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1年 >>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聚焦《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 >> 正文

“鱼公”殷树茂和他的“云鱼谷”

2021-10-09      撰文 本刊记者 张劲文

  • DJI_0573 拷贝.jpg

    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云南省昆明市马家冲村的养殖基地。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BL4I8555 拷贝.jpg

    殷树茂(右)和他的儿子殷琦丰在鱼塘边巡查。大学毕业后,殷琦丰来到茂湾工作,与他的父亲一起进行云南土著鱼种的繁育工作。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

  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经过掩映在翠绿之中的盘山路,就来到了马家冲村。

  这个村中有一处面积达1560亩的养殖基地,属于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茂湾”)。当员工把饵食撒到平静的鱼塘中时,从水中瞬间弹跃出了上百尾长约10厘米、状如纺锤的小鱼。

  殷树茂是公司的董事长。据他介绍,这些鱼苗都是云南本地的“土著鱼”,都是稀有物种,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多的鱼苗是云南本地的特有品种——鱇浪白鱼。

  半路出家的“鱼公”

  在昆明市东南方,坐落着中国有名的一处淡水湖——抚仙湖。鱇浪白鱼是抚仙湖独有的物种。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为了充分利用湖泊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提高湖泊渔业经济效益,人们从长江和其他水系中引进了太湖新银鱼等鱼类,由于种群的食性竞争,加上过度捕捞、环境破坏等因素,使这个“外来户”很快在湖中形成优势种群。

  同时,人们用密网捕捞太湖新银鱼的作业方式也对鱇浪白鱼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到了20世纪90年代,鱇浪白鱼就退出了该湖区主要食用经济鱼类的行列。鱇浪白鱼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到了一公斤3000元。

  令人咋舌的价格让殷树茂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从未涉足水产养殖的他决心跨行转业。1995年,人工繁育鱇浪白鱼的技术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可殷树茂却大胆地租了十几亩鱼塘,开始尝试鱇浪白鱼的人工养殖。他不断改进鱼塘的设计,调整鱼塘的水压、水质、水温,购买鱼苗进行尝试。除了调整养殖水环境之外,他还关注鱇浪白鱼的产卵习惯、鱼病防治方法等等,又与专业的科研机构合作研制了特殊的饲料,使鱼苗繁殖率、成活率提高了不少。

  2012年,殷树茂成立了养殖基地,开始用成熟的技术大量繁育鱇浪白鱼。现在,茂湾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申请相关专利14项。截至目前,基地年孵化鱇浪白鱼种苗达1.2亿尾,年销售量达到100多吨。养殖基地的落成,也给当地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治水奇兵”解决生态难题

  鱇浪白鱼的养殖与研究工作,让殷树茂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了维持特定物种稳定繁殖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鱇浪白鱼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不仅食用浮游植物,还会食用太湖新银鱼的尸体。此前,抚仙湖内,在排除掉鱇浪白鱼这个竞争对手后,银鱼大量繁殖,但银鱼生长周期只有一年,银鱼引进后不久,抚仙湖便开始成批出现银鱼的尸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当地政府用人工捞除的方式进行作业,但收效甚微。

  “鱇浪白鱼就是‘治水奇兵’。”殷树茂说,若以重量为单位,1个单位的鱇浪白鱼可以吸收多达60个单位的富营养化物质,是名副其实的水中“清道夫”。能让鱇浪白鱼重回抚仙湖,对于湖水的治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2007年开始,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开始实施鱇浪白鱼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每年定期向抚仙湖投放包括鱇浪白鱼在内的多种土著鱼鱼苗。茂湾积极参与其中,多次无偿捐赠高价的鱇浪白鱼鱼苗。仅在2018年冬季及2019年抚仙湖保护日活动中,茂湾便向抚仙湖管理局无偿捐赠了29.8万尾鱇浪白鱼。长期的馈赠也没有辜负殷树茂的期待。2018年后,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小小的鱼苗立了大功。

  “云鱼谷”成就物种共生

  当殷树茂意识到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的重要性后,他开始考虑:“既然可以繁育出来鱇浪白鱼,那么其他土著鱼不也有人工繁育的可能性吗?”

  云南汇聚着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有着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发达的水系、复杂的地形和气候,使得云南维持着一个复杂的鱼类生态圈。截至2019年,云南省记录有淡水鱼629种及亚种,占全国淡水鱼种数的39.9%,其中土著种594种、云南特有种更是多达255种。对殷树茂来说,这里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收集种源是最重要的工作。”殷树茂说:“从搜集种源到成功繁育,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种源收集之后,鱼从孵化到性成熟有一个过程,同时还要在饲养中剔除杂交种,不断筛选出纯种来。”多年来,殷树茂搜罗云南土著鱼的种源并悉心培育。如今,基地里不仅有鱇浪白鱼,还有裂腹鱼、倒刺鲃、金线鲃、金沙鲈鲤等云南珍稀的土著鱼种。

  同时,茂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打造“云鱼谷”,要让茂湾成为云南的土著鱼的种源库。在基地内,茂湾已经留存了140多种土著鱼种,并开始打造一条云南土著鱼示范长廊,让更多人了解云南土著鱼。

上一页

下一页

“鱼公”殷树茂和他的“云鱼谷”

2021-10-09      撰文 本刊记者 张劲文

  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经过掩映在翠绿之中的盘山路,就来到了马家冲村。

  这个村中有一处面积达1560亩的养殖基地,属于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茂湾”)。当员工把饵食撒到平静的鱼塘中时,从水中瞬间弹跃出了上百尾长约10厘米、状如纺锤的小鱼。

  殷树茂是公司的董事长。据他介绍,这些鱼苗都是云南本地的“土著鱼”,都是稀有物种,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多的鱼苗是云南本地的特有品种——鱇浪白鱼。

  半路出家的“鱼公”

  在昆明市东南方,坐落着中国有名的一处淡水湖——抚仙湖。鱇浪白鱼是抚仙湖独有的物种。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为了充分利用湖泊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提高湖泊渔业经济效益,人们从长江和其他水系中引进了太湖新银鱼等鱼类,由于种群的食性竞争,加上过度捕捞、环境破坏等因素,使这个“外来户”很快在湖中形成优势种群。

  同时,人们用密网捕捞太湖新银鱼的作业方式也对鱇浪白鱼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到了20世纪90年代,鱇浪白鱼就退出了该湖区主要食用经济鱼类的行列。鱇浪白鱼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到了一公斤3000元。

  令人咋舌的价格让殷树茂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从未涉足水产养殖的他决心跨行转业。1995年,人工繁育鱇浪白鱼的技术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可殷树茂却大胆地租了十几亩鱼塘,开始尝试鱇浪白鱼的人工养殖。他不断改进鱼塘的设计,调整鱼塘的水压、水质、水温,购买鱼苗进行尝试。除了调整养殖水环境之外,他还关注鱇浪白鱼的产卵习惯、鱼病防治方法等等,又与专业的科研机构合作研制了特殊的饲料,使鱼苗繁殖率、成活率提高了不少。

  2012年,殷树茂成立了养殖基地,开始用成熟的技术大量繁育鱇浪白鱼。现在,茂湾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申请相关专利14项。截至目前,基地年孵化鱇浪白鱼种苗达1.2亿尾,年销售量达到100多吨。养殖基地的落成,也给当地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治水奇兵”解决生态难题

  鱇浪白鱼的养殖与研究工作,让殷树茂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了维持特定物种稳定繁殖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鱇浪白鱼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不仅食用浮游植物,还会食用太湖新银鱼的尸体。此前,抚仙湖内,在排除掉鱇浪白鱼这个竞争对手后,银鱼大量繁殖,但银鱼生长周期只有一年,银鱼引进后不久,抚仙湖便开始成批出现银鱼的尸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当地政府用人工捞除的方式进行作业,但收效甚微。

  “鱇浪白鱼就是‘治水奇兵’。”殷树茂说,若以重量为单位,1个单位的鱇浪白鱼可以吸收多达60个单位的富营养化物质,是名副其实的水中“清道夫”。能让鱇浪白鱼重回抚仙湖,对于湖水的治理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2007年开始,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开始实施鱇浪白鱼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每年定期向抚仙湖投放包括鱇浪白鱼在内的多种土著鱼鱼苗。茂湾积极参与其中,多次无偿捐赠高价的鱇浪白鱼鱼苗。仅在2018年冬季及2019年抚仙湖保护日活动中,茂湾便向抚仙湖管理局无偿捐赠了29.8万尾鱇浪白鱼。长期的馈赠也没有辜负殷树茂的期待。2018年后,抚仙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小小的鱼苗立了大功。

  “云鱼谷”成就物种共生

  当殷树茂意识到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的重要性后,他开始考虑:“既然可以繁育出来鱇浪白鱼,那么其他土著鱼不也有人工繁育的可能性吗?”

  云南汇聚着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有着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发达的水系、复杂的地形和气候,使得云南维持着一个复杂的鱼类生态圈。截至2019年,云南省记录有淡水鱼629种及亚种,占全国淡水鱼种数的39.9%,其中土著种594种、云南特有种更是多达255种。对殷树茂来说,这里能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收集种源是最重要的工作。”殷树茂说:“从搜集种源到成功繁育,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种源收集之后,鱼从孵化到性成熟有一个过程,同时还要在饲养中剔除杂交种,不断筛选出纯种来。”多年来,殷树茂搜罗云南土著鱼的种源并悉心培育。如今,基地里不仅有鱇浪白鱼,还有裂腹鱼、倒刺鲃、金线鲃、金沙鲈鲤等云南珍稀的土著鱼种。

  同时,茂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打造“云鱼谷”,要让茂湾成为云南的土著鱼的种源库。在基地内,茂湾已经留存了140多种土著鱼种,并开始打造一条云南土著鱼示范长廊,让更多人了解云南土著鱼。

  • DJI_0573 拷贝.jpg

    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云南省昆明市马家冲村的养殖基地。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BL4I8555 拷贝.jpg

    殷树茂(右)和他的儿子殷琦丰在鱼塘边巡查。大学毕业后,殷琦丰来到茂湾工作,与他的父亲一起进行云南土著鱼种的繁育工作。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