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进入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键词解读

2017-11-07      

  • CIC_31480192.jpg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摄影 饶爱民/新华社

  • 00-_1WQ6476-人民画报万全20171020.jpg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xx1710180028.jpg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71024155128.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代表举手表决。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xx1710241435.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710241381.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解放军代表在认真听会。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00-3600-_9WQ5374-人民画报万全20171024.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代表举手表决。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xx1710241602.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大会批准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审查、批准十八届中 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并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选举产生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

[历史性变革]

报告原文: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李鉴修(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过去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面向未来,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变为现实,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高举旗帜,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新时代]

报告原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颜晓峰(国防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这个重磅概念让聆听报告的代表们心头一振,眼前一亮。时代是表述特定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内涵的时代。对于国家而言,新时代表明我国战略任务的变化、发展坐标的前进、国际影响的增强。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意义的准确认识,基于对新的伟大实践的正确反映,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高度概括。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将大大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报告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辛鸣(中央党校教授):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我们已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方向。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既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个“伟大”]

报告原文: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陈须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四个“伟大”特别提振士气,鼓舞人心,并讲清了四个“伟大”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贯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敢于并且善于斗争是我党取得革命建设成功的重要法宝,现在我们面对充满各种矛盾的国内国际新形势,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夺取内政、外交和国防等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也需要通过伟大斗争来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增强四个自信,沿着新的长征路不断前进。伟大事业越发展,伟大梦想就越能实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伟大工程,它对其他三个“伟大”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搞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报告原文: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储建国(武汉大学政治学教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明确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基本方略]

报告原文: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李洪峰(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

十四条基本方略,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统领性、全局性、普适性都很强。基本方略不单指哪个方面、哪个领域的工作,而是对各领域、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从理论溯源上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深度的综合、概括和升华。基本方略是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概括和总结。“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都是从十八大以来积累的新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征程]

报告原文: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开启新征程,要在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方面下功夫。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按照开启新征程的要求,应更多采取着眼长远的基础性、根本性措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全面小康六个“更加”]

报告原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陈文华(湖北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二字,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全面小康,不仅要求让人民吃好穿好等物质层面的发展,还要求软实力的进步,要求我们逐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两个阶段]

报告原文: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王韶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这一战略安排,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经过第二个15年,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跃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大步迈开。这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伟大事业的逻辑延续,是我们党开创未来、拥抱世界的宏伟蓝图。“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承载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将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带动力,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现代化经济体系]

报告原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潘建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系统回答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变过去长期追求数量规模的发展模式,把发展动力转换到依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应当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应当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乡村振兴战略]

报告原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

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对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主政治七个“协商”]

报告原文: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裴泽庆(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

七个“协商”是对我们党协商民主经验的充分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未来,伴随着协商民主的广泛运用,特别是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法治中国]

报告原文: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冯之东(甘肃省法学会理事):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立法、支持司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的任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就是为了统筹领导方方面面的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中华文化新辉煌]

报告原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王旭东(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伟大复兴的高度加以阐释。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必须致力于提高文物、文化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原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陈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反映和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4字不仅处处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科学智慧,而且包含着浓郁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还和每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社会治理“三感”]

报告原文: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李伟(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的提法以极大的同理心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对具体生活片段的感受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晴雨表”和“试金石”,反映了对社会治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健康中国]

报告原文: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张宏冰(北京协和医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健康,是国民的立身之本。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就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王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代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有五个基本导向。

首先是时代导向,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目标导向,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三是问题导向,进入新时代,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四是治理导向,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依靠制度建设和多方共同参与,提高全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全球导向,不仅要建立美丽中国,还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实现“美丽”这一目标,不是短期的追求,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报告原文: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张军社(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首次提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四个现代化,对于我们扎实深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至关重要。实现这四个现代化,既是生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求,更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要求。现代化的军事理论是对国防和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国防和军事实践。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既包括科学的组织模式和制度安排,也包括科学的运作方式。军事人员现代化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而武器装备现代化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六个“任何”]

报告原文: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纪欣(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观察》杂志社社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提出六个“任何”,宣示大陆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这是对“台独”最严正的警告,但同时又释放了极大善意,表示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不会存在障碍,也让台湾人民知道谁应该对当前两岸关系的低迷负责。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原文: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陈须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在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也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它将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在一起,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大智慧,是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造新辉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重要指针,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党的六大建设]

报告原文: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杨德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告提出的党的六大建设,从实践基础看,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又立足于解决党内目前还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现实性、针对性很强。政治建设、纪律建设是共产主义政党,尤其是我们党与其它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现在将这两个方面凸显出来,既是党建工作承继历史传统,又是“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反腐败压倒性胜利]

报告原文: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薛庆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5年来,反腐败问题是群众非常关心的议题,也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腐败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如今中国正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越往后执纪越严,党内法规体系越完善,反腐败力度和高压态势不减,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和推进反腐败斗争,必能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监察体制改革全国推开]

报告原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庄德水(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仅是强化国家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特色在于法治反腐,要在试点实践基础上形成法律成果,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101909-12版,有删节)

 

上一页

下一页

进入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键词解读

2017-11-07      

[历史性变革]

报告原文: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李鉴修(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过去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发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面向未来,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变为现实,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高举旗帜,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从胜利迈向新的胜利。

[新时代]

报告原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颜晓峰(国防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这个重磅概念让聆听报告的代表们心头一振,眼前一亮。时代是表述特定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内涵的时代。对于国家而言,新时代表明我国战略任务的变化、发展坐标的前进、国际影响的增强。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意义的准确认识,基于对新的伟大实践的正确反映,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高度概括。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将大大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报告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辛鸣(中央党校教授):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我们已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方向。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既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在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个“伟大”]

报告原文: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陈须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四个“伟大”特别提振士气,鼓舞人心,并讲清了四个“伟大”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贯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敢于并且善于斗争是我党取得革命建设成功的重要法宝,现在我们面对充满各种矛盾的国内国际新形势,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夺取内政、外交和国防等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也需要通过伟大斗争来实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增强四个自信,沿着新的长征路不断前进。伟大事业越发展,伟大梦想就越能实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伟大工程,它对其他三个“伟大”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搞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报告原文: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储建国(武汉大学政治学教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明确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基本方略]

报告原文: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李洪峰(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

十四条基本方略,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统领性、全局性、普适性都很强。基本方略不单指哪个方面、哪个领域的工作,而是对各领域、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从理论溯源上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深度的综合、概括和升华。基本方略是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概括和总结。“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都是从十八大以来积累的新鲜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征程]

报告原文: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开启新征程,要在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方面下功夫。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按照开启新征程的要求,应更多采取着眼长远的基础性、根本性措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全面小康六个“更加”]

报告原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陈文华(湖北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二字,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全面小康,不仅要求让人民吃好穿好等物质层面的发展,还要求软实力的进步,要求我们逐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两个阶段]

报告原文: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王韶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这一战略安排,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经过第二个15年,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跃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大步迈开。这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伟大事业的逻辑延续,是我们党开创未来、拥抱世界的宏伟蓝图。“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承载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将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带动力,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现代化经济体系]

报告原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潘建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系统回答了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变过去长期追求数量规模的发展模式,把发展动力转换到依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方面应当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应当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乡村振兴战略]

报告原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好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的重视并进行了创新发展。

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就向社会各界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源要素配置要继续向“三农”倾斜,补短板,强弱项,“三农”事业大有可为。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对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民主政治七个“协商”]

报告原文: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裴泽庆(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

七个“协商”是对我们党协商民主经验的充分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未来,伴随着协商民主的广泛运用,特别是迈向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法治中国]

报告原文: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冯之东(甘肃省法学会理事):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立法、支持司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的任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就是为了统筹领导方方面面的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中华文化新辉煌]

报告原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王旭东(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伟大复兴的高度加以阐释。中华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必须致力于提高文物、文化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原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陈瑛(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反映和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4字不仅处处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科学智慧,而且包含着浓郁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还和每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社会治理“三感”]

报告原文: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李伟(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的提法以极大的同理心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对具体生活片段的感受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晴雨表”和“试金石”,反映了对社会治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健康中国]

报告原文: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张宏冰(北京协和医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健康,是国民的立身之本。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充分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就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王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代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有五个基本导向。

首先是时代导向,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目标导向,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三是问题导向,进入新时代,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四是治理导向,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依靠制度建设和多方共同参与,提高全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五是全球导向,不仅要建立美丽中国,还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实现“美丽”这一目标,不是短期的追求,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报告原文: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张军社(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首次提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四个现代化,对于我们扎实深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至关重要。实现这四个现代化,既是生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求,更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要求。现代化的军事理论是对国防和军事活动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国防和军事实践。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既包括科学的组织模式和制度安排,也包括科学的运作方式。军事人员现代化是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而武器装备现代化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六个“任何”]

报告原文: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纪欣(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观察》杂志社社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提出六个“任何”,宣示大陆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这是对“台独”最严正的警告,但同时又释放了极大善意,表示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不会存在障碍,也让台湾人民知道谁应该对当前两岸关系的低迷负责。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式,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原文: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陈须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在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也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它将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在一起,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的大智慧,是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造新辉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重要指针,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党的六大建设]

报告原文: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杨德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告提出的党的六大建设,从实践基础看,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又立足于解决党内目前还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现实性、针对性很强。政治建设、纪律建设是共产主义政党,尤其是我们党与其它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现在将这两个方面凸显出来,既是党建工作承继历史传统,又是“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反腐败压倒性胜利]

报告原文: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

薛庆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5年来,反腐败问题是群众非常关心的议题,也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腐败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如今中国正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越往后执纪越严,党内法规体系越完善,反腐败力度和高压态势不减,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和推进反腐败斗争,必能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监察体制改革全国推开]

报告原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庄德水(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仅是强化国家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特色在于法治反腐,要在试点实践基础上形成法律成果,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101909-12版,有删节)

 

  • CIC_31480192.jpg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摄影 饶爱民/新华社

  • 00-_1WQ6476-人民画报万全20171020.jpg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xx1710180028.jpg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71024155128.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上,代表举手表决。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xx1710241435.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710241381.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解放军代表在认真听会。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00-3600-_9WQ5374-人民画报万全20171024.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代表举手表决。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xx1710241602.jpg

    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大会批准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审查、批准十八届中 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并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选举产生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