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候鸟翩跹 绘就生态文明画卷

2025-11-26      本刊综合报道

  • VCG211532163906.jpg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枢纽,每年吸引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换羽和越冬。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376886798.jpg

    海南海口,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白鹭翩跹。每年冬风初起,当北方的湖面开始结出薄冰,南方的湿地却悄然迎来一场盛大的生命迁徙。在海南岛东北角的东寨港,红树林如绿色绸带蜿蜒于海岸线之间,咸淡水交汇处泛着微光,仿佛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铺开了一张静谧的迎宾毯。成千上万只候鸟从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甚至北极圈边缘启程,穿越山河万里,只为在这片温暖的滩涂上歇脚、觅食、休养生息。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483630434.jpg

    白鹤。东线有身形修长、仙气飘飘的鹤、鹳和鹭等候鸟。世界上15种鹤类中,白鹤的迁徙距离最长。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平均迁徙距离达5300公里。每年秋季,东部种群的白鹤从出生地西伯利亚飞往江西鄱阳湖越冬,第二年春天回迁。白鹤在世界范围内属极危动物,在中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45510414.jpg

    黑翅长脚鹬。东线有小巧伶俐、数量庞大的鸻鹬类候鸟,它们从寒冷的西伯利亚飞往澳大利亚等地越冬。黑翅长脚鹬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身着黑白分明的羽衣,细长的双腿在澄澈的水中轻点,姿态优雅灵动。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15328182.jpg

    中华秋沙鸭。东线还有体态敦实、憨态可掬的雁鸭类候鸟。每年冬候鸟迁徙,小型游禽类最先抵达各个停歇地,后续会有大型涉禽类候鸟陆续到达。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期残存的物种,全球现存总数可能少于3000只,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每年11月迁到南方越冬,春季3月末、4月初迁徙至长白山f等地区繁殖。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33292990.jpg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扎龙湿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每年9月至11月,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东线沿途水草繁茂的湿地是候鸟的重要停歇地。由北往南东线候鸟依次会路过东北的扎龙、莫莫格等湿地,以及盘锦红海滩等沿岸滩涂、华东黄渤海沿岸的大丰等湿地,还有华南的红树林滩涂湿地等。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51240281.jpg

    深秋的辽河口湿地大体呈现三种颜色:水的青碧色、芦苇荡的黄绿色和这里遍布碱蓬草的海滩上的红色。这里是珍稀鸟类丹顶鹤东部种群每年春秋两季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也是该种群最集中的集散地和最北越冬地。每年秋天,它们短则待上几天,长则栖息近一个月,在这里停歇觅食,为接下来飞往遥远的南方越冬地补充体能。 视觉中 国 供图

  • VCG111543936416.jpg

    秋冬季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海交汇处生机勃勃,各种候鸟在此栖息越冬或暂时停歇。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46794076.jpg

    广东珠海斗门区黄杨河湿地水草丰美,湿地植物茂盛,浅水滩涂中的落羽杉与水松结满了沉甸甸的球果,候鸟白鹭栖息在这片树林中。这里少人打扰,是人类城市中的候鸟桃花源。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98030771.jpg

    广东湛江通明湾的红树林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之地。秋冬时节,不时可见白鹭、海鸥、白鹳等候鸟从北方翩然而至,在这片温暖的滨海湿地中,或盘旋起舞,或静静栖息。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40165396.jpg

    江西上饶余干县白鹤洲越冬候鸟与落日同框。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均是东线重要的越冬地,冬季气候温暖、食物充足,作为季节性湖泊,“水涨成湖、水落为洲”的变化还为候鸟提供了草海、泥滩等多样的湿地栖息地。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406050286.jpg

    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是中线候鸟的一处北方家园。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275673415.jpg

    山西阳泉大石门水库已连续多年吸引天鹅等候鸟在此短暂栖息停留。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77053504.jpg

    白鹭。中线也属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迁徙线,因此在候鸟种类方面与东线多有重合,能看到东线上的许多熟悉的面孔,如天鹅、白鹭、灰鹤、鸳鸯、鸿雁、豆雁等。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08732806.jpg

    鸿雁。有一个成语叫“鸿飞霜降”,鸿雁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而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13121972.jpg

    在湖北武汉东西湖府河湿地过冬的大雁。中线候鸟一路南下,翻过阴山山脉,飞过河套平原,御风而行过太行山和吕梁山等南北走向的山脉,一部分候鸟如大天鹅选择留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还有一些候鸟会继续南下,它们越过高耸的秦岭和大巴山等东西向山脉,最终会在四川盆地和华中等地区越冬。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51104100739.jpg

    在崇山峻岭中迁徙的鸟群。中线地势起伏、南北分异,北方草原辽阔,往南山高谷深。 摄影 刘璐

  • 微信图片_20251104100805.jpg

    大天鹅迁徙途中飞过腾格里沙漠。候鸟迁徙中通常会避开海洋,一方面因为海上没有停歇地可供休息和补给,另一方面因为海面的上升气流相对陆地较弱,所以陆生的候鸟在海上迁徙就更费劲。 摄影 由美燕

  • VCG211549236300.jpg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冰封的色林错。相比于东线的平坦富饶,中线要崎岖坎坷许多,有高险的山川、凶险的陷阱,而西线则可以用壮美来形容,这里有雪山峡谷、高原湖泊、戈壁滩涂、沙漠绿洲。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64091252.jpg

    西线上偶尔有迷路的候鸟,如因迷路而出现在我国新疆、青海、山西和江苏等地的大红鹳。 视觉中国 供图

  • 2.斑头雁.jpg

    斑头雁因其头部有两道黑色条纹,形似斑马而得名,是少数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候鸟之一。西线高寒缺氧,斑头雁等候鸟的血红蛋白有着极强亲氧性,能更快速地与氧分子结合,以能获取足够的氧分子来满足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产热需要。

  • VCG211342566806.jpg

    青海湖是西线上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每年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鸟类达10万余只,这里是斑头雁和渔鸥等候鸟的出发地,同时也是大天鹅的目的地。 视觉中国 供图

  • 3-4.8d1f78a00va30e95f4c24026a46fec4f.jpg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的湿地越冬的黑颈鹤。黑颈鹤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地带,是全球十五种鹤类中唯一一种在高原地区完成繁殖和越冬的鹤类。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VCG211291366431.jpg

    蓑羽鹤。蓑羽鹤是世界现存15种鹤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也是少数能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候鸟。斑头雁和蓑羽鹤等少数候鸟能飞到海拔9000米左右的高度,几乎与民航客机一个水平。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51104100809.jpg

    云南纳帕海的赤麻鸭正倒立在水中寻找水下的食物。选择挑战喜马拉雅山的候鸟只是少数,更多西线候鸟沿着南北向的邛崃山和横断山南下,最终抵达川西地区和云贵高原越冬。 摄影 李有才

  • VCG111597162831.jpg

    2025年10月14日,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畔红嘴鸥群围绕游人。这片曾干涸的“死亡之海”,因2000年启动的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重获新生,如今湿地鸟类已增至133种。成群的海鸥时而掠过金波粼粼的水面,时而啄食游客递来的食物,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见证着北疆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 视觉中国 供图

< >

  阳光洒落衡水湖湖面,几只青头潜鸭倏然入水,漾开圈圈涟漪。这灵动的画面,承载着一个物种的生存希望,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照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

  河北衡水湖保护区是华北平原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驿站。这里,每年都有稳定的候鸟种群在衡水湖繁殖、越冬、迁徙停歇,是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繁殖地与越冬地之一。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近1万种鸟,有超过1/3的鸟如青头潜鸭般具有迁徙的习性。每年春季与秋季,数以亿计的候鸟在世界各地来往穿梭,开启周而复始的迁徙之旅。它们越山川、跨河流,经城镇、掠乡野,以天空为路,与星辰为伴,书写下令人惊叹的生命诗篇。斑头雁能攀越8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巅;北极燕鸥的往返旅程接近4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环绕地球一周……候鸟迁徙,堪称地球上最为震撼、最令人着迷的生命奇观之一。

  对自然界而言,候鸟迁徙不仅帮助鸟类实现自身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更推动了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利用,避免单一区域的过度觅食和竞争,为栖息地的恢复与更新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而且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种子传播,有利于物种交流和基因交换,丰富生物多样性。因此,完善生态保护举措,守护候鸟迁徙通道,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候鸟超过800种;4条经过我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几乎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领海。

  为让候鸟的迁徙之旅、繁衍生息更加顺利,多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如今,从大桥建设为保护候鸟育雏而“让路”,到熄灭城中灯光避免迁徙候鸟迷航,从经历高温干旱的地区积极补水修复湿地打造“候鸟食堂”,到利用人工智能加强对候鸟的保护与研究……在全社会爱鸟护鸟的行动中,候鸟翩跹的生态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分别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这4条国际迁徙线在国内又被重新分成了三大国内迁徙线。

东部迁徙路线

  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春、秋季节会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或迁飞到华中、华东或华南等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越冬;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这里属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迁徙线,是所有迁徙路线中最拥挤的一条。人类都市对候鸟迁徙影响很大,如今人们慢慢意识到,停歇地对候鸟迁徙意义重大,越来越多人开始保护候鸟、关注候鸟,迁徙的候鸟即使经过人类都市,也能找到一丝慰藉。


中部迁徙路线 

  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以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或继续向华中以及更南的地区越冬。这当中,在湖南、江西等地形成的极窄迁徙通道,更是被称作“千年鸟道”。


西部迁徙路线 

  西线又细分为两条,在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草原地带中繁殖的候鸟,它们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到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度半岛越冬,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也会汇入进来。还有一部分西藏地区的候鸟,除东部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有部分大中型候鸟还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上一页

下一页

候鸟翩跹 绘就生态文明画卷

2025-11-26      本刊综合报道

  阳光洒落衡水湖湖面,几只青头潜鸭倏然入水,漾开圈圈涟漪。这灵动的画面,承载着一个物种的生存希望,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照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

  河北衡水湖保护区是华北平原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驿站。这里,每年都有稳定的候鸟种群在衡水湖繁殖、越冬、迁徙停歇,是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繁殖地与越冬地之一。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近1万种鸟,有超过1/3的鸟如青头潜鸭般具有迁徙的习性。每年春季与秋季,数以亿计的候鸟在世界各地来往穿梭,开启周而复始的迁徙之旅。它们越山川、跨河流,经城镇、掠乡野,以天空为路,与星辰为伴,书写下令人惊叹的生命诗篇。斑头雁能攀越8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巅;北极燕鸥的往返旅程接近4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环绕地球一周……候鸟迁徙,堪称地球上最为震撼、最令人着迷的生命奇观之一。

  对自然界而言,候鸟迁徙不仅帮助鸟类实现自身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更推动了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利用,避免单一区域的过度觅食和竞争,为栖息地的恢复与更新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而且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种子传播,有利于物种交流和基因交换,丰富生物多样性。因此,完善生态保护举措,守护候鸟迁徙通道,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候鸟超过800种;4条经过我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几乎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领海。

  为让候鸟的迁徙之旅、繁衍生息更加顺利,多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如今,从大桥建设为保护候鸟育雏而“让路”,到熄灭城中灯光避免迁徙候鸟迷航,从经历高温干旱的地区积极补水修复湿地打造“候鸟食堂”,到利用人工智能加强对候鸟的保护与研究……在全社会爱鸟护鸟的行动中,候鸟翩跹的生态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分别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这4条国际迁徙线在国内又被重新分成了三大国内迁徙线。

东部迁徙路线

  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春、秋季节会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或迁飞到华中、华东或华南等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越冬;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这里属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迁徙线,是所有迁徙路线中最拥挤的一条。人类都市对候鸟迁徙影响很大,如今人们慢慢意识到,停歇地对候鸟迁徙意义重大,越来越多人开始保护候鸟、关注候鸟,迁徙的候鸟即使经过人类都市,也能找到一丝慰藉。


中部迁徙路线 

  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以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或继续向华中以及更南的地区越冬。这当中,在湖南、江西等地形成的极窄迁徙通道,更是被称作“千年鸟道”。


西部迁徙路线 

  西线又细分为两条,在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草原地带中繁殖的候鸟,它们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到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度半岛越冬,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也会汇入进来。还有一部分西藏地区的候鸟,除东部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有部分大中型候鸟还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 VCG211532163906.jpg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枢纽,每年吸引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换羽和越冬。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376886798.jpg

    海南海口,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白鹭翩跹。每年冬风初起,当北方的湖面开始结出薄冰,南方的湿地却悄然迎来一场盛大的生命迁徙。在海南岛东北角的东寨港,红树林如绿色绸带蜿蜒于海岸线之间,咸淡水交汇处泛着微光,仿佛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铺开了一张静谧的迎宾毯。成千上万只候鸟从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甚至北极圈边缘启程,穿越山河万里,只为在这片温暖的滩涂上歇脚、觅食、休养生息。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483630434.jpg

    白鹤。东线有身形修长、仙气飘飘的鹤、鹳和鹭等候鸟。世界上15种鹤类中,白鹤的迁徙距离最长。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平均迁徙距离达5300公里。每年秋季,东部种群的白鹤从出生地西伯利亚飞往江西鄱阳湖越冬,第二年春天回迁。白鹤在世界范围内属极危动物,在中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45510414.jpg

    黑翅长脚鹬。东线有小巧伶俐、数量庞大的鸻鹬类候鸟,它们从寒冷的西伯利亚飞往澳大利亚等地越冬。黑翅长脚鹬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身着黑白分明的羽衣,细长的双腿在澄澈的水中轻点,姿态优雅灵动。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15328182.jpg

    中华秋沙鸭。东线还有体态敦实、憨态可掬的雁鸭类候鸟。每年冬候鸟迁徙,小型游禽类最先抵达各个停歇地,后续会有大型涉禽类候鸟陆续到达。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期残存的物种,全球现存总数可能少于3000只,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每年11月迁到南方越冬,春季3月末、4月初迁徙至长白山f等地区繁殖。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33292990.jpg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扎龙湿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每年9月至11月,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东线沿途水草繁茂的湿地是候鸟的重要停歇地。由北往南东线候鸟依次会路过东北的扎龙、莫莫格等湿地,以及盘锦红海滩等沿岸滩涂、华东黄渤海沿岸的大丰等湿地,还有华南的红树林滩涂湿地等。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51240281.jpg

    深秋的辽河口湿地大体呈现三种颜色:水的青碧色、芦苇荡的黄绿色和这里遍布碱蓬草的海滩上的红色。这里是珍稀鸟类丹顶鹤东部种群每年春秋两季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也是该种群最集中的集散地和最北越冬地。每年秋天,它们短则待上几天,长则栖息近一个月,在这里停歇觅食,为接下来飞往遥远的南方越冬地补充体能。 视觉中 国 供图

  • VCG111543936416.jpg

    秋冬季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海交汇处生机勃勃,各种候鸟在此栖息越冬或暂时停歇。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46794076.jpg

    广东珠海斗门区黄杨河湿地水草丰美,湿地植物茂盛,浅水滩涂中的落羽杉与水松结满了沉甸甸的球果,候鸟白鹭栖息在这片树林中。这里少人打扰,是人类城市中的候鸟桃花源。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98030771.jpg

    广东湛江通明湾的红树林为众多鸟类提供了栖息之地。秋冬时节,不时可见白鹭、海鸥、白鹳等候鸟从北方翩然而至,在这片温暖的滨海湿地中,或盘旋起舞,或静静栖息。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40165396.jpg

    江西上饶余干县白鹤洲越冬候鸟与落日同框。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均是东线重要的越冬地,冬季气候温暖、食物充足,作为季节性湖泊,“水涨成湖、水落为洲”的变化还为候鸟提供了草海、泥滩等多样的湿地栖息地。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406050286.jpg

    水草丰美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是中线候鸟的一处北方家园。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275673415.jpg

    山西阳泉大石门水库已连续多年吸引天鹅等候鸟在此短暂栖息停留。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77053504.jpg

    白鹭。中线也属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迁徙线,因此在候鸟种类方面与东线多有重合,能看到东线上的许多熟悉的面孔,如天鹅、白鹭、灰鹤、鸳鸯、鸿雁、豆雁等。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08732806.jpg

    鸿雁。有一个成语叫“鸿飞霜降”,鸿雁每年深秋归飞,其时开始霜降,因而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13121972.jpg

    在湖北武汉东西湖府河湿地过冬的大雁。中线候鸟一路南下,翻过阴山山脉,飞过河套平原,御风而行过太行山和吕梁山等南北走向的山脉,一部分候鸟如大天鹅选择留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还有一些候鸟会继续南下,它们越过高耸的秦岭和大巴山等东西向山脉,最终会在四川盆地和华中等地区越冬。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51104100739.jpg

    在崇山峻岭中迁徙的鸟群。中线地势起伏、南北分异,北方草原辽阔,往南山高谷深。 摄影 刘璐

  • 微信图片_20251104100805.jpg

    大天鹅迁徙途中飞过腾格里沙漠。候鸟迁徙中通常会避开海洋,一方面因为海上没有停歇地可供休息和补给,另一方面因为海面的上升气流相对陆地较弱,所以陆生的候鸟在海上迁徙就更费劲。 摄影 由美燕

  • VCG211549236300.jpg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冰封的色林错。相比于东线的平坦富饶,中线要崎岖坎坷许多,有高险的山川、凶险的陷阱,而西线则可以用壮美来形容,这里有雪山峡谷、高原湖泊、戈壁滩涂、沙漠绿洲。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364091252.jpg

    西线上偶尔有迷路的候鸟,如因迷路而出现在我国新疆、青海、山西和江苏等地的大红鹳。 视觉中国 供图

  • 2.斑头雁.jpg

    斑头雁因其头部有两道黑色条纹,形似斑马而得名,是少数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候鸟之一。西线高寒缺氧,斑头雁等候鸟的血红蛋白有着极强亲氧性,能更快速地与氧分子结合,以能获取足够的氧分子来满足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产热需要。

  • VCG211342566806.jpg

    青海湖是西线上重要的候鸟迁徙中转站。每年途经青海湖迁徙停留的鸟类达10万余只,这里是斑头雁和渔鸥等候鸟的出发地,同时也是大天鹅的目的地。 视觉中国 供图

  • 3-4.8d1f78a00va30e95f4c24026a46fec4f.jpg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的湿地越冬的黑颈鹤。黑颈鹤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地带,是全球十五种鹤类中唯一一种在高原地区完成繁殖和越冬的鹤类。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VCG211291366431.jpg

    蓑羽鹤。蓑羽鹤是世界现存15种鹤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也是少数能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候鸟。斑头雁和蓑羽鹤等少数候鸟能飞到海拔9000米左右的高度,几乎与民航客机一个水平。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51104100809.jpg

    云南纳帕海的赤麻鸭正倒立在水中寻找水下的食物。选择挑战喜马拉雅山的候鸟只是少数,更多西线候鸟沿着南北向的邛崃山和横断山南下,最终抵达川西地区和云贵高原越冬。 摄影 李有才

  • VCG111597162831.jpg

    2025年10月14日,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畔红嘴鸥群围绕游人。这片曾干涸的“死亡之海”,因2000年启动的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重获新生,如今湿地鸟类已增至133种。成群的海鸥时而掠过金波粼粼的水面,时而啄食游客递来的食物,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见证着北疆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 视觉中国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