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2025-10-29
 
 
                                                 
 
                                                 
 
                                                 
 
                                                 
 
                                                 
 
                                                 
 
                                                 
 
                                                在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虚拟现实(VR)项目备受参观者喜爱。观众佩戴设备后,既能以鸟瞰视角纵览太和殿的巍峨气象,亦可“穿越”至乾隆花园。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从多个角度观测故宫角楼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建造过程,以“飞天入地”的全新视角认识一个更为立体的紫禁城。
这种虚实联动的设计,能够让观众在由技术构建的“平行时空”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倾力打造“数字故宫”的缩影。
“这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必须专注时代给予的机遇,利用数智技术服务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及活化。”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数字故宫” 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遵循真实、完整、可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原则,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古老的紫禁城文化遗产,助推文化资源的全人类共享。
让公众共享文物资源
故宫古代建筑遗产面积和文物藏品数量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数字故宫的建设,也是为了完整保护故宫和文物藏品。
数字故宫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故宫先成立了资料信息中心(现更名为“数字与信息部”),从2000年开始,故宫开始建设数据中心,用于保存和管理文物信息、影像、视频等与各项业务相关的海量数据。自1999年起,故宫博物院以建设文物管理信息系统为契机,用近10年时间完成了95%以上院藏文物的账物核对工作,将文物总账的上百万条信息及两万多个文物的数字影像录入系统,正式迈出故宫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此后,故宫博物院逐步建立影像资源管理、图纸资源管理、视音频资源加工管理等业务系统,将管理范围从文物信息、影像扩展为所有类型的数字资源,覆盖院内各个业务领域。
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线上数字文物项目“数字文物库”。在公开186万余件(套)藏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首批精选了5万件(套)文物的高清数字影像,并向社会无偿公布,以此扩大文物数据资源的开放力度,激活数字文物的价值。此后,文物高清数字影像数量逐步增加。2023年,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全新发布2万件(套)院藏文物高清数字影像,至此,“数字文物库”文物总数超过10万件(套)。
除了影像数量的增加,“数字文物库”在搜索技术上也实现了较大突破,比如人们可以利用知识图谱的技术来关联相关文物,也可以通过颜色、纹饰、器型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即使关键词比较模糊,或者文物的名称中并没有该关键词,也能智能匹配到某件文物。“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的引入,不仅大幅降低检索难度,还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学习、研究、观赏文物的需求。
目前,在文物数字资源的采集上,故宫博物院已累计采集超10 0万件(套)文物数据,突破藏品总量的50%。截至2025年5月,累计采集养心殿、乾隆花园等区域古建修缮4K超高清视频素材数百小时。
2023年5月18日,“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项目正式落成。它是新型文物数据智慧化采集的科研实体,应用了腾讯数字孪生、虚拟演播、云音视频创作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助力故宫百万件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与利用。实验室已初步具备超高清二维数字影像、三维文物数据、虚实融合视音频采集等文物多维数据一体化采集能力。其中,虚实融合视音频采集区让拍摄成本减少95%。讲课专家可以“穿越”至乾隆花园、养心殿中,还能通过定制手势,与三维文物模型实时交互。在实体功能区外,“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融合多种前沿技术,使实验室成为一座互联互通的智慧建筑。
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的“故宫人口述史数字记录项目”及“非遗技艺”等抢救性记录拍摄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文物展示平台以及“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每日故宫”应用程序等一系列文物数字化产品持续发力,将故宫文物搬上“云端”,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开放共享。
让参观体验更生动
2025年6月起,位于神武门西北的大高玄殿举办“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展厅中央,弧形大屏幕上一幅由各种马组成的长卷,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些马的形象来自故宫博物院院藏古画。当拍手声响起,马儿好像被唤醒,仰天嘶鸣、呼朋引伴,画面开始变换,更多的马文物展现在屏幕上……
借助沉浸式投影、三维互动、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手段,“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展示了故宫博物院院藏500余件与马相关的超高清文物影像。作为故宫博物院数字展览的3.0版本,“大高玄殿数字馆”在功能上更为多元化,观众可以通过探索、检索、策展等功能,主动认识和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与联系,并形成大量多元化展览。
故宫博物院的虚拟现实沉浸式游览尝试,可以追溯至2000年。当年,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重点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展览展示中的应用。3年后,故宫博物院完成首部剧场版虚拟现实节目《紫禁城·天子的宫殿》。此后,故宫博物院在科技迭代的时代发展中加快技术的转化速度和效能。如今已形成采集、加工、研究与应用的完善模式,为观众提供多元化、多场景的数字文化服务,在创造性转化故宫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院内的虚拟现实演播厅是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科技手段,为部分观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该演播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珍贵文物等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截至2025年5月,故宫博物院已制作11部高度适配演播厅环境的VR节目,包括《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三大殿》《养心殿》《倦勤斋》《灵沼轩》《角楼》《如意画苑·韩熙载夜宴图》等。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协助下,观众如同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或文化遗迹,欣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近距离感受故宫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院外,故宫博物院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数字技术领域优秀机构的合作,故宫推出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等精品数字展览,持续在境内外巡展,为各地观众带来实景化、交互式的深度文化体验。置身于《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观众不仅可以通过高清动态的长卷世界研究舟船楼宇的精妙结构,感受北宋汴京的先进与发达,在孙羊店沉浸剧场中观看窗外流动的街市风物,还能在4D动感的虹桥球幕影院“坐”上宋代的大船,亲历汴河的繁忙与两岸的绮丽。走进“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的展演现场,观众不仅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参与到“朱批奏折”“亲制御膳”“穿 搭服饰”“鉴 藏 珍 玩”等活 动中,还能 通 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养心殿室内空间,尽情沉浸在“养心殿的一天”中,从而了解养心殿的建筑功能和清代宫廷生活知识。
此外,故宫博物院与腾讯集团携手主办的“‘纹’以载道—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也颇有代表性。展览取故宫古建、陶瓷、织绣上的传统纹样,结合数字化创新,为观众呈现“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当代艺术诠释:以裸眼3D形式新生的数字文物展现了纹样的灵动之美;观众穿梭在数字宫墙间,感受三交六椀菱花窗影旁的故宫四季;动态光影的流动交织赋予了云龙纹、海水龙纹、缠枝莲纹、蝠桃纹蓬勃的生命力与无尽延展的空间感;万花筒形式呈现了乾隆款画珐琅团锦花纹盖罐等器物上丰富多彩的纹样组合……在数码科技的光影交错中,传统故宫焕发新生。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10-29
在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虚拟现实(VR)项目备受参观者喜爱。观众佩戴设备后,既能以鸟瞰视角纵览太和殿的巍峨气象,亦可“穿越”至乾隆花园。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从多个角度观测故宫角楼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建造过程,以“飞天入地”的全新视角认识一个更为立体的紫禁城。
这种虚实联动的设计,能够让观众在由技术构建的“平行时空”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倾力打造“数字故宫”的缩影。
“这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智能化时代,必须专注时代给予的机遇,利用数智技术服务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及活化。”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数字故宫” 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遵循真实、完整、可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原则,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古老的紫禁城文化遗产,助推文化资源的全人类共享。
让公众共享文物资源
故宫古代建筑遗产面积和文物藏品数量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数字故宫的建设,也是为了完整保护故宫和文物藏品。
数字故宫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故宫先成立了资料信息中心(现更名为“数字与信息部”),从2000年开始,故宫开始建设数据中心,用于保存和管理文物信息、影像、视频等与各项业务相关的海量数据。自1999年起,故宫博物院以建设文物管理信息系统为契机,用近10年时间完成了95%以上院藏文物的账物核对工作,将文物总账的上百万条信息及两万多个文物的数字影像录入系统,正式迈出故宫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此后,故宫博物院逐步建立影像资源管理、图纸资源管理、视音频资源加工管理等业务系统,将管理范围从文物信息、影像扩展为所有类型的数字资源,覆盖院内各个业务领域。
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线上数字文物项目“数字文物库”。在公开186万余件(套)藏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首批精选了5万件(套)文物的高清数字影像,并向社会无偿公布,以此扩大文物数据资源的开放力度,激活数字文物的价值。此后,文物高清数字影像数量逐步增加。2023年,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全新发布2万件(套)院藏文物高清数字影像,至此,“数字文物库”文物总数超过10万件(套)。
除了影像数量的增加,“数字文物库”在搜索技术上也实现了较大突破,比如人们可以利用知识图谱的技术来关联相关文物,也可以通过颜色、纹饰、器型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即使关键词比较模糊,或者文物的名称中并没有该关键词,也能智能匹配到某件文物。“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的引入,不仅大幅降低检索难度,还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学习、研究、观赏文物的需求。
目前,在文物数字资源的采集上,故宫博物院已累计采集超10 0万件(套)文物数据,突破藏品总量的50%。截至2025年5月,累计采集养心殿、乾隆花园等区域古建修缮4K超高清视频素材数百小时。
2023年5月18日,“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项目正式落成。它是新型文物数据智慧化采集的科研实体,应用了腾讯数字孪生、虚拟演播、云音视频创作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助力故宫百万件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与利用。实验室已初步具备超高清二维数字影像、三维文物数据、虚实融合视音频采集等文物多维数据一体化采集能力。其中,虚实融合视音频采集区让拍摄成本减少95%。讲课专家可以“穿越”至乾隆花园、养心殿中,还能通过定制手势,与三维文物模型实时交互。在实体功能区外,“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融合多种前沿技术,使实验室成为一座互联互通的智慧建筑。
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的“故宫人口述史数字记录项目”及“非遗技艺”等抢救性记录拍摄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文物展示平台以及“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每日故宫”应用程序等一系列文物数字化产品持续发力,将故宫文物搬上“云端”,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开放共享。
让参观体验更生动
2025年6月起,位于神武门西北的大高玄殿举办“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展厅中央,弧形大屏幕上一幅由各种马组成的长卷,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些马的形象来自故宫博物院院藏古画。当拍手声响起,马儿好像被唤醒,仰天嘶鸣、呼朋引伴,画面开始变换,更多的马文物展现在屏幕上……
借助沉浸式投影、三维互动、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手段,“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展示了故宫博物院院藏500余件与马相关的超高清文物影像。作为故宫博物院数字展览的3.0版本,“大高玄殿数字馆”在功能上更为多元化,观众可以通过探索、检索、策展等功能,主动认识和了解文物背后的知识与联系,并形成大量多元化展览。
故宫博物院的虚拟现实沉浸式游览尝试,可以追溯至2000年。当年,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重点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展览展示中的应用。3年后,故宫博物院完成首部剧场版虚拟现实节目《紫禁城·天子的宫殿》。此后,故宫博物院在科技迭代的时代发展中加快技术的转化速度和效能。如今已形成采集、加工、研究与应用的完善模式,为观众提供多元化、多场景的数字文化服务,在创造性转化故宫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院内的虚拟现实演播厅是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科技手段,为部分观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该演播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珍贵文物等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截至2025年5月,故宫博物院已制作11部高度适配演播厅环境的VR节目,包括《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三大殿》《养心殿》《倦勤斋》《灵沼轩》《角楼》《如意画苑·韩熙载夜宴图》等。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协助下,观众如同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或文化遗迹,欣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近距离感受故宫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院外,故宫博物院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数字技术领域优秀机构的合作,故宫推出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等精品数字展览,持续在境内外巡展,为各地观众带来实景化、交互式的深度文化体验。置身于《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观众不仅可以通过高清动态的长卷世界研究舟船楼宇的精妙结构,感受北宋汴京的先进与发达,在孙羊店沉浸剧场中观看窗外流动的街市风物,还能在4D动感的虹桥球幕影院“坐”上宋代的大船,亲历汴河的繁忙与两岸的绮丽。走进“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的展演现场,观众不仅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参与到“朱批奏折”“亲制御膳”“穿 搭服饰”“鉴 藏 珍 玩”等活 动中,还能 通 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养心殿室内空间,尽情沉浸在“养心殿的一天”中,从而了解养心殿的建筑功能和清代宫廷生活知识。
此外,故宫博物院与腾讯集团携手主办的“‘纹’以载道—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也颇有代表性。展览取故宫古建、陶瓷、织绣上的传统纹样,结合数字化创新,为观众呈现“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当代艺术诠释:以裸眼3D形式新生的数字文物展现了纹样的灵动之美;观众穿梭在数字宫墙间,感受三交六椀菱花窗影旁的故宫四季;动态光影的流动交织赋予了云龙纹、海水龙纹、缠枝莲纹、蝠桃纹蓬勃的生命力与无尽延展的空间感;万花筒形式呈现了乾隆款画珐琅团锦花纹盖罐等器物上丰富多彩的纹样组合……在数码科技的光影交错中,传统故宫焕发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