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2025-10-23 本刊综合报道
孝靖皇后凤冠立体冰箱贴、宫猫流沙灯罩、十二花神随身镜、状元笔书签、和玺珍宝香膏……走进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御花园东南部的绛雪轩文创商店,样式各异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店内选购文创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
绛雪轩,原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如今已成为故宫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专卖店之一。近年来,故宫文创在持续的创新与升级中接连“出圈”,从昔日单调的“纪念品”,蜕变为点亮人们生活的“时尚单品”。如今的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将沉睡的文物激活,用文化与创意创造着新时代的生活美学。
打造全新的文化现象
2025年5月18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正式发行“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别事件版张邮票,这也是联合国邮政首次为单个博物馆发行邮票。从多年前掀起国民抢购热潮的故宫口红,到如今闪耀联合国舞台的特别事件版张邮票,文创产品已成为连接故宫博物院与大众的新纽带。
“有好几款文创供不应求,经常处于脱销状态。”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副研究馆员铁铮表示,近年来,故宫文创持续热卖,目前文创产品已达3000多种,包括文房用品、化妆品、食品等28个大类。然而,故宫文创的早期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08年12月,故宫淘宝就已上线,但由于商品价格高昂、缺少实用性,起初并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种创意纸胶带在网络爆红,这也使故宫博物院认识到了文创产品的庞大市场。故宫博物院开始探索如何让文物藏品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其文化价值。
2013年8月,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收集来自全社会的无穷创意,比赛中众多耳目一新的设计也为故宫的文创设计提供了许多灵感。
2014年8月,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该文一改帝王正襟危坐的形象,以动态图的形式辅以生动的故事文案,讲述清朝皇帝雍正的日常。短短一周内,文章的阅读量就超过80万。同年,故宫接连推出了“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一系列产品。其中,“朝珠耳机”获得“2014年中国最具人气的十大文创产品”第一名。
从严肃到“卖萌”,故宫逐渐找到了自己的IP打造之道。此后,故宫又推出许多社会大众乐于享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带动了故宫淘宝粉丝的激增。截至2025年9月20日,故宫淘宝粉丝量达1042万。
除了实体的文创产品,故宫还大胆跨界,文化创意产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近年来,故宫先后推出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故宫新事》《故宫贺岁》以及真人秀《上新了·故宫》等节目,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近公众的生活,打造着全新的文化现象。够专业的内容、接地气的策划、高水准的制作,成为故宫产品的一贯风格,故宫也因此获得“故宫出品,必属精品”的观众评价。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故宫博物院来修文物。
今天,人们说起故宫时,在历史的庄严和文化的神圣之外,也多了一份日常的亲切。
现代设计让文创融入生活
在很多人眼中,买一本文创日历,是迎接新年的重要仪式,也是馈赠亲友的礼物选项之一。
《故宫日历》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故宫出版社的代表出版物之一。截至2025年9月15日,《故宫日历》已连续出版17年,累计发行850余万册。近年来,在文创日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之下,《故宫日历》通过不断创新表达形式,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日历市场需要一些新的刺激,我觉得《故宫日历》的盖章就是在日历之外寻求突破。”位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处文创店内,来自上海的文创爱好者刘横坦言,印章的“加持”,使得《故宫日历》除了具有日历的属性外,还具有着游戏般的互动感。
火爆的不仅是《故宫日历》,为了更好塑造品牌形象,故宫博物院在确保每件文化产品都拥有故宫创意元素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对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各个环节的把控,以确保每件产品的品质。
凭借着惊艳的外观、细腻的膏体和别致的中国风色号“圈粉”无数的六款故宫口红,2018年12月上线当天就售出几万支,甚至一度热销断货。这六款故宫口红,每款都与一件故宫院藏文物同色,甚至每款的外观灵感都源自一件宫妃衣裳或装饰。
据相关人员介绍,故宫文创产品样品打样常规在4次至5次,以精准把握细节、调整产品工艺、完善制造工序。从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到包装盒、包装袋都需要有统一的呈现,延续整体风格。故宫口红在研发过程中,仅口红外观设计稿就修改了1240次。
近年来,凭借着精心的设计和对质量的把控,故宫博物院不断推出文创产品新“爆款”,覆盖日历、彩妆、首饰、帽子、衣服、钥匙扣、折扇、手机壳、徽章、贴纸等品类,一大批颇受年轻人喜爱的故宫文创产品应运而生。从“故宫萌物”系列文创产品,到人见人爱的“故宫猫保安”,再到令人忍俊不禁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紧扣年轻人的笑点、泪点、兴趣点,一点点走近年轻人。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承载着吉祥的寓意,契合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以现代设计让文物“活”了起来,使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与此同时,众多年轻设计师的加入,也在不断壮大着故宫文创团队。故宫博物院厚重的文化和精美的文物与年轻人的思想碰撞到一起,产生了无数创意满满的文创产品,也使得故宫文创“上新”的呼声愈来愈高。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当经济面上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更大地释放,精神文化需求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认同的需求。博物馆文创的‘出圈’,其实反映了一个大的现象和趋势,就是国潮,国潮核心是中国文化之潮,我们中国自己生产的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大家越来越认可,这表明的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创造新时代的生活美学
“快看,这丝巾居然是用塑料瓶做的,我要拍下来给家里人看看!”在故宫博物院的绛雪轩文创商店里,几名中学生正拿着一条中国风丝巾讨论。细细研究包装说明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条丝巾的“前世”竟是回收塑料瓶。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结合绿色低碳、环保再生和循环经济的先锋设计理念,以可回收物为主要原料,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环保文创产品。无论是用废弃树叶和枯枝发酵制作的“松福”手环、32个苹果残渣制作的龙纹手机包,还是9个回收塑料瓶制成的托特包等环保文创,这些手工艺品的设计灵感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的院藏文物。如“松福”手环上的松枝图案取自院藏《恽寿平花卉册》,龙纹图案来自清代康熙年间的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而托特包的“西溪”主题则源于清代绘画《西溪渔隐图》。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故宫文物相结合,化身为一件件既环保又时尚的单品。
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表示,这些产品既保留了故宫院藏文物的艺术精髓,又通过前沿环保技术赋予实用功能,形成了“文化+环保”IP双向赋能的独特价值。
除了一系列“变废为宝”的环保文创产品,人们还惊喜地发现,这几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深深影响着故宫博物院的许多角落:餐厅里随处可见“光盘行动”的海报和标语;色调雅致的分类垃圾桶遍布院内;箭亭广场的“故宫零废弃”生态堆肥花坛收集着故宫中的落叶与枯枝等园林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通过堆肥发酵生成有机肥料,又回归故宫土壤。
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悠久历史、丰富藏品,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文化资源,并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创意决定着文创产品的生命力,创新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朱敏认为,文创产业应深挖文化内涵和特色,重视创意独特性与功能实用性。
让人们通过故宫文化创意直接触摸到文化,是故宫发展文化创意事业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文化创意一定要跟我们今天的生活结合,而不是故宫里文物的拷贝复制。我们要从文物中去挖掘古人的创造力、审美力,挖掘它的人文精神,来创造我们今天的生活美学。”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10-23 本刊综合报道
孝靖皇后凤冠立体冰箱贴、宫猫流沙灯罩、十二花神随身镜、状元笔书签、和玺珍宝香膏……走进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御花园东南部的绛雪轩文创商店,样式各异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店内选购文创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
绛雪轩,原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如今已成为故宫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专卖店之一。近年来,故宫文创在持续的创新与升级中接连“出圈”,从昔日单调的“纪念品”,蜕变为点亮人们生活的“时尚单品”。如今的故宫博物院,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将沉睡的文物激活,用文化与创意创造着新时代的生活美学。
打造全新的文化现象
2025年5月18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正式发行“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别事件版张邮票,这也是联合国邮政首次为单个博物馆发行邮票。从多年前掀起国民抢购热潮的故宫口红,到如今闪耀联合国舞台的特别事件版张邮票,文创产品已成为连接故宫博物院与大众的新纽带。
“有好几款文创供不应求,经常处于脱销状态。”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副研究馆员铁铮表示,近年来,故宫文创持续热卖,目前文创产品已达3000多种,包括文房用品、化妆品、食品等28个大类。然而,故宫文创的早期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08年12月,故宫淘宝就已上线,但由于商品价格高昂、缺少实用性,起初并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种创意纸胶带在网络爆红,这也使故宫博物院认识到了文创产品的庞大市场。故宫博物院开始探索如何让文物藏品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其文化价值。
2013年8月,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收集来自全社会的无穷创意,比赛中众多耳目一新的设计也为故宫的文创设计提供了许多灵感。
2014年8月,故宫淘宝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该文一改帝王正襟危坐的形象,以动态图的形式辅以生动的故事文案,讲述清朝皇帝雍正的日常。短短一周内,文章的阅读量就超过80万。同年,故宫接连推出了“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一系列产品。其中,“朝珠耳机”获得“2014年中国最具人气的十大文创产品”第一名。
从严肃到“卖萌”,故宫逐渐找到了自己的IP打造之道。此后,故宫又推出许多社会大众乐于享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带动了故宫淘宝粉丝的激增。截至2025年9月20日,故宫淘宝粉丝量达1042万。
除了实体的文创产品,故宫还大胆跨界,文化创意产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近年来,故宫先后推出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故宫新事》《故宫贺岁》以及真人秀《上新了·故宫》等节目,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近公众的生活,打造着全新的文化现象。够专业的内容、接地气的策划、高水准的制作,成为故宫产品的一贯风格,故宫也因此获得“故宫出品,必属精品”的观众评价。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故宫博物院来修文物。
今天,人们说起故宫时,在历史的庄严和文化的神圣之外,也多了一份日常的亲切。
现代设计让文创融入生活
在很多人眼中,买一本文创日历,是迎接新年的重要仪式,也是馈赠亲友的礼物选项之一。
《故宫日历》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故宫出版社的代表出版物之一。截至2025年9月15日,《故宫日历》已连续出版17年,累计发行850余万册。近年来,在文创日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之下,《故宫日历》通过不断创新表达形式,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日历市场需要一些新的刺激,我觉得《故宫日历》的盖章就是在日历之外寻求突破。”位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处文创店内,来自上海的文创爱好者刘横坦言,印章的“加持”,使得《故宫日历》除了具有日历的属性外,还具有着游戏般的互动感。
火爆的不仅是《故宫日历》,为了更好塑造品牌形象,故宫博物院在确保每件文化产品都拥有故宫创意元素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对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各个环节的把控,以确保每件产品的品质。
凭借着惊艳的外观、细腻的膏体和别致的中国风色号“圈粉”无数的六款故宫口红,2018年12月上线当天就售出几万支,甚至一度热销断货。这六款故宫口红,每款都与一件故宫院藏文物同色,甚至每款的外观灵感都源自一件宫妃衣裳或装饰。
据相关人员介绍,故宫文创产品样品打样常规在4次至5次,以精准把握细节、调整产品工艺、完善制造工序。从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到包装盒、包装袋都需要有统一的呈现,延续整体风格。故宫口红在研发过程中,仅口红外观设计稿就修改了1240次。
近年来,凭借着精心的设计和对质量的把控,故宫博物院不断推出文创产品新“爆款”,覆盖日历、彩妆、首饰、帽子、衣服、钥匙扣、折扇、手机壳、徽章、贴纸等品类,一大批颇受年轻人喜爱的故宫文创产品应运而生。从“故宫萌物”系列文创产品,到人见人爱的“故宫猫保安”,再到令人忍俊不禁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紧扣年轻人的笑点、泪点、兴趣点,一点点走近年轻人。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承载着吉祥的寓意,契合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以现代设计让文物“活”了起来,使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与此同时,众多年轻设计师的加入,也在不断壮大着故宫文创团队。故宫博物院厚重的文化和精美的文物与年轻人的思想碰撞到一起,产生了无数创意满满的文创产品,也使得故宫文创“上新”的呼声愈来愈高。
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当经济面上发展起来以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更大地释放,精神文化需求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认同的需求。博物馆文创的‘出圈’,其实反映了一个大的现象和趋势,就是国潮,国潮核心是中国文化之潮,我们中国自己生产的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大家越来越认可,这表明的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创造新时代的生活美学
“快看,这丝巾居然是用塑料瓶做的,我要拍下来给家里人看看!”在故宫博物院的绛雪轩文创商店里,几名中学生正拿着一条中国风丝巾讨论。细细研究包装说明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条丝巾的“前世”竟是回收塑料瓶。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结合绿色低碳、环保再生和循环经济的先锋设计理念,以可回收物为主要原料,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环保文创产品。无论是用废弃树叶和枯枝发酵制作的“松福”手环、32个苹果残渣制作的龙纹手机包,还是9个回收塑料瓶制成的托特包等环保文创,这些手工艺品的设计灵感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的院藏文物。如“松福”手环上的松枝图案取自院藏《恽寿平花卉册》,龙纹图案来自清代康熙年间的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而托特包的“西溪”主题则源于清代绘画《西溪渔隐图》。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故宫文物相结合,化身为一件件既环保又时尚的单品。
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表示,这些产品既保留了故宫院藏文物的艺术精髓,又通过前沿环保技术赋予实用功能,形成了“文化+环保”IP双向赋能的独特价值。
除了一系列“变废为宝”的环保文创产品,人们还惊喜地发现,这几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深深影响着故宫博物院的许多角落:餐厅里随处可见“光盘行动”的海报和标语;色调雅致的分类垃圾桶遍布院内;箭亭广场的“故宫零废弃”生态堆肥花坛收集着故宫中的落叶与枯枝等园林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通过堆肥发酵生成有机肥料,又回归故宫土壤。
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悠久历史、丰富藏品,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文化资源,并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创意决定着文创产品的生命力,创新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朱敏认为,文创产业应深挖文化内涵和特色,重视创意独特性与功能实用性。
让人们通过故宫文化创意直接触摸到文化,是故宫发展文化创意事业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文化创意一定要跟我们今天的生活结合,而不是故宫里文物的拷贝复制。我们要从文物中去挖掘古人的创造力、审美力,挖掘它的人文精神,来创造我们今天的生活美学。”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