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北京冬奥进行时 >> 正文

冰雪战衣诞生记

2022-02-08      摄影 本刊记者 段崴 陈建 撰文 本刊记者 郑美辰

  • DUAN8913.jpg

    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DUAN8920.jpg

    “堡垒”综合保暖系统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DUAN8938.jpg

    花样滑冰比赛服装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3cdbcb8399e0c8583c542b5cd455bcd7.pic_hd.jpg

    团队使用“数字图像技术”提取人体数据,进行冬奥比赛服装的个性化研制。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WechatIMG23(1)(抠) 副本.jpg

    这款速度滑冰竞速服,经风洞测试56种比赛服结构、122种减阻面料,根据中国运动员体型、技战术特点设计而成。北京服装学院 供图

  • 96959a4df10d60a4bf0efff1191b4e35.pic_hd.jpg

    刘莉设计团队商讨花滑比赛服设计细节。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所从事的服装科学领域研究,从没像现在这样令人激动和期待。我将以保障人员的身份,竭尽所能为运动员解决运动服装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冰雪科学家刘莉说。

  2019年12月,科技部启动“科技冬奥”重点研发计划,北京服装学院主动请缨,为冬奥中国国家(集训)队研制开发训练服和比赛服。而肩扛这一重任的,就是刘莉教授。作为人体工学、材料科学、功能性服装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刘莉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集人体工学、流体力学、服装材料、工业设计等多学科领域人才于一体的研发团队。

  自主创新 量体裁衣

  1980年,中国首次派出运动员参加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1992年,中国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拿下中国首金;2014年索契

  冬奥会,中国在奖牌榜上首次名列亚洲第一……随着中国冬季运动竞技实力的逐步提升,国内冰雪科技研发领域产业体系尚不完整的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服装的科技研发在过去几乎是一片空白。

  让中国冬奥健儿穿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服装踏冰逐梦,是“科技奥运”的重点专项之一。“我们可以从国外购买服装但买不到‘量体裁衣’。所以,自主创新、掌握知识产权、建立高性能运动服装的自主研发体系,其实就是我们整个团队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参与冬奥事业能留下来的一项‘遗产’。”刘莉说。

  经历两年多的努力,2000多份设计手稿、150多种面料、110多款样服打版、超过900小时的风洞测试,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已经实现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和技巧类项目服装四类产品的创新,建立起了国内自主的高性能运动服装研发体系。

  说起冬奥赛服研发的核心要素,刘莉概括为“快、护、暖、美”四个字。

  对于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竞速类项目来说,“0.001秒都至关重要,再微弱的优势都有可能决定奖牌所属。”刘莉说,“我们通过分析模型来了解人体皮肤形变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制作个性化的皮肤衣,保证运动员在做每个动作的时候,皮肤衣都能将其遇到的阻力降至最低,保证速度足够‘快’。”以速度滑冰为例,这项运动的比赛服设计关键在于立体裁剪、减阻、适度的压缩效果三方面,设计并制作了56套局部部件测试样衣,每个部件的裁剪结构、安放位置以及面积大小都经过长时间的风洞对比测试,最后才诞生了适合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与技战术特点的减阻型速度滑冰比赛服。研发成果已应用于实际赛场,助力中国运动员高亭宇在速度滑冰世界杯波兰站男子500米比赛中夺金。同时,团队在高山滑雪、短道速滑、钢架雪车等领域的研发,也均获得了突破。

  “高山滑雪项目的滑降速度最高可达160km/h,超过普通驾驶速度。在这种条件下运动员还需要穿越旗门,一旦失衡摔倒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所以‘护’非常重要。”助理研究员张鸣雯介绍,团队研制的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采用新型的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能有效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短道速滑比赛服则全身使用单层防切割面料,减轻服装自重的同时,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暖”是冬季项目的普遍需求。冬季运动训练基地的气温往往能达到零下二三十度,体感温度更低,严重影响运动员训练。研发团队设计的“堡垒”综合保暖系统包含主动电加热护脸、马甲、手套、袜子、坐垫、最外层防寒羽绒服,集防风、防水、透气、耐磨多功能高效保暖于一体,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积极提供热量,改善人体热感受,帮助运动员全方位抵御严寒。

  用服装讲述中国故事

  花样滑冰是艺术性与竞技性高度融合的比赛项目,相应地,花滑赛服“考斯滕”需要在保证面料柔软轻盈、运动伸展性能极佳的同时,与曲目、动作编排、运动员气质高度统一,传达节目的内涵与神韵,展现运动之“美”。

  “对于运动员来说,服装就是战袍,合身、满意的服装也会让运动员自身提升信心,也有利于他们在赛场上发挥得更好。”刘莉说,为了设计出兼具功能性和美观性的服装,需要经过了解音乐、大量调研、设计手稿、制作裸服、镶钻装饰、陆上试穿、冰上试穿、反复修改等等步骤。每一件衣服都是根据音乐主题、舞蹈设计,融合服装高级定制元素,按照运动员身体尺寸、性格特点以及自身习惯定制。“每一套服装都有它独特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主设计师赵雅捷表示。

  在不断磨合、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北服设计团队和国家队运动员们彼此的默契也在不断加深。“我经常能收到运动员发来的短信,向我反馈一些内容,他们有的叫我老师,有的叫

  我姐,我觉得我们已经结成了超乎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的纽带。”刘莉笑着说,“之前从国外拿回来的衣服经常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比如面料太滑不适合做一些双人滑的动作,或是实物装饰效果和我们预想有出入,很多时候都需要在国内再‘翻新’一遍。”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隋文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和北服的老师们从一开始就沟通好,试穿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解决,效率提高了很多。”

  “之前国家队只能在海外定制比赛服装,时间周期长,国外设计师对中国运动员的体型、习惯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也并不了解。”刘莉说,“我们的设计打破了这种局面,并且在兼顾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前提下,努力把中国的服饰文化和审美理念融入其中,用服装来讲述中国故事。”在设计师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印、染、织、绣工艺及元素符号都是汲取灵感的富矿。“2019年花滑世锦赛中,隋文静、韩聪的表演滑曲目决定选用电影《英雄》的原声配乐—《十步一剑》,当时我们查了很多背景资料,研究秦国、赵国服饰的特征,并通过电影中展现的书法水墨元素寻找灵感。后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扎染工艺来体现水墨渐变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表现中国文化。”赵雅捷说。

  再比如,中国国家花样滑冰(集训)队男单选手金博洋2019—2020赛季短节目《曙光》比赛服,运用国家级非遗传统工艺——苏绣呈现图案,花费约250小时,针距缩小至普通的1/5,使成品呈现出远比印染工艺更华美、更立体的效果。目前,刘莉团队连续四个赛季为国家花样滑冰(集训)队双人滑、男单、女单、冰舞项目的22名重点运动员提供比赛服,设计方案近2000套,制作比赛服102套,表演服99套,助力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取得27块奖牌(含金牌)。

  为了更好地实现量体裁衣,研发团队不仅为国家队全体队员进行三维扫描,精确测量队员人体数据并搭建数据库,还邀请现役或退役运动员模特模拟动作,使用“数字图像采集技术”提取信息,进行冬奥会比赛服的个性化研制。进入冬奥冲刺阶段,10个运动基地500余名国家队运动员的三维量体工作已圆满完成。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所从事的服装科学领域研究,从没像现在这样令人激动和期待。我将以保障人员的身份,竭尽所能为运动员解决运动服装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刘莉说。

上一页

下一页

冰雪战衣诞生记

2022-02-08      摄影 本刊记者 段崴 陈建 撰文 本刊记者 郑美辰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所从事的服装科学领域研究,从没像现在这样令人激动和期待。我将以保障人员的身份,竭尽所能为运动员解决运动服装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冰雪科学家刘莉说。

  2019年12月,科技部启动“科技冬奥”重点研发计划,北京服装学院主动请缨,为冬奥中国国家(集训)队研制开发训练服和比赛服。而肩扛这一重任的,就是刘莉教授。作为人体工学、材料科学、功能性服装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刘莉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集人体工学、流体力学、服装材料、工业设计等多学科领域人才于一体的研发团队。

  自主创新 量体裁衣

  1980年,中国首次派出运动员参加第13届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1992年,中国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拿下中国首金;2014年索契

  冬奥会,中国在奖牌榜上首次名列亚洲第一……随着中国冬季运动竞技实力的逐步提升,国内冰雪科技研发领域产业体系尚不完整的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服装的科技研发在过去几乎是一片空白。

  让中国冬奥健儿穿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服装踏冰逐梦,是“科技奥运”的重点专项之一。“我们可以从国外购买服装但买不到‘量体裁衣’。所以,自主创新、掌握知识产权、建立高性能运动服装的自主研发体系,其实就是我们整个团队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参与冬奥事业能留下来的一项‘遗产’。”刘莉说。

  经历两年多的努力,2000多份设计手稿、150多种面料、110多款样服打版、超过900小时的风洞测试,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已经实现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和技巧类项目服装四类产品的创新,建立起了国内自主的高性能运动服装研发体系。

  说起冬奥赛服研发的核心要素,刘莉概括为“快、护、暖、美”四个字。

  对于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竞速类项目来说,“0.001秒都至关重要,再微弱的优势都有可能决定奖牌所属。”刘莉说,“我们通过分析模型来了解人体皮肤形变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制作个性化的皮肤衣,保证运动员在做每个动作的时候,皮肤衣都能将其遇到的阻力降至最低,保证速度足够‘快’。”以速度滑冰为例,这项运动的比赛服设计关键在于立体裁剪、减阻、适度的压缩效果三方面,设计并制作了56套局部部件测试样衣,每个部件的裁剪结构、安放位置以及面积大小都经过长时间的风洞对比测试,最后才诞生了适合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与技战术特点的减阻型速度滑冰比赛服。研发成果已应用于实际赛场,助力中国运动员高亭宇在速度滑冰世界杯波兰站男子500米比赛中夺金。同时,团队在高山滑雪、短道速滑、钢架雪车等领域的研发,也均获得了突破。

  “高山滑雪项目的滑降速度最高可达160km/h,超过普通驾驶速度。在这种条件下运动员还需要穿越旗门,一旦失衡摔倒就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所以‘护’非常重要。”助理研究员张鸣雯介绍,团队研制的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采用新型的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能有效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短道速滑比赛服则全身使用单层防切割面料,减轻服装自重的同时,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暖”是冬季项目的普遍需求。冬季运动训练基地的气温往往能达到零下二三十度,体感温度更低,严重影响运动员训练。研发团队设计的“堡垒”综合保暖系统包含主动电加热护脸、马甲、手套、袜子、坐垫、最外层防寒羽绒服,集防风、防水、透气、耐磨多功能高效保暖于一体,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积极提供热量,改善人体热感受,帮助运动员全方位抵御严寒。

  用服装讲述中国故事

  花样滑冰是艺术性与竞技性高度融合的比赛项目,相应地,花滑赛服“考斯滕”需要在保证面料柔软轻盈、运动伸展性能极佳的同时,与曲目、动作编排、运动员气质高度统一,传达节目的内涵与神韵,展现运动之“美”。

  “对于运动员来说,服装就是战袍,合身、满意的服装也会让运动员自身提升信心,也有利于他们在赛场上发挥得更好。”刘莉说,为了设计出兼具功能性和美观性的服装,需要经过了解音乐、大量调研、设计手稿、制作裸服、镶钻装饰、陆上试穿、冰上试穿、反复修改等等步骤。每一件衣服都是根据音乐主题、舞蹈设计,融合服装高级定制元素,按照运动员身体尺寸、性格特点以及自身习惯定制。“每一套服装都有它独特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主设计师赵雅捷表示。

  在不断磨合、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北服设计团队和国家队运动员们彼此的默契也在不断加深。“我经常能收到运动员发来的短信,向我反馈一些内容,他们有的叫我老师,有的叫

  我姐,我觉得我们已经结成了超乎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的纽带。”刘莉笑着说,“之前从国外拿回来的衣服经常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比如面料太滑不适合做一些双人滑的动作,或是实物装饰效果和我们预想有出入,很多时候都需要在国内再‘翻新’一遍。”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隋文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和北服的老师们从一开始就沟通好,试穿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解决,效率提高了很多。”

  “之前国家队只能在海外定制比赛服装,时间周期长,国外设计师对中国运动员的体型、习惯以及想要表达的感情也并不了解。”刘莉说,“我们的设计打破了这种局面,并且在兼顾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前提下,努力把中国的服饰文化和审美理念融入其中,用服装来讲述中国故事。”在设计师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印、染、织、绣工艺及元素符号都是汲取灵感的富矿。“2019年花滑世锦赛中,隋文静、韩聪的表演滑曲目决定选用电影《英雄》的原声配乐—《十步一剑》,当时我们查了很多背景资料,研究秦国、赵国服饰的特征,并通过电影中展现的书法水墨元素寻找灵感。后来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扎染工艺来体现水墨渐变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表现中国文化。”赵雅捷说。

  再比如,中国国家花样滑冰(集训)队男单选手金博洋2019—2020赛季短节目《曙光》比赛服,运用国家级非遗传统工艺——苏绣呈现图案,花费约250小时,针距缩小至普通的1/5,使成品呈现出远比印染工艺更华美、更立体的效果。目前,刘莉团队连续四个赛季为国家花样滑冰(集训)队双人滑、男单、女单、冰舞项目的22名重点运动员提供比赛服,设计方案近2000套,制作比赛服102套,表演服99套,助力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取得27块奖牌(含金牌)。

  为了更好地实现量体裁衣,研发团队不仅为国家队全体队员进行三维扫描,精确测量队员人体数据并搭建数据库,还邀请现役或退役运动员模特模拟动作,使用“数字图像采集技术”提取信息,进行冬奥会比赛服的个性化研制。进入冬奥冲刺阶段,10个运动基地500余名国家队运动员的三维量体工作已圆满完成。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所从事的服装科学领域研究,从没像现在这样令人激动和期待。我将以保障人员的身份,竭尽所能为运动员解决运动服装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刘莉说。

  • DUAN8913.jpg

    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DUAN8920.jpg

    “堡垒”综合保暖系统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DUAN8938.jpg

    花样滑冰比赛服装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3cdbcb8399e0c8583c542b5cd455bcd7.pic_hd.jpg

    团队使用“数字图像技术”提取人体数据,进行冬奥比赛服装的个性化研制。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WechatIMG23(1)(抠) 副本.jpg

    这款速度滑冰竞速服,经风洞测试56种比赛服结构、122种减阻面料,根据中国运动员体型、技战术特点设计而成。北京服装学院 供图

  • 96959a4df10d60a4bf0efff1191b4e35.pic_hd.jpg

    刘莉设计团队商讨花滑比赛服设计细节。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