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让世界爱上菏泽牡丹

2025-05-19      撰文 本刊记者 田潇 摄影 本刊记者 郭莎莎

  • 微信图片_20250317175709.png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王桥村牡丹种植基地开展“云上插花”活动,以直播的形式推销牡丹鲜切花,给网友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展示了菏泽牡丹的独特魅力。 菏泽市委宣传部 供图

  • 牡丹王.png

    菏泽百花园内的一株百年牡丹。 摄影 桑秋华

  • p70.png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花农在芍药种植田里采摘芍药。 摄影 李保珠/菏泽日报

  • 383A3089.png

    油用牡丹和观赏牡丹的根茎

  • 383A3091.png

    丹皮

  • 383A3095.png

    牡丹籽

  • 383A3093.png

    牡丹果荚

  • GSS03455.png

    牡丹籽油

  • 微信图片_20241202101843.png

    2024年11月,为庆祝中国和保加利亚建交75周年,持续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来自菏泽的700株牡丹跨越万水千山,被移栽至保加利亚。在索非亚南方公园举办的“美美与共 文明互鉴”纪念中保建交75周年牡丹园揭牌仪式上,菏泽文创产品展、“牡丹遇上玫瑰”画作展、书画剪纸体验工坊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保加利亚市民的关注。 菏泽市委宣传部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50317175820.png

    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外国友人身着汉服徜徉牡丹花海之中。 菏泽市委宣传部 供图

  • p73.png

    2023年4月9日,昆明花拍中心菏泽分中心启动运营,菏泽一跃成为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区域鲜切花交易集散中心,菏泽及周边省、市的花卉都可以通过菏泽分中心进入全国市场。 菏泽市委宣传部 供图

  • GSS03426.png

    菏泽牡丹瓷 刘慧丽是菏泽市级非遗曹州白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陶瓷技艺熏陶。2003年,她在福建偶然见到牡丹瓷作品,深受启发:“菏泽是牡丹之都,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计、生产牡丹瓷呢?”2005年,她创办了菏泽首家牡丹瓷研制工作坊,2022年成立了菏泽国之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菏泽牡丹文化与陶瓷艺术相融合,所研发的牡丹瓷系列文创产品丰富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她希望将牡丹寓意的吉祥富贵带给千家万户,把中国的牡丹文化和陶瓷文化带到全世界。

  • 383A3048.png

    菏泽牡丹瓷 刘慧丽是菏泽市级非遗曹州白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陶瓷技艺熏陶。2003年,她在福建偶然见到牡丹瓷作品,深受启发:“菏泽是牡丹之都,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计、生产牡丹瓷呢?”2005年,她创办了菏泽首家牡丹瓷研制工作坊,2022年成立了菏泽国之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菏泽牡丹文化与陶瓷艺术相融合,所研发的牡丹瓷系列文创产品丰富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她希望将牡丹寓意的吉祥富贵带给千家万户,把中国的牡丹文化和陶瓷文化带到全世界。

  • GSS03345.png

    菏泽牡丹瓷 刘慧丽是菏泽市级非遗曹州白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陶瓷技艺熏陶。2003年,她在福建偶然见到牡丹瓷作品,深受启发:“菏泽是牡丹之都,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计、生产牡丹瓷呢?”2005年,她创办了菏泽首家牡丹瓷研制工作坊,2022年成立了菏泽国之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菏泽牡丹文化与陶瓷艺术相融合,所研发的牡丹瓷系列文创产品丰富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她希望将牡丹寓意的吉祥富贵带给千家万户,把中国的牡丹文化和陶瓷文化带到全世界。

  • GSS03247.png

    曹州刻瓷 马宪荣是山东省级非遗曹州刻瓷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于刻瓷世家,自幼跟随父亲马崇伦学习刻瓷技艺,被这门“叮叮当当”的艺术深深吸引了五十多年。传统曹州刻瓷以单线单色为主,而马宪荣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篆刻的刀法、西方绘画的明暗关系融入刻瓷,开创了彩色刻瓷技法,通过点刻、线刻、棉刻等不同手法,使瓷上牡丹花瓣层次分明,山水亭台立体生动。“因为喜欢而坚守,老一辈的东西不能丢,传承也要博采众长而不断创新。”马宪荣说。

  • GSS03249.png

    曹州刻瓷 马宪荣是山东省级非遗曹州刻瓷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于刻瓷世家,自幼跟随父亲马崇伦学习刻瓷技艺,被这门“叮叮当当”的艺术深深吸引了五十多年。传统曹州刻瓷以单线单色为主,而马宪荣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篆刻的刀法、西方绘画的明暗关系融入刻瓷,开创了彩色刻瓷技法,通过点刻、线刻、棉刻等不同手法,使瓷上牡丹花瓣层次分明,山水亭台立体生动。“因为喜欢而坚守,老一辈的东西不能丢,传承也要博采众长而不断创新。”马宪荣说。

  • GSS03196.png

    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起源于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素有“天下面塑出穆李”的美誉。陈素景是国家级非遗曹州面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山东李派面塑第五代传人。四十多年来,她坚持以面粉、色素为原料,借助批刀、塑刀、骨簪等工具,通过搓、拧、捏、挑等手法,赋予面团生命力,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她的儿子李斌是李派面塑第六代传人,陈素景和李斌在创作和参展之余,还将面塑带进了校园和文化馆,让更多人感受到面塑的魅力。

  • 383A3003.png

    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起源于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素有“天下面塑出穆李”的美誉。陈素景是国家级非遗曹州面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山东李派面塑第五代传人。四十多年来,她坚持以面粉、色素为原料,借助批刀、塑刀、骨簪等工具,通过搓、拧、捏、挑等手法,赋予面团生命力,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她的儿子李斌是李派面塑第六代传人,陈素景和李斌在创作和参展之余,还将面塑带进了校园和文化馆,让更多人感受到面塑的魅力。

  • 383A3026.png

    菏泽泥塑 在菏泽市产教融合大学科技园非遗传承馆艺术家工作室,菏泽市级非遗泥塑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赵东民正在制作泥塑作品。他介绍道,菏泽泥塑以黄河胶泥为原料,需要经历选土、晾晒、和泥、塑形、上色等十余道工序,作品兼具写实与神韵,尤以人物、动物造型见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菏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希望泥塑作品能够走进千家万户、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赵东民说。

  • 48fcbfb6-e53d-4889-8dc7-e2e97af37797.png

    曹县江米人 曹县江米人是以面粉、江米等原料创作人物、花鸟虫鱼等形象的面塑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彦中是曹县江米人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将雕塑技法融入创作,通过设立传习所、加工厂和参与校企合作,保护和发展曹县江米人技艺。2023年7月,他的四件作品亮相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向世界展示了曹县江米人之美,并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 GSS03980.png

    曹县江米人 曹县江米人是以面粉、江米等原料创作人物、花鸟虫鱼等形象的面塑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彦中是曹县江米人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将雕塑技法融入创作,通过设立传习所、加工厂和参与校企合作,保护和发展曹县江米人技艺。2023年7月,他的四件作品亮相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向世界展示了曹县江米人之美,并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 GSS03908.png

    牡丹鲜花饼 一朵牡丹花,承载着菏泽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国民情感;一块牡丹鲜花饼,则浓缩了苏州稻香村传承两个半世纪的创新密码。2014年,山东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落户菏泽后,深入挖掘牡丹产业价值,将菏泽牡丹与中式糕点融合,打造菏泽特色“城市伴手礼”。今年稻香村结合牡丹花的花蕾期、初绽期、盛放期三段花期,对牡丹鲜花饼造型进行了全新设计,将“中国牡丹之都”的文化精髓凝于方寸糕点。

  • GSS03841.png

    牡丹鲜花饼 一朵牡丹花,承载着菏泽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国民情感;一块牡丹鲜花饼,则浓缩了苏州稻香村传承两个半世纪的创新密码。2014年,山东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落户菏泽后,深入挖掘牡丹产业价值,将菏泽牡丹与中式糕点融合,打造菏泽特色“城市伴手礼”。今年稻香村结合牡丹花的花蕾期、初绽期、盛放期三段花期,对牡丹鲜花饼造型进行了全新设计,将“中国牡丹之都”的文化精髓凝于方寸糕点。

  • GSS04824.png

    曹县木雕 菏泽市曹县李庄村的李如启从小在木材堆里长大,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他高中毕业后成为家中的第三代木匠。1985年,他与继承家传木雕手艺的蔡秀芳结为夫妇。婚后夫妻俩一人做木工,一人做雕刻,开始以夫妻作坊的形式创业。蔡秀芳和她的木雕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订单越来越多。后来,蔡秀芳开始收徒,李庄村学习木雕技艺的队伍不断壮大。1995年,他们建起自己的工厂,2000年又成立了山东省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曹县木雕技艺,逐渐获得海内外更多青睐。近年来,精于在桐木上雕琢的曹县木雕闯入了将桐木视作珍贵家具木材品种的日本,曹县木雕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从家传手艺发展到李庄村的文化符号,如今,曹县木雕已成为菏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以及全县支柱产业之一。

< >

  牡丹是山东省菏泽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更是菏泽的一张亮丽名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非常关注牡丹产业发展,指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近年来,菏泽市坚持市场化、大众化、人文化、国际化、品牌化“五化并举”原则,紧紧围绕打造“特色支柱产业”目标,按照“依托牡丹、延伸牡丹、超越牡丹”发展思路,推动牡丹种植、牡丹加工、牡丹商贸、牡丹文旅深度融合,牡丹产业优势地位不断提升,成为驱动经济转型、传承文化基因、激活城市活力的引擎,“中国牡丹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牡丹如何与一座城共生?当“花中之王”戴上产业冠冕,千年芬芳如何历久弥新?菏泽的田间地头、大棚与车间、社区与公园藏着牡丹产业蓬勃发展的创新密码。

  曹州牡丹甲天下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为沿黄地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滋养了雍容华贵、端庄典雅的牡丹。

  据目前可追溯的文字记载,至明代,曹州牡丹栽培已盛。明万历年间,曹州培育出许多牡丹名品。明代园艺家薛凤翔著有《亳州牡丹史》,其中记载了一些曹州牡丹品种。如:“……状元红。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得自曹县,又名曹县状元红。”又如“金玉交辉”,“此曹州所出,为第一品。”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进士谢肇淛的《五杂俎》中写道:“在曹南一诸生家观牡丹,园可五十余亩,花遍其中,亭榭之外,几无尺寸隙地,一望云锦,五色夺目。……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四十亩者……多至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由此可见400多年前菏泽牡丹的栽培盛况。

  当时,菏泽城东北一带,牡丹连阡接陌、万紫千红,花园鳞次栉比。较为著名的牡丹园有赵氏花园、凝香园、国花园等。其中赵氏花园培育出的“赵粉”“赵红”“赵绿”等品种,一直流传栽培至今。

  到了清代,曹州牡丹更盛,有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说法。清康熙年间,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葛巾》篇讲述了洛阳书生常大用到曹州寻访名贵牡丹,得遇牡丹仙子葛巾的故事。牡丹品种“葛巾紫”的命名与善良、多情的葛巾娘子有关。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曹州儒学学正苏毓眉所著的《曹南牡丹谱》是曹州牡丹第一个牡丹谱。他在序中写道:“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

  菏泽牡丹也被称为百姓牡丹,因为它是与花农生计相关的一种经济作物。清朝末年,菏泽的花农就已南下广州卖春节花卉。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曾任菏泽县令的凌寿柏修纂《新修菏泽县志》,其中的《疆域志》记载:“牡丹、芍药多至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迆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故每岁辄一往。”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清代遭受过几次大的水灾,致使牡丹几乎被淹没殆尽。自1840年后的百年间,菏泽牡丹一直在走下坡路。

  新中国成立后,菏泽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新品种不断涌现,牡丹品种、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输出到国内各大城市,菏泽逐渐成为我国牡丹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栽培中心之一。

  菏泽盛产牡丹,跟当地的气候水土不无关系。牡丹喜欢疏松的沙质土,而菏泽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让牡丹找到了适宜的“家”。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在其《菏泽游记》中提到:“牡丹耐干旱,不能浇‘明水’,而菏泽的春天恰好少雨;牡丹喜碱性沙土,菏泽的土正是这种土;菏泽的水咸涩,绿茶泡了一会儿就成了铁观音那样的褐红色,这样的水却偏宜浇灌牡丹。”每年谷雨前后,“冠世墨玉”黑紫如缎,“昆山夜光”夜放如雪……菏泽牡丹的根,深扎在黄河故道的沙土中,更融入菏泽人代代相传的血脉里。

  牡丹的“花样革命”

  “‘绿幕隐玉’是电视剧《国色芳华》中‘琼台玉露’牡丹的原型。”曹州百花园的高级农技师孙文海说,“它是曹州百花园于20世纪80年代成功培育的牡丹品种,这种牡丹初开呈绿色,盛放后则转为白色,花香浓郁。”

  菏泽牡丹品类繁盛,历来以花大、型美、色艳著称。目前菏泽培育牡丹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观赏牡丹面积达5万亩。每年4月,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等10多个牡丹观赏园的牡丹次第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近年来,通过反季节催花技术,菏泽催花牡丹品牌也越来越响亮。2025年春节期间,菏泽约有60万盆催花牡丹销往全国各地,每盆牡丹售价从1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累计销售额过1亿元。这让人们在冬日里也能欣赏到牡丹的雍容多姿。

  “菏泽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牡丹年宵花占全国的50%。芍药鲜切花年销量1.2亿枝,占国内市场的70%。”菏泽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赵峥嵘介绍道。

  菏泽是牡丹产业的先行者,通过实施“牡丹+”工程,菏泽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挖掘牡丹价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牡丹的根皮为中药材‘丹皮’,是六味地黄丸等药品的重要成分之一。通过冷榨技术提取的牡丹籽油,富含α-亚麻酸和多种活性成分,被应用于食用油和化妆品中……”在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董事长李靖昊讲道。

  近年来,尧舜牡丹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先后开发出九大类160余款单品,拥有行业领先科技成果10项和专利技术40项,参与起草了牡丹籽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尧舜牡丹是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与市场的双重推动,菏泽将深加工的触角延伸至牡丹的每一寸肌理—花瓣被制成花露和花茶,花蕊被加工成茶饮,牡丹籽粕被制成饲料,根皮入药提炼丹皮酚,连枝条和叶子也变身为香熏原料。

  科技创新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据菏泽市牡丹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菏泽市牡丹区依托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引进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6个,已完成科研成果80余项。

  菏泽通过全面开发牡丹价值,实现了从一朵花到整个牡丹产业链的美丽蝶变。截至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50万人,2024年实现总产值130亿元。

  菏泽牡丹的深加工之路是对现代产业逻辑的深刻诠释,这朵曾经仅供观赏的富贵之花,正以科技为土壤,以创新为养分,转化为“产业之花”“富民之花”,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与文化魅力。

  牡丹的万种花路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曾提出菏泽牡丹有“三大特性”,分别是雍容气、英雄气、民间气,蕴含了菏泽牡丹刚强、奉献、正义、浪漫的文化性格。

  在菏泽市黄河非遗传承馆,牡丹主题的非遗作品琳琅满目,国家级、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入驻其间,9位非遗大师在此传技艺、带学生、做设计。走进其中一间工作室,山东省级非遗曹州刻瓷传承人马宪荣正在瓷盘上雕刻一朵牡丹。“这种技艺以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为‘纸’,以刻刀作‘笔’,雕刻牡丹花卉、山水亭台、仕女簪花等图案并上色,是一种结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门艺术的传统手工艺。”马宪荣说。

  近年来,菏泽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挖各类文化资源,牡丹是其中一项重要的IP。牡丹剪纸、牡丹刻瓷、牡丹丝绸、牡丹汉服等文创衍生品走俏市场,工笔牡丹画畅销国内外。牡丹文创丰富了菏泽牡丹产业内容,拉长了产业链条,让牡丹产品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

  以花为媒,菏泽也在通过“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丰富文旅业态。2024年,电视剧《国色芳华》拍摄期间,菏泽市为该剧拍摄免费提供了2570株牡丹和芍药。今年1月,随着《国色芳华》的热播,菏泽牡丹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网络热搜,牡丹文创、催花牡丹火爆出圈、供不应求,作为剧中“琼台玉露”牡丹原型,在菏泽培育的牡丹品种“绿幕隐玉”更是一花难求。“看国色芳华 游花样菏泽”点燃了“跟着影视去旅行”的菏泽体验,“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菏泽冠宇牡丹园、百花园等景区与电视剧《国色芳华》剧组达成了官方IP授权合作,复原了剧目中的“花满筑”等场景,在2025世界牡丹大会和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开放,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影视体验。

  如今,菏泽牡丹不再是单一的观赏符号,它成为农民增收的金叶子,是产业发展的绿引擎,还是城市营销的活名片,也频频亮相国际舞台,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菏泽牡丹便出口海外。近年来,菏泽发起“牡丹出海”计划,举办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先后在荷兰、日本、韩国设立牡丹节会海外分会场,在保加利亚等国建设海外牡丹园,在巴西、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等国成立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面向全球举办“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评选活动,用中国工笔画的形式共绘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花之美,打开了世界人民了解牡丹、了解中国的“牡丹之窗”。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汇聚曹州、共赏牡丹。

  九曲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润泽着美丽富饶的齐鲁大地,浇灌出灿若蒸霞的菏泽牡丹。从黄河之畔到世界舞台,从花开菏泽到香飘五洲,菏泽以一朵花撬动文化与经济的共振,不仅让国色天香成为世界语言,更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中,书写着新时代的“牡丹故事”。

上一页

下一页

让世界爱上菏泽牡丹

2025-05-19      撰文 本刊记者 田潇 摄影 本刊记者 郭莎莎

  牡丹是山东省菏泽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更是菏泽的一张亮丽名片。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非常关注牡丹产业发展,指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近年来,菏泽市坚持市场化、大众化、人文化、国际化、品牌化“五化并举”原则,紧紧围绕打造“特色支柱产业”目标,按照“依托牡丹、延伸牡丹、超越牡丹”发展思路,推动牡丹种植、牡丹加工、牡丹商贸、牡丹文旅深度融合,牡丹产业优势地位不断提升,成为驱动经济转型、传承文化基因、激活城市活力的引擎,“中国牡丹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牡丹如何与一座城共生?当“花中之王”戴上产业冠冕,千年芬芳如何历久弥新?菏泽的田间地头、大棚与车间、社区与公园藏着牡丹产业蓬勃发展的创新密码。

  曹州牡丹甲天下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为沿黄地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滋养了雍容华贵、端庄典雅的牡丹。

  据目前可追溯的文字记载,至明代,曹州牡丹栽培已盛。明万历年间,曹州培育出许多牡丹名品。明代园艺家薛凤翔著有《亳州牡丹史》,其中记载了一些曹州牡丹品种。如:“……状元红。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得自曹县,又名曹县状元红。”又如“金玉交辉”,“此曹州所出,为第一品。”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进士谢肇淛的《五杂俎》中写道:“在曹南一诸生家观牡丹,园可五十余亩,花遍其中,亭榭之外,几无尺寸隙地,一望云锦,五色夺目。……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四十亩者……多至一二千株,少者数百株。”由此可见400多年前菏泽牡丹的栽培盛况。

  当时,菏泽城东北一带,牡丹连阡接陌、万紫千红,花园鳞次栉比。较为著名的牡丹园有赵氏花园、凝香园、国花园等。其中赵氏花园培育出的“赵粉”“赵红”“赵绿”等品种,一直流传栽培至今。

  到了清代,曹州牡丹更盛,有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说法。清康熙年间,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葛巾》篇讲述了洛阳书生常大用到曹州寻访名贵牡丹,得遇牡丹仙子葛巾的故事。牡丹品种“葛巾紫”的命名与善良、多情的葛巾娘子有关。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曹州儒学学正苏毓眉所著的《曹南牡丹谱》是曹州牡丹第一个牡丹谱。他在序中写道:“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即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

  菏泽牡丹也被称为百姓牡丹,因为它是与花农生计相关的一种经济作物。清朝末年,菏泽的花农就已南下广州卖春节花卉。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曾任菏泽县令的凌寿柏修纂《新修菏泽县志》,其中的《疆域志》记载:“牡丹、芍药多至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迆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故每岁辄一往。”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清代遭受过几次大的水灾,致使牡丹几乎被淹没殆尽。自1840年后的百年间,菏泽牡丹一直在走下坡路。

  新中国成立后,菏泽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新品种不断涌现,牡丹品种、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输出到国内各大城市,菏泽逐渐成为我国牡丹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栽培中心之一。

  菏泽盛产牡丹,跟当地的气候水土不无关系。牡丹喜欢疏松的沙质土,而菏泽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让牡丹找到了适宜的“家”。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在其《菏泽游记》中提到:“牡丹耐干旱,不能浇‘明水’,而菏泽的春天恰好少雨;牡丹喜碱性沙土,菏泽的土正是这种土;菏泽的水咸涩,绿茶泡了一会儿就成了铁观音那样的褐红色,这样的水却偏宜浇灌牡丹。”每年谷雨前后,“冠世墨玉”黑紫如缎,“昆山夜光”夜放如雪……菏泽牡丹的根,深扎在黄河故道的沙土中,更融入菏泽人代代相传的血脉里。

  牡丹的“花样革命”

  “‘绿幕隐玉’是电视剧《国色芳华》中‘琼台玉露’牡丹的原型。”曹州百花园的高级农技师孙文海说,“它是曹州百花园于20世纪80年代成功培育的牡丹品种,这种牡丹初开呈绿色,盛放后则转为白色,花香浓郁。”

  菏泽牡丹品类繁盛,历来以花大、型美、色艳著称。目前菏泽培育牡丹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观赏牡丹面积达5万亩。每年4月,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等10多个牡丹观赏园的牡丹次第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

  近年来,通过反季节催花技术,菏泽催花牡丹品牌也越来越响亮。2025年春节期间,菏泽约有60万盆催花牡丹销往全国各地,每盆牡丹售价从1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累计销售额过1亿元。这让人们在冬日里也能欣赏到牡丹的雍容多姿。

  “菏泽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牡丹年宵花占全国的50%。芍药鲜切花年销量1.2亿枝,占国内市场的70%。”菏泽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赵峥嵘介绍道。

  菏泽是牡丹产业的先行者,通过实施“牡丹+”工程,菏泽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挖掘牡丹价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牡丹的根皮为中药材‘丹皮’,是六味地黄丸等药品的重要成分之一。通过冷榨技术提取的牡丹籽油,富含α-亚麻酸和多种活性成分,被应用于食用油和化妆品中……”在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董事长李靖昊讲道。

  近年来,尧舜牡丹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先后开发出九大类160余款单品,拥有行业领先科技成果10项和专利技术40项,参与起草了牡丹籽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尧舜牡丹是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与市场的双重推动,菏泽将深加工的触角延伸至牡丹的每一寸肌理—花瓣被制成花露和花茶,花蕊被加工成茶饮,牡丹籽粕被制成饲料,根皮入药提炼丹皮酚,连枝条和叶子也变身为香熏原料。

  科技创新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据菏泽市牡丹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菏泽市牡丹区依托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引进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6个,已完成科研成果80余项。

  菏泽通过全面开发牡丹价值,实现了从一朵花到整个牡丹产业链的美丽蝶变。截至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达到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就业50万人,2024年实现总产值130亿元。

  菏泽牡丹的深加工之路是对现代产业逻辑的深刻诠释,这朵曾经仅供观赏的富贵之花,正以科技为土壤,以创新为养分,转化为“产业之花”“富民之花”,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与文化魅力。

  牡丹的万种花路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曾提出菏泽牡丹有“三大特性”,分别是雍容气、英雄气、民间气,蕴含了菏泽牡丹刚强、奉献、正义、浪漫的文化性格。

  在菏泽市黄河非遗传承馆,牡丹主题的非遗作品琳琅满目,国家级、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入驻其间,9位非遗大师在此传技艺、带学生、做设计。走进其中一间工作室,山东省级非遗曹州刻瓷传承人马宪荣正在瓷盘上雕刻一朵牡丹。“这种技艺以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为‘纸’,以刻刀作‘笔’,雕刻牡丹花卉、山水亭台、仕女簪花等图案并上色,是一种结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门艺术的传统手工艺。”马宪荣说。

  近年来,菏泽实施文化品牌塑成工程,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挖各类文化资源,牡丹是其中一项重要的IP。牡丹剪纸、牡丹刻瓷、牡丹丝绸、牡丹汉服等文创衍生品走俏市场,工笔牡丹画畅销国内外。牡丹文创丰富了菏泽牡丹产业内容,拉长了产业链条,让牡丹产品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

  以花为媒,菏泽也在通过“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丰富文旅业态。2024年,电视剧《国色芳华》拍摄期间,菏泽市为该剧拍摄免费提供了2570株牡丹和芍药。今年1月,随着《国色芳华》的热播,菏泽牡丹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网络热搜,牡丹文创、催花牡丹火爆出圈、供不应求,作为剧中“琼台玉露”牡丹原型,在菏泽培育的牡丹品种“绿幕隐玉”更是一花难求。“看国色芳华 游花样菏泽”点燃了“跟着影视去旅行”的菏泽体验,“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菏泽冠宇牡丹园、百花园等景区与电视剧《国色芳华》剧组达成了官方IP授权合作,复原了剧目中的“花满筑”等场景,在2025世界牡丹大会和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开放,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影视体验。

  如今,菏泽牡丹不再是单一的观赏符号,它成为农民增收的金叶子,是产业发展的绿引擎,还是城市营销的活名片,也频频亮相国际舞台,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菏泽牡丹便出口海外。近年来,菏泽发起“牡丹出海”计划,举办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先后在荷兰、日本、韩国设立牡丹节会海外分会场,在保加利亚等国建设海外牡丹园,在巴西、马来西亚、罗马尼亚等国成立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面向全球举办“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评选活动,用中国工笔画的形式共绘5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花之美,打开了世界人民了解牡丹、了解中国的“牡丹之窗”。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汇聚曹州、共赏牡丹。

  九曲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润泽着美丽富饶的齐鲁大地,浇灌出灿若蒸霞的菏泽牡丹。从黄河之畔到世界舞台,从花开菏泽到香飘五洲,菏泽以一朵花撬动文化与经济的共振,不仅让国色天香成为世界语言,更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中,书写着新时代的“牡丹故事”。

  • 微信图片_20250317175709.png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皇镇街道王桥村牡丹种植基地开展“云上插花”活动,以直播的形式推销牡丹鲜切花,给网友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展示了菏泽牡丹的独特魅力。 菏泽市委宣传部 供图

  • 牡丹王.png

    菏泽百花园内的一株百年牡丹。 摄影 桑秋华

  • p70.png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花农在芍药种植田里采摘芍药。 摄影 李保珠/菏泽日报

  • 383A3089.png

    油用牡丹和观赏牡丹的根茎

  • 383A3091.png

    丹皮

  • 383A3095.png

    牡丹籽

  • 383A3093.png

    牡丹果荚

  • GSS03455.png

    牡丹籽油

  • 微信图片_20241202101843.png

    2024年11月,为庆祝中国和保加利亚建交75周年,持续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来自菏泽的700株牡丹跨越万水千山,被移栽至保加利亚。在索非亚南方公园举办的“美美与共 文明互鉴”纪念中保建交75周年牡丹园揭牌仪式上,菏泽文创产品展、“牡丹遇上玫瑰”画作展、书画剪纸体验工坊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保加利亚市民的关注。 菏泽市委宣传部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50317175820.png

    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外国友人身着汉服徜徉牡丹花海之中。 菏泽市委宣传部 供图

  • p73.png

    2023年4月9日,昆明花拍中心菏泽分中心启动运营,菏泽一跃成为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区域鲜切花交易集散中心,菏泽及周边省、市的花卉都可以通过菏泽分中心进入全国市场。 菏泽市委宣传部 供图

  • GSS03426.png

    菏泽牡丹瓷 刘慧丽是菏泽市级非遗曹州白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陶瓷技艺熏陶。2003年,她在福建偶然见到牡丹瓷作品,深受启发:“菏泽是牡丹之都,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计、生产牡丹瓷呢?”2005年,她创办了菏泽首家牡丹瓷研制工作坊,2022年成立了菏泽国之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菏泽牡丹文化与陶瓷艺术相融合,所研发的牡丹瓷系列文创产品丰富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她希望将牡丹寓意的吉祥富贵带给千家万户,把中国的牡丹文化和陶瓷文化带到全世界。

  • 383A3048.png

    菏泽牡丹瓷 刘慧丽是菏泽市级非遗曹州白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陶瓷技艺熏陶。2003年,她在福建偶然见到牡丹瓷作品,深受启发:“菏泽是牡丹之都,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计、生产牡丹瓷呢?”2005年,她创办了菏泽首家牡丹瓷研制工作坊,2022年成立了菏泽国之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菏泽牡丹文化与陶瓷艺术相融合,所研发的牡丹瓷系列文创产品丰富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她希望将牡丹寓意的吉祥富贵带给千家万户,把中国的牡丹文化和陶瓷文化带到全世界。

  • GSS03345.png

    菏泽牡丹瓷 刘慧丽是菏泽市级非遗曹州白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家庭陶瓷技艺熏陶。2003年,她在福建偶然见到牡丹瓷作品,深受启发:“菏泽是牡丹之都,我们为什么不能设计、生产牡丹瓷呢?”2005年,她创办了菏泽首家牡丹瓷研制工作坊,2022年成立了菏泽国之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菏泽牡丹文化与陶瓷艺术相融合,所研发的牡丹瓷系列文创产品丰富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带动了当地妇女就业。她希望将牡丹寓意的吉祥富贵带给千家万户,把中国的牡丹文化和陶瓷文化带到全世界。

  • GSS03247.png

    曹州刻瓷 马宪荣是山东省级非遗曹州刻瓷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于刻瓷世家,自幼跟随父亲马崇伦学习刻瓷技艺,被这门“叮叮当当”的艺术深深吸引了五十多年。传统曹州刻瓷以单线单色为主,而马宪荣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篆刻的刀法、西方绘画的明暗关系融入刻瓷,开创了彩色刻瓷技法,通过点刻、线刻、棉刻等不同手法,使瓷上牡丹花瓣层次分明,山水亭台立体生动。“因为喜欢而坚守,老一辈的东西不能丢,传承也要博采众长而不断创新。”马宪荣说。

  • GSS03249.png

    曹州刻瓷 马宪荣是山东省级非遗曹州刻瓷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于刻瓷世家,自幼跟随父亲马崇伦学习刻瓷技艺,被这门“叮叮当当”的艺术深深吸引了五十多年。传统曹州刻瓷以单线单色为主,而马宪荣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篆刻的刀法、西方绘画的明暗关系融入刻瓷,开创了彩色刻瓷技法,通过点刻、线刻、棉刻等不同手法,使瓷上牡丹花瓣层次分明,山水亭台立体生动。“因为喜欢而坚守,老一辈的东西不能丢,传承也要博采众长而不断创新。”马宪荣说。

  • GSS03196.png

    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起源于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素有“天下面塑出穆李”的美誉。陈素景是国家级非遗曹州面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山东李派面塑第五代传人。四十多年来,她坚持以面粉、色素为原料,借助批刀、塑刀、骨簪等工具,通过搓、拧、捏、挑等手法,赋予面团生命力,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她的儿子李斌是李派面塑第六代传人,陈素景和李斌在创作和参展之余,还将面塑带进了校园和文化馆,让更多人感受到面塑的魅力。

  • 383A3003.png

    曹州面人 曹州面人起源于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穆李村,素有“天下面塑出穆李”的美誉。陈素景是国家级非遗曹州面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山东李派面塑第五代传人。四十多年来,她坚持以面粉、色素为原料,借助批刀、塑刀、骨簪等工具,通过搓、拧、捏、挑等手法,赋予面团生命力,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她的儿子李斌是李派面塑第六代传人,陈素景和李斌在创作和参展之余,还将面塑带进了校园和文化馆,让更多人感受到面塑的魅力。

  • 383A3026.png

    菏泽泥塑 在菏泽市产教融合大学科技园非遗传承馆艺术家工作室,菏泽市级非遗泥塑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赵东民正在制作泥塑作品。他介绍道,菏泽泥塑以黄河胶泥为原料,需要经历选土、晾晒、和泥、塑形、上色等十余道工序,作品兼具写实与神韵,尤以人物、动物造型见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菏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希望泥塑作品能够走进千家万户、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赵东民说。

  • 48fcbfb6-e53d-4889-8dc7-e2e97af37797.png

    曹县江米人 曹县江米人是以面粉、江米等原料创作人物、花鸟虫鱼等形象的面塑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彦中是曹县江米人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将雕塑技法融入创作,通过设立传习所、加工厂和参与校企合作,保护和发展曹县江米人技艺。2023年7月,他的四件作品亮相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向世界展示了曹县江米人之美,并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 GSS03980.png

    曹县江米人 曹县江米人是以面粉、江米等原料创作人物、花鸟虫鱼等形象的面塑技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彦中是曹县江米人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将雕塑技法融入创作,通过设立传习所、加工厂和参与校企合作,保护和发展曹县江米人技艺。2023年7月,他的四件作品亮相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展厅,向世界展示了曹县江米人之美,并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 GSS03908.png

    牡丹鲜花饼 一朵牡丹花,承载着菏泽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国民情感;一块牡丹鲜花饼,则浓缩了苏州稻香村传承两个半世纪的创新密码。2014年,山东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落户菏泽后,深入挖掘牡丹产业价值,将菏泽牡丹与中式糕点融合,打造菏泽特色“城市伴手礼”。今年稻香村结合牡丹花的花蕾期、初绽期、盛放期三段花期,对牡丹鲜花饼造型进行了全新设计,将“中国牡丹之都”的文化精髓凝于方寸糕点。

  • GSS03841.png

    牡丹鲜花饼 一朵牡丹花,承载着菏泽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国民情感;一块牡丹鲜花饼,则浓缩了苏州稻香村传承两个半世纪的创新密码。2014年,山东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落户菏泽后,深入挖掘牡丹产业价值,将菏泽牡丹与中式糕点融合,打造菏泽特色“城市伴手礼”。今年稻香村结合牡丹花的花蕾期、初绽期、盛放期三段花期,对牡丹鲜花饼造型进行了全新设计,将“中国牡丹之都”的文化精髓凝于方寸糕点。

  • GSS04824.png

    曹县木雕 菏泽市曹县李庄村的李如启从小在木材堆里长大,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他高中毕业后成为家中的第三代木匠。1985年,他与继承家传木雕手艺的蔡秀芳结为夫妇。婚后夫妻俩一人做木工,一人做雕刻,开始以夫妻作坊的形式创业。蔡秀芳和她的木雕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订单越来越多。后来,蔡秀芳开始收徒,李庄村学习木雕技艺的队伍不断壮大。1995年,他们建起自己的工厂,2000年又成立了山东省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曹县木雕技艺,逐渐获得海内外更多青睐。近年来,精于在桐木上雕琢的曹县木雕闯入了将桐木视作珍贵家具木材品种的日本,曹县木雕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从家传手艺发展到李庄村的文化符号,如今,曹县木雕已成为菏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以及全县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