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北京中轴线连载之二】文化之脊上的诗情画意

2023-04-26      撰文 周家望

  • 题图.png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故宫西北面,作为我国 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拥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北海园林博采众长, 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 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 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 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素有人间 “仙山琼阁”之美誉。 摄影 潇江

  • 紫禁城角楼.png

    紫禁城角楼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 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欧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 坡的庞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 做九脊殿。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 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 檐,使上两层的5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由于角楼的 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成为紫禁城的 标志,使人惊奇,赞叹与敬仰。 视觉中国 供图

  • 御花园1.png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 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 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东西阔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 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 摄影 关欣

  • 御花园2.png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东西阔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视觉中国 供图

  • 御花园3.png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东西阔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摄影 关欣

  • 景山公园.png

    景山公园地处北京中轴线上,占地23公顷。南与紫禁城的神武门隔街相望,西邻北海公园。景山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站在山顶可俯视全城,金碧辉煌的古老紫禁城与现代化的北京城新貌尽收眼底。景山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观赏视角,让游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视觉中国 供图

  • 中山公园唐花坞.png

    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中山公园唐花坞始建于1915年,1936年就原址重建。“唐”本作煻,为用火烘焙之意。“坞”指水边建筑。唐花坞即为邻水的花卉温室。重建后的唐花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檐顶。平面为燕翅形,当中部分做成重檐八方亭形式。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唐花坞是公园一年四季陈列各种名贵花卉,举办专题花展的地方。 视觉中国 供图

  • 恭王府.png

    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是北京保存最为完好且唯一对外开放的王府,先后作为和珅、庆亲王永璘的宅邸,后被赐予恭亲王奕䜣,由此得名恭王府,并沿用至今。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当年,恭亲王调集百名能工巧匠融江南园林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添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使得整个后花园成了园林设计和建设的典范和样板,建筑艺术价值极高。 摄影 关欣

  • 什刹海.png

    什刹海一带一直是北京城内最重要的公共游赏地,逐渐形成了若干公共园林景区。民间曾将其中的“银锭观山”“西涯晚景”“谯楼夜鼓”“响闸烟云”“柳堤春晓”“湖心赏月”等风景列入不同版本的所谓“燕京小八景”。这些公共园林大多临近水面,沿湖岸展开,具有外向、开敞的空间特色。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天坛公园.png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是明清代坛庙园林的典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全园特征明显,中轴强烈,文化意味尤为深刻,综合了中国文化最深最全的内涵,成为中国礼仪建筑和园林的最高型制。 摄影 潇江

< >

  提到北京中轴线,总会让人想到肃穆庄严的格局、恢宏壮丽的建筑、积淀丰厚的遗迹……而我们无意间忽略的那些草、木、湖、石、亭、榭、廊、桥、舟、鱼、莲之属,恰恰是中轴线上最为灵动鲜活、最具生命张力的所在。这条旷世的文化之脊,因园林之美而“血脉”通畅,充满了无限生机。

  中轴线南端“苍璧礼天”的天坛,无疑是中轴线上最大的空间概念;而中轴线北端“晨钟暮鼓”的钟鼓二楼,则是中轴线上最大的时间概念。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瑰丽的人文轴线。在这样的时空架构中,山水园林是极为生动的组成部分,扮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正和合”的重要角色。

  其实,将皇家殿宇与山水园林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典建筑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从西周时期的灵台、灵囿、灵沼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西苑、圆明园、颐和园,3000多年来绵延不断,都是这一理念的美学实践。宫殿与园林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只不过有的是在宫殿建筑群中安排了独立的或分散的小园景,有的是在大型园苑之中修筑宫阙庙堂。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肇始辽金时期的琼华岛、太液池,还是明清时期的御花园、景山,无论是文人雅集的渌水亭、唐花坞,还是百姓寻趣的前门月亮湾、什刹海银锭桥,都是人们寄情山水、心向自然的物象写照。“山子张”“样式雷”乃至“金鱼徐”等家族数代的潜心营造,朱启钤、单士元、徐苹芳诸公的悉心呵护,都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审美的历史痕迹,使之成为活着的遗存。

  古典园林的空间之美,与那些“正襟危坐”的宫殿、坛庙相比,另有一番魅力。所谓“抱水衔山师造化,移天缩地到君怀”,把天下美景集纳于一处,是古代技师匠人们的惯常手法。从师法自然山水到模仿他处的人工景致,然后融汇于中轴线附近,增强其唯美隽永的一面,构成了北京皇家园林的独特呈现。无论中轴线上的永寿宫花园、御花园、琼华岛、濠濮间,还是中轴线之外的圆明园、颐和园,概莫能外。比如元代太液池中的三座岛屿—万岁山(北海白塔山)、圆坻(团城仪天殿)、犀山台,就是继承了中原文化中“海上三神山”的布局方法。万岁山即蓬莱,圆坻为瀛洲,犀山台为方丈,自北而南,浮于海上,烟波浩渺,如临仙界。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给人以意境,与中国深厚的文学、艺术基础有很大关系。诗情画意的潜在影响,滋润了园林艺术布局与构景的设计理念。许多描写山川形胜、自然美景的诗句,许多描绘江河溪谷、山石云泉的画幅,都是造园艺术家、造园工匠们绝好的借鉴。不少诗人画家也直接参与了园林的经营设计,他们以自然景色为主导,利用天然的山水泉石、闲花野草,不求金碧辉煌,不事精雕细刻,园内布置如诗如画,超然尘外。比如紫禁城外东北隅的“半亩园”和前门外的“芥子园”,都是清初文学家李渔的手笔。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尝言:“明清时期的造园艺术,不仅把殷周以前那种主要利用自然山水林木、湖池鸟兽的原始囿圃缩小了,就是秦汉时期那种动辄数百里的苑囿也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向着精深完美方向发展。园林中各个景点之间的关系,园里园外都要作为有机的联系加以布置,使园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信哉斯言!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园林,怎知北京中轴线上有如此偾张的生命活力?

(本报道得到北京出版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项目团队的大力支持)

 

 

  

   

上一页

下一页

【北京中轴线连载之二】文化之脊上的诗情画意

2023-04-26      撰文 周家望

  提到北京中轴线,总会让人想到肃穆庄严的格局、恢宏壮丽的建筑、积淀丰厚的遗迹……而我们无意间忽略的那些草、木、湖、石、亭、榭、廊、桥、舟、鱼、莲之属,恰恰是中轴线上最为灵动鲜活、最具生命张力的所在。这条旷世的文化之脊,因园林之美而“血脉”通畅,充满了无限生机。

  中轴线南端“苍璧礼天”的天坛,无疑是中轴线上最大的空间概念;而中轴线北端“晨钟暮鼓”的钟鼓二楼,则是中轴线上最大的时间概念。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瑰丽的人文轴线。在这样的时空架构中,山水园林是极为生动的组成部分,扮演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正和合”的重要角色。

  其实,将皇家殿宇与山水园林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典建筑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从西周时期的灵台、灵囿、灵沼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西苑、圆明园、颐和园,3000多年来绵延不断,都是这一理念的美学实践。宫殿与园林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只不过有的是在宫殿建筑群中安排了独立的或分散的小园景,有的是在大型园苑之中修筑宫阙庙堂。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肇始辽金时期的琼华岛、太液池,还是明清时期的御花园、景山,无论是文人雅集的渌水亭、唐花坞,还是百姓寻趣的前门月亮湾、什刹海银锭桥,都是人们寄情山水、心向自然的物象写照。“山子张”“样式雷”乃至“金鱼徐”等家族数代的潜心营造,朱启钤、单士元、徐苹芳诸公的悉心呵护,都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审美的历史痕迹,使之成为活着的遗存。

  古典园林的空间之美,与那些“正襟危坐”的宫殿、坛庙相比,另有一番魅力。所谓“抱水衔山师造化,移天缩地到君怀”,把天下美景集纳于一处,是古代技师匠人们的惯常手法。从师法自然山水到模仿他处的人工景致,然后融汇于中轴线附近,增强其唯美隽永的一面,构成了北京皇家园林的独特呈现。无论中轴线上的永寿宫花园、御花园、琼华岛、濠濮间,还是中轴线之外的圆明园、颐和园,概莫能外。比如元代太液池中的三座岛屿—万岁山(北海白塔山)、圆坻(团城仪天殿)、犀山台,就是继承了中原文化中“海上三神山”的布局方法。万岁山即蓬莱,圆坻为瀛洲,犀山台为方丈,自北而南,浮于海上,烟波浩渺,如临仙界。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给人以意境,与中国深厚的文学、艺术基础有很大关系。诗情画意的潜在影响,滋润了园林艺术布局与构景的设计理念。许多描写山川形胜、自然美景的诗句,许多描绘江河溪谷、山石云泉的画幅,都是造园艺术家、造园工匠们绝好的借鉴。不少诗人画家也直接参与了园林的经营设计,他们以自然景色为主导,利用天然的山水泉石、闲花野草,不求金碧辉煌,不事精雕细刻,园内布置如诗如画,超然尘外。比如紫禁城外东北隅的“半亩园”和前门外的“芥子园”,都是清初文学家李渔的手笔。

  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尝言:“明清时期的造园艺术,不仅把殷周以前那种主要利用自然山水林木、湖池鸟兽的原始囿圃缩小了,就是秦汉时期那种动辄数百里的苑囿也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向着精深完美方向发展。园林中各个景点之间的关系,园里园外都要作为有机的联系加以布置,使园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信哉斯言!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园林,怎知北京中轴线上有如此偾张的生命活力?

(本报道得到北京出版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项目团队的大力支持)

 

 

  

   

  • 题图.png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故宫西北面,作为我国 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拥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北海园林博采众长, 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 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 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 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素有人间 “仙山琼阁”之美誉。 摄影 潇江

  • 紫禁城角楼.png

    紫禁城角楼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 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欧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 坡的庞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 做九脊殿。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 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 檐,使上两层的5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由于角楼的 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成为紫禁城的 标志,使人惊奇,赞叹与敬仰。 视觉中国 供图

  • 御花园1.png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 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 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东西阔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 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 摄影 关欣

  • 御花园2.png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东西阔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视觉中国 供图

  • 御花园3.png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御花园是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御花园的面积并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东西阔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以及星罗棋布的亭台殿阁和纵横交错的花石子路,使得整个花园既古雅幽静,又不失宫廷大气。摄影 关欣

  • 景山公园.png

    景山公园地处北京中轴线上,占地23公顷。南与紫禁城的神武门隔街相望,西邻北海公园。景山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站在山顶可俯视全城,金碧辉煌的古老紫禁城与现代化的北京城新貌尽收眼底。景山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观赏视角,让游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视觉中国 供图

  • 中山公园唐花坞.png

    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面积22余公顷。中山公园唐花坞始建于1915年,1936年就原址重建。“唐”本作煻,为用火烘焙之意。“坞”指水边建筑。唐花坞即为邻水的花卉温室。重建后的唐花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檐顶。平面为燕翅形,当中部分做成重檐八方亭形式。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唐花坞是公园一年四季陈列各种名贵花卉,举办专题花展的地方。 视觉中国 供图

  • 恭王府.png

    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是北京保存最为完好且唯一对外开放的王府,先后作为和珅、庆亲王永璘的宅邸,后被赐予恭亲王奕䜣,由此得名恭王府,并沿用至今。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当年,恭亲王调集百名能工巧匠融江南园林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添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使得整个后花园成了园林设计和建设的典范和样板,建筑艺术价值极高。 摄影 关欣

  • 什刹海.png

    什刹海一带一直是北京城内最重要的公共游赏地,逐渐形成了若干公共园林景区。民间曾将其中的“银锭观山”“西涯晚景”“谯楼夜鼓”“响闸烟云”“柳堤春晓”“湖心赏月”等风景列入不同版本的所谓“燕京小八景”。这些公共园林大多临近水面,沿湖岸展开,具有外向、开敞的空间特色。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天坛公园.png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是明清代坛庙园林的典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全园特征明显,中轴强烈,文化意味尤为深刻,综合了中国文化最深最全的内涵,成为中国礼仪建筑和园林的最高型制。 摄影 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