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一条中轴线 一部文明史”连载之八】什刹海:城之源 河之端

2024-01-10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 p94-1.png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元旦小长假首日,什刹海冰场人头攒动,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乐享冰上乐趣。 摄影 郑亮

  • p94-2.png

    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天然冰场之一,什刹海冰场已成为北京市功能设施齐全、安全系数有保障、群众认可度高的室外天然冰场。摄影 胡拥军

  • p94-3.png

    悠扬的鸽哨是北京城市的声音,“楼鸽翔集”更是中轴线的历史记忆。什刹海周边不少养鸽户用上舒适、方便,与中轴线景观视廊和谐相融的新鸽笼。 摄影 胡拥军

  • p94-4.png

    近两年,划龙舟等水上运动进入什刹海,给这片水域增添了新的元素,与游泳的居民和谐共存。 摄影 胡拥军

  • p94-5.png

    为推广中国传统昆曲及古琴在大众中的普及,“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位于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是什刹海地区独特地域文化中王府历史文化的代表。在喜迎40周年华诞之际,恭博人始终致力于丰富周边居民文化生活,让优质文化服务于大众,着力建设“公众恭博”。 摄影 关欣

  • p94-6.png

    第二届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在恭王府博物馆举行。 摄影 关欣

  • p94-7.png

    什刹海是北京城西北隅的一颗绿色明珠。它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物古迹高度集中,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区,也是北京城的发祥地。 摄影 郑亮

< >

  在北京核心区,有这样一片水域,曾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这就是什刹海。什刹海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作为古代京杭大运河万帆云集的终点,什刹海承载着厚重的运河文化,是北京老城滨水文化的“金名片”。

  傍“海”建都城

  漫步在什刹海景区,抬头可见垂柳依依,低头可观鱼儿戏水。这片热土因水而兴,成书于明末时期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誉什刹海的神韵。

  什刹海起源于“三海大河”,即永定河改道后遗留下的古河道形成了一串湖泊。元朝占领金中都城后,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处重新营建城池,元大都城规划设计师刘秉忠以什刹海水面的最东端画了一条南北直线,作为元大都城的规划基准线。大都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奠定了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和内城的街巷格局,其规划布局一直影响到今天。元明清三朝都城的规划、建设、发展,什刹海都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钟鼓楼一带与积水潭北侧的斜街构成了大都城内最大的商业街区。

  京味十足的市井宝地

  明代漕运功能不复,什刹海成为“多古寺、多名园、多骚人遗迹”的“都下第一胜区”。什刹海承载着商业、游憩和居住等多元功能,是区别于中轴线皇城政治意义的拓展空间。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侯仁之称什刹海是“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宝地”,为“人民群众游憩胜地”。时至今日,什刹海仍是北京市民的游憩胜地,游客体验“京味文化”的首选地之一。

  位于什刹海前海西岸的荷花市场,如今是什刹海茶艺酒吧街。荷花市场形成于清朝末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市,因此时前海荷花开放,故俗称“荷花市场”,主要经营河鲜及风味小吃。作为季节性市场,它是人们的消夏之地。

  自荷花市场步行,沿河岸往北,来到后海。后海是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项目之一,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岸上的民居与居民,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铺陈着京味和历史的无穷韵味。几百年间,什刹海是王公贵族府邸集中区域,如醇亲王府、恭亲王府、庆王府等。20世纪初期,府宅院落逐渐变成名人宅院,如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张伯驹故居等,冯友兰、张岱年、杨沫、田间等也曾居住于此。

  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的烟袋斜街,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出西南口拐弯上了银锭桥就可看到著名的燕京八小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如果走累了,恰是晚饭的点儿,附近吃一顿“烤肉季”,便可体验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银锭桥观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绝”。

  还原老舍笔下的风景

  近年来,什刹海地区陆续对西海、后海、前海的环湖步道进行疏通,打通7处堵点,贯通6公里邻水步道,再现碧水绕古都的历史风貌。相比热闹繁华的前海、后海,西海一带商家少,景色更显雅致。这里光是荷花就有近30个品种,加上菖蒲、芦苇、花叶芦竹等,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种鸟类生境的营建,让这里成为北京核心区内唯一一处城市湿地。2018年10月,西海湿地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在湿地景观中,公园融入了运河文化、湿地文化,特别是恢复了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造了2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区,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营建了鸟类栖息的环境,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经过生态修复和整治,老舍笔下什刹海的如画风景回来了。“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自然环境优美了,什刹海的文化氛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21年12月,随着旧鼓楼大街整治提升项目基本完成,一条围绕什刹海的“文化探访路径”就此形成。以其终点鼓楼西大街为例,鼓楼西大街不仅有元代码头遗迹,还有两段名为“墉墙疏影”和“红墙映翠”的古迹高墙以及“谯楼更鼓”“榴花轻语”“竹韵暖阳”“绿冠悠然”四处新建的口袋公园,让游人在这片“静稳街区”内打卡鼓西、漫步斜街,感受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

  2023年,作为什刹海地区王府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恭王府博物馆联合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开创性地邀请周边社区观众,共同参与策划举办展览,向观众展现老朋友们眼中的“恭博40年”;同时,陆续举办的“恭王府与什刹海”系列讲座,让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者”们共同讲述恭王府与什刹海相生相伴的发展历程,持续推动以王府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守护好、开发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开启多领域跨界共融、共创的新格局。

  水总是柔情万种,善利万物而不争。如今的什刹海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既尊贵又平易,既熙攘又清幽。这片水以它无限的魅力,承载历史,拥抱未来。

   

上一页

下一页

【“一条中轴线 一部文明史”连载之八】什刹海:城之源 河之端

2024-01-10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在北京核心区,有这样一片水域,曾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这就是什刹海。什刹海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作为古代京杭大运河万帆云集的终点,什刹海承载着厚重的运河文化,是北京老城滨水文化的“金名片”。

  傍“海”建都城

  漫步在什刹海景区,抬头可见垂柳依依,低头可观鱼儿戏水。这片热土因水而兴,成书于明末时期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誉什刹海的神韵。

  什刹海起源于“三海大河”,即永定河改道后遗留下的古河道形成了一串湖泊。元朝占领金中都城后,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处重新营建城池,元大都城规划设计师刘秉忠以什刹海水面的最东端画了一条南北直线,作为元大都城的规划基准线。大都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奠定了明清北京城中轴线和内城的街巷格局,其规划布局一直影响到今天。元明清三朝都城的规划、建设、发展,什刹海都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终点,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钟鼓楼一带与积水潭北侧的斜街构成了大都城内最大的商业街区。

  京味十足的市井宝地

  明代漕运功能不复,什刹海成为“多古寺、多名园、多骚人遗迹”的“都下第一胜区”。什刹海承载着商业、游憩和居住等多元功能,是区别于中轴线皇城政治意义的拓展空间。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侯仁之称什刹海是“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宝地”,为“人民群众游憩胜地”。时至今日,什刹海仍是北京市民的游憩胜地,游客体验“京味文化”的首选地之一。

  位于什刹海前海西岸的荷花市场,如今是什刹海茶艺酒吧街。荷花市场形成于清朝末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市,因此时前海荷花开放,故俗称“荷花市场”,主要经营河鲜及风味小吃。作为季节性市场,它是人们的消夏之地。

  自荷花市场步行,沿河岸往北,来到后海。后海是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项目之一,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岸上的民居与居民,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铺陈着京味和历史的无穷韵味。几百年间,什刹海是王公贵族府邸集中区域,如醇亲王府、恭亲王府、庆王府等。20世纪初期,府宅院落逐渐变成名人宅院,如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张伯驹故居等,冯友兰、张岱年、杨沫、田间等也曾居住于此。

  位于什刹海前海东北的烟袋斜街,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出西南口拐弯上了银锭桥就可看到著名的燕京八小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如果走累了,恰是晚饭的点儿,附近吃一顿“烤肉季”,便可体验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银锭桥观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绝”。

  还原老舍笔下的风景

  近年来,什刹海地区陆续对西海、后海、前海的环湖步道进行疏通,打通7处堵点,贯通6公里邻水步道,再现碧水绕古都的历史风貌。相比热闹繁华的前海、后海,西海一带商家少,景色更显雅致。这里光是荷花就有近30个品种,加上菖蒲、芦苇、花叶芦竹等,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种鸟类生境的营建,让这里成为北京核心区内唯一一处城市湿地。2018年10月,西海湿地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在湿地景观中,公园融入了运河文化、湿地文化,特别是恢复了本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营造了2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区,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营建了鸟类栖息的环境,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经过生态修复和整治,老舍笔下什刹海的如画风景回来了。“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自然环境优美了,什刹海的文化氛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21年12月,随着旧鼓楼大街整治提升项目基本完成,一条围绕什刹海的“文化探访路径”就此形成。以其终点鼓楼西大街为例,鼓楼西大街不仅有元代码头遗迹,还有两段名为“墉墙疏影”和“红墙映翠”的古迹高墙以及“谯楼更鼓”“榴花轻语”“竹韵暖阳”“绿冠悠然”四处新建的口袋公园,让游人在这片“静稳街区”内打卡鼓西、漫步斜街,感受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

  2023年,作为什刹海地区王府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恭王府博物馆联合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开创性地邀请周边社区观众,共同参与策划举办展览,向观众展现老朋友们眼中的“恭博40年”;同时,陆续举办的“恭王府与什刹海”系列讲座,让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者”们共同讲述恭王府与什刹海相生相伴的发展历程,持续推动以王府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守护好、开发好、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开启多领域跨界共融、共创的新格局。

  水总是柔情万种,善利万物而不争。如今的什刹海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既尊贵又平易,既熙攘又清幽。这片水以它无限的魅力,承载历史,拥抱未来。

   

  • p94-1.png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元旦小长假首日,什刹海冰场人头攒动,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乐享冰上乐趣。 摄影 郑亮

  • p94-2.png

    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天然冰场之一,什刹海冰场已成为北京市功能设施齐全、安全系数有保障、群众认可度高的室外天然冰场。摄影 胡拥军

  • p94-3.png

    悠扬的鸽哨是北京城市的声音,“楼鸽翔集”更是中轴线的历史记忆。什刹海周边不少养鸽户用上舒适、方便,与中轴线景观视廊和谐相融的新鸽笼。 摄影 胡拥军

  • p94-4.png

    近两年,划龙舟等水上运动进入什刹海,给这片水域增添了新的元素,与游泳的居民和谐共存。 摄影 胡拥军

  • p94-5.png

    为推广中国传统昆曲及古琴在大众中的普及,“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在恭王府大戏楼上演。位于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是什刹海地区独特地域文化中王府历史文化的代表。在喜迎40周年华诞之际,恭博人始终致力于丰富周边居民文化生活,让优质文化服务于大众,着力建设“公众恭博”。 摄影 关欣

  • p94-6.png

    第二届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在恭王府博物馆举行。 摄影 关欣

  • p94-7.png

    什刹海是北京城西北隅的一颗绿色明珠。它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物古迹高度集中,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区,也是北京城的发祥地。 摄影 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