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影像聚焦 >> 正文
2024-04-12 本刊记者 马黎彦 徐子琛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去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中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就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解答。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创新引擎有多“燃”?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需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谈及新质生产力,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部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就是要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要义在科技创新,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通过我们自己来研究,将其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认为,科技创新方面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强科技创新, 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作为石墨烯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史浩飞多年来从事新材料与光电器件领域研究。“关键技术的攻关首先离不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撑,因此要加大对新材料的基础性质、制备工艺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就是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来攻克关键技术的难题。”在他看来,新材料作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成果转化:科创如何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在打破“从0到1”的原始突破后,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快成果转化,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林至颖认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打通科技成果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在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除了原创性和关键性的技术突破,还需要结合社会化的力量。”美的集团副总裁钟铮认为,通过和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以产研学协同创新进行优势共享,尽早打通院校和工厂之间的连接,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
在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看来,像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际上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它会给相关产业带来很大的变革。“产业体系的质量,奠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的产业体系不断向现代化迈进。”陈玮表示。
培育未来产业:如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答题,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抢答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布局未来产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江苏悦达集团董事长张乃文表示,布局未来产业需要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科研条件等要素的支撑,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精准施策。“首先要与传统产业的提升相结合,其次要与我们的资源禀赋条件相结合,最后要与国际市场的变化需求相结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调动相关企业的参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作为一线科研人员,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东营)有限公司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翟燕萍多年来致力于解决稀土催化应用领域的关键难题,在她看来,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才能提高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要有针对性、目的性、靶向性。针对产业中的需求进行开发, 需要整个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10多年来聚焦基础研究成果的二次开发和向企业转移的课题。他认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需要更好发挥资本赋能作用,构建良好创新发展生态。“各地应该建设一批能够聚集创新要素、需求要素、研发要素深度融合的空间生态。让好项目能够找到资金,也让资金能够更好地寻求到好项目,这样才能推动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促进我们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产业需要颠覆性创新的战略性人才、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的领军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承担着人才的源头和科技创新的使命。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表示,“高等院校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 要着力推动科教融汇,与国家大院大所联合,针对国家的重大需求,以国家的重大项目为牵引,整合学校相关学科的力量,与科研团队和平台形成合力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中国经济正拉满创新“弓弦”,力求实现发展的“内涵”和“气质”的新跃升。
上一页
下一页
2024-04-12 本刊记者 马黎彦 徐子琛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去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中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
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请他们就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解答。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创新引擎有多“燃”?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需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谈及新质生产力,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研发总部试制部高级技师杨永修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就是要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要义在科技创新,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通过我们自己来研究,将其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认为,科技创新方面一定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强科技创新, 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作为石墨烯材料领域的主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史浩飞多年来从事新材料与光电器件领域研究。“关键技术的攻关首先离不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撑,因此要加大对新材料的基础性质、制备工艺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就是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的作用,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来攻克关键技术的难题。”在他看来,新材料作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成果转化:科创如何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在打破“从0到1”的原始突破后,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快成果转化,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林至颖认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打通科技成果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在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除了原创性和关键性的技术突破,还需要结合社会化的力量。”美的集团副总裁钟铮认为,通过和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以产研学协同创新进行优势共享,尽早打通院校和工厂之间的连接,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
在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看来,像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际上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它会给相关产业带来很大的变革。“产业体系的质量,奠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的产业体系不断向现代化迈进。”陈玮表示。
培育未来产业:如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答题,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抢答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布局未来产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江苏悦达集团董事长张乃文表示,布局未来产业需要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科研条件等要素的支撑,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精准施策。“首先要与传统产业的提升相结合,其次要与我们的资源禀赋条件相结合,最后要与国际市场的变化需求相结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调动相关企业的参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作为一线科研人员,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东营)有限公司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翟燕萍多年来致力于解决稀土催化应用领域的关键难题,在她看来,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才能提高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要有针对性、目的性、靶向性。针对产业中的需求进行开发, 需要整个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10多年来聚焦基础研究成果的二次开发和向企业转移的课题。他认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需要更好发挥资本赋能作用,构建良好创新发展生态。“各地应该建设一批能够聚集创新要素、需求要素、研发要素深度融合的空间生态。让好项目能够找到资金,也让资金能够更好地寻求到好项目,这样才能推动金融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促进我们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产业需要颠覆性创新的战略性人才、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的领军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承担着人才的源头和科技创新的使命。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表示,“高等院校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 要着力推动科教融汇,与国家大院大所联合,针对国家的重大需求,以国家的重大项目为牵引,整合学校相关学科的力量,与科研团队和平台形成合力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中国经济正拉满创新“弓弦”,力求实现发展的“内涵”和“气质”的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