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2年 >> 非凡十年 >> 正文

郑家湖墓地 讲述秦汉大一统历史故事

2022-08-19      本刊综合报道

  • A区M58器物组合 副本.jpg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A区M58号墓出土的器物组合

  • M225葬具绘画.jpg

    郑家湖M234号墓出土的葬具木板画

  • M276铜器组合 副本.jpg

    郑家湖M276号墓出土的铜器组合

  • M277M276漆扁壶(1) 副本.jpg

    郑家湖M277、M276号墓出土的漆扁壶

  • M257虎头枕 副本.jpg

    郑家湖M257号墓出土的带有老虎图案的涂漆木制头枕

< >
  郑家湖墓地为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典型个案。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秦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的过程。
  时间回溯到战国晚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王室被迫东迁,自此,郢都周边的云梦地区(今湖北孝感)成为了秦楚两国恩怨地。在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互攻伐中,将秦王的豪情、楚国的衰颓、将士的热血、百姓的悲戚都沉浸在这片土地中。直到两千年后,楚王城遗址的发掘,才使这片土地所沉淀的记忆被重新唤醒。
  “中华第一长文觚”
  2021年9月底的一天,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堆小型木头。其中的一根木条在经过清洗后,上面渐渐显露出一排排文字。见此,此次考古行动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立即将这批木头送到文物保护中心。
  这根带有字迹的长条形木头被称为“木觚(gū)”,是简牍的一个品种,多为呈3面棱体,每个面上都可以书写文字。罗运兵介绍,送到文物保护中心的这枚长觚有些特殊,是将一截圆木对半剖开所造,“觚上字体是典型的秦隶,全文接近700字,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觚。”
  长觚上记载了一位名叫“筡”的纵横家接受楚王任命,出使秦国游说秦王“寝兵立义”的故事。其中指出秦民“壹恶用兵”而疲于征战,劝说秦王止兵,使民安居乐业。这段历史未见于传世文献,为今人探讨当时社会思潮提供了新材料。
  “长觚是从一个秦墓中发掘出的,根据规格推断,应当是秦国一个下级文官的墓地。这枚长觚寄托着墓主人期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愿望,这与当时秦王的立场是有出入的。”罗运兵猜测道。“这枚长觚是‘中华第一长文觚’,是一个惊喜。它的出土过程验证了我们工作方法科学有效—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
  见证中央集权历史,秦楚文化渐染
  郑家湖墓地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不完全因其出土的文物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是秦占领楚之后,中国逐渐形成大一统国家的一个真实例证。
  自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清理古墓300多座,墓地东南片区为楚文化墓葬,西北片区为秦文化墓葬,二者毗邻而葬。墓主人多是楚秦汉更替这些重要历史节点的亲历者,共同见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正式建立与文化大一统格局的最初形成。
  罗运兵介绍说:“编号M257的墓是整个郑家湖墓地中级别最高的一座,从其随葬日用陶器组合、屈肢葬、殉牲习俗来看,墓主应是西北秦人。”根据稳定同位素检测数据显示,墓主人出生在西北旱作区,但在少年时期就来到了江汉平原直至死亡;墓主人骨架两侧共摆放有三把铜剑,剑锋上疤痕累累,表明他应是一位多年征战的武士或将军;考古类型学分析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均显示,墓主人下葬年代在秦代,如此算来,他至少为秦统一征战了近20年。
  虽然秦楚两国墓葬文化在规模、棺椁结构、随葬品组合、殉牲习俗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但联合考古队在郑家湖墓地发现了许多秦楚墓葬文化渐染的证据。其中,在编号为M234的墓中出土的葬具木板画就是这种秦楚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从板画的题材可以看到秦人对楚文化的兼容吸纳。罗运兵说:“画中可看到鲜明的秦文化标识,如作为祭器的扁壶图案和树叶纹组合图案;画中仙鹤形象也很突出,这种仙鹤形象就应是受楚文化的影响。”
  在其他的墓葬中也可发现秦楚文化相互融合的痕迹。在一位女性的墓中,随葬陶器以秦式器物为主,但考古队员却发现其中混有一件典型的楚式陶器—圜底双耳罐。“她本人或许是当地楚人后裔,后来嫁给秦人,死后埋入墓地。因此她的墓葬在接受了秦文化同时也保留了一点楚文化传统。”
  记录秦楚共处、民族融合
  2021年9月份,一批饱水墓葬的发现令考古队十分惊喜。饱水即指墓地吸满了水。在饱水墓葬中,器物内部的空隙均被水充满,因此保持着较完整的形状和外观。不仅随葬品、棺椁保存较为完好,还保留了人骨、殉牲、粮食等,为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发掘团队选取了12例人骨的多种同位素沉淀信息,基本复原了其各自生命周期的饮食变迁及其所反映的迁徙路线。而这些墓主人的迁徙路线,再现了战国末期统一战争的推进所带来的民族融合大趋势。“通过多种稳定同位素检测,我们发现,在这12人中,5人出生在南方稻作区,7人出生在北方旱作区,他们中有9人进行过远距离迁徙。”
  罗运兵介绍,如墓葬M276,从随葬日用陶器及墓坑中黄牛头蹄葬这种祭祀习俗来看,墓主很可能是个西戎(秦对西方部落的泛指)女子。检测数据显示,她出生在西北,并一直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才来到南方。
  郑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极大丰富了秦文化内涵,是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缩影。罗运兵认为,郑家湖墓地从实物、文字、图像多个层面生动展示了战国末至汉初风云变幻的大变革时代,呈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的缩影。 
  (本报道图片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郑家湖墓地 讲述秦汉大一统历史故事

2022-08-19      本刊综合报道

  郑家湖墓地为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典型个案。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秦楚文化逐渐融合、统一于汉文化的过程。
  时间回溯到战国晚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王室被迫东迁,自此,郢都周边的云梦地区(今湖北孝感)成为了秦楚两国恩怨地。在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互攻伐中,将秦王的豪情、楚国的衰颓、将士的热血、百姓的悲戚都沉浸在这片土地中。直到两千年后,楚王城遗址的发掘,才使这片土地所沉淀的记忆被重新唤醒。
  “中华第一长文觚”
  2021年9月底的一天,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郑家湖战国秦汉墓地发掘现场,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堆小型木头。其中的一根木条在经过清洗后,上面渐渐显露出一排排文字。见此,此次考古行动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立即将这批木头送到文物保护中心。
  这根带有字迹的长条形木头被称为“木觚(gū)”,是简牍的一个品种,多为呈3面棱体,每个面上都可以书写文字。罗运兵介绍,送到文物保护中心的这枚长觚有些特殊,是将一截圆木对半剖开所造,“觚上字体是典型的秦隶,全文接近700字,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觚。”
  长觚上记载了一位名叫“筡”的纵横家接受楚王任命,出使秦国游说秦王“寝兵立义”的故事。其中指出秦民“壹恶用兵”而疲于征战,劝说秦王止兵,使民安居乐业。这段历史未见于传世文献,为今人探讨当时社会思潮提供了新材料。
  “长觚是从一个秦墓中发掘出的,根据规格推断,应当是秦国一个下级文官的墓地。这枚长觚寄托着墓主人期望战争早日结束的愿望,这与当时秦王的立场是有出入的。”罗运兵猜测道。“这枚长觚是‘中华第一长文觚’,是一个惊喜。它的出土过程验证了我们工作方法科学有效—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
  见证中央集权历史,秦楚文化渐染
  郑家湖墓地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不完全因其出土的文物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是秦占领楚之后,中国逐渐形成大一统国家的一个真实例证。
  自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清理古墓300多座,墓地东南片区为楚文化墓葬,西北片区为秦文化墓葬,二者毗邻而葬。墓主人多是楚秦汉更替这些重要历史节点的亲历者,共同见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正式建立与文化大一统格局的最初形成。
  罗运兵介绍说:“编号M257的墓是整个郑家湖墓地中级别最高的一座,从其随葬日用陶器组合、屈肢葬、殉牲习俗来看,墓主应是西北秦人。”根据稳定同位素检测数据显示,墓主人出生在西北旱作区,但在少年时期就来到了江汉平原直至死亡;墓主人骨架两侧共摆放有三把铜剑,剑锋上疤痕累累,表明他应是一位多年征战的武士或将军;考古类型学分析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均显示,墓主人下葬年代在秦代,如此算来,他至少为秦统一征战了近20年。
  虽然秦楚两国墓葬文化在规模、棺椁结构、随葬品组合、殉牲习俗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但联合考古队在郑家湖墓地发现了许多秦楚墓葬文化渐染的证据。其中,在编号为M234的墓中出土的葬具木板画就是这种秦楚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从板画的题材可以看到秦人对楚文化的兼容吸纳。罗运兵说:“画中可看到鲜明的秦文化标识,如作为祭器的扁壶图案和树叶纹组合图案;画中仙鹤形象也很突出,这种仙鹤形象就应是受楚文化的影响。”
  在其他的墓葬中也可发现秦楚文化相互融合的痕迹。在一位女性的墓中,随葬陶器以秦式器物为主,但考古队员却发现其中混有一件典型的楚式陶器—圜底双耳罐。“她本人或许是当地楚人后裔,后来嫁给秦人,死后埋入墓地。因此她的墓葬在接受了秦文化同时也保留了一点楚文化传统。”
  记录秦楚共处、民族融合
  2021年9月份,一批饱水墓葬的发现令考古队十分惊喜。饱水即指墓地吸满了水。在饱水墓葬中,器物内部的空隙均被水充满,因此保持着较完整的形状和外观。不仅随葬品、棺椁保存较为完好,还保留了人骨、殉牲、粮食等,为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发掘团队选取了12例人骨的多种同位素沉淀信息,基本复原了其各自生命周期的饮食变迁及其所反映的迁徙路线。而这些墓主人的迁徙路线,再现了战国末期统一战争的推进所带来的民族融合大趋势。“通过多种稳定同位素检测,我们发现,在这12人中,5人出生在南方稻作区,7人出生在北方旱作区,他们中有9人进行过远距离迁徙。”
  罗运兵介绍,如墓葬M276,从随葬日用陶器及墓坑中黄牛头蹄葬这种祭祀习俗来看,墓主很可能是个西戎(秦对西方部落的泛指)女子。检测数据显示,她出生在西北,并一直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才来到南方。
  郑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极大丰富了秦文化内涵,是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缩影。罗运兵认为,郑家湖墓地从实物、文字、图像多个层面生动展示了战国末至汉初风云变幻的大变革时代,呈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的缩影。 
  (本报道图片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 A区M58器物组合 副本.jpg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A区M58号墓出土的器物组合

  • M225葬具绘画.jpg

    郑家湖M234号墓出土的葬具木板画

  • M276铜器组合 副本.jpg

    郑家湖M276号墓出土的铜器组合

  • M277M276漆扁壶(1) 副本.jpg

    郑家湖M277、M276号墓出土的漆扁壶

  • M257虎头枕 副本.jpg

    郑家湖M257号墓出土的带有老虎图案的涂漆木制头枕