美丽。御花园中,万春亭与千秋亭东西对称,为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A9R718.jpg

    夏天御花园中的亭台楼榭和假山 视觉中国 供图

  • 0A3A5033.jpg

    御花园养性斋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A9R79D6.jpg

    承乾宫的梨花盛开,繁花满树。 视觉中国 供图

  • 承乾宫门和梨花-2.jpg

    承乾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摄影 李少白

  • 西六宫屋脊兽.jpg

    雪中的西六宫屋脊兽 摄影 李少白 乾清宫以北,坤宁宫两侧分列着紫禁城的东西六宫。这是太后、太妃、嫔妃集中生活的地方。东六宫指承乾宫、景仁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指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太极殿)。钟粹、储秀是钟灵毓秀之意,承乾、翊坤是辅佐帝后之意,还有永和、永寿、延禧……寓意美好,并且相互承接。

  • 储秀宫-慈禧太后卧榻.jpg

    储秀宫西梢间曾是慈禧太后的寝室。 摄影 李少白

  • A9R79D9.jpg

    故宫的风雅之地当属三殿三阁,三殿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是文渊阁、体仁阁、东阁。三殿三阁也是清代大学士的称谓。六个殿阁的大学士分别为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级由高至低,清代的学士位可以由低至高地升迁。明清两代,大学士的授予是非常严格的,乾隆以后,最高级别的保和殿大学士只授过傅恒一人。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乾隆年间重建后,这里成为内务府缎库,内设143座缎绣木架。摄影 李少白

  • 1C7V0403.jpg

    文渊阁是明清两代的大藏书楼。《永乐大典》的正本(共22870卷)曾藏于此,后毁于明亡 之际。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文渊阁仿宁波天一阁重建,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摄影 李少白

  • 0A3A4588.jpg

    武英殿位于西华门内,明代皇帝曾斋居于此,并将其作为召见大臣的地方,商计国事、讨论学问。明末李自成在此殿称帝。清军入关,顺治也在此殿宣告登基。清代康熙执政后,集合了许多文人学士在此开馆编书,还开办了印书工厂,《古今图书集成》就编纂印制于武英殿。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LSB00214.jpg

    故宫的筒子河与内金水河,曾是防御的屏障,亦是灵动的血脉。角楼屹立四隅,九梁十八柱的精巧结构跃然水上。漫步护城河畔,可见宫墙巍峨,碧水如练,一动一静间,恍见历史在粼粼波光中低语。尤其在黄昏时分,夕阳为角楼镀上金边,宁静的水面映射出一天中最温柔的光影。 内金水河,取“金生丽水”之义,全长约2公里,源头引自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水,流出后注入外护城河。内金水河除了美化皇宫外,还是宫内的灭火用水,同时也是排水的渠道。  摄影 李少白

  • pic(97).jpg

    环绕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亦称筒子河。河水自西北流入,经东南注入御河。清代曾用于栽种莲藕供应宫廷。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A9R79DE.jpg

    角楼位于故宫城墙的转角,共有四座,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防卫设施。故宫角楼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今保存完好。从营建角度看,角楼实际是由一个三重檐的四角攒尖亭、四个重檐歇山屋顶类建筑、两个单檐歇山类建筑的屋顶巧妙堆叠而成。从传统文化角度看,角楼的布局采用四面四角的方式,与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四正四隅”“藏风聚气”理念相符合。此外,角楼在各个方向既有凸起的翼角,还有凹进的窝角,凸凹相间,是中国古代 “阴阳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