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2025-05-20
在巨野县嘉园社区的嘉宾书画院,38岁的补文慧正伏案勾勒一幅工笔牡丹。画中牡丹枝繁叶茂、色彩饱满、栩栩如生。
补文慧回忆,2023年5月,她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时,了解到巨野县书画院开设了工笔牡丹画公益培训班。报名后,她在培训班上了一期初级课程和一期提升课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便可以独自作画了。
“最初我连毛笔都不会握,后来经过老师手把手教勾线、分染等技巧,三个月后我卖出了第一幅画,赚了300元。”补文慧说。现在,孩子放学后,她作画,孩子便在一旁读书或学习。“影响确实是潜移默化的。看着我画画,两个孩子也很少玩手机。我也为家里多挣了一份收入。我们社区里就有画院,也方便照顾家中老人。”如今,嘉园社区内像她这样的职业画师已有158人,人均年收入约2.8万元。
近年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照顾家庭,部分村民收入得不到保障。巨野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依托,开设“陪伴花开”主题工笔牡丹画专项培训班,免费为农村妇女等群体提供书画技能培训,给他们提供了从事工笔绘画的机会。经过系列培训,许多农民向专业画师转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提到,如今,在巨野县,上到古稀老人,下到垂髫孩童,都能拿起画笔画牡丹。据了解,巨野县书画院每年培训职业画师3000余人次,他们的作品价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如今,巨野县已形成规模庞大的书画产业集群,拥有8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65家基层画院,从事创作、销售、装裱等书画产业的人员多达2万余人,年创作绘画作品150多万幅,在国内外设有1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各大画廊、画店销售的纯手绘工笔牡丹画,80%以上出自巨野。2024年,巨野书画产业综合产值高达45亿元。
2018年,巨野县书画院创作的巨幅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亮相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锦绣春光》《盛世中华》《国宝献瑞》《盛世长虹》等巨野工笔牡丹画作品也先后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国礼展厅、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等处,多幅作品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永久收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忙时务农、闲时作画”“既能带娃、还能增收”……从一个人、一支笔到一个产业、一种文化范式,巨野工笔牡丹画,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新时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生动例证,还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文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前景广阔。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5-20
在巨野县嘉园社区的嘉宾书画院,38岁的补文慧正伏案勾勒一幅工笔牡丹。画中牡丹枝繁叶茂、色彩饱满、栩栩如生。
补文慧回忆,2023年5月,她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时,了解到巨野县书画院开设了工笔牡丹画公益培训班。报名后,她在培训班上了一期初级课程和一期提升课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便可以独自作画了。
“最初我连毛笔都不会握,后来经过老师手把手教勾线、分染等技巧,三个月后我卖出了第一幅画,赚了300元。”补文慧说。现在,孩子放学后,她作画,孩子便在一旁读书或学习。“影响确实是潜移默化的。看着我画画,两个孩子也很少玩手机。我也为家里多挣了一份收入。我们社区里就有画院,也方便照顾家中老人。”如今,嘉园社区内像她这样的职业画师已有158人,人均年收入约2.8万元。
近年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照顾家庭,部分村民收入得不到保障。巨野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依托,开设“陪伴花开”主题工笔牡丹画专项培训班,免费为农村妇女等群体提供书画技能培训,给他们提供了从事工笔绘画的机会。经过系列培训,许多农民向专业画师转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提到,如今,在巨野县,上到古稀老人,下到垂髫孩童,都能拿起画笔画牡丹。据了解,巨野县书画院每年培训职业画师3000余人次,他们的作品价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如今,巨野县已形成规模庞大的书画产业集群,拥有8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65家基层画院,从事创作、销售、装裱等书画产业的人员多达2万余人,年创作绘画作品150多万幅,在国内外设有1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各大画廊、画店销售的纯手绘工笔牡丹画,80%以上出自巨野。2024年,巨野书画产业综合产值高达45亿元。
2018年,巨野县书画院创作的巨幅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亮相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锦绣春光》《盛世中华》《国宝献瑞》《盛世长虹》等巨野工笔牡丹画作品也先后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国礼展厅、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等处,多幅作品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永久收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忙时务农、闲时作画”“既能带娃、还能增收”……从一个人、一支笔到一个产业、一种文化范式,巨野工笔牡丹画,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新时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生动例证,还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文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