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_zhiding.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宫城共生 市井交响

2025-10-23      本刊综合报道

  • 36.png

    俯瞰故宫博物院。空间布局上,故宫博物院以中轴线为脊梁,使北京的城市肌理呈现对称性与层次感。 摄影 马文晓

  • 1021698143365_.pic_hd.png

    故宫博物院角楼附近,多对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2020.9.11神武门西北筒子河旁,北京市民清晨悠闲的生活。a_R2A7702.png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附近,北京居民在此休闲。 摄影 张洁

  • 5a634bddc8079211085485a3089a3ad(1).png

    北京地安门外万宁桥边,外籍友人身着汉服合影留念。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afe5aba6173fcbf1e53dd4023f72f30.png

    北京什刹海,人们在荷花市场观赏龙灯“蛟龙出海”。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5SS06890.png

    故宫博物院角楼附近,体验沉浸式装扮的游客。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VCG111504977468.png

    2024年6月30日,北京东城,“故宫以东 ‘艺’种生活”文旅促消费活动在隆福文化中心启动。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49609343.png

    2025年2月19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展。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67187424.png

    2025年5月1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视觉中国 供图

< >
  

  立于北京景山万春亭远眺,故宫层叠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北京中轴线如一道清晰的脊梁向南延展……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故宫视角”所呈现的,正是古都北京最动人的城市风景。以此视角俯瞰,以故宫为核心,自然山水、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编织一体。古老的宫殿群似乎处于城市的注视之下:它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日常风景中跃动的文化灵魂。

  正因如此,故宫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宫墙之内的物理存在—它持续参与并深刻影响着北京的城市建构,已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和永恒的审美源泉。

  中轴脊梁 定鼎格局

  故宫与北京城的共生关系始于城市规划之初。早在明代初期,紫禁城的营建就与北京的城市规划同步考量: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紫禁城是北京的灵魂和心脏。除北京外,没有一个城市与宫殿同步、同期设计建造。这样的“宫城同构”在中国都城史上堪称孤例。

  故宫的建造参考《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轴严整、左右对称、院落递进。这种空间语言不仅塑造了故宫建筑,也深深写入了北京城的肌理。

  故宫为北京注入了严整的秩序感与宏大的空间美学。在空间布局上,故宫以南北中轴线为脊梁,统领全城,使北京的城市肌理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对称性与层次感。行走在北京城中,这一由故宫所奠定的方正、开阔、中心突出的格局依然清晰可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审美。

  故宫的院落文化,是北京城市肌理的微观缩影。古时,北京是一座由院落构成的城市,从宏大的皇宫到传统的胡同四合院,无不以“院”为单位。而故宫的宫殿院落群,则是这种院落空间组合的杰出代表。

  正是基于这样的空间建构,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故宫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中轴线可视作故宫空间的延伸,它拉长了紫禁城的文化场域,让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宫墙之内,而是看见更丰富、更和谐的文化秩序。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条线上的每一处遗产点都与故宫遥相呼应,共同构筑了北京老城的独特气质。这种空间的延展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让故宫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宫苑新声 融入尘烟

  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故宫一贯的创新实践方向。位于故宫博物院隆宗门外路西的冰窖餐厅,前身是清代宫廷用于藏冰的库房,9年前,经改造成为餐厅对外开放。每年冬季,餐厅的厨师们还会前往太和门广场的内金水河上采冰。他们将凿取的冰块运回冰窖储存,待至盛夏,用于冰镇饮品与食材。于是,每当寒风凛冽,行人走过太和门广场,可以听见冰镐之声在宏大宫阙间回荡。这也使人们能清晰感知到:故宫仍以一种秘而不宣的方式参与并滋养着今日的生活。

  2019年春节,故宫推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大型展览,创下了建院以来提用文物最多、展场面积最大的展览纪录。观众们可以在此欣赏皇帝书写的福字、金瓯永固杯原件、《冰嬉图》、珍贵清宫戏曲服饰等文物,感受清朝皇宫的年节氛围。同年的元宵节,故宫还推出“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首次开放夜场,邀请3000名观众一起在宫里闹元宵。这些富有新意的活动形式,让古老的宫殿焕发出新的生机。

  故宫与周边的胡同社区共同构成了一片富有温度的文化生态区。在景山前街、北池子、南池子等历史街区中,许多人世代居于此,晨起可闻鸦鸣掠过金色殿宇,傍晚可见落日斜照红墙黄瓦。故宫于他们而言,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生活中沉默而恢宏的背景。他们中的许多人,受益于故宫延伸出的文旅产业,也支持着为故宫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社区街面环境整治,他们还成为故宫文化传播的使者和参与者,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故宫与社区生活的点滴美好,让故宫文化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

  文化赋能 价值外溢

  前不久,西班牙旅行商胡里奥·基哈诺在“故宫以东”品牌的吸引下,参观了钟鼓楼、天坛公园等点位,了解了“故宫以东”十二时辰推广项目、非遗焕新成果等特色旅游资源。“‘故宫以东’一听就知道在北京。对于欧洲游客而言,‘故宫以东’品牌既有辨识度,又有心理上的亲近感。”胡里奥·基哈诺道出了很多游客的心声。

  2018年,依托故宫的文化号召力和北京市东城区深厚的古都文化资源,“故宫以东”品牌应运而生,成为融合书店、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咖啡馆等文商旅融合产品体系之上的文化新地标。“故宫以东”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联,不仅为游客打造了多元的文化消费场景,也为东城区文旅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还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改造中实现了多元生态的构建。

  与此同时,在距离故宫30公里的北京西北郊,另一项文化工程正在稳步推进。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以下简称“故宫北院区”)的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精心“复刻”着太和殿的重檐、中和殿的宝顶、保和殿的屋脊曲线。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故宫北院区被赋予多重使命:既是文物的“展示窗口”,也是“修复医院”,更是文化传播的“活态课堂”。建成后,12间文物展厅,3.3万平方米的总展览面积,意味着每年能有2万至3万件文物“走出库房”,是故宫本院年展陈量的2-3倍。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说:“北院区就像一个文化纽带,把紫禁城的宫殿建筑和三山五园的园林意境串了起来。”未来,观众参观完紫禁城的古建筑,还可到北院区赏析文物的精美。这种联动能为海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应有作用,还将为北京市的文化中心建设乃至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从“故宫以东”到故宫北院区,故宫的文化价值正以多种方式溢出宫墙,延伸至更广阔的城市空间,辐射范围已远超北京。香港维多利亚港畔,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传承着故宫文化;福建厦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示着跨文化交流的成果……与此同时,通过与博物馆联展、与老字号合作、与商业品牌联名、与高校共建等多种形式,故宫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当代生活。

  正如吕舟所说:“故宫文化在努力地‘走出去’,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既方便对文物的展示,又能起到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这让故宫成长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文化生态系统,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现代文化生产,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生动典范。

上一页

下一页

宫城共生 市井交响

2025-10-23      本刊综合报道

  

  立于北京景山万春亭远眺,故宫层叠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北京中轴线如一道清晰的脊梁向南延展……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故宫视角”所呈现的,正是古都北京最动人的城市风景。以此视角俯瞰,以故宫为核心,自然山水、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编织一体。古老的宫殿群似乎处于城市的注视之下:它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日常风景中跃动的文化灵魂。

  正因如此,故宫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宫墙之内的物理存在—它持续参与并深刻影响着北京的城市建构,已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和永恒的审美源泉。

  中轴脊梁 定鼎格局

  故宫与北京城的共生关系始于城市规划之初。早在明代初期,紫禁城的营建就与北京的城市规划同步考量: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紫禁城是北京的灵魂和心脏。除北京外,没有一个城市与宫殿同步、同期设计建造。这样的“宫城同构”在中国都城史上堪称孤例。

  故宫的建造参考《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轴严整、左右对称、院落递进。这种空间语言不仅塑造了故宫建筑,也深深写入了北京城的肌理。

  故宫为北京注入了严整的秩序感与宏大的空间美学。在空间布局上,故宫以南北中轴线为脊梁,统领全城,使北京的城市肌理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对称性与层次感。行走在北京城中,这一由故宫所奠定的方正、开阔、中心突出的格局依然清晰可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审美。

  故宫的院落文化,是北京城市肌理的微观缩影。古时,北京是一座由院落构成的城市,从宏大的皇宫到传统的胡同四合院,无不以“院”为单位。而故宫的宫殿院落群,则是这种院落空间组合的杰出代表。

  正是基于这样的空间建构,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故宫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中轴线可视作故宫空间的延伸,它拉长了紫禁城的文化场域,让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宫墙之内,而是看见更丰富、更和谐的文化秩序。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这条线上的每一处遗产点都与故宫遥相呼应,共同构筑了北京老城的独特气质。这种空间的延展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让故宫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宫苑新声 融入尘烟

  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故宫一贯的创新实践方向。位于故宫博物院隆宗门外路西的冰窖餐厅,前身是清代宫廷用于藏冰的库房,9年前,经改造成为餐厅对外开放。每年冬季,餐厅的厨师们还会前往太和门广场的内金水河上采冰。他们将凿取的冰块运回冰窖储存,待至盛夏,用于冰镇饮品与食材。于是,每当寒风凛冽,行人走过太和门广场,可以听见冰镐之声在宏大宫阙间回荡。这也使人们能清晰感知到:故宫仍以一种秘而不宣的方式参与并滋养着今日的生活。

  2019年春节,故宫推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大型展览,创下了建院以来提用文物最多、展场面积最大的展览纪录。观众们可以在此欣赏皇帝书写的福字、金瓯永固杯原件、《冰嬉图》、珍贵清宫戏曲服饰等文物,感受清朝皇宫的年节氛围。同年的元宵节,故宫还推出“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首次开放夜场,邀请3000名观众一起在宫里闹元宵。这些富有新意的活动形式,让古老的宫殿焕发出新的生机。

  故宫与周边的胡同社区共同构成了一片富有温度的文化生态区。在景山前街、北池子、南池子等历史街区中,许多人世代居于此,晨起可闻鸦鸣掠过金色殿宇,傍晚可见落日斜照红墙黄瓦。故宫于他们而言,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生活中沉默而恢宏的背景。他们中的许多人,受益于故宫延伸出的文旅产业,也支持着为故宫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社区街面环境整治,他们还成为故宫文化传播的使者和参与者,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故宫与社区生活的点滴美好,让故宫文化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

  文化赋能 价值外溢

  前不久,西班牙旅行商胡里奥·基哈诺在“故宫以东”品牌的吸引下,参观了钟鼓楼、天坛公园等点位,了解了“故宫以东”十二时辰推广项目、非遗焕新成果等特色旅游资源。“‘故宫以东’一听就知道在北京。对于欧洲游客而言,‘故宫以东’品牌既有辨识度,又有心理上的亲近感。”胡里奥·基哈诺道出了很多游客的心声。

  2018年,依托故宫的文化号召力和北京市东城区深厚的古都文化资源,“故宫以东”品牌应运而生,成为融合书店、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咖啡馆等文商旅融合产品体系之上的文化新地标。“故宫以东”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联,不仅为游客打造了多元的文化消费场景,也为东城区文旅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还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改造中实现了多元生态的构建。

  与此同时,在距离故宫30公里的北京西北郊,另一项文化工程正在稳步推进。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以下简称“故宫北院区”)的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精心“复刻”着太和殿的重檐、中和殿的宝顶、保和殿的屋脊曲线。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故宫北院区被赋予多重使命:既是文物的“展示窗口”,也是“修复医院”,更是文化传播的“活态课堂”。建成后,12间文物展厅,3.3万平方米的总展览面积,意味着每年能有2万至3万件文物“走出库房”,是故宫本院年展陈量的2-3倍。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说:“北院区就像一个文化纽带,把紫禁城的宫殿建筑和三山五园的园林意境串了起来。”未来,观众参观完紫禁城的古建筑,还可到北院区赏析文物的精美。这种联动能为海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应有作用,还将为北京市的文化中心建设乃至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从“故宫以东”到故宫北院区,故宫的文化价值正以多种方式溢出宫墙,延伸至更广阔的城市空间,辐射范围已远超北京。香港维多利亚港畔,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传承着故宫文化;福建厦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示着跨文化交流的成果……与此同时,通过与博物馆联展、与老字号合作、与商业品牌联名、与高校共建等多种形式,故宫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当代生活。

  正如吕舟所说:“故宫文化在努力地‘走出去’,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既方便对文物的展示,又能起到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这让故宫成长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文化生态系统,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现代文化生产,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生动典范。

  • 36.png

    俯瞰故宫博物院。空间布局上,故宫博物院以中轴线为脊梁,使北京的城市肌理呈现对称性与层次感。 摄影 马文晓

  • 1021698143365_.pic_hd.png

    故宫博物院角楼附近,多对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2020.9.11神武门西北筒子河旁,北京市民清晨悠闲的生活。a_R2A7702.png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附近,北京居民在此休闲。 摄影 张洁

  • 5a634bddc8079211085485a3089a3ad(1).png

    北京地安门外万宁桥边,外籍友人身着汉服合影留念。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afe5aba6173fcbf1e53dd4023f72f30.png

    北京什刹海,人们在荷花市场观赏龙灯“蛟龙出海”。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5SS06890.png

    故宫博物院角楼附近,体验沉浸式装扮的游客。 摄影 潇江/人民画报

  • VCG111504977468.png

    2024年6月30日,北京东城,“故宫以东 ‘艺’种生活”文旅促消费活动在隆福文化中心启动。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49609343.png

    2025年2月19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展。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67187424.png

    2025年5月1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视觉中国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