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百年守护 弦歌不辍

2025-11-27      本刊综合报道

  • 116A0165封面.jpg

    这件编号为寓字3350号的木箱上划痕累累。根据封条信息“国民政府行(政)院 廿二年四月八日”,可核知该箱件为第四批南迁文物箱件,其起运时间为1933年4月18日。再根据封条及印文信息“中华民国廿九年四月廿一日 吴玉璋 封” 及“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峨嵋办事处”,可知该箱件曾迁存四川峨眉,且于1940年4月21日经峨眉办事处职员吴玉璋点查封存。另根据《存沪文物点收清册》记载,该箱内装有284件戏衣和二衣。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VCG111597391655.jpg

    青玉兽面纹璧在展厅中位置醒目,主要是为了突出“和”的理念。这件玉璧系已发现汉代玉璧中最大者,直径近40厘米,乾隆为其配置紫檀木架,以璧作屏,令其成为一件陈设精品。透过玉璧的孔洞望去,可见春秋时期的青铜莲鹤方壶。 视觉中国 供图

  • 1.太平有象0A3A8249.jpg

    这对清代掐丝珐琅太平有象是故宫博物院首批拥有“身份证”的藏品。1924年11月,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宫殿为单位开展文物点查工作,按千字文顺序为文物编号。这对藏品当时陈设在乾清宫的西暖阁,编号分别为“天字七二〇”和“天字七二一”号。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5.二十五方宝玺0A3A6693.jpg

    二十五宝玺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质地有银镀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形制,平时密藏于宝盝中,分列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御座之后及两侧。这套曾经行使最高权力的皇帝御宝,见证了故宫从皇家禁苑向民众开放的蜕变。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6c538546084a0ace0c62eceec84fe531.jpg

    观众在排队欣赏“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第二展厅中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展厅集中展示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王珣《伯远帖卷》、黄庭坚《诸上座帖卷》、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卷》、韩滉《五牛图卷》等精品书画。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2.李白 上阳台帖 纸本28.5X38.1.jpg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释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 有老 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此帖被认为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张伯驹购得此帖,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捐献给国家。 195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 4.元 王振朋 伯牙鼓琴图卷(二版全卷)绢本31x92.jpg

    元代王振朋作《伯牙鼓琴图》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画中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

  • 14220094282461485721.jpg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沈周的《桐荫玩鹤图》绘远山苍翠、青岩盘踞、湖水空明,近景处一叟立桐荫下,向渡桥而来的白鹤拱手行礼。南迁文物是故宫博物院藏品的一小部分。这幅小青绿佳作就未曾参与南迁。

  • VCG111595729198.jpg

    青玉兽面纹璧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文物,体形阔大,庄重典雅。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98278342.jpg

    清代金錾云龙纹执壶的造型与传统样式有所区别,似有外来风格。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596323177.jpg

    粉彩九桃结树图天球瓶属清乾隆粉彩大件器物代表作。 视觉中国 供图

  • 2.莲鹤方壶0A3A7743.jpg

    春秋青铜莲鹤方壶装饰华丽,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VCG211595856544.jpg

    清乾隆青玉十二辰为兽首人身坐像,放置于紫檀木盒内。 视觉中国 供图

  • 3.金瓯永固杯0A3A7726.jpg

    清乾隆金瓯永固杯口沿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933 北京.jpg

    1933年2月7日,首批故宫文物2118箱运离北平(今北京),分别是古物馆452箱、图书馆602箱和文献馆1064箱。

  • IMG_20251017_110845 副本.jpg

    《存沪文物点收清册·沪字号册》。1934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提议点收存沪文物,以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为底账,以沪、上、寓、公四字分别起编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和秘书处南迁文物箱件,共计整理《存沪文物点收清册》727册,等于为文物办了“身份证”。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116A0134.jpg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精选100余件(套)展品,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所藏珍贵档案文献、图片影像和文物藏品,融合数字媒体技术,立体展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fa7b5086-8188-4c7e-adc2-565d9db2e3d4.jpg

    文物自北平(今北京)启程南迁上海、南京,而后随抗战局势变化分三路西迁至四川、贵州,而后又因社会环境变化导致部分文物迁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绝大部分文物陆续北返。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提选珍贵文物,先后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并在重庆、贵阳、成都等地举办书画展览以答谢西南地区各界人士对故宫文物的典守珍护。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

  晨光漫过太和殿层叠的琉璃屋顶,紫禁城的红墙黄瓦熠熠生辉,深沉而生动。故宫午门展厅,观众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渴慕与崇敬,凝神观看《清明上河图》《伯远帖》《五牛图》等文物珍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万千遗珍,承载民族记忆;尺素丹青,寄寓家国理想;宫阙巍巍,见证时光苍茫。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从午门展厅的“百年守护”,到乾隆花园的“天工匠心”,再到神武门的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璀璨多姿的展览,将百年间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引发大规模观展热潮,也映射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我国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万千气象 传承历史记忆

  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从195万余件(套)院藏文物中精心遴选,用200件(套)文物,分“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 三个单元,立体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系统呈现故宫博物院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络。

  午门西雁翅楼展厅以“一脉文渊”为主题,分列“天府永藏”“紫禁初开”“故宫新生”三个部分,系统展现中国宫廷收藏的接续、存藏和利用,揭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同时再现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完整故宫保护计划的通过、故宫文物南迁和中轴线测绘等历史事件,生动阐述故宫博物院早期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艰辛探索。

  “时空”展柜里,陈列着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斗彩鸳鸯莲池图碗和粉彩婴戏图双耳撇口瓶。背板的黑白照片,是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承乾宫瓷器陈列室。“二十五宝玺”是清乾隆皇帝厘定的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曾经,它们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盘中。当“故宫博物院”的匾额挂上神武门,皇家私苑成了全民共享的博物院,“昔之所谓秘殿宝笈,一夫所享有者,今已公诸国人矣”。

  午门正殿展厅以“百年传承”为主题,分列“国宝汇流”“古物重光”“殿宇生辉”三个 部分,以文物回购、拨交和捐献的视角讲述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系建构历史,展现故宫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书画临摹复制和文物修复的技艺展示,全面呈现文物保护的技艺传承,通过宁寿宫、养心殿内檐装修、太和殿大修、故宫及北京中轴线申遗,展现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创新实践。

  文物归藏的故事,是故宫更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收购、拨交、捐赠等方式入藏故宫的。此画1923年被溥杰携带出宫,在战火中几经辗转,最终重返故里,并得到精心守护;《伯远帖》曾散佚出宫,几易其手, 1951年国家拨款从香港购回,拨交故宫收藏;元代人物画代表作《伯牙鼓琴图卷》被溥杰携带出宫,1958年由故宫收购入藏;《诸上座帖》将黄庭坚书法“树梢挂蛇”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民国时期流出宫外,归张伯驹购藏,后捐献给国家,1956年拨交故宫。

  午门东雁翅楼展厅以“万千气象”为主题,分列“文明赓续”“华章共谱”“太和充满”三个部分,系统展现故宫博物院在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深入发掘阐释故宫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文化功能。

  展览的最后一件展品是特磬中的第三件,名曰“太簇”,有万物生长之意,寓意博物院下一个百年的全新开始。

 

  文物南迁 守护文明火种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的一场壮举。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自华北而东南,又辗转于西南诸省,历时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从宏伟壮丽的殿宇楼阁移往华洋共处的租界洋房,从钢筋铁骨的现代库房移入军民同守的山间洞穴和乡野祠堂。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为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真实故事和珍贵的历史记忆。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展出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汇集档案文献与珍贵文物一百余件(套),生动再现了辗转万里的护宝征程。

  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南迁北归 国宝永存”,通过档案文献、历史影像与南迁实物,系统梳理了文物从北平启程,先后运抵上海、南京,随后分三路西迁四川、贵州,部分文物后因时局变迁迁往台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数文物陆续北返的完整历程,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故宫文物颠沛流离的迁徙全貌。

  第二单元“古物重光 文脉赓续”通过展览海报、报刊专辑、展品图录等文献,配合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文物,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故宫精选文物远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与列宁格勒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并在重庆、贵阳、成都等地举办展览,以感谢西南各界对文物守护的支持。

  第三单元“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以南迁文物与留平文物为核心,结合人物雕塑,展现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以及两岸故宫藏品同根同源的紧密联系,阐释中华文明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方面的突出特质。展出的《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南迁物品清册》第一卷,边角有污,但能清楚看到“金二八○73之1龙泉暗花大盘一件”“三九五35定窑蕉叶觚一件”等文字。散氏盘、嘉量等青铜重器,以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徽宗《听琴图》等书画名品,皆在清册目录之列。

  时局多变,故宫人与炮火抢时间,想尽办法不让文物暴露在日军轰炸机下,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歌。主持文物南迁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曾说:“像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

  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展览充分运用院藏档案、影像与文物资源,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多层次呈现故宫文物在抗战时期南迁、存藏与展览的艰辛历程,折射出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守护文明薪火的坚定信念。

  华夏文明,灿若银汉,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承载人类文明基因的宝库。从昔日的皇家禁宫,到今日承载亿万民众文化向往的现代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辉煌的缩影,见证着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讲述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故事。

  百年沧桑,初心如磐。站在新的百年起点,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故宫博物院将在守护、开放与创新中焕发时代活力,书写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辉煌篇章。

 

(未署名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百年守护 弦歌不辍

2025-11-27      本刊综合报道

  晨光漫过太和殿层叠的琉璃屋顶,紫禁城的红墙黄瓦熠熠生辉,深沉而生动。故宫午门展厅,观众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渴慕与崇敬,凝神观看《清明上河图》《伯远帖》《五牛图》等文物珍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万千遗珍,承载民族记忆;尺素丹青,寄寓家国理想;宫阙巍巍,见证时光苍茫。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从午门展厅的“百年守护”,到乾隆花园的“天工匠心”,再到神武门的 “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璀璨多姿的展览,将百年间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引发大规模观展热潮,也映射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我国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万千气象 传承历史记忆

  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从195万余件(套)院藏文物中精心遴选,用200件(套)文物,分“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 三个单元,立体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系统呈现故宫博物院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络。

  午门西雁翅楼展厅以“一脉文渊”为主题,分列“天府永藏”“紫禁初开”“故宫新生”三个部分,系统展现中国宫廷收藏的接续、存藏和利用,揭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同时再现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完整故宫保护计划的通过、故宫文物南迁和中轴线测绘等历史事件,生动阐述故宫博物院早期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艰辛探索。

  “时空”展柜里,陈列着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斗彩鸳鸯莲池图碗和粉彩婴戏图双耳撇口瓶。背板的黑白照片,是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承乾宫瓷器陈列室。“二十五宝玺”是清乾隆皇帝厘定的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曾经,它们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盘中。当“故宫博物院”的匾额挂上神武门,皇家私苑成了全民共享的博物院,“昔之所谓秘殿宝笈,一夫所享有者,今已公诸国人矣”。

  午门正殿展厅以“百年传承”为主题,分列“国宝汇流”“古物重光”“殿宇生辉”三个 部分,以文物回购、拨交和捐献的视角讲述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系建构历史,展现故宫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书画临摹复制和文物修复的技艺展示,全面呈现文物保护的技艺传承,通过宁寿宫、养心殿内檐装修、太和殿大修、故宫及北京中轴线申遗,展现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创新实践。

  文物归藏的故事,是故宫更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收购、拨交、捐赠等方式入藏故宫的。此画1923年被溥杰携带出宫,在战火中几经辗转,最终重返故里,并得到精心守护;《伯远帖》曾散佚出宫,几易其手, 1951年国家拨款从香港购回,拨交故宫收藏;元代人物画代表作《伯牙鼓琴图卷》被溥杰携带出宫,1958年由故宫收购入藏;《诸上座帖》将黄庭坚书法“树梢挂蛇”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民国时期流出宫外,归张伯驹购藏,后捐献给国家,1956年拨交故宫。

  午门东雁翅楼展厅以“万千气象”为主题,分列“文明赓续”“华章共谱”“太和充满”三个部分,系统展现故宫博物院在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深入发掘阐释故宫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文化功能。

  展览的最后一件展品是特磬中的第三件,名曰“太簇”,有万物生长之意,寓意博物院下一个百年的全新开始。

 

  文物南迁 守护文明火种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的一场壮举。抗日战争时期,故宫文物自华北而东南,又辗转于西南诸省,历时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从宏伟壮丽的殿宇楼阁移往华洋共处的租界洋房,从钢筋铁骨的现代库房移入军民同守的山间洞穴和乡野祠堂。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为守护中华文化根脉,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真实故事和珍贵的历史记忆。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展出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汇集档案文献与珍贵文物一百余件(套),生动再现了辗转万里的护宝征程。

  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南迁北归 国宝永存”,通过档案文献、历史影像与南迁实物,系统梳理了文物从北平启程,先后运抵上海、南京,随后分三路西迁四川、贵州,部分文物后因时局变迁迁往台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数文物陆续北返的完整历程,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故宫文物颠沛流离的迁徙全貌。

  第二单元“古物重光 文脉赓续”通过展览海报、报刊专辑、展品图录等文献,配合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文物,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故宫精选文物远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与列宁格勒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并在重庆、贵阳、成都等地举办展览,以感谢西南各界对文物守护的支持。

  第三单元“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以南迁文物与留平文物为核心,结合人物雕塑,展现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以及两岸故宫藏品同根同源的紧密联系,阐释中华文明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方面的突出特质。展出的《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南迁物品清册》第一卷,边角有污,但能清楚看到“金二八○73之1龙泉暗花大盘一件”“三九五35定窑蕉叶觚一件”等文字。散氏盘、嘉量等青铜重器,以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宋徽宗《听琴图》等书画名品,皆在清册目录之列。

  时局多变,故宫人与炮火抢时间,想尽办法不让文物暴露在日军轰炸机下,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歌。主持文物南迁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马衡曾说:“像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了。”

  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展览充分运用院藏档案、影像与文物资源,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多层次呈现故宫文物在抗战时期南迁、存藏与展览的艰辛历程,折射出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守护文明薪火的坚定信念。

  华夏文明,灿若银汉,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承载人类文明基因的宝库。从昔日的皇家禁宫,到今日承载亿万民众文化向往的现代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辉煌的缩影,见证着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讲述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故事。

  百年沧桑,初心如磐。站在新的百年起点,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故宫博物院将在守护、开放与创新中焕发时代活力,书写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辉煌篇章。

 

(未署名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 116A0165封面.jpg

    这件编号为寓字3350号的木箱上划痕累累。根据封条信息“国民政府行(政)院 廿二年四月八日”,可核知该箱件为第四批南迁文物箱件,其起运时间为1933年4月18日。再根据封条及印文信息“中华民国廿九年四月廿一日 吴玉璋 封” 及“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峨嵋办事处”,可知该箱件曾迁存四川峨眉,且于1940年4月21日经峨眉办事处职员吴玉璋点查封存。另根据《存沪文物点收清册》记载,该箱内装有284件戏衣和二衣。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VCG111597391655.jpg

    青玉兽面纹璧在展厅中位置醒目,主要是为了突出“和”的理念。这件玉璧系已发现汉代玉璧中最大者,直径近40厘米,乾隆为其配置紫檀木架,以璧作屏,令其成为一件陈设精品。透过玉璧的孔洞望去,可见春秋时期的青铜莲鹤方壶。 视觉中国 供图

  • 1.太平有象0A3A8249.jpg

    这对清代掐丝珐琅太平有象是故宫博物院首批拥有“身份证”的藏品。1924年11月,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宫殿为单位开展文物点查工作,按千字文顺序为文物编号。这对藏品当时陈设在乾清宫的西暖阁,编号分别为“天字七二〇”和“天字七二一”号。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5.二十五方宝玺0A3A6693.jpg

    二十五宝玺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质地有银镀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形制,平时密藏于宝盝中,分列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御座之后及两侧。这套曾经行使最高权力的皇帝御宝,见证了故宫从皇家禁苑向民众开放的蜕变。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6c538546084a0ace0c62eceec84fe531.jpg

    观众在排队欣赏“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第二展厅中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展厅集中展示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王珣《伯远帖卷》、黄庭坚《诸上座帖卷》、王振朋《伯牙鼓琴图卷》、韩滉《五牛图卷》等精品书画。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2.李白 上阳台帖 纸本28.5X38.1.jpg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释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 有老 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此帖被认为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张伯驹购得此帖,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捐献给国家。 195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 4.元 王振朋 伯牙鼓琴图卷(二版全卷)绢本31x92.jpg

    元代王振朋作《伯牙鼓琴图》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画中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

  • 14220094282461485721.jpg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沈周的《桐荫玩鹤图》绘远山苍翠、青岩盘踞、湖水空明,近景处一叟立桐荫下,向渡桥而来的白鹤拱手行礼。南迁文物是故宫博物院藏品的一小部分。这幅小青绿佳作就未曾参与南迁。

  • VCG111595729198.jpg

    青玉兽面纹璧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文物,体形阔大,庄重典雅。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98278342.jpg

    清代金錾云龙纹执壶的造型与传统样式有所区别,似有外来风格。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211596323177.jpg

    粉彩九桃结树图天球瓶属清乾隆粉彩大件器物代表作。 视觉中国 供图

  • 2.莲鹤方壶0A3A7743.jpg

    春秋青铜莲鹤方壶装饰华丽,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VCG211595856544.jpg

    清乾隆青玉十二辰为兽首人身坐像,放置于紫檀木盒内。 视觉中国 供图

  • 3.金瓯永固杯0A3A7726.jpg

    清乾隆金瓯永固杯口沿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1933 北京.jpg

    1933年2月7日,首批故宫文物2118箱运离北平(今北京),分别是古物馆452箱、图书馆602箱和文献馆1064箱。

  • IMG_20251017_110845 副本.jpg

    《存沪文物点收清册·沪字号册》。1934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提议点收存沪文物,以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为底账,以沪、上、寓、公四字分别起编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和秘书处南迁文物箱件,共计整理《存沪文物点收清册》727册,等于为文物办了“身份证”。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116A0134.jpg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精选100余件(套)展品,充分利用故宫博物院所藏珍贵档案文献、图片影像和文物藏品,融合数字媒体技术,立体展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fa7b5086-8188-4c7e-adc2-565d9db2e3d4.jpg

    文物自北平(今北京)启程南迁上海、南京,而后随抗战局势变化分三路西迁至四川、贵州,而后又因社会环境变化导致部分文物迁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绝大部分文物陆续北返。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提选珍贵文物,先后赴英国伦敦,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并在重庆、贵阳、成都等地举办书画展览以答谢西南地区各界人士对故宫文物的典守珍护。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