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北京冬奥进行时 >> 正文

科技赋能“冬奥城”

2022-02-10      撰文 本刊记者 王蕴聪

  • _INB8893.jpg

    航拍位于延庆区中心位置的北京市冰上运动训练基地。该训练基地是目前亚洲单体最大的综合性冰上中心,除速度滑冰(大道滑冰)外,其他冰上项目都可以在此进行训练。申冬奥成功伊始,“科技冬奥”就是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依靠筹办冬奥会的契机,越来越多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延庆,从赛区场馆建设、城市运行、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技术支持。 北京市延庆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 _INB9169.jpg

    康国汉正在松闫路段检查微芯桩运行状况。延庆赛区地处山区,需要密切监测地质活动状况,所以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延庆冰雪小镇以及冬奥场馆周边交通要道安装了上百套微芯桩地质灾害实时预警系统。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11202183755.jpg

    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是氢能源车“续航”的集散地。2021年6月30日,70兆帕加氢站项目完成设备调试,建成投产。自此,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成为北京市第一座具备70兆帕加氢能力的加氢站。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

  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年北京世园会留给世界的精彩记忆犹在眼前,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近在咫尺。作为举办地之一的北京延庆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京礼高速、京张高铁延庆线建成通车,乡村公路实现全面通车,百米级、分钟级气象预报基本实现,冬奥医疗保障中心投入使用……从“世园”到“冬奥”,几年来,延庆区利用世园会在基础设施建设、赛会服务保障、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留下的设施基础和办会经验,不仅打造出延庆“最美冬奥城”的金字招牌,也为延庆长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申冬奥成功伊始,“科技冬奥”就是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依靠筹办冬奥会的契机,越来越多科技创新与冬奥深度融合的项目落地延庆,从赛区场馆建设、城市运行、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技术支持。

  “冬奥通道”上的预警系统

  在通往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的山间有一条小路—松闫路,作为山区4级公路,它曾经是“驴友”通往海陀山的必经之路,是名副其实的曲径通幽。

  在京礼高速(北京-崇礼)没有正式通车时,松闫路是通往冬奥核心区的交通要道。如今,京礼高速通车,松闫路作为备用道路,完成了大修并加装了“黑科技”保障道路安全。虽然延庆区整体地质环境较为稳定,但松闫路依山体而建,且蜿蜒穿过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的安全是延庆赛区对外联络的关键一环。

  在松闫路佛峪口水库大坝段,大大小小的圆圈与钢绞线组成的帘式网结实地扎在边坡上。边坡中上部安装着三个监测仪器,如长在峭壁上的“蘑菇”,这就是可以提前监测地质变化的微芯桩地质灾害实时预警系统。

  “系统设定三个危险等级,当监测到危险数据后,会实时提醒。”中关村智连安全科学研究院项目主管康国汉说,有了这套设备就能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便知山上事”。

  “氢”洁能源助冬奥实现碳中和

  初冬时节,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谷气温降至冰点,山腰上,几辆绿、橙、白三色相间的氢能大巴穿梭其间,接驳参加测试活动的工作保障人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四大办奥理念当中,绿色被放在了首位。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碳中和目标,大量科技创新投入冬奥保障之中,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便是其中一项。

  氢能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70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4棵普通树木一天的吸收量,能真正实现零排放、零污染。2021年11月初,氢能大巴正式开始为延庆赛区核心区提供接驳服务。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将有300余辆氢能车辆作为运送奥组委官员、各国运动员和观众的交通工具。冬奥会结束后,部分氢能源大巴车将投入北京城区到延庆区长途公交。

上一页

下一页

科技赋能“冬奥城”

2022-02-10      撰文 本刊记者 王蕴聪

  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年北京世园会留给世界的精彩记忆犹在眼前,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近在咫尺。作为举办地之一的北京延庆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京礼高速、京张高铁延庆线建成通车,乡村公路实现全面通车,百米级、分钟级气象预报基本实现,冬奥医疗保障中心投入使用……从“世园”到“冬奥”,几年来,延庆区利用世园会在基础设施建设、赛会服务保障、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留下的设施基础和办会经验,不仅打造出延庆“最美冬奥城”的金字招牌,也为延庆长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申冬奥成功伊始,“科技冬奥”就是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依靠筹办冬奥会的契机,越来越多科技创新与冬奥深度融合的项目落地延庆,从赛区场馆建设、城市运行、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技术支持。

  “冬奥通道”上的预警系统

  在通往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的山间有一条小路—松闫路,作为山区4级公路,它曾经是“驴友”通往海陀山的必经之路,是名副其实的曲径通幽。

  在京礼高速(北京-崇礼)没有正式通车时,松闫路是通往冬奥核心区的交通要道。如今,京礼高速通车,松闫路作为备用道路,完成了大修并加装了“黑科技”保障道路安全。虽然延庆区整体地质环境较为稳定,但松闫路依山体而建,且蜿蜒穿过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的安全是延庆赛区对外联络的关键一环。

  在松闫路佛峪口水库大坝段,大大小小的圆圈与钢绞线组成的帘式网结实地扎在边坡上。边坡中上部安装着三个监测仪器,如长在峭壁上的“蘑菇”,这就是可以提前监测地质变化的微芯桩地质灾害实时预警系统。

  “系统设定三个危险等级,当监测到危险数据后,会实时提醒。”中关村智连安全科学研究院项目主管康国汉说,有了这套设备就能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便知山上事”。

  “氢”洁能源助冬奥实现碳中和

  初冬时节,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谷气温降至冰点,山腰上,几辆绿、橙、白三色相间的氢能大巴穿梭其间,接驳参加测试活动的工作保障人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四大办奥理念当中,绿色被放在了首位。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碳中和目标,大量科技创新投入冬奥保障之中,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便是其中一项。

  氢能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70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4棵普通树木一天的吸收量,能真正实现零排放、零污染。2021年11月初,氢能大巴正式开始为延庆赛区核心区提供接驳服务。冬奥会期间,延庆赛区将有300余辆氢能车辆作为运送奥组委官员、各国运动员和观众的交通工具。冬奥会结束后,部分氢能源大巴车将投入北京城区到延庆区长途公交。

  • _INB8893.jpg

    航拍位于延庆区中心位置的北京市冰上运动训练基地。该训练基地是目前亚洲单体最大的综合性冰上中心,除速度滑冰(大道滑冰)外,其他冰上项目都可以在此进行训练。申冬奥成功伊始,“科技冬奥”就是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依靠筹办冬奥会的契机,越来越多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延庆,从赛区场馆建设、城市运行、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技术支持。 北京市延庆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 _INB9169.jpg

    康国汉正在松闫路段检查微芯桩运行状况。延庆赛区地处山区,需要密切监测地质活动状况,所以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延庆冰雪小镇以及冬奥场馆周边交通要道安装了上百套微芯桩地质灾害实时预警系统。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11202183755.jpg

    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是氢能源车“续航”的集散地。2021年6月30日,70兆帕加氢站项目完成设备调试,建成投产。自此,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成为北京市第一座具备70兆帕加氢能力的加氢站。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