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中医人才培养的师徒相承

2019-09-16      本刊记者 莫倩 徐讯 郭莎莎

  • a9f3b0625b4d8d8198098ddc5b6cc7b.jpg

    浙江省中医院中药房。中药房内,药材被分门别 类放进药柜。之后,中药师根据医生开出的门 诊处方进行配药。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76427a83bf5e25cd98b9b807bf76c2b.jpg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锡山,今年已91岁。他在少年时期就与中药结缘,喜欢收集和识别药材。15岁时,母亲将其送到叔叔开办的中药铺—泰来药栈学习,拜当时中药名师何长寿先生为师,学习中药加工炮制和调配。在师父的传帮带和严格管理下,徐锡山在技艺上日趋成熟,经验也更 加丰富。1997年,徐锡山招收了第一位徒弟,此后又陆续招收了三位。他常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勉励中药学的后来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eff75430da177f86f1c6181a3f89997.jpg

    徐锡山在浙江省中医院的中药房检查药品。已退休多年的徐锡山,会时不时地回到这个由他创办的中药房,检查药品质量,与年轻的药工交流心得。郑敏霞是徐锡山的四位徒弟之一,如今是中药房主任。她说,徐老先生对待中草药质量十分谨慎,如果他在新闻上看到了哪里的中草药出了事,就会回来提醒大家要严格要求,并帮助检查药物。“师父要求很严格,对我们影响也很大。”在其女徐一平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在中药房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家人们戏称“中药房是他的儿子。”据她回忆,父亲 年轻时,会自己蹬着三轮车把草药从仓库运到配方部。“他喜欢。这是他的事业。”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07178c2c33ece09c6ea92fe7833a008.jpg

    徐锡山与自己的四位徒弟交流中药知识。认真、严格,是徐锡山四位徒弟对其的最深印象。他要求学生在阅读经典、继承前贤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阅览当代著作文献,更新观念,汲取新知。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6e1935efa7a5d67806c620648b433f6.jpg

    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室,中医内科的教师朱飞叶(中)带学生进行透射电镜的实验观察。通过此透射电镜,学生们能够观察到细 胞、材料、纳米粒等的超微结构,通过它们内部的变化,判定药物是否引起了疾病细胞的变化,以及判定材料及纳米粒的品质。课堂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科研,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三大主要方面。朱飞叶说,课堂是基础,临床积累经验,科研实现验证及新突破。据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介绍,学校实施医教协同教学管理模式,努力培养兼具“医德、医理、医术”的“三医”人才。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e7f832a50527973a98b29a2b52fdcc2.jpg

    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室,朱飞叶(前中)指导学生进行扫描电镜的实验观察。与透射电镜不同,扫描电镜力图观察细胞、材料、纳米粒等表面的超微结构变化。37岁的朱飞叶,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近些年,国家推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也为青年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持。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SC02111.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马立新在给病人号脉。中医讲究系统论,讲究整体和联系。中医认为,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会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通过切脉,便可对病症有所了解。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DSC02219.jpg

  • DSC02222.jpg

  • GSS_9210.jpg

    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针灸,是以针刺、艾灸的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9293.jpg

    学生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行针。学生行针之时,马立新会在一旁观察和教授。“中医讲究师承,经验需要口口相传。学生不知道的,要耐心解释。”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8903.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段行武(右)为一位银屑病患者进行检查。他的学生在一旁观摩学习。段行武说,行医能力重要,医德同样重要。他也如此教导学生。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8873.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激光治疗室,医生为实习生王冲(右)讲解耳血压丸治疗中的穴位。王冲,20岁,7月份来此实习。实习中,他多了实践的机会,也学习了新的临床知识。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9019.jpg

    段行武(左一)带领学生查房,与患者沟通恢复情况,并回答患者的问题。与患者保持和谐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是段行武希望学生能够拥有的能力。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DSC02335.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主任王建军在回答患者的疑问。王建军说,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在中医这里尤为明显。中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更好地辨症治疗,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DSC02466.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实验室,实习生李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样本离心处理后分装。25 岁的李祥,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建军是他的导师。在学校的学习中,他不仅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等中医课程,也要学习《西医诊断》《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西医课程。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9514.jpg

    王建军(左)为进修医生彭政东讲解骨科问题在X 光片上的呈现。彭政东,30岁,来自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中医院,2018年11月前来进修,为期一年。在东直门医院,彭政东学到了更多的中医骨伤治疗方法,也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手术技术治疗手段。“有很多收获,希望带回去为更多患者解决问题。”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

  在中医领域,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拜师学艺,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都是在践行中医药学、临床的师徒相承。学校与医院,是培养年轻中医药人才的两大主要场所。

  本刊记者走进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药房、科研实验室及临床,探寻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和趋势。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医人才培养的师徒相承

2019-09-16      本刊记者 莫倩 徐讯 郭莎莎

  在中医领域,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拜师学艺,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都是在践行中医药学、临床的师徒相承。学校与医院,是培养年轻中医药人才的两大主要场所。

  本刊记者走进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药房、科研实验室及临床,探寻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点和趋势。

  • a9f3b0625b4d8d8198098ddc5b6cc7b.jpg

    浙江省中医院中药房。中药房内,药材被分门别 类放进药柜。之后,中药师根据医生开出的门 诊处方进行配药。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76427a83bf5e25cd98b9b807bf76c2b.jpg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锡山,今年已91岁。他在少年时期就与中药结缘,喜欢收集和识别药材。15岁时,母亲将其送到叔叔开办的中药铺—泰来药栈学习,拜当时中药名师何长寿先生为师,学习中药加工炮制和调配。在师父的传帮带和严格管理下,徐锡山在技艺上日趋成熟,经验也更 加丰富。1997年,徐锡山招收了第一位徒弟,此后又陆续招收了三位。他常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勉励中药学的后来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eff75430da177f86f1c6181a3f89997.jpg

    徐锡山在浙江省中医院的中药房检查药品。已退休多年的徐锡山,会时不时地回到这个由他创办的中药房,检查药品质量,与年轻的药工交流心得。郑敏霞是徐锡山的四位徒弟之一,如今是中药房主任。她说,徐老先生对待中草药质量十分谨慎,如果他在新闻上看到了哪里的中草药出了事,就会回来提醒大家要严格要求,并帮助检查药物。“师父要求很严格,对我们影响也很大。”在其女徐一平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在中药房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家人们戏称“中药房是他的儿子。”据她回忆,父亲 年轻时,会自己蹬着三轮车把草药从仓库运到配方部。“他喜欢。这是他的事业。”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07178c2c33ece09c6ea92fe7833a008.jpg

    徐锡山与自己的四位徒弟交流中药知识。认真、严格,是徐锡山四位徒弟对其的最深印象。他要求学生在阅读经典、继承前贤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阅览当代著作文献,更新观念,汲取新知。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6e1935efa7a5d67806c620648b433f6.jpg

    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室,中医内科的教师朱飞叶(中)带学生进行透射电镜的实验观察。通过此透射电镜,学生们能够观察到细 胞、材料、纳米粒等的超微结构,通过它们内部的变化,判定药物是否引起了疾病细胞的变化,以及判定材料及纳米粒的品质。课堂理论学习、临床实践、科研,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三大主要方面。朱飞叶说,课堂是基础,临床积累经验,科研实现验证及新突破。据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介绍,学校实施医教协同教学管理模式,努力培养兼具“医德、医理、医术”的“三医”人才。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e7f832a50527973a98b29a2b52fdcc2.jpg

    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室,朱飞叶(前中)指导学生进行扫描电镜的实验观察。与透射电镜不同,扫描电镜力图观察细胞、材料、纳米粒等表面的超微结构变化。37岁的朱飞叶,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近些年,国家推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也为青年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持。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SC02111.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马立新在给病人号脉。中医讲究系统论,讲究整体和联系。中医认为,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会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通过切脉,便可对病症有所了解。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DSC02219.jpg

  • DSC02222.jpg

  • GSS_9210.jpg

    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针灸,是以针刺、艾灸的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9293.jpg

    学生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行针。学生行针之时,马立新会在一旁观察和教授。“中医讲究师承,经验需要口口相传。学生不知道的,要耐心解释。”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8903.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段行武(右)为一位银屑病患者进行检查。他的学生在一旁观摩学习。段行武说,行医能力重要,医德同样重要。他也如此教导学生。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8873.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激光治疗室,医生为实习生王冲(右)讲解耳血压丸治疗中的穴位。王冲,20岁,7月份来此实习。实习中,他多了实践的机会,也学习了新的临床知识。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9019.jpg

    段行武(左一)带领学生查房,与患者沟通恢复情况,并回答患者的问题。与患者保持和谐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是段行武希望学生能够拥有的能力。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DSC02335.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主任王建军在回答患者的疑问。王建军说,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在中医这里尤为明显。中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更好地辨症治疗,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DSC02466.jpg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实验室,实习生李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样本离心处理后分装。25 岁的李祥,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建军是他的导师。在学校的学习中,他不仅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等中医课程,也要学习《西医诊断》《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西医课程。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GSS_9514.jpg

    王建军(左)为进修医生彭政东讲解骨科问题在X 光片上的呈现。彭政东,30岁,来自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中医院,2018年11月前来进修,为期一年。在东直门医院,彭政东学到了更多的中医骨伤治疗方法,也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手术技术治疗手段。“有很多收获,希望带回去为更多患者解决问题。”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