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_zhiding.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传承中华文脉 打造“第二课堂”

2025-10-23      本刊综合报道

  • VCG111251850713.png

    2019年5月18日,故宫博物院面向公众举行大型版画制作活动。青少年们不仅领略了各国精品版画的风采,还体验了版画制作的乐趣。 视觉中国 供图

  • 116A7366.png

    2025年9月19日,青年学生在故宫博物院门前拍照留念。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VCG111183390873.png

    2018年12月27日,“故宫大讲堂第65讲—太和殿上的小精灵”活动走进河北省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469049991.png

    故宫博物院端门广场上,故宫博物院志愿者手持“为文化遗产点赞 为美丽中国添彩”的宣传卡片。 视觉中国 供图

< >

  蝉鸣渐歇,暑气渐消。北京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的教室里,一群身着青绿中式小坎肩的青少年围坐一桌,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本学习探究手册,好奇与渴求写满他们的脸庞。这是2025暑假“故宫知识课堂”中的一幕。

  当下,博物馆、科技馆正在成为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拓展学习的热门场所。近年来,为不断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丰富性、生动性,故宫博物院正在持续发挥着“光”和“热”。

  深度推进社会教育

  在故宫博物院,可以时常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和研学团队。孩子们在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看展,时而认真聆听解说,时而驻足观察文物,时而细声讨论,时而做着笔记。他们在红墙黄瓦间聆听着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着传统建筑的美学精髓。

  在故宫博物院展览现场博览古今,既是新时代孩子们美好生活的缩影,也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深度推进社会教育的体现。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创新,在传统参观讲解和研学等活动基础上,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社会教育形式,形成了多种公益新品牌和新IP。

  自2006年起,每年的寒暑假,故宫博物院都会面向广大中小学生推出“故宫知识课堂”,这也是其进一步探索博物馆教育的创新模式。清代入宫的神圣海螺、浑天仪里的古代天文学、清宫鸽谱里的物种奥秘、欹器里的“戒”与“持”、清宫香事中的沉香、蛱蝶图卷里的博物学、《山海经》中飞出的戴胜鸟以及清代冠服上的孔雀……通过这些有趣有料的课程内容和多元丰富的活动形式,故宫博物院将博物馆作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加深了青少年对历史知识和故宫文化的理解。

  如今,“故宫知识课堂”已经陪伴孩子们走过十余年时光。不断更新升级的“故宫知识课堂”,以“紫禁城的屋与物”和“紫禁城里的‘运动会’”两个系列主题,上新了一大批有趣有料的活动,让博物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屋檐下的缤纷彩画”课程让小朋友们能够亲手制作热缩片钥匙链,将建筑上的美丽色彩浓缩于方寸之间;“朝珠DIY”课程则聚焦清代宫廷礼仪与服饰,让孩子们可以动手参与,亲手串制独一无二的朝珠饰品;“紫禁城里的‘运动会’”系列课程从古代文献、绘画中汲取素材,以“课程讲授+户外体验”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游戏竞技中感受传统体育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到故宫,加入“故宫知识课堂”的学习中。

  同时,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我要去故宫”微课堂等线上课程,让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户,获取历史文化的滋养。线上微课堂与线下课程相呼应,在趣味性、表达方式上亦不断创新,时长和内容贴近当前媒体传播节奏。

  来自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的初二学生李洪,今年9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故宫,两天时间里,他们参与了实地游览、主题活动、互动实践,收获满满。“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故宫。我和同学们在这里品尝了北京烤鸭、炸酱面等特色美食,还了解了古人严冬防墨汁冻结的暖砚设计原理,回去要把故宫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同学们听。”李洪说。

  让文化传播有了温度

  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学习平台,博物馆将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学科融为一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2004年12月5日,故宫博物院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第一批志愿者。截至2025年4月,故宫志愿者在册人数稳定在200人左右,他们当中,既有在职人员,也有高校学生。

  历经20年发展,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已成为故宫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2021年3月,为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拓展志愿讲解的触达范围,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带领志愿者团队策划推出了《志愿讲国宝》项目。2023年至2024年,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与北京朝阳区文化宣传中心合作,面向社会公众开展16场主题文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涉及古建筑、陶瓷、钟表、武备、宫廷历史等多个方面。

  作为故宫博物院紧跟“互联网+”时代趋势的创新尝试,《志愿讲国宝》将传统展厅讲解与互联网传播结合,让文物故事突破时空限制。每期节目围绕一件或一类故宫精品文物展开,志愿者不仅要介绍文物的历史典故、艺术内涵,还要在讲解中融入展览信息,用亲切生动的方式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为了让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更有温度,让节目更贴合平台特点,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们还解锁了新技能:如讲解家具馆书格时,用尺子动画直观呈现尺寸比例;介绍文物时以明快的节奏切换丰富的画面内容,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此外,由于志愿者们拥有着不同的身份和专业背景,他们擅长从各个角度深度挖掘文物信息,并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对陶瓷领域深有研究的志愿者张甡,曾在《国家宝藏》首季节目中带领故宫博物院志愿者讲述国宝故事,经过他细致地剖析和讲述,观众能在各种釉彩大瓶上了解到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和精髓;对古代建筑感兴趣的志愿者董洪生,会亲手制作许多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斗栱模型,在讲解时,他还会特意带来两个较小的斗栱模型为观众做实物展示,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志愿者张燕参与录制《志愿讲国宝之夏药飘香》线上宣讲视频后,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度开发,并完成《夏至时节话端午》主题宣讲课程,在多地为观众进行宣讲……

  “人总要做一些事情,与金钱无关。”志愿者张甡说。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故宫志愿者团队已累计为社会公众提供现场服务近18万小时,服务现场观众超过100万人次。这些身着黄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在将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声音和镜头传播至各地。

  

上一页

下一页

传承中华文脉 打造“第二课堂”

2025-10-23      本刊综合报道

  蝉鸣渐歇,暑气渐消。北京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的教室里,一群身着青绿中式小坎肩的青少年围坐一桌,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本学习探究手册,好奇与渴求写满他们的脸庞。这是2025暑假“故宫知识课堂”中的一幕。

  当下,博物馆、科技馆正在成为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拓展学习的热门场所。近年来,为不断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丰富性、生动性,故宫博物院正在持续发挥着“光”和“热”。

  深度推进社会教育

  在故宫博物院,可以时常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和研学团队。孩子们在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看展,时而认真聆听解说,时而驻足观察文物,时而细声讨论,时而做着笔记。他们在红墙黄瓦间聆听着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着传统建筑的美学精髓。

  在故宫博物院展览现场博览古今,既是新时代孩子们美好生活的缩影,也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深度推进社会教育的体现。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创新,在传统参观讲解和研学等活动基础上,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社会教育形式,形成了多种公益新品牌和新IP。

  自2006年起,每年的寒暑假,故宫博物院都会面向广大中小学生推出“故宫知识课堂”,这也是其进一步探索博物馆教育的创新模式。清代入宫的神圣海螺、浑天仪里的古代天文学、清宫鸽谱里的物种奥秘、欹器里的“戒”与“持”、清宫香事中的沉香、蛱蝶图卷里的博物学、《山海经》中飞出的戴胜鸟以及清代冠服上的孔雀……通过这些有趣有料的课程内容和多元丰富的活动形式,故宫博物院将博物馆作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加深了青少年对历史知识和故宫文化的理解。

  如今,“故宫知识课堂”已经陪伴孩子们走过十余年时光。不断更新升级的“故宫知识课堂”,以“紫禁城的屋与物”和“紫禁城里的‘运动会’”两个系列主题,上新了一大批有趣有料的活动,让博物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屋檐下的缤纷彩画”课程让小朋友们能够亲手制作热缩片钥匙链,将建筑上的美丽色彩浓缩于方寸之间;“朝珠DIY”课程则聚焦清代宫廷礼仪与服饰,让孩子们可以动手参与,亲手串制独一无二的朝珠饰品;“紫禁城里的‘运动会’”系列课程从古代文献、绘画中汲取素材,以“课程讲授+户外体验”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游戏竞技中感受传统体育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到故宫,加入“故宫知识课堂”的学习中。

  同时,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我要去故宫”微课堂等线上课程,让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户,获取历史文化的滋养。线上微课堂与线下课程相呼应,在趣味性、表达方式上亦不断创新,时长和内容贴近当前媒体传播节奏。

  来自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的初二学生李洪,今年9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故宫,两天时间里,他们参与了实地游览、主题活动、互动实践,收获满满。“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故宫。我和同学们在这里品尝了北京烤鸭、炸酱面等特色美食,还了解了古人严冬防墨汁冻结的暖砚设计原理,回去要把故宫的故事讲给更多的同学们听。”李洪说。

  让文化传播有了温度

  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学习平台,博物馆将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学科融为一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2004年12月5日,故宫博物院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第一批志愿者。截至2025年4月,故宫志愿者在册人数稳定在200人左右,他们当中,既有在职人员,也有高校学生。

  历经20年发展,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已成为故宫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2021年3月,为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拓展志愿讲解的触达范围,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带领志愿者团队策划推出了《志愿讲国宝》项目。2023年至2024年,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与北京朝阳区文化宣传中心合作,面向社会公众开展16场主题文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涉及古建筑、陶瓷、钟表、武备、宫廷历史等多个方面。

  作为故宫博物院紧跟“互联网+”时代趋势的创新尝试,《志愿讲国宝》将传统展厅讲解与互联网传播结合,让文物故事突破时空限制。每期节目围绕一件或一类故宫精品文物展开,志愿者不仅要介绍文物的历史典故、艺术内涵,还要在讲解中融入展览信息,用亲切生动的方式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为了让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更有温度,让节目更贴合平台特点,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们还解锁了新技能:如讲解家具馆书格时,用尺子动画直观呈现尺寸比例;介绍文物时以明快的节奏切换丰富的画面内容,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此外,由于志愿者们拥有着不同的身份和专业背景,他们擅长从各个角度深度挖掘文物信息,并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对陶瓷领域深有研究的志愿者张甡,曾在《国家宝藏》首季节目中带领故宫博物院志愿者讲述国宝故事,经过他细致地剖析和讲述,观众能在各种釉彩大瓶上了解到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和精髓;对古代建筑感兴趣的志愿者董洪生,会亲手制作许多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斗栱模型,在讲解时,他还会特意带来两个较小的斗栱模型为观众做实物展示,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志愿者张燕参与录制《志愿讲国宝之夏药飘香》线上宣讲视频后,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度开发,并完成《夏至时节话端午》主题宣讲课程,在多地为观众进行宣讲……

  “人总要做一些事情,与金钱无关。”志愿者张甡说。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故宫志愿者团队已累计为社会公众提供现场服务近18万小时,服务现场观众超过100万人次。这些身着黄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在将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声音和镜头传播至各地。

  

  • VCG111251850713.png

    2019年5月18日,故宫博物院面向公众举行大型版画制作活动。青少年们不仅领略了各国精品版画的风采,还体验了版画制作的乐趣。 视觉中国 供图

  • 116A7366.png

    2025年9月19日,青年学生在故宫博物院门前拍照留念。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VCG111183390873.png

    2018年12月27日,“故宫大讲堂第65讲—太和殿上的小精灵”活动走进河北省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469049991.png

    故宫博物院端门广场上,故宫博物院志愿者手持“为文化遗产点赞 为美丽中国添彩”的宣传卡片。 视觉中国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