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图片故事 >> 正文
2025-11-26 本刊综合报道
阳光洒落衡水湖湖面,几只青头潜鸭倏然入水,漾开圈圈涟漪。这灵动的画面,承载着一个物种的生存希望,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照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
河北衡水湖保护区是华北平原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驿站。这里,每年都有稳定的候鸟种群在衡水湖繁殖、越冬、迁徙停歇,是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繁殖地与越冬地之一。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近1万种鸟,有超过1/3的鸟如青头潜鸭般具有迁徙的习性。每年春季与秋季,数以亿计的候鸟在世界各地来往穿梭,开启周而复始的迁徙之旅。它们越山川、跨河流,经城镇、掠乡野,以天空为路,与星辰为伴,书写下令人惊叹的生命诗篇。斑头雁能攀越8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巅;北极燕鸥的往返旅程接近4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环绕地球一周……候鸟迁徙,堪称地球上最为震撼、最令人着迷的生命奇观之一。
对自然界而言,候鸟迁徙不仅帮助鸟类实现自身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更推动了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利用,避免单一区域的过度觅食和竞争,为栖息地的恢复与更新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而且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种子传播,有利于物种交流和基因交换,丰富生物多样性。因此,完善生态保护举措,守护候鸟迁徙通道,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候鸟超过800种;4条经过我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几乎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领海。
为让候鸟的迁徙之旅、繁衍生息更加顺利,多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如今,从大桥建设为保护候鸟育雏而“让路”,到熄灭城中灯光避免迁徙候鸟迷航,从经历高温干旱的地区积极补水修复湿地打造“候鸟食堂”,到利用人工智能加强对候鸟的保护与研究……在全社会爱鸟护鸟的行动中,候鸟翩跹的生态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分别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这4条国际迁徙线在国内又被重新分成了三大国内迁徙线。
东部迁徙路线
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春、秋季节会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或迁飞到华中、华东或华南等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越冬;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这里属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迁徙线,是所有迁徙路线中最拥挤的一条。人类都市对候鸟迁徙影响很大,如今人们慢慢意识到,停歇地对候鸟迁徙意义重大,越来越多人开始保护候鸟、关注候鸟,迁徙的候鸟即使经过人类都市,也能找到一丝慰藉。
中部迁徙路线
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以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或继续向华中以及更南的地区越冬。这当中,在湖南、江西等地形成的极窄迁徙通道,更是被称作“千年鸟道”。
西部迁徙路线
西线又细分为两条,在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草原地带中繁殖的候鸟,它们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到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度半岛越冬,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也会汇入进来。还有一部分西藏地区的候鸟,除东部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有部分大中型候鸟还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11-26 本刊综合报道
阳光洒落衡水湖湖面,几只青头潜鸭倏然入水,漾开圈圈涟漪。这灵动的画面,承载着一个物种的生存希望,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照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
河北衡水湖保护区是华北平原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驿站。这里,每年都有稳定的候鸟种群在衡水湖繁殖、越冬、迁徙停歇,是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繁殖地与越冬地之一。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近1万种鸟,有超过1/3的鸟如青头潜鸭般具有迁徙的习性。每年春季与秋季,数以亿计的候鸟在世界各地来往穿梭,开启周而复始的迁徙之旅。它们越山川、跨河流,经城镇、掠乡野,以天空为路,与星辰为伴,书写下令人惊叹的生命诗篇。斑头雁能攀越8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巅;北极燕鸥的往返旅程接近4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环绕地球一周……候鸟迁徙,堪称地球上最为震撼、最令人着迷的生命奇观之一。
对自然界而言,候鸟迁徙不仅帮助鸟类实现自身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更推动了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利用,避免单一区域的过度觅食和竞争,为栖息地的恢复与更新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而且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种子传播,有利于物种交流和基因交换,丰富生物多样性。因此,完善生态保护举措,守护候鸟迁徙通道,对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为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其中候鸟超过800种;4条经过我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几乎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领海。
为让候鸟的迁徙之旅、繁衍生息更加顺利,多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如今,从大桥建设为保护候鸟育雏而“让路”,到熄灭城中灯光避免迁徙候鸟迷航,从经历高温干旱的地区积极补水修复湿地打造“候鸟食堂”,到利用人工智能加强对候鸟的保护与研究……在全社会爱鸟护鸟的行动中,候鸟翩跹的生态美丽画卷不断铺展。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分别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这4条国际迁徙线在国内又被重新分成了三大国内迁徙线。
东部迁徙路线
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候鸟,春、秋季节会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或迁飞到华中、华东或华南等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越冬;或由海岸直接到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等国越冬。这里属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迁徙线,是所有迁徙路线中最拥挤的一条。人类都市对候鸟迁徙影响很大,如今人们慢慢意识到,停歇地对候鸟迁徙意义重大,越来越多人开始保护候鸟、关注候鸟,迁徙的候鸟即使经过人类都市,也能找到一丝慰藉。
中部迁徙路线
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以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或继续向华中以及更南的地区越冬。这当中,在湖南、江西等地形成的极窄迁徙通道,更是被称作“千年鸟道”。
西部迁徙路线
西线又细分为两条,在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干旱或荒漠草原地带中繁殖的候鸟,它们沿阿尼玛卿、巴颜喀拉、邛崃等山脉,向南沿横断山脉到四川盆地西部、云贵高原甚至印度半岛越冬,新疆地区的湿地水鸟也会汇入进来。还有一部分西藏地区的候鸟,除东部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徙外,有部分大中型候鸟还可能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尼泊尔等地区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