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1年 >>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聚焦《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 >> 正文

在云南,他们与“菌”共生

2021-10-09      撰文 本刊记者 张劲文

  • IMG_0532-丁文东 拷贝.jpg

    松茸 摄影 丁文东

  • _DSF2694 拷贝.jpg

    小鬼伞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松卫红-6 拷贝.jpg

    牛肝菌 摄影 松卫红

  • 珊瑚状猴头菇_DSC4253-余江 拷贝.jpg

    珊瑚状猴头菇 摄影 余江

  • MAGP7696 拷贝.jpg

    云南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形成茂盛的植被。夏季高温、多降水的环境形成丰富的草木和腐殖质,使这里成为菌子的天堂。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MAGP4654(抠) 拷贝.jpg

    变绿红菇 摄影 马耕平、秦斌/人民画报

  • MAGP4652(抠)(1) 拷贝.jpg

    鸡油菌

  • MAGP4644(抠) 拷贝.jpg

    皱盖疣柄牛肝菌

  • MAGP4645(抠) 拷贝.jpg

    枝瑚菌

  • _INB2044(2)抠) 拷贝.jpg

    松茸

  • _INB2044(1)(抠) 拷贝.jpg

    鸡枞菌

  • _INB2044(1)的副本(抠) 拷贝.jpg

    谷熟菌

  • MAGP4650抠图) 拷贝.jpg

    铜绿红菇

  • MAGP4716 拷贝.jpg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桂明英(右)和学生正在为不同的菌种分类。 摄影 马耕平/人民画报

  • _QBS2852 拷贝.jpg

    云南省昆明市水木花交易市场,一位摊主正在整理摊位上待售的菌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

  年五月,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把雨水带入云南,充沛的降水让云南成为野生菌生长的天堂。据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数据,截至目前,已知在云南分布的野生食用菌约900种,占世界约2500种食用菌的36%,占中国约1000种食用菌的90%,云南全省120多个县市均有野生食用菌分布。

  如今,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野生食用菌类的研究,开拓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包山拾菌脱贫

  小哨社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海拔1860米,土地是红壤,社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2.6%,云南松是主要树种之一。独特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一种与云南松共生的野生菌,这就是干巴菌。干巴菌也是云南野生菌之一,它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不逊色于松茸。干巴菌多产自云南,而小哨社区干巴菌的品质,又在云南独占鳌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哨社区境内的干巴菌,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发展资源。据小哨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海彬介绍,1994年起,社区在云南省率先探索“包山拾菌”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经济。这一模式使得当地人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山林承包款从1994年的不到8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400万元。这些承包款,有20%留归集体利用,剩余80%都以分红的形式提供给社区居民。

  “包山拾菌”的经营模式也影响到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育工作情况。在实行“包山拾菌”之前,社区需要派出专门的护林员来巡视山林的生态保育情况,不仅造成额外劳务支出,而且效果欠佳。在实行“包山拾菌”之后,山林的保护义务便落到了承包人的身上。由于很多野生菌需要与林木共生,因此,护林成为了承包人确保经济收益的必要手段。李海彬介绍说:“在实行‘包山拾菌’之后,承包人不仅会重视森林防火,还会在空白地带种植树木,定时清除杂草和朽木,来保证野生菌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样,我们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得到了保障。”

  破解三七种植生态与经济的双难题

  云南的野生食用菌到底有怎样的价值?为了解答这个问题,2015年,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华大基因,共同启动了“云菌基因组研究计划”。目前已完成超过100种野生菌的基因测序,并建立野生菌基因组共享数据库。

  “野生食用菌是一种很特殊的农业产品,它不需要播种、施肥,便能创造产出。但是野生食用菌的品种千差万别,有些还有毒性,目前进入人类社会利用范围的野生菌只占一部分。如果要充分开发野生菌的市场价值,就要仔细甄别它们的功效,因而基因组研究是必要的。”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高原菌物研究院院长马啸如是说。

  马啸是内蒙古人,2012年留学归国后,作为专业人才进入云南农业大学工作。留学期间,他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功效研究,来到云南后,便被云南丰富的野生菌资源所吸引。无论是老少咸宜的松茸,还是价格亲民的牛肝菌,亦或是含有剧毒的菌子,在他眼里都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及云南省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完成了许多相关研究,最令马啸难忘的一个成果是建立了食用菌与林下三七的复合间种技术,有效解决了三七的连续种植障碍问题以及林下间隔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

  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三七种植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三七的连作障碍(因养分过度消耗等因素,导致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异常)一直是个难题。一片土地只要种过一次三七,那么这片土地在未来10到15年内都不能再次种植三七。

  为了有效应对三七的连作障碍问题及林下间隔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的指导下,2019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高原菌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桂明英带领团队,将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菇等食用菌试点栽培在林下三七休耕的试验田和间隔闲置区域中,此前,这些野生菌已经完成了驯化,实现了人工繁育。这次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桂明英表示:“我们发现,这些食用菌不仅可以有效保育土壤,而且也可以为当地农户带来经济效益,可以说,我们成功地为这片土地的大生态环境引入了一个生态正效益型作物,实现了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双丰收。”

  现在,这一模式已经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还在云南省内的茶园内投放食用菌菌包,促进茶叶生长,提高茶叶品质。此外,他们还在矿山开采后环境生态修复区域内试点种植特定的菌物,通过这些菌物去吸收土壤中的某种特定元素,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解开松茸保护与利用的结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关兴路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木水花”)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在野生菌的旺季里,每天的交易量多达500吨,甚至是更多。

  在云南野生菌的热销榜上,松茸始终名列前茅。“松茸主要生长在云南的藏区。当地人采摘松茸的时候用棍子抵住松茸的尾部,轻轻一撬,就把松茸撬出来了。采完后,他们会将撬开的土壤再填回原位,这样松茸的孢子就会保留在土里,以后还会长出来。”云南农派商贸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李文娟详细描述了松茸采摘过程。李文娟一家在云南从事松茸贸易已有20多年的时间,她本人直接从事松茸贸易也有近9年,无论是松茸的采摘、品控、销售,她都十分清楚。

  然而,长久以来,松茸的采摘和保护似乎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地。松茸是一种很珍贵的野生菌,虽然它从破土到成熟也许只需要几周,但它的孢子洒落在土地上,可能会沉睡5、6年之久,而且孢子的成活率也很低。将松茸捧上“神坛”的日本人认为,未“开伞”的松茸才是一等的松茸,价格自然高,而开了伞的松茸则沦为餐桌上的残次品。在这种行业标准的影响下,松茸的可持续发展陷入了困境。

  桂明英长期从事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年,她主要研究的是野生食用菌的促繁与保护,以实现野生食用菌的可持续利用。

  据桂明英介绍,在松茸的采摘环节,当地政府曾要求6厘米以下的童茸禁止采摘。但是近年来这个标准有所改变,有些地方已经把采摘限高下调到4厘米。“我们不能采摘那些太小的松茸,这些松茸还没有性成熟,也就意味着还没有形成传代的孢子,一旦采摘之后,很难还会有松茸长出。同时,我们也不建议采摘过于成熟的松茸,这些松茸成长周期很长了,口感已经降低,它留在原地也许会更有利于小松茸的发育成长。”桂明英表示。

  采摘松茸最合理的方式是选择采摘那些子实体部分超过6厘米的松茸,并刻意保留部分松茸成长到“开伞”的成年期,同时要注意将松茸生长原位的表土回填。

  除了松茸之外,其他类型的野生菌的保护工作,也是桂明英关注的重点。“像是块菌类,我们建议设置一个采摘时限。每年的11月份之前是禁止采摘的,因为它们还没有发育成熟。”

  2021年9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将冬虫夏草、松茸、中华夏块菌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现在,这些野生菌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在各方的努力之下,野生菌的保护工作正在日趋完善。

上一页

下一页

在云南,他们与“菌”共生

2021-10-09      撰文 本刊记者 张劲文

  年五月,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把雨水带入云南,充沛的降水让云南成为野生菌生长的天堂。据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数据,截至目前,已知在云南分布的野生食用菌约900种,占世界约2500种食用菌的36%,占中国约1000种食用菌的90%,云南全省120多个县市均有野生食用菌分布。

  如今,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野生食用菌类的研究,开拓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包山拾菌脱贫

  小哨社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海拔1860米,土地是红壤,社区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2.6%,云南松是主要树种之一。独特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一种与云南松共生的野生菌,这就是干巴菌。干巴菌也是云南野生菌之一,它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不逊色于松茸。干巴菌多产自云南,而小哨社区干巴菌的品质,又在云南独占鳌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哨社区境内的干巴菌,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发展资源。据小哨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海彬介绍,1994年起,社区在云南省率先探索“包山拾菌”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经济。这一模式使得当地人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山林承包款从1994年的不到8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400万元。这些承包款,有20%留归集体利用,剩余80%都以分红的形式提供给社区居民。

  “包山拾菌”的经营模式也影响到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育工作情况。在实行“包山拾菌”之前,社区需要派出专门的护林员来巡视山林的生态保育情况,不仅造成额外劳务支出,而且效果欠佳。在实行“包山拾菌”之后,山林的保护义务便落到了承包人的身上。由于很多野生菌需要与林木共生,因此,护林成为了承包人确保经济收益的必要手段。李海彬介绍说:“在实行‘包山拾菌’之后,承包人不仅会重视森林防火,还会在空白地带种植树木,定时清除杂草和朽木,来保证野生菌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样,我们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得到了保障。”

  破解三七种植生态与经济的双难题

  云南的野生食用菌到底有怎样的价值?为了解答这个问题,2015年,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华大基因,共同启动了“云菌基因组研究计划”。目前已完成超过100种野生菌的基因测序,并建立野生菌基因组共享数据库。

  “野生食用菌是一种很特殊的农业产品,它不需要播种、施肥,便能创造产出。但是野生食用菌的品种千差万别,有些还有毒性,目前进入人类社会利用范围的野生菌只占一部分。如果要充分开发野生菌的市场价值,就要仔细甄别它们的功效,因而基因组研究是必要的。”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高原菌物研究院院长马啸如是说。

  马啸是内蒙古人,2012年留学归国后,作为专业人才进入云南农业大学工作。留学期间,他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功效研究,来到云南后,便被云南丰富的野生菌资源所吸引。无论是老少咸宜的松茸,还是价格亲民的牛肝菌,亦或是含有剧毒的菌子,在他眼里都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及云南省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完成了许多相关研究,最令马啸难忘的一个成果是建立了食用菌与林下三七的复合间种技术,有效解决了三七的连续种植障碍问题以及林下间隔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

  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三七种植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三七的连作障碍(因养分过度消耗等因素,导致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异常)一直是个难题。一片土地只要种过一次三七,那么这片土地在未来10到15年内都不能再次种植三七。

  为了有效应对三七的连作障碍问题及林下间隔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的指导下,2019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高原菌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桂明英带领团队,将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菇等食用菌试点栽培在林下三七休耕的试验田和间隔闲置区域中,此前,这些野生菌已经完成了驯化,实现了人工繁育。这次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桂明英表示:“我们发现,这些食用菌不仅可以有效保育土壤,而且也可以为当地农户带来经济效益,可以说,我们成功地为这片土地的大生态环境引入了一个生态正效益型作物,实现了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双丰收。”

  现在,这一模式已经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还在云南省内的茶园内投放食用菌菌包,促进茶叶生长,提高茶叶品质。此外,他们还在矿山开采后环境生态修复区域内试点种植特定的菌物,通过这些菌物去吸收土壤中的某种特定元素,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解开松茸保护与利用的结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关兴路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木水花”)是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在野生菌的旺季里,每天的交易量多达500吨,甚至是更多。

  在云南野生菌的热销榜上,松茸始终名列前茅。“松茸主要生长在云南的藏区。当地人采摘松茸的时候用棍子抵住松茸的尾部,轻轻一撬,就把松茸撬出来了。采完后,他们会将撬开的土壤再填回原位,这样松茸的孢子就会保留在土里,以后还会长出来。”云南农派商贸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李文娟详细描述了松茸采摘过程。李文娟一家在云南从事松茸贸易已有20多年的时间,她本人直接从事松茸贸易也有近9年,无论是松茸的采摘、品控、销售,她都十分清楚。

  然而,长久以来,松茸的采摘和保护似乎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地。松茸是一种很珍贵的野生菌,虽然它从破土到成熟也许只需要几周,但它的孢子洒落在土地上,可能会沉睡5、6年之久,而且孢子的成活率也很低。将松茸捧上“神坛”的日本人认为,未“开伞”的松茸才是一等的松茸,价格自然高,而开了伞的松茸则沦为餐桌上的残次品。在这种行业标准的影响下,松茸的可持续发展陷入了困境。

  桂明英长期从事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年,她主要研究的是野生食用菌的促繁与保护,以实现野生食用菌的可持续利用。

  据桂明英介绍,在松茸的采摘环节,当地政府曾要求6厘米以下的童茸禁止采摘。但是近年来这个标准有所改变,有些地方已经把采摘限高下调到4厘米。“我们不能采摘那些太小的松茸,这些松茸还没有性成熟,也就意味着还没有形成传代的孢子,一旦采摘之后,很难还会有松茸长出。同时,我们也不建议采摘过于成熟的松茸,这些松茸成长周期很长了,口感已经降低,它留在原地也许会更有利于小松茸的发育成长。”桂明英表示。

  采摘松茸最合理的方式是选择采摘那些子实体部分超过6厘米的松茸,并刻意保留部分松茸成长到“开伞”的成年期,同时要注意将松茸生长原位的表土回填。

  除了松茸之外,其他类型的野生菌的保护工作,也是桂明英关注的重点。“像是块菌类,我们建议设置一个采摘时限。每年的11月份之前是禁止采摘的,因为它们还没有发育成熟。”

  2021年9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将冬虫夏草、松茸、中华夏块菌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现在,这些野生菌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在各方的努力之下,野生菌的保护工作正在日趋完善。

  • IMG_0532-丁文东 拷贝.jpg

    松茸 摄影 丁文东

  • _DSF2694 拷贝.jpg

    小鬼伞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松卫红-6 拷贝.jpg

    牛肝菌 摄影 松卫红

  • 珊瑚状猴头菇_DSC4253-余江 拷贝.jpg

    珊瑚状猴头菇 摄影 余江

  • MAGP7696 拷贝.jpg

    云南地区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形成茂盛的植被。夏季高温、多降水的环境形成丰富的草木和腐殖质,使这里成为菌子的天堂。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MAGP4654(抠) 拷贝.jpg

    变绿红菇 摄影 马耕平、秦斌/人民画报

  • MAGP4652(抠)(1) 拷贝.jpg

    鸡油菌

  • MAGP4644(抠) 拷贝.jpg

    皱盖疣柄牛肝菌

  • MAGP4645(抠) 拷贝.jpg

    枝瑚菌

  • _INB2044(2)抠) 拷贝.jpg

    松茸

  • _INB2044(1)(抠) 拷贝.jpg

    鸡枞菌

  • _INB2044(1)的副本(抠) 拷贝.jpg

    谷熟菌

  • MAGP4650抠图) 拷贝.jpg

    铜绿红菇

  • MAGP4716 拷贝.jpg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桂明英(右)和学生正在为不同的菌种分类。 摄影 马耕平/人民画报

  • _QBS2852 拷贝.jpg

    云南省昆明市水木花交易市场,一位摊主正在整理摊位上待售的菌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