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艺述]:从唐卡观“天上西藏”

2017-02-06      本刊记者 周瑾

  • 释迦牟尼  格桑次旦.JPG

    格桑次旦 《释迦牟尼》

  • 1确吉坚赞与两尊护法  夏鲁旺堆 副本.JPG

    夏鲁旺堆 《确吉坚赞与两尊护法》

  • 白度母  江白.JPG

    江白 《白度母》

  • 布顿仁布钦  夏鲁普旺堆.JPG

    夏鲁普旺堆 《布顿仁布钦》

  • 大昭寺供奉的释迦牟尼 平措扎西.JPG

    平措扎西 《大昭寺供奉的释迦牟尼

  • 格萨尔王  拉巴次仁 次仁旺加 平措扎西.JPG

    拉巴次仁 次仁旺加 平措扎西 《格萨尔王》

  • 时轮坛城  夏鲁普旺堆.JPG

    夏鲁普旺堆 《时轮坛城》

< >
  

    201717日至18日,“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一次对西藏唐卡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集中展示。

  此次“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共展出了50余幅作品,风格各具特色,技法上既有对传统画派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绘画技法的借鉴与融汇。参展作者既有老一辈艺术家,也不乏近年涌现出的新生代藏族唐卡画师。

来自东方的艺术瑰宝

  “唐卡”(Thang-Ka)一词源于藏语音译,是一种由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通常在布或纸上进行绘制,并用各色绸缎镶边,多以矿物为颜料,历经千百年色彩依然如新。“唐”与空间有关,以示广袤无边;“卡”则像魔术,指空白被填补,于是白布上出现了画。

  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具有浓郁的藏地风情和宗教色彩。唐卡题材也包罗万象,内容涵盖宗教、藏医藏药学、天文历算、历史、人文等方面,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据历史记载,唐卡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兴起于1300多年前的松赞干布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西藏,并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融合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藏传佛教。唐卡正是阐释藏传佛教教义内涵的艺术表现,是藏族人辅助宗教修持的圣物。

  藏族人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原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能成为一种象征,供人们祈祷、礼拜。

  千百年来,唐卡的绘制工艺经不断改良完善,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及程序。每一幅唐卡的绘制,都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幅优秀的唐卡作品绘制时间短则数月,长至数年。对于唐卡画师来说,画画如画心,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藏自治区仅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就有从事唐卡绘画、制作的画师、技师和学徒3000余人。一批后起之秀逐渐接过西藏唐卡艺术的旗帜,开始崭露头角。

  西藏唐卡画师中倡导创新的人物之一,今年43岁的唐卡画师夏鲁旺堆此次也带作品参展。《确吉坚赞与两尊护法》是他陆续画了13年才完成的作品,布局轻松,淡雅清新,画面中的十世班禅安详慈和。怀着对十世班禅的崇敬,他每天只在状态最好的十几分钟进行作画,如此下来,13年如梭。

  夏鲁旺堆的作品不仅传承了“勉唐派”的画工细、重彩艺术特点,还具创新之处:个人特色鲜明,一些构图融合了国画工笔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唐卡原本的美感。在夏鲁旺堆看来,传统艺术并非高度的程式化,或仅仅是对既成手艺的承袭。正是因为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才能够更加自信地吸收其他绘画形式的精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藏族唐卡画师开始探索新唐卡的创作,他们试图通过与时代、生活和情感的联系,来推动以宗教神本为核心的传统唐卡艺术向人本的转换。传承方式也从传统的师徒相授,拓展出唐卡作坊、唐卡画院等多元途径。

  与传统唐卡相比,今天的唐卡作品呈现出了色调清新、构图丰富等新特点。传统唐卡色彩沉着厚重,画师考虑更多的是色彩的象征意义,主要着重于发挥宗教功能。当代的唐卡画师受到当代审美趣味的影响,开始讲究色调,有意或无意地加入了审美效果的考虑。

  按照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唐卡通常需要严格对称。当代唐卡作品则出现了构图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侧面的佛像也有出现。甚至不同的画师,笔下佛像的表情会有微妙的不同。唐卡画师的个性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在了作品之中。

  其实,唐卡艺术的创新古来有之。如创建于16世纪的噶玛噶赤唐卡画派,就吸收了内地汉族界画(注:界画起源于东晋时期,自绘画时需配用“界尺”引线,故其称之为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

  创作过程始终坚持的敬畏与真性是唐卡艺术的核心,如何保持这样的状态便成为了唐卡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上一页

下一页

[艺述]:从唐卡观“天上西藏”

2017-02-06      本刊记者 周瑾

  

    201717日至18日,“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一次对西藏唐卡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集中展示。

  此次“天上西藏·西藏唐卡艺术精品汇展”共展出了50余幅作品,风格各具特色,技法上既有对传统画派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绘画技法的借鉴与融汇。参展作者既有老一辈艺术家,也不乏近年涌现出的新生代藏族唐卡画师。

来自东方的艺术瑰宝

  “唐卡”(Thang-Ka)一词源于藏语音译,是一种由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通常在布或纸上进行绘制,并用各色绸缎镶边,多以矿物为颜料,历经千百年色彩依然如新。“唐”与空间有关,以示广袤无边;“卡”则像魔术,指空白被填补,于是白布上出现了画。

  作为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具有浓郁的藏地风情和宗教色彩。唐卡题材也包罗万象,内容涵盖宗教、藏医藏药学、天文历算、历史、人文等方面,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据历史记载,唐卡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兴起于1300多年前的松赞干布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西藏,并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融合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藏传佛教。唐卡正是阐释藏传佛教教义内涵的艺术表现,是藏族人辅助宗教修持的圣物。

  藏族人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原上逐水草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在帐篷里,哪怕是一根树枝上,就能成为一种象征,供人们祈祷、礼拜。

  千百年来,唐卡的绘制工艺经不断改良完善,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及程序。每一幅唐卡的绘制,都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幅优秀的唐卡作品绘制时间短则数月,长至数年。对于唐卡画师来说,画画如画心,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藏自治区仅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就有从事唐卡绘画、制作的画师、技师和学徒3000余人。一批后起之秀逐渐接过西藏唐卡艺术的旗帜,开始崭露头角。

  西藏唐卡画师中倡导创新的人物之一,今年43岁的唐卡画师夏鲁旺堆此次也带作品参展。《确吉坚赞与两尊护法》是他陆续画了13年才完成的作品,布局轻松,淡雅清新,画面中的十世班禅安详慈和。怀着对十世班禅的崇敬,他每天只在状态最好的十几分钟进行作画,如此下来,13年如梭。

  夏鲁旺堆的作品不仅传承了“勉唐派”的画工细、重彩艺术特点,还具创新之处:个人特色鲜明,一些构图融合了国画工笔的特点,同时也保留了唐卡原本的美感。在夏鲁旺堆看来,传统艺术并非高度的程式化,或仅仅是对既成手艺的承袭。正是因为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底蕴,才能够更加自信地吸收其他绘画形式的精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藏族唐卡画师开始探索新唐卡的创作,他们试图通过与时代、生活和情感的联系,来推动以宗教神本为核心的传统唐卡艺术向人本的转换。传承方式也从传统的师徒相授,拓展出唐卡作坊、唐卡画院等多元途径。

  与传统唐卡相比,今天的唐卡作品呈现出了色调清新、构图丰富等新特点。传统唐卡色彩沉着厚重,画师考虑更多的是色彩的象征意义,主要着重于发挥宗教功能。当代的唐卡画师受到当代审美趣味的影响,开始讲究色调,有意或无意地加入了审美效果的考虑。

  按照藏传佛教的宗教仪轨,唐卡通常需要严格对称。当代唐卡作品则出现了构图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侧面的佛像也有出现。甚至不同的画师,笔下佛像的表情会有微妙的不同。唐卡画师的个性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在了作品之中。

  其实,唐卡艺术的创新古来有之。如创建于16世纪的噶玛噶赤唐卡画派,就吸收了内地汉族界画(注:界画起源于东晋时期,自绘画时需配用“界尺”引线,故其称之为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

  创作过程始终坚持的敬畏与真性是唐卡艺术的核心,如何保持这样的状态便成为了唐卡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 释迦牟尼  格桑次旦.JPG

    格桑次旦 《释迦牟尼》

  • 1确吉坚赞与两尊护法  夏鲁旺堆 副本.JPG

    夏鲁旺堆 《确吉坚赞与两尊护法》

  • 白度母  江白.JPG

    江白 《白度母》

  • 布顿仁布钦  夏鲁普旺堆.JPG

    夏鲁普旺堆 《布顿仁布钦》

  • 大昭寺供奉的释迦牟尼 平措扎西.JPG

    平措扎西 《大昭寺供奉的释迦牟尼

  • 格萨尔王  拉巴次仁 次仁旺加 平措扎西.JPG

    拉巴次仁 次仁旺加 平措扎西 《格萨尔王》

  • 时轮坛城  夏鲁普旺堆.JPG

    夏鲁普旺堆 《时轮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