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北京冬奥进行时 >> 正文

守护冬奥的气象人

2022-07-07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摄影 本刊记者 马悦 张也

  • 00CJ2506.jpg

    2月20日,韩文兴在日常巡护室外气象仪器设备。1992年,21岁的韩文兴进站工作,是在佛爷顶工作时间最长的观测员。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佛爷顶山路.jpg

    佛爷顶山峰,自古是军事要塞,观测站地处北京西北天气系统上游地段,对全市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这里也是韩文兴的第二个“家”,30年来的近一半时间,他在佛爷顶度过。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00CJ2547.jpg

    2月3日上午,韩文兴在延庆世界葡萄博览园参加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传递。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的心情依然非常激动。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气象人,作为一名火炬手,我深深地感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ZY-19747.jpg

    韩文兴的30年,见证了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全面自动化进程。2020年4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正式切换调整为业务运行。他说,现在人工定时观测和定时发报基本取消,只保留雪深、积雪等个别人工观测项目。观测业务量明显减少,但对综合业务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00CJ2670.jpg

    -14℃已经接近北京城区这个冬天的最低温了,但在冬天的佛爷顶算是好天气。韩文兴晚上还需要再实地巡视一遍设备。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00CJ2456.jpg

    “只要山上需要我,我就继续守好这个站。”韩文兴说,把设备看好,把数据管好,选择高山站,没什么后不后悔。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b722db1bcedf0bc142769dba46374c2.jpg

    值班时,除每天进行气象观测,韩文兴得自己做饭吃。换班的时候,延庆区气象局会定期派车把生活用水、煤气罐往山上拉。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ZY-19715.jpg

    自动化的气象观测场。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
    北京延庆佛爷顶,海拔1224.7米,是北京有人值守的海拔最高的气象站。蜿蜒的盘山公路是这座气象站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延庆区气象局地面测报员韩文兴在这里坚守了30年。
    临近晚上10点,室外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4度。韩文兴披上军大衣,拿起探照灯,迎着呼呼的北风,顺着台阶来到观测场,进行一天中最后一次的巡检。
  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北部,海拔1224.7米,距延庆城区35公里。这里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2℃,最大风力12级,全年大风日均数达110天。佛爷顶气象站于1978年正式建站,属三类艰苦气象站,也是北京市唯一一个有人值守海拔最高的高山站。在这个北京市最艰苦的气象站,延庆区气象局地面测报员韩文兴一守就是30年,认识韩文兴的人都称他为“住在云中”的气象人。
  “孤岛”气象站
  远远看去,佛爷顶并不陡峭,山坡平缓,但明显高出众山许多。车到山腰,才看出这是一条水泥铺的防火路,窄到只容一车通过,外侧就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随着高度抬升,植被逐渐变成了针叶林,路边已经出现了积雪。几个拐弯之后,车到山顶,一座蓝瓦白墙的小屋映入眼帘,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
  小屋对面的山顶就是气象观测站仪器所在地方,地面积雪未消,韩文兴说,“这都是除夕下的雪,这里冷,化不了。”
  1992年,21岁的韩文兴来到佛爷顶气象站,开始了他的观测工作。那时气象站工作条件艰苦,只有3间破瓦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所有用水存放在4个大水缸里。每天除了正常的观测、维护任务外,观测员还得自己做饭,到了冬天还要自己烧锅炉取暖。
  气象站处于西北影响北京天气系统的上游地区,气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里,韩文兴和同事采集的气象数据,对于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预报都非常重要,这里积累的气象数据能提前对防灾、减灾起到指导性作用,为气象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依托。
  从业30年,韩文兴亲历了中国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2003年左右,佛爷顶开始进行系统升级,2008年开始建设自动站,各种设备逐步开始升级。从手工到现在自动化,现在观测的精确度是最早人工的几十倍。“过去用纸笔记录,现在是自动化观测,但数据始终是气象工作的‘生命线’。数据记得准,天气预报才能准。”韩文兴说。几年前,韩文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职大气科学课程,先后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
  2011年,佛爷顶气象站进行了改造,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饮用水和食物还得在每次换班的时候,由韩文兴和工作人员从山下搬运上来。“可以说现在的条件比起刚上班那会儿有天壤之别,但最难熬的、漫长的寂寞没有改变。”韩文兴说,“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开电视!开了电视就能听见有人说话声儿了。”如今,韩文兴还迷上了手机摄影,特别是延时摄影。“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也就对这山有了感情,这里日出时的云海特别美。”
  “雨凇、雾凇、积雪、冰雹直径还要进行人工测量。打雷下雨我还要看着,量一量冰雹直径。”韩文兴说,他会一直干下去,这里就是他第二个“家”。
  作为观测员的自豪
  2月20日晚8点,伴随着电视机传出来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开始的乐曲声,忙碌了一天的韩文兴一边紧盯着电脑屏幕上实时滚动记录的各项气象数值,一边赶紧吃了两口刚热好的饭菜。
  这已经是韩文兴在山上待的第15天了。本来和另一位同事每周轮班一次的,但因为2月12日北京的一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导致大雪封山,加上赛时气象加密观测任务繁忙,韩文兴便申请了延期下山。
  延庆海陀山,像一面巨大的屏风横亘于首都之北,这里山高林密,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次生油松林,是北京周边地区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冬奥会筹办初期,海陀山还没有建设自动气象站,缺少历史气象数据。距离海陀山较近的佛爷顶站的海拔和高山滑雪赛道的终点高度位置差不多,比雪车雪撬场馆的高度稍高一点,韩文兴常年积累的历史气象资料数据就成为这些场馆设计的重要气象依据。
  冬奥会申办成功后,确定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撬中心设置在海陀山,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繁重,韩文兴就在其中。冬奥测试赛期间,暴雪、沙尘、寒潮、大风等多变天气轮番登场,考虑到天气复杂时气象台缺人手,韩文兴放弃休息,参与到应急服务保障中。“一想到自己的工作确保了测试赛期间佛爷顶气象数据准确、完整,为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尽力一份力,更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说到与冬奥会的缘分,韩文兴指了指放在身后桌子上的冬奥火炬自豪地说:“没想过自己还能成为一位火炬手呢。”2月3日,作为8名来自延庆的冬奥火炬手之一,韩文兴参与了主题为“大众冰雪”的冬奥火炬传递。回想起当时火炬传递的情景,韩文兴依然很兴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气象人,能作为一名火炬手,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冬奥会期间,韩文兴虽然不能到赛区巡检仪器,但他认为自己能参与到冬奥气象外围服务保障和城市运行保障工作,“能为冬奥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挺自豪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守护冬奥的气象人

2022-07-07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摄影 本刊记者 马悦 张也

    北京延庆佛爷顶,海拔1224.7米,是北京有人值守的海拔最高的气象站。蜿蜒的盘山公路是这座气象站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延庆区气象局地面测报员韩文兴在这里坚守了30年。
    临近晚上10点,室外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4度。韩文兴披上军大衣,拿起探照灯,迎着呼呼的北风,顺着台阶来到观测场,进行一天中最后一次的巡检。
  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北部,海拔1224.7米,距延庆城区35公里。这里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2℃,最大风力12级,全年大风日均数达110天。佛爷顶气象站于1978年正式建站,属三类艰苦气象站,也是北京市唯一一个有人值守海拔最高的高山站。在这个北京市最艰苦的气象站,延庆区气象局地面测报员韩文兴一守就是30年,认识韩文兴的人都称他为“住在云中”的气象人。
  “孤岛”气象站
  远远看去,佛爷顶并不陡峭,山坡平缓,但明显高出众山许多。车到山腰,才看出这是一条水泥铺的防火路,窄到只容一车通过,外侧就是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随着高度抬升,植被逐渐变成了针叶林,路边已经出现了积雪。几个拐弯之后,车到山顶,一座蓝瓦白墙的小屋映入眼帘,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
  小屋对面的山顶就是气象观测站仪器所在地方,地面积雪未消,韩文兴说,“这都是除夕下的雪,这里冷,化不了。”
  1992年,21岁的韩文兴来到佛爷顶气象站,开始了他的观测工作。那时气象站工作条件艰苦,只有3间破瓦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所有用水存放在4个大水缸里。每天除了正常的观测、维护任务外,观测员还得自己做饭,到了冬天还要自己烧锅炉取暖。
  气象站处于西北影响北京天气系统的上游地区,气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里,韩文兴和同事采集的气象数据,对于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预报都非常重要,这里积累的气象数据能提前对防灾、减灾起到指导性作用,为气象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依托。
  从业30年,韩文兴亲历了中国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2003年左右,佛爷顶开始进行系统升级,2008年开始建设自动站,各种设备逐步开始升级。从手工到现在自动化,现在观测的精确度是最早人工的几十倍。“过去用纸笔记录,现在是自动化观测,但数据始终是气象工作的‘生命线’。数据记得准,天气预报才能准。”韩文兴说。几年前,韩文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职大气科学课程,先后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
  2011年,佛爷顶气象站进行了改造,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饮用水和食物还得在每次换班的时候,由韩文兴和工作人员从山下搬运上来。“可以说现在的条件比起刚上班那会儿有天壤之别,但最难熬的、漫长的寂寞没有改变。”韩文兴说,“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开电视!开了电视就能听见有人说话声儿了。”如今,韩文兴还迷上了手机摄影,特别是延时摄影。“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也就对这山有了感情,这里日出时的云海特别美。”
  “雨凇、雾凇、积雪、冰雹直径还要进行人工测量。打雷下雨我还要看着,量一量冰雹直径。”韩文兴说,他会一直干下去,这里就是他第二个“家”。
  作为观测员的自豪
  2月20日晚8点,伴随着电视机传出来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开始的乐曲声,忙碌了一天的韩文兴一边紧盯着电脑屏幕上实时滚动记录的各项气象数值,一边赶紧吃了两口刚热好的饭菜。
  这已经是韩文兴在山上待的第15天了。本来和另一位同事每周轮班一次的,但因为2月12日北京的一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导致大雪封山,加上赛时气象加密观测任务繁忙,韩文兴便申请了延期下山。
  延庆海陀山,像一面巨大的屏风横亘于首都之北,这里山高林密,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次生油松林,是北京周边地区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冬奥会筹办初期,海陀山还没有建设自动气象站,缺少历史气象数据。距离海陀山较近的佛爷顶站的海拔和高山滑雪赛道的终点高度位置差不多,比雪车雪撬场馆的高度稍高一点,韩文兴常年积累的历史气象资料数据就成为这些场馆设计的重要气象依据。
  冬奥会申办成功后,确定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撬中心设置在海陀山,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繁重,韩文兴就在其中。冬奥测试赛期间,暴雪、沙尘、寒潮、大风等多变天气轮番登场,考虑到天气复杂时气象台缺人手,韩文兴放弃休息,参与到应急服务保障中。“一想到自己的工作确保了测试赛期间佛爷顶气象数据准确、完整,为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尽力一份力,更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说到与冬奥会的缘分,韩文兴指了指放在身后桌子上的冬奥火炬自豪地说:“没想过自己还能成为一位火炬手呢。”2月3日,作为8名来自延庆的冬奥火炬手之一,韩文兴参与了主题为“大众冰雪”的冬奥火炬传递。回想起当时火炬传递的情景,韩文兴依然很兴奋。“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气象人,能作为一名火炬手,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冬奥会期间,韩文兴虽然不能到赛区巡检仪器,但他认为自己能参与到冬奥气象外围服务保障和城市运行保障工作,“能为冬奥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挺自豪的。” 
  • 00CJ2506.jpg

    2月20日,韩文兴在日常巡护室外气象仪器设备。1992年,21岁的韩文兴进站工作,是在佛爷顶工作时间最长的观测员。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佛爷顶山路.jpg

    佛爷顶山峰,自古是军事要塞,观测站地处北京西北天气系统上游地段,对全市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这里也是韩文兴的第二个“家”,30年来的近一半时间,他在佛爷顶度过。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00CJ2547.jpg

    2月3日上午,韩文兴在延庆世界葡萄博览园参加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传递。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的心情依然非常激动。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气象人,作为一名火炬手,我深深地感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ZY-19747.jpg

    韩文兴的30年,见证了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的全面自动化进程。2020年4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正式切换调整为业务运行。他说,现在人工定时观测和定时发报基本取消,只保留雪深、积雪等个别人工观测项目。观测业务量明显减少,但对综合业务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00CJ2670.jpg

    -14℃已经接近北京城区这个冬天的最低温了,但在冬天的佛爷顶算是好天气。韩文兴晚上还需要再实地巡视一遍设备。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00CJ2456.jpg

    “只要山上需要我,我就继续守好这个站。”韩文兴说,把设备看好,把数据管好,选择高山站,没什么后不后悔。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b722db1bcedf0bc142769dba46374c2.jpg

    值班时,除每天进行气象观测,韩文兴得自己做饭吃。换班的时候,延庆区气象局会定期派车把生活用水、煤气罐往山上拉。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ZY-19715.jpg

    自动化的气象观测场。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